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提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20:03: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初始提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思考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确定考察对象的一个过程,直接关系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初始提名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是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统一,是程序与质量的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好“度”,对做好初始提名工作尤为重要。

实践中,难以把握的“度”主要表现为“五难”:一是难以把握提名内涵的深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监督等都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对初始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权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规定。初始提名有没有必要作为干部任用中的一个独立环节,能不能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应由谁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提名者应承担哪些责任、如何追究等等,都没有统一的理论标准和操作模式。二是难以把握提名主体的广度。广义上讲,初始提名主体不仅包括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还应包括普通干部群众。前者的提名权比较容易到位,而后者参加什么层次人选的提名,扩大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统一的规定。三是难以把握提名范围的宽度。不同的领导职位有着不同的任职条件,在什么对象中进行推荐提名,左右着能不能把最合适的人选提名上来。如果“门槛”过高,难免在“少数人中选人”,如果“门槛”过低,难以“好中选优”。如何选定一个最佳范围,直接关系到提名的准确性。四是难以把握提名方式的维度。提名方式有多种,有个人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提名、民主推荐,还有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等,对某一空缺职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提名,或同时采取哪几种方式提名,各地做法不一,随意性比较大。五是难以把握提名责任的力度。提名责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约束提名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束缚提名人的手脚。如何让提名主体出以公心地推荐干部,如何准确界定提名对象出问题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何客观公正地追究提名责任,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初始提名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固定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和严谨的制度,实践中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和探索形式。笔者认为,在“四个环节”上把握好“度”,有利于提高初始提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1、扩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参与度。提名结果的代表性和最优性取决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关键在于由“多数人提名”,在“多数人中提名”。一是要明确提名主体。也就是给哪些人赋予初始提名权的问题,应针对不同级别的提名职位区别对待,因岗制宜,确定不同的提名主体,既不能局限于少数人,又不宜无限制地延伸,必须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二是要提高参与意识。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主动性、积极性决定了提名质量的优劣。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办法、程序及其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熟悉提名的条件和要求。正确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从大局出发、从对组织对本人负责的高度出发,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学采纳民意。由于工作阅历、价值取向、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提名主体针对同一职位所提出的人选必然不会完全一样。操作中,必须有机地把握提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科学设定不同提名主体在提名结果采纳中的权重,真正把最适合最优秀的人选提名出来。

2、规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初始提名是对民主推荐结果的运用和提升,虽然没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所处的位置却不容忽视,必须在程序上加以规范。一是向提名主体公布空缺职位。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组织部门预先公布空缺岗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同时,适时公开符合提名条件人选的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二是组织提名主体广泛提名推荐。各类提名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表现,参考民主推荐测评的结果和年度考核情况,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提名推荐干部人选。三是科学分析结果,差额确定初步人选。对初始提名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考虑各提名主体,特别是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领导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意见,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反馈,按照岗位匹配、人岗相宜的原则,差额提出初步人选。四是组织测评考察。无论是何种方式提名产生的初步人选,都必须重新到被推荐提名对象所在单位接受民主测评和考察,进行进一步“验证”。同时,要把初始提名程序与其他干部工作程序进行有效对接,防止与整体干部工作割裂开来。

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认度。形成一定经验的做法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在初始提名的推进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制度”。一是定期研究干部制度。每季召开一次集体专题研究干部工作会议,分析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推进干部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包括拟定干部调整计划,确定初始提名的条件和要求。二是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每年对基层领导班子组织一次民主推荐活动,分“近期可任一把手”、“近期可进班子”、“可作为培养对象”三种类型进行普遍推荐,对一些重点、热点岗位,可以进行定向民主推荐,分类型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初始提名储备充足的干部人才资源。三是领导干部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和普通干群一样,享有同等的初始提名权,但领导干部所承担的提名责任却比普通干群要大,无论是会议投票提名,还是个人提名推荐,都必须署名。四是提名工作回避制度。虽说举荐不避亲,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为干部任用中的特殊身份,不宜把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作为推荐提名对象。

