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原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15:18: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处理原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文处理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文处理工作必须要发扬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因为公文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它是公务活动面对实际问题必须借助的方法、工具之一。如果不深入实际,调查全面真实的情况,只是闭门造车,必然陷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沼,使公文成为脱离实际,堆满了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大话的垃圾堆,使浮夸虚饰、生搬硬套、本本主义、瞎指挥、妄下结论的官僚主义之风侵害机关和组织的健康肌体,这样公文处理不但无助于组织的管理,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带来混乱和矛盾等负面效应。所以公文处理必须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公文处理的实践者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倾听群众和基层的呼声,如实地反映真实情况,不先入为主,不任意夸大和缩小问题,不掩饰矛盾,既报喜也报忧。同时,公文处理的实践者要能对搜集上来的各种情况和材料的性质、真伪、是非、可行性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从客观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在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在公文处理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能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手段、途径、措施。
精简的原则
精简是使公文处理活动能够更加准确、便捷、高效的保证。“繁文褥节”一直是困扰公文处理活动实现高效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的有关领导曾一再要求“反对党八股”,倡导“搬文山,填会海”,但这些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商品经济社会对于公文处理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更高,质量要求更严,因此必须要化繁为简,删繁就简。首先,文章要写得短一些,精一些,公文的格式、结构、种类都要力求简化。其次,公文的运转处理程序的环节要力求精简,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工作环节,合并一些环节和手续,随着逐步改善加工手段,有效地控制程序,减少出现差错的机会,最终实现逐步简化过程。第三,公文处理的实践者必须从观念上破除那种陈腐的以为繁琐、层次多必有效的旧观念,树立起精简的意识,认识到简便易行的程序、责任到人的工作安排、规范功用强的方法、工具,才是保证公文处理便捷有效的正确方法。
高效的原则
效率和质量是相依相伴的,效率高不仅依赖于快节奏、高时效,更取决于公文处理的高质量,只有将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准确、细致、严谨、周到,使公文处理这一系统工程、群体行为能够按质完成,所有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公文处理的高效才有可能实现。公文处理的质量涉及到了公文处理活动构成的各个要素,涉及到了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涉及到了评估审核的指标体系。首先,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依靠设备、物质、材料、工具等硬的因素,也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信息的保证和制度的完备等很多软的因素,只有在两个方面都达到高的质量,效率才能真正有保证。否则,只是片面的强调速度,强调快,强调客观设备条件、物质条件是否具备,就有可能“欲速则不达”,出现只重物而不重人的倾向。
小议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
摘要: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领导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型的对外关系。独立自主、坚持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循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等原则是关于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指导着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全面展开,对今天我国处理国家关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家利益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注重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原则上,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把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坚持和平哲学,不搞对外侵略扩张,并坚决反对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各国的平等互利。这是他处理国家关系思想中不变的准绳。
一、国家利益原则——处理国家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政策永恒的主题,也是政治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认为,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基于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事务和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历程,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是20世纪5O年代实行“一边倒”,60年代是“两个拳头”打人,7O年代是“一条线、一大片”,经历了从联苏抗美,到反帝反修,再到联美抗苏这样一个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时问都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点。
