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5 00:0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每个人都蕴含有无限的潜能,小学、初高中阶段正是开发潜能的黄金时期。从事一对一教育工作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每个学生我们都要认识对待,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说不定就因为我们的引导鼓励,使他将来成了一个思维敏锐的政客,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一个研究应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对于任何学生我们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是否感兴趣,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理想等。有些学生有不喜欢的科目,因为不喜欢学校的某个老师就放弃这一科的学习,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引导他们,使他们得到信心,得到力量。孩子的潜能更是无限的,也是最值的我们去开发的。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举几个有个性学生的例子来个大家分享:

教学实例:

实例一:

学生情况:初三物理,学生属于那种思维不是太灵活,但学习认真踏实型。只要学过的东西都能记住,但具体应用时反应较慢,只要时间足够,就能够做的出来,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家长给的压力太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渴望家长能给一定的自由空间来放松一下。

家长情况:对孩子要求太高,物理不允许低于95分(满分100分),一次考少了家长就接受不了。对教师也是要求很严格,要求老师给学生多留作业,反正是不怕把孩子累坏。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思想、教育的观念都在改变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改善初中物理教学,发挥物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初中物理教学之初,简单物理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适怡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做小实验;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科技小报,让他们多搜寻有用信息;以及小科技制作等等。在习题中有疑问时,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次学生画了一个(如右图)的滑轮组,是学生们在争论另一习题的时候想的,问:当可忽略滑轮的重,图中的滑轮组静止时,绳子A、B、C、D四点的拉力情况。这显然是学生凭空想出来的,但这个问题很好,学生争论激烈,有许多学生还引经据典、查找参考书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教师一时也不能说服同学,于是教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把问题解决,然后请同学回来在班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实验结果。这样所用的时间多了一些,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里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教师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但是我认为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好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通过实践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是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很受学生欢迎。

二、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查看全文

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物理能力培养的阶段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并完善外,更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阶段性培养,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具体转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技能素质.要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然后把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化,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消化,提高思路的转换效率,强化知识的掌握度,加强对知识的关联认知,并提高学生的具体解题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在以下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

1.基础认知阶段,培养学生的记忆认知,理解能力及简单的应用能力.

2.运用提升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阶段的培养后,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将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定理及公式运算法则等进行大量实践运用,应用的方向以解题为主,同时加强学生对题目的审阅能力,能够及时寻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并熟练的应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运算并解答.

3.综合完善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认知阶段以及运用提升阶段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以及解题应用方面的能力后,再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以及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完善.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认知,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所学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在训练的题材上以组合优化为主,通过高质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顾,以及学习能力上的积极补充来完善学生对于物理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

二、物理综合整体的优化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1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为物理教学创设良好情境

探究式学习把创设教学情境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才能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相关的视频,如在下雪天,大卡车在湿滑的冰面上行驶时,总在轮子上捆上链条;在自行车链条上涂上一些油更省力;在光滑的斜坡上小车行驶得快,在粗糙的斜坡上行驶得慢等。可以根据播放的这些视频,让学生带着理想和探索原由的心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入到教学中去。在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播放一个人用同样的力把大头钉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个大人站在雪地上和一个小孩站在雪地哪个压的脚印更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以往的教学是本末倒置,没有体现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农村的教学条件来说,就更不用提了。没有良好的实验器材基本无法进行实验,教师只能拿着课本干讲,这样学生很难全神贯注并长久地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长此以往,对物理课便会变得毫无兴趣、厌倦甚至产生反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或动或静的生动直观、色彩丰富的画面模拟出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使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通过动画模拟更能直观地呈现各种状态和过程,进一步增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让整节课的物理知识更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投入意识。水结成冰,温度计显示温度缓慢下降,下降到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冰;冰化成水时,温度逐步升高,待温度计到0℃时,冰开始化成水,但温度计的示数不变,直到全部变成水。在“熔化和凝固”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与特点,但通过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实验的过程,每个学生通过电脑进行模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连线错误时会有提示,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验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们也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并且测出的数据也更加准确,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锻炼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学生沿用以前的实验方法进行,不仅容易因错误连线导致实验器材被损坏,而且非常耗费时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还容易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从而使实验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一般来说中学的物理教学,大多更倾向于实验,因此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通过运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试验,还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探究,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针对那些不容易观察、不容易理解、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不具备良好条件的实验,经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感受实验的整个过程,不但直观地、生动地、真实地展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还能重复实验、回放实验,让整个实验过程一目了然。

查看全文

动手做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理论结合实际“动手做”

“动手做”概念下的物理教学重视实践,但它仍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脱离了理论的实践就算动手也只是个没有砖头的框架,就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的具体掌握。要在“动手做”概念下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的平衡。就拿“透镜”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透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动手;亲手摸摸看,桌子上的三面小镜子都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始动手触摸自己的实践道具,由于手感的不同,经过思考,学生会回答,有一面镜子是中间厚两边薄,截面是椭圆形;另一面是一边凸出的,截面是半圆形;还有一面截面是弯的月亮形。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这三面镜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实际动手的环节中,学生的感觉会变得鲜明,他们给出答案,三面镜子都是中间厚,两边薄。教师同时引入凸透镜的概念,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凸透镜的特征是一面凸出的镜子。教师继续以同样的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并给出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与发散概念,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好奇心,不就是镜子,和普通的镜子有什么不同?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实践动手而增强,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二、师教生学共同“动手做”