查看全文

初始提名工作实践思考

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进程的源头,是规范和监督用人权所有程序中的关键环节。谁来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如何接受监督,成为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建立全新的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监督制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规范具体的提名办法,有利于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选人用人环境。近年来,**县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县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提名主体,赋予提名人权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据此,中共**县委明确了行使干部初始提名权的主体:一是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二是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领导集体或其他个体。并制定了《中共**县委选拔任用干部责任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必须填写《推荐表》并署名。推荐提名人选在提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有严重问题的;推荐者搞假推荐、人情推荐、许诺推荐,或搞权钱交易的;党委(党组)、党委工作部门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或明知推荐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资格,仍然推荐的;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意见不一致时,负责人以个人意志强行推荐的;组织部门因主观原因造成失察、失真推荐的,根据初始提名责任人的责任大小、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程度等情况,进行责任追究。使领导干部能把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人才负责任地推荐出来。同时也提高了领导干部直接提名的责任意识。

二是先行制定科学调配原则,为民主提名定调。为切实改变以往干部选配通常先由组织部门酝酿提出人员配备方案,经县委书记办公会原则同意,再由组织部门到人选所在单位组织民主推荐和考察的做法,**年以来,在乡镇换届和县直机关干部调整中,县委要求组织部门先提出配备原则,并明确强调不能因人设岗,因岗设人,要根据领导班子配备有关精神,制定具体的提名条件,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再由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先行制定考察对象确定和班子配备原则,一切按原则规定的办,有效杜绝了选拔任用干部的随意性和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如在确定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考察对象时,制定了坚持在配强班子前提下兼顾结构需要、坚持考察对象适当多于班子职数、坚持考察对象分类确定等原则。使当选的新一届乡镇班子成员全部实现“初始”提名,不存在也没有经书记办公会或部务会先酝酿产生再组织推荐、考察的提名人选。

三是公开推荐职位、任职条件和推荐程序,增强提名工作透明度。一是民主推荐前向有关单位公开拟推荐职位、提名条件,要求各单位严格按提名条件制定《符合提名条件人员名册》,提前发参加推荐会人员,让干部、群众提前“酝酿”。二是公开推荐程序,把民主推荐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召开民主推荐会前,发出考察预告,预告到各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各基层单位,并公开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确定考察对象的程序等,打破干部考察的神秘面纱。三是扩大参加推荐人员范围,实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二级机构(含垂直部门)负责人、各行政村“两委”(包括居委会、社区)负责人参加了推荐会,参加推荐范围首次扩大到村一级甚至部分村民代表,进一步扩大了民主提名范围。并规定经大会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第一轮双过半的现任班子成员和符合任职条件的其他人员作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人员第一人选。经二次民主推荐仍未双过半的现任班子成员不再提名为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人选。鼓励参加推荐人员大胆说话,敢讲真话,切实把那些符合规定条件,政治过硬、政绩突出、能力较强、群众公认的同志纳入干部选拔视野。

查看全文

干部初始提名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民主,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努力构建民主、公开、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县委委员和其他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环节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察失误,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

1、扩大民主、落实“四权”的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查看全文

初始提名权措施

“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是党的十七大针对干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目前,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有不少同志因认知上的缺失,还不同程度地存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当前,我们认为应坚持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消除疑虑,调适心态,理顺情绪,以适应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心理需要。

一、坚持从端正思想认识入手,着力消除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工作中的心理疑虑

一是要充分认识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消除“失去用人权不利于干部管理”的心理疑虑。在一次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有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干部是人不是神,看人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选人难免有选不准的时候。要弥补此不足,惟有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借助群众的眼力和智慧来提高识人用人的水平。”这位领导讲的是真话。现在,确有少数干部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很诚实,很顺从,办事很认真,实际上往往并不是那回事。他们有的在工作中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虽然有时能把不知情的领导蒙骗得很高兴,但群众却看得一清二楚,根本就不信任他们。从实践看,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让群众成为民主推荐干部的主体,既能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又可促进干部队伍的有效管理。

二是要充分认识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环节,消除“程序多影响效率”的心理疑虑。通过民主推荐等程序选任干部比由组织(干部)部门直接任命干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肯定要多。但要看到,不是办任何事都是越简单越好。必要的程序与繁文缛节绝不是一码事。那种办事不讲程序,随心所欲,只能把事情弄糟办砸。眼下,在选任干部的程序上,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先定人选,后走程序”的问题。即先提出意向人选,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思想”后再履行民主推荐程序。这些做法明显违背了《干部任用条例》关于“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难怪群众有意见。另一个是“表面上讲程序,实际上走过场”的问题。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按程序办事的坚定性。

