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21:0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出血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出血性卒中治疗论文

【关键词】出血性卒中活血化淤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环流不息,周流全身,则内可濡养五脏六腑,外则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若在各种内外病因作用下,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或血行迟滞,或血不循经,或成离经之血则均称为淤血。淤血阻滞于局部则变证峰出。因而淤血既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血淤证的论治。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卒中因起病过程中确实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的证据,因此活血化淤治疗出血性卒中已成共识并作为常规而使用。而同样属于卒中范畴的出血性卒中即现代医学之脑出血,可否使用活血疗法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

出血性卒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最多见,出血性卒中虽表现为急性发病,但却有一个漫长、隐袭的形成过程。其常见原因有积损正虚、饮食不节、七情所伤等方面。而脑的特殊生理功能及解剖又决定了上述诸因可致淤血阻络、脑络淤阻。而淤血阻络又是脑出血发病的潜在基础。一旦有诱因存在可发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明突然、剧烈的情志变化常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同时,过度劳累、突然的气候变化、暴饮暴食亦可成其诱因。各种诱因促使脑络淤阻症状骤然加重,或使血液运行加快,难以通过本已狭窄的血管而致血溢脉外,而血一旦离经,即为坏血、淤血,作用于脑中,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致变证峰出。

淤血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在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淤血为患贯穿于出血性卒中的始终。出血性卒中虽表现为“血溢脉外”,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淤血”,因而淤血阻窍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矛盾。其治疗亦应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云:“故凡血证,总以祛淤为安。”因此,活血化淤治疗脑出血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也有人认为是高血压引起血管痉挛致小血管缺血缺氧,管壁坏死发生渗血,渗血融合成片即成较大出血,一般与凝血机制无关[1]。同时因脑出血时血液溢出血管之外,脑组织之间,形成一“高压中心”,此中心可压迫破裂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一般情况下,脑出血后20~30min出血已基本停止,破裂血管断端逐渐形成血栓[2]。血液流变学研究也证实脑出血发生后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有自发聚集趋势[3]。出血后血肿一旦形成,还会压迫周围微血管使血肿周围相邻部位甚至远隔区域出现广泛的局部血流量降低,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细胞水肿[4]。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脑出血一旦发生,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出血,而是因血肿形成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也即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并无使用活血化淤中药的禁忌。相反现代研究却表明,活血化淤法可以改善出血病灶周围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并加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提高神经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侧枝循环开放,毛细血管网增加,使出血部位周围的血管压力下降,有利于出血区的供血[5],从而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及消除。说明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活血化淤疗法符合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因而不会加重出血。

现代临床治疗出血性卒中主张中西医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病理的认识及药理学研究成果,灵活加用疗效确切的中药。在治疗出血性卒中时人们对大黄、丹参、水蛭、三七粉等药物应用娴熟。

查看全文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院前救治与转送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收集我中心院前急救科从2007年3月-2008年3月,初步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经院内头部CT证实的68例患者。结果:68例患者,从发病到院前急救的时间为8~10min,全部患者均给予GCS评分,心电监护、末梢血糖测定、SPO2监护,保护头部、气道控制,降颅压等对症处理,30min内将患者转送回院,途中无呼吸心跳骤停者。结论:规范和完善的院前救治是最大限度降低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急救人员要树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紧急救治意识,把握转运时机,并做好病情评估,及早干预,密切监护。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转运

脑卒中是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死亡率仅次于癌症,位居第二位。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患者往往在院外活动,且大多病情危重,现场进行早期诊断、分类和评估以及提供准确的处理都是非常必要的,院前急救值得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收集我院院前急救科从年2007年3月-2008年3月,初步诊断为脑卒中(出血性),后经院内头部CT证实的68例患者,男性39例占57%,女性29例占43%,年龄在50~70岁之间。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的人占92%,其他的人占8%。GCS评分在5~12分。GCS评分3分以下无存活希望。

查看全文

亚低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研究论文

【关键词】亚低温;出血性脑卒中;护理体会

[关键词]亚低温;出血性脑卒中;护理体会

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据估计我国年发病率为150万,总存活者达600万,75%残废,其中40%重残,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人需终身护理,故有效防治脑卒中,是当前医学研究与临床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的40%~50%,是我国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根据整体化观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关注和推广的方法,现将我院用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对16例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岁~80岁,平均年龄65.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出血11例(小脑出血2例、壳核出血6例、脑干出血2例、丘脑出血1例)。

