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13:3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出口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出口商品结构
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成沉重压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观念,认清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二、鼓励科技兴贸及扶持出口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用足国家和省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针对目前出口商品结构科技落后局面,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在经营许可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并实行重奖措施,对科技兴贸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及个人给予重奖,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林牧渔产品出口,要积极扶持。
三、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把一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耗原料能源多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资本密集的行业进行以自动化、节能、清洁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无法快速跟上这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的。但是,我们要想搞好本国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层次,建立分市场、分品种的各类加工区,使出口生产企业都能建立以国别出口为目标,来规划对象国需求产品发展,保证实现出口产品的适销对路。第二,增加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配件以及一些关键设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的工艺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品种填补一些出口产品的空白。
出口结构对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出口额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做了阐述,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结构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并就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了建议。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快步迈进。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从绝对额和比重看,机电产品早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产品。自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来,这一成绩已连续保持15年之久。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该类产品占据我国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这意味着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有着决定性意义。据商务部统计,2004至2007年,机电产品的顺差额分别为215.2亿美元、763.7亿美元、1,216.6亿美元和2,021.9亿美元;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现负增长13.2%,但从机电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着57.6%和59.3%(见表1)。这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行业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市场对国内机电产品仍有较强的刚性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小议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增强,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显著。出口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从而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结构。理论上而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从而最终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关于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总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上。在关于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使用回归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协整理论检验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在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大多是将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然后研究这两类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采用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方法对中国出口产品归纳为三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且分别将这三类产品出口额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这对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占据过半比重的轻纺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这说明在我国即使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大多数也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持续收缩的影响下,为了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二、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由于从1992年开始,中国海关统计改用新的对外贸易商品目录,为了使所选数据的统计口径一直,故本文的研究时间是从1992年到2008年,基础数据是中国的总出口额、分类商品出口额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中心。用EX表示出口额,用Gi(i=1,2,3)表示各产业的产值,用Ii(i=1,2,3)表示各产业占GDP的比重,用RES、LAB、CAP分别表示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另外,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且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的比重(13)来代表产业结构这一变量。
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本文分析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和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演变规律。我国轴承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总体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东部地区是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区域;轴承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轴承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在显著提高,但国有企业出口比重显著减少。
关键词: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经营主体结构
轴承产品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入世后轴承产品出口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轴承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轴承产品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及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特征,提出优化其出口结构的策略。
一、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轴承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从表1可看出,目前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轴承滚动体和轴承散件。1998年以来,我国轴承产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素透析
文献述评
贸易结构既是一国经济技术水平、商品国际竞争力等指标的综合反映,也是其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力的源泉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结构比贸易规模更能体现出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于是,由此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成为国际贸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外贸结构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着手研究了各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原因。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强调国内市场规模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弗农(1966)、马库森和斯文森(1985)将技术看作外生变量,认为技术差距和转移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巴拉萨(1963)、格鲁贝尔和劳埃德(1975)、赫尔普曼(1981)等人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主要研究技术变动原因以及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1990)、小泽辉智(1992)、邓宁(1993)等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均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多数研究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Ng、Slaughter等学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优化母国的产业结构,甚至会有不利的影响。FukaoKyoj、IshidoHikari、ItoKeiko(2003)等学者则把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到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来,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内垂直产业内贸易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了区域内的贸易结构。目前,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作用,该类研究普遍认为FDI不但有利于中国出口的总量增长,还对其结构变化有很大的优化作用。如江小娟(2002)研究表明,跨国投资作为各种要素跨国流动的重要载体,对出口增长与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二是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研究,如张亚斌(2000)、原毅军(2005)等人认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胡秋阳(2005)、陈元(2007)则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三是汇率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如胡均民(2006)、冯正强(2007)等,从“价格”机制角度寻求贸易结构的变化原因;四是关于技术进步与出口结构升级的研究,如易纲、樊纲、李岩(2003)、赖明勇、许和连、包群(2003)等人认为在要素禀赋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变要素生产率来影响一国生产函数变化,最终促使产品生产和出口结构发生转变。