三是要充分认识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遏制用人腐败的有效举措,消除“干部问题向来难解决”的心理疑虑。干部问题难解决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善于解决问题的干部,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近些年发生的买官卖官案件看,问题大多出在初始提名环节上。可见,要从源头解决干部任用方面的问题,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只有通过扩大民主,让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的“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才能有效抵制“卖官买官”、“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遏制选人用人的腐败行为。有位社会学家断言: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一旦得以规范,能够真正被多数人所掌握,想通过歪门邪道升迁的人自然就会减少。

查看全文

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与思考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动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质量的首要环节。近年来,敦煌市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关,不断规范初始提名程序,落实初始提名责任,着力推进初始提名环节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突出重点,明确提名主体

敦煌市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实践中,不断扩大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采取组织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干部群众联名提名、公开选拔提名、竞争上岗提名、公推公选提名、全额定向推荐提名等多种方式提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1、组织推荐提名。包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市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推荐。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配备需要,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民主推荐和群众认可程度,召开部务会议,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结合干部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社会公认程度,可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也可根据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向市委组织部书面提名推荐干部初步建议人选。2、个人推荐提名。包括领导干部推荐、干部联名推荐和自我举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时,必须填写《科级干部推荐表》,并负责地写出书面的署名推荐材料,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和任职岗位建议,注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干部群众及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可联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并明确提名任职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内容。3、公开选拔提名。包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提名。2005年以来,敦煌市采取“一推双考”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公开选拔了18名科级领导干部和7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按照有关程序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了提名。

二、紧扣核心,规范提名程序

敦煌市不断探索完善提名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提名程序,从程序上把好了推荐提名的质量关口。一是公告初始提名职位。在每次调整任用干部前,市委组织部都要向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相关单位公告拟配备、提名的领导职位。二是明确提名原则、条件。敦煌市在提拔任用干部中,提名人选一般从科级后备干部中产生。所有推荐人选必须具备《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敦煌市对推荐提名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德才条件,一一进行审查,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不列为提名对象,不提交会议讨论。三是开展民意调查和民意测评。敦煌市在干部初始提名中,坚持民意调查、民意测评和民主推荐,民意集中到哪些人身上,就把哪些人作为提名对象。四是提供初始提名参考人选。市委组织部按照拟配备的岗位要求,综合单位民意测评、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核结果,按每一职位不少于2名的要求,提出参考人选报市委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平行调整的领导干部,一般由市委组织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差额提出人选。市委常委、委员既可以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参考人选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市委汇报考察方案。五是进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酝酿协商。初始提名人选属提拔任职或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进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环节;属其他平级转任的,进入酝酿环节。

三、抓住根本,落实提名责任

查看全文

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思考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确定考察对象的一个过程,直接关系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初始提名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是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统一,是程序与质量的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好“度”,对做好初始提名工作尤为重要。

实践中,难以把握的“度”主要表现为“五难”:一是难以把握提名内涵的深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监督等都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对初始提名,尤其是初始提名权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规定。初始提名有没有必要作为干部任用中的一个独立环节,能不能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应由谁提名、提谁的名、怎样提名,提名者应承担哪些责任、如何追究等等,都没有统一的理论标准和操作模式。二是难以把握提名主体的广度。广义上讲,初始提名主体不仅包括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还应包括普通干部群众。前者的提名权比较容易到位,而后者参加什么层次人选的提名,扩大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统一的规定。三是难以把握提名范围的宽度。不同的领导职位有着不同的任职条件,在什么对象中进行推荐提名,左右着能不能把最合适的人选提名上来。如果“门槛”过高,难免在“少数人中选人”,如果“门槛”过低,难以“好中选优”。如何选定一个最佳范围,直接关系到提名的准确性。四是难以把握提名方式的维度。提名方式有多种,有个人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提名、民主推荐,还有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等,对某一空缺职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提名,或同时采取哪几种方式提名,各地做法不一,随意性比较大。五是难以把握提名责任的力度。提名责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约束提名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束缚提名人的手脚。如何让提名主体出以公心地推荐干部,如何准确界定提名对象出问题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何客观公正地追究提名责任,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初始提名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固定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和严谨的制度,实践中有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和探索形式。笔者认为,在“四个环节”上把握好“度”,有利于提高初始提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1、扩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参与度。提名结果的代表性和最优性取决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关键在于由“多数人提名”,在“多数人中提名”。一是要明确提名主体。也就是给哪些人赋予初始提名权的问题,应针对不同级别的提名职位区别对待,因岗制宜,确定不同的提名主体,既不能局限于少数人,又不宜无限制地延伸,必须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二是要提高参与意识。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主动性、积极性决定了提名质量的优劣。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办法、程序及其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熟悉提名的条件和要求。正确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从大局出发、从对组织对本人负责的高度出发,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学采纳民意。由于工作阅历、价值取向、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提名主体针对同一职位所提出的人选必然不会完全一样。操作中,必须有机地把握提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科学设定不同提名主体在提名结果采纳中的权重,真正把最适合最优秀的人选提名出来。