1.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0例(嗜睡2例、浅昏迷5例、中度昏迷2例、重度昏迷1例),脑膜刺激征5例,发烧12例,偏瘫9例,交叉瘫2例,眩晕2例,头痛呕吐13例,心律失常4例,STT改变3例,视野缺损2例,巴氏征阳性8例,肺部感染7例,失语6例。

查看全文

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出血性卒中活血化淤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环流不息,周流全身,则内可濡养五脏六腑,外则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若在各种内外病因作用下,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或血行迟滞,或血不循经,或成离经之血则均称为淤血。淤血阻滞于局部则变证峰出。因而淤血既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血淤证的论治。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卒中因起病过程中确实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的证据,因此活血化淤治疗出血性卒中已成共识并作为常规而使用。而同样属于卒中范畴的出血性卒中即现代医学之脑出血,可否使用活血疗法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

出血性卒中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最多见,出血性卒中虽表现为急性发病,但却有一个漫长、隐袭的形成过程。其常见原因有积损正虚、饮食不节、七情所伤等方面。而脑的特殊生理功能及解剖又决定了上述诸因可致淤血阻络、脑络淤阻。而淤血阻络又是脑出血发病的潜在基础。一旦有诱因存在可发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明突然、剧烈的情志变化常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同时,过度劳累、突然的气候变化、暴饮暴食亦可成其诱因。各种诱因促使脑络淤阻症状骤然加重,或使血液运行加快,难以通过本已狭窄的血管而致血溢脉外,而血一旦离经,即为坏血、淤血,作用于脑中,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致变证峰出。

淤血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在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淤血为患贯穿于出血性卒中的始终。出血性卒中虽表现为“血溢脉外”,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淤血”,因而淤血阻窍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矛盾。其治疗亦应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云:“故凡血证,总以祛淤为安。”因此,活血化淤治疗脑出血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是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持续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也有人认为是高血压引起血管痉挛致小血管缺血缺氧,管壁坏死发生渗血,渗血融合成片即成较大出血,一般与凝血机制无关[1]。同时因脑出血时血液溢出血管之外,脑组织之间,形成一“高压中心”,此中心可压迫破裂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一般情况下,脑出血后20~30min出血已基本停止,破裂血管断端逐渐形成血栓[2]。血液流变学研究也证实脑出血发生后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有自发聚集趋势[3]。出血后血肿一旦形成,还会压迫周围微血管使血肿周围相邻部位甚至远隔区域出现广泛的局部血流量降低,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细胞水肿[4]。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脑出血一旦发生,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出血,而是因血肿形成所导致的一系列变化。也即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并无使用活血化淤中药的禁忌。相反现代研究却表明,活血化淤法可以改善出血病灶周围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并加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提高神经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侧枝循环开放,毛细血管网增加,使出血部位周围的血管压力下降,有利于出血区的供血[5],从而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及消除。说明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活血化淤疗法符合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因而不会加重出血。

现代临床治疗出血性卒中主张中西医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病理的认识及药理学研究成果,灵活加用疗效确切的中药。在治疗出血性卒中时人们对大黄、丹参、水蛭、三七粉等药物应用娴熟。

查看全文

胎盘出血性休克救治监护认识

前置胎盘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生命。2010~20011年收治前置胎盘孕妇38例;其中17例伴发出血性休克。在无充足血源的条件下,成功地抢救17例前置胎盘出血性休克孕妇,现将临床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孕妇,年龄21~40岁,平均28.9岁。入院时21例无宫缩,4例有宫缩;其中2例在怀孕28周时,计划生育指导站行引产术发生大出血转入我院,宫缩持续45~50秒,间隔2~3分钟,宫口未开,B超诊断为中央性前置胎盘,伴有明显失血性休克表现;另2例有宫缩的孕妇入院时宫缩30~35秒,间隔4~5分钟,胎位横位,胎心音为零,BP0/0mmHg。38例孕妇均在入院后30分钟~8小时行剖宫产手术,住院9~11天。36例婴儿存活,38例产妇健康出院。38例前置胎盘孕妇的基本情况,见表1。入院时术前的准备、抢救和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尿量的变化:每位孕妇,都由1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或护师专门护理,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观察皮肤、黏膜变化,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及宫缩情况,并做好记录;每小时记录输液量和尿量;病情许可者协助作B超和血、尿常规化验。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三查七对,杜绝忙中出乱、乱中出错。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孕妇因出血量多、疼痛及其他原因,常伴有心情紧张、焦虑、恐惧等状况;当她们被告知要手术后,其心理负担更会加重。医务人员在认真做好术野备皮、抢救、置放导尿管和给予术前用药时,需用关怀备至的语言安慰产妇。