通过前期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透镜的概念,在面对新知识时,他们就会想动手,如果教师只像传统教学那样对学生进行简单演示,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探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觉得教师的演示过于敷衍,反而失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而共同动手做,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共同动手方式来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利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道具来做实验。点燃蜡烛之后我们会发现,倒立的蜡烛的像呈现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没有观察到像的学生请自由调整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与教师一起做,多半可以得到与教师相同的结果。学生会明白凸透镜的成像与蜡烛、凸透镜、光屏之间的距离有关,而教师可以同时引入“物距”概念,此时,学生的成像实验虽然完成,但是呈现出的像东倒西歪的,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在光屏正中心?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学生继续进入动手环节,针对教师的提问对物距进行调整,在多数学生达到目的后,教师引入“焦距”概念。在照相机已经广泛普及的今天,学生对焦距的概念毫不陌生,他们能根据已往对相机的使用结合手中的实践快速建立概念。由此可见运用动手做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比传统的理论结合演示在过程上更直观。对学生而言,更加方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探究“动手做”

随着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逐渐增加,他们会自主形成的想法与结论,这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就拿“望远镜与显微镜”这一课来说,由于这已经是这个章节的最后一课,它的知识要点为对整个章节知识的总结与综合运用,它内容灵活,重在科普,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动手做环节,来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我们已经学了这么多成像知识,也明白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神奇之处,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将凹透镜与凸透镜进行组合,或者将凸透镜与凸透镜进行组合,会怎样成像?通过已往学习的目镜与物镜概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实验道具进行自主探究。他们得出的答案各有不同。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看到,通过不同的组合,有的学生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有的学生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而教师正可以用这个实验结果引入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再以同样的方法引入显微镜的教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白到望远镜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他们由衷产生赞叹,原来辅助人们获得了那么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工具成像原理是这么的简单。他们在圆满完成这个章节学习的过程中,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将“动手做”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领悟力,充分满足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

提问技巧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谓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实就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潜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这一点,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提高。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时,课始可以提出较为简单的、常见的问题,如你们能踩到自己的影子吗?什么时候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而且学困生也可以回答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墙上的手影为什么可以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二、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只是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很多时候,在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这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对学生自己计算出的多种结果,教师要予以不同的点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想到多种可能情况。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教师要对每一种回答都心中有数。当然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即便是无法及时应对学生的提问,也要进行灵活的课堂转变。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征”时,如果教师这样提问:“拉小提琴时左手的手指不停地移动,这样改变了声音的什么特征?”学生将难以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和角度,此时教师可灵活地提出较为简单的、带有铺陈性的问题,如将长度不同的橡皮筋绷紧时进行拨动,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征?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是从音调相关的知识角度进行回答,从而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灵活,要从不同的角度将所提的问题进行简化,让学生更容易找到答题的突破口,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刘德湖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镇中学

查看全文

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1在分析概念中质疑

学习贵有疑!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一旦缺乏批判精神,则势必缺失明辨是非,接近真理的自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形似质异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缺乏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会被外在表象所迷惑,在概念认识上举棋不定,处理问题则往往容易出错,是不是这些学生头脑中没有概念呢?不是,而是缺乏比较,缺乏从细碎处着手辨析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们在和学生讲“相互作用”与“二力平衡”这些问题时,下面一道例题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初次遇到时,缺乏批判精神的学生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例1教室里的一张课桌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下列关于平衡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与桌子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力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全文

初中学生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营造学习氛围找到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探讨,实现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是将对知识的侧重转化为对知识的研究,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实现对初中学生创新思想、科学探讨以及实事求是能力的培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等实际情况,形成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问题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学生求知的兴趣。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他们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观察找到问题。

二、采用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初中学生在构建问题情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想法进行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初中学生不断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寻找,实现对知识的研究和实践。采取猜想、主体探索等方式了解知识,找到解决问题方式和手段。例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值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目的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铝块和铜块的区分,有些学生是通过质量进行区分的,因为铜块的质量相对比铝块大。教师此时应该让初中学生对放在桌子上的两种物体进行测量,实现对初中学生猜想的否定。而后,引导学生找出猜错的原因。也就是,首先要规定物质的体积。物质的构成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与体积也有着相关性。此时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还应假设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试验,在交流过程中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大力鼓励小组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完成试验和相关记录以后,要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汇报,教师对此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获取最终结论。

三、采取应用迁移的方式,达到问题的扩展和延伸

通常,在完成新的知识点教授之后,要采取发散、延伸和深化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化,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在对教学目的进行研究之后,要将发展点和迁移点作为基础,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解决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例如,在测量物质密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对铅球的性质进行鉴别?如果铅球由铁和铅制成,那么密度位于什么范围?通过向学生提出疑问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讲出自己的想法。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又要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种对问题的持续发现和不断解决,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与新世纪发展的需求符合。

查看全文

学习方法及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学习方法的具体步骤

1.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能提出科学、合理、有深度的问题。

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我们不应该首先看到这问题的不科学不合理,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他们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让他们用自身的知识进行解释、推测、假设结果。这些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并且结合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合理运用,在提出合理科学的推测的基础上尝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引导、启发,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进事实的真相。

2.最后组织引导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同学们就应该对自己得到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论证。检查一下此结果是否全面,是否存在纰漏。请老师、同学进行指正和评价。最后大家要一起交流总结,学习优点,改正缺点,以期一次比一次做得优秀。

二、前面我们在对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就再来说一下,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我们平常教学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