2、规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根据《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初始提名是对民主推荐结果的运用和提升,虽然没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所处的位置却不容忽视,必须在程序上加以规范。一是向提名主体公布空缺职位。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组织部门预先公布空缺岗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同时,适时公开符合提名条件人选的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二是组织提名主体广泛提名推荐。各类提名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表现,参考民主推荐测评的结果和年度考核情况,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提名推荐干部人选。三是科学分析结果,差额确定初步人选。对初始提名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考虑各提名主体,特别是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领导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意见,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反馈,按照岗位匹配、人岗相宜的原则,差额提出初步人选。四是组织测评考察。无论是何种方式提名产生的初步人选,都必须重新到被推荐提名对象所在单位接受民主测评和考察,进行进一步“验证”。同时,要把初始提名程序与其他干部工作程序进行有效对接,防止与整体干部工作割裂开来。

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认度。形成一定经验的做法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才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在初始提名的推进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制度”。一是定期研究干部制度。每季召开一次集体专题研究干部工作会议,分析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推进干部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包括拟定干部调整计划,确定初始提名的条件和要求。二是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每年对基层领导班子组织一次民主推荐活动,分“近期可任一把手”、“近期可进班子”、“可作为培养对象”三种类型进行普遍推荐,对一些重点、热点岗位,可以进行定向民主推荐,分类型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初始提名储备充足的干部人才资源。三是领导干部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和普通干群一样,享有同等的初始提名权,但领导干部所承担的提名责任却比普通干群要大,无论是会议投票提名,还是个人提名推荐,都必须署名。四是提名工作回避制度。虽说举荐不避亲,但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为干部任用中的特殊身份,不宜把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亲属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的干部作为推荐提名对象。

查看全文

群众初始提名权思考

落实群众的初始提名权,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十分关键,关系到在干部工作中是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关系到“群众公认”原则能否落到实处。特别是工作人员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县级机关,在机关内部酝酿拟提拔人选时,将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集中群众意愿,而且有利于将更多优秀的同志纳入选拔视野。

一、群众初始提名权不能落实的提名情况及原因分析。实践证明,当市级机关领导班子职位出现空缺,需要从机关内部酝酿拟提拔人选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提名情况。1、单位“一把手”直接提名。一些单位主要负责人将初始提名权控制在手上,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了解,未经集体研究,个人提出拟提拔人选。2、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提名。初始提名权由领导班子掌握,班子成员提出拟提拔人选交党委(党组)会议讨论,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决定提名人选。3、临时组织推荐由群众提名。推荐活动往往比较突然,群众对拟任职位及资格条件等不清楚,不一定能推出最合适的提名人选。4、只组织一次民主推荐决定提名。由于群众识人标准不一,所推荐的范围相对较大,推荐人选的得票容易分散,群众意愿难以集中,最优秀的人不一定得到最先提名。

综观上述几种提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剥夺了群众的初始提名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到位。二是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未能有机统一。三是提名程序不够规范。

二、规范群众初始提名权的主要措施。1、将拟提拔职位、人数、所需资格条件及推荐范围等在本单位及时公开,并向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要求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照拟提拔职位、资格条件等及早酝酿合适人选。2、召开第一次民主推荐大会,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照拟提拔职位的资格条件,每人推荐出3名拟提拔职位的预备人选。3、领导班子根据群众推荐得票情况,确定3名预备人选。并将3名预备人选在本单位进行公布,同时将他们的主要工作实绩、获得荣誉、年度考核等情况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4、召开第二次民主推荐大会,组织本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所确定的3名预备人选进行推荐,每人推荐出1名拟提拔职位的预备人选,现场公布得票情况。5、党委(党组)对预备人选进行推荐。按照群众得票占70%、领导班子成员得票占30%的比例,计算综合得票,按照得票多少确定3名预备人选的提名顺序,并在本单位进行公示。