2.术后护理

关鍵是保持各种管道畅通、预防感染、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术后设专人护理:胎盘剥离后子宫下段收缩力差,易出现大出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重点是血压变化;观察休克改善情况以及有无心脏超负荷情况;检测出、凝血机能,酸碱平衡状况;注意静脉输液管道的通畅。在血容量充足后,加输入氨基酸和能量合剂,减慢输液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注意留置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量及其颜色,并记录24小时总尿量,以了解肾功能状况,为继续补液提供依据。②严格无菌操作:失血患者抵抗力差,易继发感染;因此,应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接触患者的各种器械应专用,用前、用后均应消毒;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全身皮肤及会阴局部清洁护理,每天用1%碘伏溶液冲洗会阴两次;定时翻身防止褥疮;患者脱离危险后,让其尽量在床上翻身活动,并取半坐卧位。③做好心理护理和恢复期饮食护理:本组病例术后常有焦虑、抑郁等症。患者担心失血过多后伤口不易愈合,担心伤口疼痛,担心肠粘连影响今后生活、不能劳动,担心避孕失败后再次手术等;在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帮助、鼓励、安慰和支持。伤口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并给予卫生宣传教育及出院指导。鼓励、帮助患者在恢复期中尽量做床边活动以早日恢复健康;尽早母乳接触和母乳喂养婴儿,有利于子宫的缩复和阴道恶露的外排。

3.体会及感悟

查看全文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关键词】低钠血症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并推测其发生机理。方法:回顾总结分析了我院2003年~2004年住院的32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结果:并低钠血症者52例(占15.9%),其中脑性耗盐综合征11例(占3.36%),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7例(占2.1%)。低钠血症于病后2.0±1天开始,一般持续11±3天。结论:低钠血症是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对持续时间较长者,其发生机理可能与脑耗盐综合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症有关。

关键词:低钠血症;脑性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27例(男259例、女68例),年龄18~80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293例,糖尿病史者91例。入选病人均为病程一天以内,并以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脑出血为2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所有病人中均无心、肾功能失代偿史,无消化道疾患及反复低钠血症史。

1.2方法所有病例在入院即时以电极法查血钠、尿钠及测尿比重,并开始记24小时出入水量。在发现低血钠前均以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每6小时一次。每日入液量为尿量加500ml~1000ml,其中生理盐水入量为500ml左右。再于病程1天、三天、一周、二周分别复查以上各项指标。对低血钠并高尿钠者予限水治疗,并继续每三天复查以上指标,对低血钠仍未恢复者予补钠治疗并追踪至病程三周、四周。一般予发病后1~3天开始出现低钠,多持续8~14天好转,最长者20天。

查看全文

校园传染病防控通知

各县(区)卫生局、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市直医疗卫生单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我市城区及部分县(区)学校及托幼机构已出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为进一步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卫生、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联系沟通机制,确定联络机构和人员,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做好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督查工作,改进自身卫生管理,消除存在的卫生隐患。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督促学校落实疫情报告、因病缺课、晨检等各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并接受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防病技术指导,认真执行晨检、缺课登记、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开展疾病监测。对晨检和全日观察中发现眼睛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和分泌物多等可疑症状儿童,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往医院就诊,并要求居家隔离7天至10天。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要做好随访工作,及时了解并登记缺课原因。每所学校确定一名联络员并确保通讯畅通,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把好预检分诊关,眼科应专辟诊台接诊病人,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物品要擦拭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认真筛查疑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人,减少误诊和漏诊。一旦发现病人,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工地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指导学校、托幼机构落实晨检等制度,疫情发生后,要在疫点、疫区开展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并协助发生疫情的学校等单位做好卫生处置工作,严防疫情传播蔓延。发生暴发疫情的学校,要及时指导学校停止组织集体活动。在麻疹强化免疫接种中,如发现符合接种对象的儿童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时,应暂缓接种,待病愈后再进行免费补种。