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整体技术结构在上升;五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王英和刘思峰(2007)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出口增长,还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隋月红、赵振华(2008)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有正向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仍不能产生作用;俞毅、万炼(2009)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虽然较多,但就某一具体因素单独展开研究的居多,从优化贸易结构视角,对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却并不多见。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各类影响因素归纳到一个框架内,并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新数据,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素展开系统研究。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1.出口商品结构(ECM)出口商品结构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衡量有很多指标,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试图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分类中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Chemicalsandrelatedproduction)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Machineryandtransportationequipment)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作为出口商品结构的量化指标,因为SITC5和SITC7两类产品通常被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该比重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变化过程。2.产业结构(GL)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是由其专业分工所决定,因此可以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高度相关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一般来说,一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总是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展到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最后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用GrubelHerbert和P.J.Lloyd(1975)构建的GL指数作为量化指标,用来测量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GLi=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3.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对于弥补东道国资金不足、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中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同时也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为确保分析的有效性,该指标选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4.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其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不仅应当有利于寻求原材料供应和改善管理技能,扩大市场份额,还应当有利于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充分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从而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探讨并加以实证的支持。为确保回归分析的有效性,该指标选用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5.人民币实际汇率(RER)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汇率升值或贬值,改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政策可以用来调节贸易结构。考虑到价格变动因素,本文选取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来衡量我国的汇率水平。其表达式如下:RER=etCPI1tCPIot其中,et代表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CPI1t代表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ot代表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各期的消费物价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得出。6.技术进步(TFP)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国要素禀赋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作用于该国的生产函数,最终促使产品产出和出口结构的转变。本文选用生产函数的总量测算法,即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我国的技术进步。TFP=YtKαtLβt其中,Y是产出,K和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代表时间,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对上式取对数,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lnTFPt=lnYt-αlnKt-βlnLt利用上式可以测算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资本投入(K),采用年末就业人口数表示劳动投入(L),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Y),并借鉴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设定我国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6和0.4②。为消除物价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处理。(二)样本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其数据计算得出(表1)。(三)回归分析本文应用R统计软件进行数量分析。为检验以上各因素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笔者采用如下回归计量模型:ln(ECM)=β0+β1ln(GL)+β2ln(OFDI/GDP)+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1)其中ECM为出口商品结构,GL为产业内贸易指数,OFDI/GDP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IFDI/GDP为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ER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TFP代表技术进步,∈为随机扰动项。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拟合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上述回归拟合结果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TFP)的拟合系数为1.01530,其所对应的P值为0.00167,即该变量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序列,表明拟合效果较好,TFP对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的不断积累会呈现出边际报酬递增的现象。一国知识存量越大,则投资和资本的收益就可能越高,其经济增长率就越快,该国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产业的资本、知识密集度增加而升级,产业比较优势结构升级,带动出口商品市场的扩张,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升级。人民币实际汇率(RER)的拟合系数较大(1.90649),而且其小于0.01的P值表明在99%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理想,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外投入比例不同,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进口投入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要强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进程③。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对应的拟合系数为0.1197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小于0.05的p值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理想。产业结构(GL)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所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19860和0.08360,说明这两个变量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它们的p值均大于0.1,说明即使在90%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也不理想。由此,我们应该排除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根据后退选变量法,将GL和OFDI/GDP这两个变量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后面单独探讨)。然后,对包含剩余变量的模型做进一步检验,由此得到下列回归方程(2):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2)方程(2)回归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在剔除掉产业结构(GL)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两个变量后,方程(2)回归结果中的P值表明所有变量拟合结果均比较理想,其调整后的R2为0.9263,也表明In(ECM)的变动中有92.63%可由自变量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人民币实际汇率(RER)、技术进步(TFP)与出口商品结构自身(ECM)都是该模型的有效解释变量,方程检验结果符合经济现象,可以说明其有效性。因在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分析中得到的RER和TFP拟合系数较大,所以笔者进一步考察在去除其他变量影响下,两者和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得到下列回归方程(3):ln(ECM)=β0+β4ln(RER)+β5ln(TFP)+∈(3)方程(3)回归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在剔除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因素干扰影响后,方程(3)拟合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技术进步系数增加,说明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增加。(三)残差平稳性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指出,对回归方程的单位根进行检验以此来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鉴于笔者已经完成回归分析,将采用上述方程(2)直接计算对应残差序列,并检验其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亦即判断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模型估计的残差为:∈=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4)因此我们采用R语言中的ur.df函数检验单位根,得到p值为0.08082,说明在90%置信度下残差平稳性检验通过。因此,从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均衡关系。(四)对GL和OFDI的趋势分析单独探讨产业结构和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通过对表1中的产业结构(GL)、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与出口商品结构(ECM)历年数据的移动平均项来实现对他们关系与趋势的判断。如图1和图2所示。