慈善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3:11: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慈善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的主导作用探索

本文作者:张英陈洁茹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慈善理念的生成与培育是慈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倡导和谐健康的慈善文化理念,努力培养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应融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和社会主义道德为一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理念。政府要加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加大对慈善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律研究的投入,注重现代慈善理论的研究,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念的内核,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慈善观念不仅仅靠恻隐之心,更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根据2005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的精神,慈善文化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把慈善纳入到公民道德塑造的范畴,培养公民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慈善文化的舆论环境。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捐赠数额上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特大地震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仍相对较少,特别是“郭美美事件”后,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锐减。总体上看,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不高,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尚未普遍形成。据有关调查显示,大约28.8%的人不知道有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组织,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总(协)会,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会对陌生人进行救助。很多人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捐赠渠道还是通过政府号召、单位或学校组织,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普通人起不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碰撞激烈,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质利益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因此,要培养慈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是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树立慈善典范、开展慈善活动、进行慈善宣讲等方式,在全社会弘扬慈善美德和互助友爱精神,让更多的人明白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责任。通过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文化建设的潜能。

慈善文化建设应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这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全社会没有一部总的慈善事业大法,慈善事业得以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缺乏。政府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为慈善文化的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创设完善的法治环境。加快慈善立法,不断完善涉及慈善事业的各类法规。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都指出,要依法推进慈善事业,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必须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法》,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基本的和战略的定位;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逐步确立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提高慈善捐款税收的比例,实行凡是向慈善组织捐赠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确实让广大的捐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调动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就激励企业捐赠而言,200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把捐赠扣除比例从原来的3%提高到12%,相对于美国、俄罗斯的10%,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但目前企业并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说明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还应从大力宣传企业免税政策、保障税收政策实施的统一化和公平化、简化捐赠免税程序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保证,完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使用行政手段、税收手段让慈善不仅利他,而且利己,在体制环境上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使捐助者能够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及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和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与评估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约束制度。在财务制度方面,应当确立捐赠财务的追踪、反馈、公示制度,提高慈善捐助的透明度;在行业自律方面,确立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快行业自律制度的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审核评定慈善组织的资质并确立起慈善组织内外部的监督机制。政府要让募捐、捐助、评估、监督等机制健康有序地运转,通过法律和政策让民众明白政府倡导、鼓励什么行为。

慈善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这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分配慈善文化建设资源,为慈善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总体部署。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专项慈善惠民工程的投资。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慈善文化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慈善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政府用于慈善文化建设的资源来自全体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享有平等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是我国公民的权利。因此,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各层次受教育水平者之间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作为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做到各群体平等享受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公平接受慈善文化教育、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慈善文化建设平台。慈善组织机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其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慈善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数量与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分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一级。截止2009年,我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从业人员有60万。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慈善机构,开放民间组织从事慈善的空间,理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确立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慈善机构运作格局。2008年,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从战略高度揭示了发展慈善事业的当代意义。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慈善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广泛开展慈善文化建设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慈善事业心理积淀。因此,政府应成为慈善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保障力量,通过确立慈善文化建设原则、倡导和谐慈善理念、建立相关法律保障、合理分配文化建设资源等途径全方位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查看全文

慈善文化价值观研究论文

——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论文。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

1、平等互助的理念。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三个部门具有各自社会职能,建立起社会的组织架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查看全文

我们心中慈善文化观念的感悟

慈善文化价值观与我们的使命

——关于慈善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慈善事业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于是,在经历了初创时期的“热闹”过后,在行政动员缺乏对慈善事业持久影响力的状况下,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呢?答案只有一个:建构慈善文化,发展慈善文化。

一、关于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基于慈善事业的宗旨,弘扬利他主义价值观,就要确立如下理念:

查看全文

慈善捐赠活动动员发言文稿

同志们:

慈善事业是一项扶贫济困、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岁末年初,各项工作都十分紧张繁忙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心手相连、情暖万家”慈善捐赠暨“人道万人捐”活动动员大会,充分说明慈善事业在全局工作中的份量和意义,充分说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主任向各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各部门下达了劝募目标书,书记对即将开展的慈善捐赠活动进行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街道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经过全街道上下的共同努力,慈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慈善资金总量不断扩大,慈善组织逐步建立,慈善救助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通过组织开展“情暖万家”慈善捐助活动,我们进一步募集和扩大了慈善基金总量,并广泛开展了一大批扶贫济困、安老恤孤、助医助学项目,颗颗爱心、桩桩善举,在人民群众心中播下了慈善的种子,谱写了情满人间的动人乐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但是更应该看到,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弱势群体的需求相比,我街道的慈善事业还只是刚刚起步,发展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长。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慈善宣传片,我想,应该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志。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少数群众的生活困难总是客观存在的。这部分群众能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恰恰是考验我们执政能力的晴雨表、试金石。下面,我就开展好本次慈善捐赠活动和今后一个时期慈善事业发展,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感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事业是人们出于慈爱善良之心,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规模化、系统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一项光彩的事业、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到这项造福人民群众的事业中来。

1、发展慈善事业,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无论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主张,还是道家“道济天下”、佛家“普渡众生”的追求,无论是从普通百姓的相互接济到有钱人家的施舍赈济,还是从名人的慈善宣传到佛教寺院的慈善救济,无不体现着人们慈心为人、善行济世的美好愿望。这种慈善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就是要继承传统美德,注入时代内涵,变自发的行善积德为自觉的、有组织的社会慈善救助行动,集涓涓细流为滔滔爱河,既要为弱势群体送雪中之炭、解燃眉之急,又要体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这是对传统慈善文化的发展和升华,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有力弘扬。

查看全文

全县慈善事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我县慈善事业发展情况

1、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我县慈善组织于2007年正式成立,配备了工作人员,保障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县慈善协会章程》及《县慈善协会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对善款的接收和使用,并积极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大力推行慈善信息公开,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善款的接收、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向捐赠人反馈信息的情况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努力打造“透明口袋、阳光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度。

2善款募集卓有成效。我县在千方百计抓劝募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出了灵活多样、方便群众参与的“主题募集”、“经常性募集”、“定向募集”、“活动募集”、“项目募集”等募集形式。一是坚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每年5月都要以县政府的名义行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发动慈善倡仪,组织大型募捐。二是做好特大自然灾害善款募集工作。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县用极短时间募集善款善物达到351万元,并及时将资金、物资送往灾区,彰显了屈乡儿女大爱无疆的精神。自2007年以来,我县共募集善款善物1059万元,救助弱势群众8705人次,受到了省、市慈善总会的高度评价。

3、救助活动丰富多样。县慈善协会遵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利用募集的善款,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救助。先后实施了“微笑列车”、“慈善阳光班”、“大病关爱”、“慈善助学”、“温暖工程”、“慈善医疗器械”等六大救助工程,尤其是“慈善助学”、“温暖工程”、“大病关爱救助”及慈善医疗系列项目社会反响良好,这些惠及民生慈善项目的落实,解决了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我县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慈善文化建设较薄弱。慈善文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慈善宣传不够深入广泛,媒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仅依靠慈善组织宣传推动,主体单一,经费有限,力度偏小,效果不理想,大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除发生较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经常性、主动性捐赠较少,企业和公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社会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查看全文