查看全文

基层医院妇产科临床分析

在妇产科临床,急性出血是一种常见病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可能使妇女失去生育能力,还可能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它不仅具有止血快、损伤轻的优点,而且并发症也较少和轻微。为探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在基层医院妇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对我院2013年至2017年58例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至2017年收治的58例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包括输卵管妊娠8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15例、难治性产后出血26例、宫颈妊娠9例。患者年龄20~39岁,平均(29.68±5.33)岁。患者入院收缩压(100.08±11.58)mmHg、舒张压(66.85±7.92)mmHg、心率(96.52±10.46)次/min、血红蛋白(79.39±12.24)g/L。纳入标准:①经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药物(如宫缩剂、止血剂、钙剂等),物理疗法(如按摩子宫)等保守治疗未获成功者;②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③剖宫产时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再出血;④异位妊娠所引起的出血。排除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禁忌证患者,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所用仪器为西门子AXIDMArtisu型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患者均已给予常规抗休克治疗。手术时常规消毒患者的腹股沟区,给予1%利多卡因局麻,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并进行DSA拍摄,查找到出血动脉之后常规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进行造影复查,若靶血管血流明显受阻,其末梢分支未显示,则提示手术操作成功。术毕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患者术后24h平卧,下肢给予制动8h,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输液、补血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监测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等指标。1.3观察项目。术后对患者的栓塞结果(栓塞成功率和监测指标等)、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疗效标准[2]:①治愈:患者术后无活动性出血,随访未复发;②有效: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减少;③无效:患者活动性出血情况经栓塞介入治疗后未能控制,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取t检验,以P<0.05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2.1栓塞术手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术后造影显示子宫动脉末梢及中远段均消失;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栓塞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2.2临床有效率。58例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痊愈46例(79.3%)、有效10例(17.2%)、无效2例(3.4%),临床有效率为96.6%。2.3不良反应情况。术后有1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腰部或盆腔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1.0%),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子宫坏死、血尿、卵巢功能受损、继发闭经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3讨论

查看全文

妇产科失血休克患者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本院接收的63例出血性休克妇产科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37岁,平均年龄(25.00±4.3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分析,确诊为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原因包括有:产后出血19例(30.16%),不完全流产4例(6.35%),剖宫产时宫缩乏力15例(23.81%),异位妊娠破裂20例(31.75%),前置胎盘5例(7.94%)。临床症状表现:①精神情况。休克初期患者有明显的口干舌燥症状,表现兴奋,失代偿之后,精神状态快速的变为淡漠,之后为昏迷;②血压和脉率情况。血压快速降低,脉率增加,失代偿后脉率也逐渐变为细弱,触摸不到;③皮肤及黏膜表现。患者皮肤及黏膜在失血性休克后,会渐渐转变成为苍白、湿冷或发绀的现象;④呼吸及尿量。在休克后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且有少部分患者会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此外,患者尿量也会逐渐减少,或出现少尿(<18ml/h)及无尿(<4ml/h)现象。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在对患者积极抢救与治疗的同时,也需加强对各项指标的辅助监测。①常规监测。对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水电解质水平等进行监测。②对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CWP)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使各指标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CVP正常值:5~10cmH2O(1cmH2O=0.098kPa);PCWP正常值6~15mmHg(1mmHg=0.133kPa)]。③进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动脉血乳酸盐测定以及动脉血气分析。

查看全文

妇科急腹症分析论文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

妇科急腹症主要有三大类,即感染、内出血和肿瘤并发症。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妇科急腹症285例,现就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5例急腹症患者,发病年龄18~52岁,平均34岁。其中异位妊娠205例、卵巢破裂26例、巧克力囊肿破裂1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9例、出血性输卵管炎6例、急性盆腔炎20例、输卵管卵巢脓肿3例、子宫穿孔5例。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