在建国前夕,提出的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三大基本方针中,“另起炉灶”方针就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这充分表现出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和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国家利益的严肃性和原则性。“一边倒”方针,即“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这也是当时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英明选择。“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之前,要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消除帝国主义特权本身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而只有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在朝鲜战争时,按理说是意识形态原则占主导。但实际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偏向于国家利益,认为中国必须出兵朝鲜,因为朝鲜是中国近邻国家,对中国东北局势影响极大,中国在东北有重大的国家利益。
对象错误处理原则刑法反思
[摘要]刑法理论界关于错误问题主要有具体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本文以法定符合说为立足点,阐述了在同一构成要件和不同构成要件内,单独犯罪对象错误和共同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同时根据在共同犯罪中各个行为人的分工不同,从共同实行犯、共同教唆犯、共同帮助犯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共同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对象错误;犯罪既遂;法定符合说
刑法中的错误问题,尤其是对象错误在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行为人的责任形式,更重要的是牵涉到犯罪既遂和未遂问题。正确地认识对象错误,能够准确地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如果分别按照抽象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结论将大相径庭。
一、对象错误的定性
行为人侵害的对象具有特定性,是成立对象错误的前提。行为人在产生犯罪意思时,若持一种放任态度,犯罪目标是一个或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不管发生任何后果都是和其意思相符合的,实际侵害的对象和意图侵害对象是一致的。[1]比如王某想要报复甲,在甲的水杯中放入毒药,但是其妻乙却喝了甲的水,导致乙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是甲,但其在实施时对甲是否会用其水杯喝水以及是否会有其他人用其水杯是不能确定的。因此,即便发生了毒死乙的情形,也不构成对象错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有人用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实施犯罪,虽然行为人主观上的目标是特定的,但是由于方法本身决定了其侵害的对象不可能是唯一的、特定的,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对象错误。犯罪行为客观上侵害了另一对象,导致实际发生的事实与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不一致。对行为人所认识的对象和实际侵害的对象有怎样的不同,是不可一概而论的。[2]当行为对象是人时,把甲当作乙杀害是最典型的对象错误;如果以物为对象,仅仅体现的是财产所有权的关系时,就以物的所有者为标准来判断对象错误。出现对象错误时应当如何定性,是触犯一罪还是数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这些对定罪量刑都有极大的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刑法学界对于对象错误的定性有几种比较主要的学说。(一)具体符合说。该说认为,只有当客观上产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所想要发生的事实一致时,才能成立故意,行为人才能负既遂的刑事责任。例如甲欲开枪杀死乙,却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3]刑法学界较早的具体符合说认为,甲主观上想要杀害的对象是乙,因此只有实际上杀死乙时,才能是完全地、具体地符合甲的意图,甲才能负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但甲事实上杀的是丙,因而不是具体的符合,所以甲对乙构成杀人未遂,对丙构成过失杀人。应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原理,按照杀人未遂定罪处罚。现在的具体符合说认为,所侵犯的客体一致,都是人的生命健康权,并且不违背行为人的犯罪意图,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二)抽象符合说。该说认为,行为人意图侵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事实在种类上没有必要是完全的、具体的相同,只要行为人有犯罪的意图,又现实地造成了法益受到侵害,就可以成立犯罪的既遂。例如,甲本想损害蜡像,结果却导致乙死亡,应以毁损财物罪和过失杀人罪中的一个重罪处罚。(三)法定符合说。该说认为,虽然客观发生的事实与行为人主观上意图侵害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但两者都在同一构成要件内,侵害的客体也一致,应当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为标准,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因为实际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在法律上的性质是相同的。[4]例如甲欲开枪杀死乙,却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该说认为,甲本来想杀的是一个人,结果也造成了一个人的死亡,侵犯了相同的客体,侵犯了同一种法益,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法定符合说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侵害结合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虽然针对对象错误来说,运用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一致的,但对打击错误的认识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5]具体符合说还存在其他缺陷,如导致罪刑不均衡、与构成要件理论不协调等。抽象符合说只是片面地强调客观损害与主观恶性间的因果关系,不考虑意图侵害事实与实际发生事实是不是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这当然是不科学的。综上所述,在处理对象错误的问题时,我们应当采用法定符合说。
二、单独犯罪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
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题解答技巧
2014年山东省申论试题第三题:请根据“给定资料5”简述当前处理复杂问题应当掌握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该题要求简述“给定资料5”中关于当前处理复杂问题应当掌握的原则和主要方法,实际上这些“原则”和“主要方法”,指的是我们党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思维方法、工作方法,该题是一种新的题型,考查的是对政策理论的抽象概括能力。
如何概括“原则”和“主要方法”?