三、规范初始提名权时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1、进行第一次民主推荐时,参加推荐的范围尽量广一些,除了本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外,做好要扩大到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2、第一次民主推荐后,党委(党组)在讨论确定3名预备人选时,预备人选的得票必须是较多的,但不能简单以票取人,要综合考虑拟提拔职位所必备的工作能力等。3、对3名预备人选情况进行公示时,如有反映存在问题的要及时组织调查,情况属实的要立即取消被提名资格。4、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时,要充分考虑到被推荐人不同的岗位特点,特别要考虑到他们和基层的接触程度,选择推荐人的范围为机关全体工作人员比较公平。5、在确定群众推荐票与领导班子成员推荐票权重时,要根据人数分布情况,确定一个相对合适的比例。6、在整个酝酿推荐过程中,要严肃组织纪律,特别是3名预备人选确定后要防止出现拉票现象,对有违规行为的要取消被提名资格。

查看全文

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

今年1月和4月,**省委两次召开全委会全体会议,对5个市的9名党政正职,以及44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省级群团组织和省直属企事业单位正职共53名拟任人选进行推荐提名。这标志着**省干部选拔工作初始提名阶段的民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干部任用条例》看,干部的任用程序主要有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五大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民主推荐程序其实内含一个初始提名的环节。换句话说,到哪个单位去进行民主推荐?推荐什么样的人?这是首先要决定的。

干部一旦被提名,任用的可能性就很大。**市曾对**年至**年298例正职领导干部任用情况进行调查,初始提名最后被任用的有292人,占97.99%。

如果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初始提名环节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受到质疑,实行党委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制度,就是要规范干部的初始提名,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公信度。

这项改革,**省于**年在**市进行试点。**市规定,凡是提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党政正职人选,以及从山区乡镇党政正职调任平原乡镇正职、一般部门正职调任热点部门正职的人选,都必须经过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产生。

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省委组织部于**年6月制定出台《关于试行市、县(市、区)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的意见》,在全省各市、县(市、区)全面推行。这一制度进一步明确初始提名的范围:下一级党政正职以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工作部门和人民(群众)团体正职提任人选,需要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各地还进一步明确需经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的领导职务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查看全文

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改革思考

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保证干部任用公正、公认、准确,**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环节大胆探索,去年以来,该县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对部分正科级领导职位实行了实名推荐。**年11月和今年3月,两次分别就4名县直单位正科级重要领导岗位、3名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和4名乡镇长人选进行实名推荐。此举从干部选任的源头工作出发,通过署实名推荐的方式,实现了干部选任注重业绩、注重公认,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极大地调动了全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名推荐的主要程序为:

一是选择推荐重要岗位。去年11月,县委根据正科级领导岗位空缺情况和干部工作实际,结合乡镇党委换届,选择县林业局局长、规划建设局局长、环境保护局局长、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局长4个重要岗位,试行了全委会和县四套班子成员实名推荐。今年3月,结合乡镇人大、政府班子换届,根据市委乡镇班子换届调整原则,对3个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职位、4个乡镇长职位再次实行了全委会和县四套班子成员实名推荐。两次实名推荐的11个岗位都属于重要的正科级领导岗位。

二是确定推荐原则。根据推荐岗位及所在班子结构情况,确定推荐原则,明确岗位匹配需要条件、要求,明确规定推荐人选必须具备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任职经历等,注重选拔熟悉经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执行力强的复合型干部。比如县规划建设局长要求具有规划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乡镇党委书记要求在乡镇担任过副科以上职务,使干部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三是提出预备人选。根据岗位匹配条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推荐预备人选,两次推荐共有103名干部作为预备人选。

四是精心组织推荐。制定了实名推荐工作方案,印制了预备人选基本情况、德才表现、工作业绩简介,设计了推荐表格。参加推荐的人员为县委委员和不是县委委员的县四套班子成员。推荐会由县委书记作动员讲话,介绍推荐岗位、推荐原则和推荐要求,强调推荐纪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介绍预备人选近几年根据工作考核考察综合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等情况,并作填表说明;与会人员根据预备人选基本情况简介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署实名推荐。

五是计票综合比优。由县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干部办主任进行统票,严格保密。然后组织部门对每个职务得票前几名的人选进行综合考察比优,特别是对近三年来的工作业绩、群众反映的优劣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将最优秀的干部确定为该岗位的拟任人选。最后经公示和考察后,经县委常委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任职人选。

查看全文

县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民主,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努力构建民主、公开、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县委委员和其他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环节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察失误,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

1、扩大民主、落实“四权”的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