慈善总会义工工作计划2篇

第一篇

2014年,慈善义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和“弘扬善文化建设新家园”主题活动,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以弘扬“善文化”和打造“平民慈善”平台为依托,以拓展慈善义工服务项目为抓手,通过整合慈善资源,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义工工作,促进我县的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义工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大义工招募的力度。要广泛招募义工,扩大义工队伍力量,并以开展集体活动为基础、长期活动为重点,以参与县级组织的大型活动为促进,最大限度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工服务活动。县义工分会将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广告等各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招募活动。同时,按照就近、就便的招募原则,各镇(街道)服务站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动员招募本辖区内的爱心人士,要求每年不少于2次集中招募活动,重点可招募团员青年、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工人和农户、企事业单位干部等,按照规定交由分会审核后发证;各义工分队也要动员好本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做强自身品牌。在广泛招募的同时,各服务站(分队)要将义工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义工居住区域,各自工作特点,具备的专业特长,设立切实可行的义工活动项目,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发挥义工的作用,搞好义务服务。有条件的镇(街道)义工服务站,可先行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村(社区),建立村(社区)义工小分队,从而实现义工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加强义工骨干培养。一支有活力的义工队伍需要骨干,也必须有骨干的活跃队伍才能保持活力,各镇(街道)服务站(分队)在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的基础上,根据义工的性格和特长,培养一批精英义工,亮出骨干风采。同时,可依照“义工管理义工”的原则,选拔有爱心、有能力的义工,调整、充实义工骨干队伍,加强对义工服务的指导和自我管理,推动义工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三)抓好义工素质培训。认真抓好义工的教育培训,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义工队伍,推进全县的慈善平民化进程。一是开展好负责人培训交流。今年计划要对义工服务站站长和分队队长进行2次专门的培训,内容以提高站队长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主,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二是举办义工知识更新培训。计划于11月左右,举办一次全县性的义工代表知识更新培训会,邀请义工专业导师和义工精英现场交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有针对性地做好义工服务。三是组织各站队的特色培训。在县义工分会做好负责人及义工代表培训的基础上,各服务站(分队)负责人要结合自身特色,针对辖区内的义工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相结合,通过培训使义工明确义工组织的性质、任务、目标及工作范畴,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义工队伍,推进全县的慈善平民化进程,注册义工培训率要达到100%,要求全年开展培训工作不少于2次,形成相关台帐。

查看全文

慈善日活动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首届“慈善日”活动实施方案〉(办字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首届“慈善日”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通过开展“慈善日”系列活动,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理念,切实帮扶我区各类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我区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增强全民慈善意识,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汇集社会各界爱心,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帮扶社会困难群体;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为慈善事业募集更多善款。

三、活动主题播撒爱心救贫济困共创和谐

查看全文

做好慈善日活动通知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发字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首届“慈善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决定每年10月20日设为“慈善日”。为做好今年首届“慈善日”活动,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通过开展“慈善日”系列活动,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全民慈善理念,切实帮扶我市各类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慈善募捐活动

为做好“慈善日”活动的开展,各单位党组织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增强全民慈善意识,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汇集社会各界爱心,帮扶社会困难群体;积极鼓励党员干部群众投身慈善事业,奉献爱心。鼓励个人捐出一天的经济收入,提倡企事业单位捐出一天的利润;同时接收捐赠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三、慈善募捐活动的工作要求

查看全文

慈善事业发展方案

广泛开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捐赠资产和劳动,为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帮残助医、支教助学等慈善事业奉献爱心的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组织调动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素质,增强社会责任;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十五”时期,我市慈善事业开拓进取、快速发展。各慈善组织坚持大力发展与扩大救助并重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捐赠、受赠和处分的原则,求实创新,各项工作得到加强。慈善组织发展较快,筹资工作进展明显,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广泛开展了助学、助医、助老、助困、助残、赈灾和助困难劳动模范等社会救助活动,发放救助款(物)累计近1600万元,受益达1.7万余人次,慈善事业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开创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一2010年)》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形成慈善事业发展合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原则

查看全文

开发区慈善事业发展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快全区慈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总体要求,树立“大慈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全区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经过3至5年努力,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网络基本完善,慈善捐助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慈善文化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把慈善文化的宣传和慈善公益意识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慈善组织要把慈善文化建设做为工作重点,不断拓展载体,活化形式,开展丰富的慈善宣传文化活动,扩大慈善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宣传部要制订实施慈善公益宣传计划,通过国家、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我区慈善事业发展动态和经验做法;通过《今日开发区》、门户网站等,开办慈善公益专栏、专题报道,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宣传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提升全社会慈善意识。教育局要将慈善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之中,从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各有关部门要把慈善事业发展列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考评内容,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形成“人人关心慈善、人人支持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