无疑应当从资料中寻找“原则”和“方法”的线索,然后加以归纳、整理。我们首先从“给定资料5”中找到了“原则”,这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方法”如何概括?我们从“给定资料5”中发现了它的历史脉络,即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这是一条“纵线”。我们以这条“纵线”为主线,同时以我们党某些一贯的“方法”的“横线”为副线,加以提炼,就可以得出关于该题的“参考答案”:
当前处理复杂问题应当掌握的原则是: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团结群众,相信群众。
当前处理复杂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以矛盾的分析为核心,以群众路线为实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要紧紧地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兼顾、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离婚纠纷及处理原则研究论文
摘要
婚姻的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消灭。法律事实有两种摘要:一为法律事件,即婚姻当事人一方的死亡;一为法律行为,即婚姻当事人离婚。此处我们谈论的的是婚姻终止的法律行为,即离婚。而离婚纠纷作为婚姻家庭法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新问题和实际新问题,是确实处理婚姻终止各种新问题和纠纷的法律原则和标准。比较常见的离婚纠纷主要有摘要:因封建思想而引起的离婚纠纷,因喜新厌旧第三者插足引起的离婚纠纷,因草率结婚引起的离婚纠纷,因个性不合志趣不投引起的离婚纠纷,因一方患病或有生理缺陷而引起的离婚纠纷,因一方服刑被劳教引起的离婚纠纷。我国人民法院处理离婚纠纷的基本原则在《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中已明确规定,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它也是我国离婚制度中判别决离婚的法定理由。本文将我国现行法定离婚体系中的几种常见的离婚纠纷和在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明确责任,维护社会道德风尚和既要保障离婚自由又要防止轻率离婚的基础上进行的处理原则作了简要的论述,从中体现了坚持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原则。笔者根据具体事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摘要:离婚纠纷处理原则
婚姻是男女双方依照一国婚姻法所成就的,以法定的婚姻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离婚制度,是伴随着个体的婚制的出现的,并伴随着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自人类个体婚制形成以来,现实的婚姻无不是因满足一定层次的利益需要,基于特定主体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行为而形成,为实现其个体的或社会的功能和价值而存续,同时,也必然基于主体的意愿、行为或某个方面乃至整体的功能和价值的丧失而终止。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离婚纠纷及处理原则摘要:
一、几种常见的离婚纠纷
(一)因封建思想而引起的离婚纠纷。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管原则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水污染防治中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徐州市铜山区位于江苏省北部,有20个涉农镇街,278个行政村,1191个自然村,全区涉及国省考断面9个,断面水质达标压力较大。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实施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势在必行。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以铜山区污水处理系统规划与保留村庄规划为基础,以《铜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建设规划》为指导,结合美丽村容、美丽河道、美丽菜园、美丽庭院、清洁公厕“四美一清”创建,充分考虑各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环境容量和村庄布点等因素,遵循可行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农村生活污水实施范围,先行实施规划保留的流域河道、区级河道周边行政村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
(二)坚持成片推进与突出实效的原则
分年度稳步有序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河道流域为单元,结合河道水系情况,对环境容量小,污水贡献度高的片区镇村先行成片推进实施,突出整治实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原则
畜禽养殖行业在带给人们丰富畜产品的同时,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定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主要措施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畜禽养殖业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制定主要防治措施的依据原则。
1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1.1污染水体。水是畜禽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在畜牧生产过程中,畜禽养殖用具及畜舍的清洗、饲料的加工和调制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水,当水体被污染后,轻则导致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更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畜禽的死亡,甚至危害人的健康。畜禽养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败性有机物,有机物在进行厌氧分解时会产生甲烷、硫醇等物质,恶化水质,同时,有机物分解的产物是优质营养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畜禽养殖污水中可能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可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中毒,还可能阻碍水体自净,造成永久性污染。1.2污染空气。家畜由消化道排出的气体及粪尿等废弃物腐败产生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恶臭气体,其中危害较大的有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恶臭,轻者刺激人畜的感觉器官,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及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重者大量的有害气体刺激人畜的眼睛和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损害肝、肾等脏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1.3污染土壤。土壤的卫生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畜禽的健康和生产力,土壤是一切废弃物的受纳者和处理场所,土壤在受到轻度污染时,土壤中的生物物质具有一定的分解转化有害物质的能力,最终使土壤转化为无害状态,但是在养殖场的污染物处理不当、管理不善、随意排放的情况下,土壤中积聚着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产生了土壤污染。在形成土壤污染后主要通过饲料和地下水(主要水源)对畜禽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一旦形成土壤污染就很难消除,还可能形成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治理基本原则
2.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目前,我国很多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污染物治理的工作量还不利于污染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首先,种植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纳一部分养殖业的污染物,所以要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土地—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次,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污染物产生之后的治理上,应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入手,坚持防大于治。最后,饲料是导致畜禽粪尿污染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根源。应注重环保型饲料配方的设计,选择高品质、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尽量准确估计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添加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2.2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对这些污染物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将危害人畜健康和污染周边环境。畜禽粪便是传统的有机肥料,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质,合理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如果将处理不当的粪便施用于作物后,很容易出现烧苗和死苗等情况。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厌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对粪便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中厌氧消毒应用的更广泛一些,主要是利用厌氧菌在生产、繁殖过程中能够改变一些病原卫生的生活史从而导致病原微生物失活或致死,包括厌氧发酵和厌氧堆肥。目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饲料添加剂的滥用的现象,要提倡使用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避免畜禽产品中重金属、药残等物质的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威胁。2.3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的废弃物中有一定的可回收物质和资源,如果我们很好的加以利用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粪尿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腐殖质,经过合理的处理之后,能够制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提高肥料、改善土壤板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畜禽粪便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非常良好的能源物质。沼气的热值比煤炭还高,而且具有高效、清洁的特点,所以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畜禽粪便中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尤其鸡粪中含量更高,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粪便经过干燥、粉碎、除臭等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制成优质的饲料,这必将减少常规饲料的大量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小结
会计与税法差异处理原则论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与新税法有哪些差异?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差异?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同,两者的差异无法消除。如果以税法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果以会计核算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将会弱化税收职能,因此“财税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国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离。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3次演变来看,由过去的以利润表为基础,逐步改变为以税法口径的“收入总额”减“扣除项目”格式设计,显示出税法与会计制度的“独立性”。随着会计、税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处理原则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独立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原则。如前所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间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如果“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本人认为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一致,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2.独立性原则。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税收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及时申报缴纳。
处理方法1.纳税调整。流转税:流转税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集资款、手续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等。又如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收账款需并入当期营业额计征营业税。流转税按月计征,月末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提取并申报缴纳。
先决问题具体处理原则探究论文
摘要:先决问题作为国际私法制度之一,理应为国际私法基本任务之实现服务。因此,先决问题的处理方法应以国际私法的基本任务为核心考量。具体而言,应在适用对之有管辖权的国家的冲突规范的原则下,综合运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等,以确保先决问题的解决得以对国际私法基本任务之实现有所助益。
关键词:先决问题;处理方法;国际私法基本任务
依据通说,所谓“先决问题(preliminaryquestion)又称附带问题(incidentalproblem),是指一国法院在处理国际私法的某一项争讼问题时,如果必须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为先决条件,便可以把该争讼问题称为‘本问题’或‘主要问题’(principalquestion),而把需要首先解决的另一问题称为‘先决问题’或‘附带问题’。”而需要在国际私法中加以研究的先决问题应满足以下构成要件:“首先,主要问题依法院国的冲突规则,适用外国法作为准据法;其次,该问题对主要问题来说,本身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向法院提出,并且它有自己的冲突规则可以援用;最后,依主要问题准据法所属国适用于先决问题的冲突规则和依法院国适用于先决问题的冲突规则,会选择出不同国家的法律作准据法,并且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使主要问题的判决结果也会不同。”
一、先决问题处理方法的理论纷争
不断有学者对如何处理先决问题提出主张,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主要问题准据法所属国冲突规范说
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论文
如果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那么行政赔偿程序则是实现赔偿责任的根本手段。从世界许多国家看,行政赔偿程序通常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由行政机关内部解决赔偿责任问题;第二阶段由法院解决赔偿问题。由于体制上的差异,各国在行政行政赔偿程序的两个阶段既存在一些相通的内容,也各具特色。在我国,由于受行政复议、诉讼制度的影响,赔偿程序更为复杂。因此,如何借鉴有益的国外经验并结合目前我国实际,确定一套完备的行政赔偿程序显得十分必要。
一、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
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解决赔偿问题。该原则因赔偿方式上的差别又被称为协议先行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等。在美国,涉及国家赔偿的案件,大约有80%至90%是在行政机关得到解决的。在捷克,司法部和财政部有权审查所有违法决定案件,赔偿诉讼以前的初审目的是为了通过友好的方式,在法庭之外解决争端。先行处理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赔偿请求权人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前,一般须经过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或与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协商,若不能达成协议或请求权人不满意行政处理决定,或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处理,才可以向法院起诉。先行处理犹如一张过滤网,将行政机关能够自行解决的赔偿限制在行政机关内部,而不进入司法程序。一方面减少了法院诉源和讼累,减轻了法院在处理赔偿事件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方便了当事人,使受害者可以不经过复杂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得到赔偿,同时也是对赔偿义务机关本身的尊重。当然,这一原则也有某种局限性,强制要求所有受害人向侵权机关申请并协商赔偿问题,可能造成一部分受害人不敢或不愿与侵权机关继续合作的结果,因受害人从心理上更倾向于第三者充任裁判人。
(一)两种先行处理模式
从行政机关处理赔偿事务的方式看、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分"决定式"和"协议式"两种。它们在处理方式和结果上有一定差异。
"决定式"的最突出特点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对受害人的请求采用"决定"形式处理,一般不与请求权人进行协商或讨论,受害人只能被动接受或拒绝此决定。例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虽未明确提出"决定"为解决方式,但其内容实际排除了正式协商形式,而只用了"处理"一词。规定虽然含糊,但实践中多采用半协商半裁决形式。奥地利《国家赔偿法》第8条也规定:"被害人应先向有赔偿责任之官署以书面请求赔偿。书面送达官署三个月后,未经官署确认,或在此期间内对赔偿义务全部或一部分拒绝者,被害人得以官署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韩国、瑞士也有类似规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