图1表明,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的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正向上升趋势,而且产业结构的改善速度要稍缓于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速度,因此,可以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又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图2表明,从1990年到1995年OFDI/GDP比值与ECM两者是正向上升趋势,但从1996年到2005年间OFDI/GDP比值在振荡下跌过程中对ECM的变化几乎毫无影响,而2006年到2010年OFDI/GDP比值的快速上涨对ECM的改善也并无明显影响。这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与目前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结论也基本相符。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有关研究结论及启示:第一,技术进步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正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而日益显著。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积累对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正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促进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资本的进一步深化和劳动成本绝对优势的减弱,技术进步将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而真正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但作用不是十分明显。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是投向制造业,这对我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形成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显著的加工贸易倾向,中间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的供给替代④,再加上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其技术外溢效应有限,这就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作用并不如人们普遍所预期的那么明显。这充分说明在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我们应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来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第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之间的直接关系尽管相对比较复杂,但回归分析结果仍然表明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此做出了理论诠释。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更好地发挥其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而对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力度,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注重对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同时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实现技术对国内的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动国内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出口结构产业效益影响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出口贸易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定量测算;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性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性检验、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进行回归的系数均为负数等,具体资料请见: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证明我国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出口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大小,得出出口贸易对各产业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了三类产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作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
出口结构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增强,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显著。出口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从而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结构。理论上而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从而最终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关于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总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上。在关于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使用回归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协整理论检验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在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大多是将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然后研究这两类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采用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方法对中国出口产品归纳为三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且分别将这三类产品出口额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这对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占据过半比重的轻纺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这说明在我国即使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大多数也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持续收缩的影响下,为了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传统能源类、传统重工业以及传统服装制造业等领域,大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劳动资源密集型且附加值不高的行业。本文基于低碳发展的视角,分析了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特点,并结合当前低碳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促进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低碳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低碳;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出口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伤。转变我国经济贸易出口结构,将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量,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地广物博,作为中国重要的老重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省份。辽宁地处环海地带,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与此同时,辽宁省对外出口贸易结构存在较多问题,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技术含量偏低。农产品行业深度加工不够,受出口国家出台的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原油出口占比较大,成品油精细提炼不够,浪费较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在钢铁产业产能全球过剩的情况下,仍然以毛刚、钢板出口为主,精钢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依然依赖进口,炼钢过程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全球经济推行低碳发展的主流意识下,辽宁省转变出口贸易方式、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发展背景下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出口贸易整体呈现上扬趋势。入世以后,出口贸易规模得以持续迅猛增长,年均增长高达20%以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辽宁省出口贸易在2009年明显下滑,降幅达到20.48%,随后稳步回升,保持了年均18%的增长率,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645.4亿美元。此后随着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加大,贸易环境相对不稳定,辽宁省出口贸易持续走低,2016年仅为430.7亿美元(见图1)。数据来源: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下同从辽宁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传统能源类、传统重工业以及传统服装制造业等领域。(一)农副产品出口。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和光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种类多样,其中水海产品占出口的主要地位,玉米、大豆、鲜苹果次之(见图2)。2005年水海产品出口数量为31.23万吨,2014年增长到73.48万吨,随后稍有回落,2016年水海产品出口规模仍保持在68.81万吨的规模。可见水海产品在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中始终占据较大比重,而辽宁省水产养殖占地100多万亩,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饲料、营养液残留,加上水域非循环流通会导致严重的水域污染,从而产生高碳排放。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生产中,涉及大量化学肥料、薄膜、大棚、农药的使用,也会带来农业面的污染和土壤退化。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无疑增大了环境压力,急需探求低碳农业生产和出口转型。(二)传统能源类出口。从辽宁省传统能源出口来看(见图3),成品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05-2016年间成品油出口虽有起伏波动,但整体呈现上扬态势。成品油出口从2005年的314.9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22万吨,翻了一倍多。原油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在2015年原油出口激增,高达222.2万吨。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且成品油在勘探、钻井、生产油井、油气集输、储藏外运整个流程中会带来大量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同时传统能源出口容易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壁垒等影响,使得辽宁省传统能源的出口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辽宁省能源出口严重牺牲了国内的环境质量,需要推动能源出口的环保节能转型,关键在于提高现有开采资源的效率以及加强成品油冶炼完成后的回收治理再利用。图32005-2016年辽宁省传统能源类出口(三)传统重工业出口。从辽宁省传统重工业的出口贸易来看,主要集中在水泥、钢板、金属加工机床、轴承等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见图4)。尤其在全球钢铁过剩的情况下,辽宁省钢板出口仍然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除2009年出现明显回落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辽宁钢板出口跃升到1320.1万吨的峰值,随后稍有下降,2016年出口也保持在119.1万吨的规模。大规模钢板等重工业产品出口在带来恶劣的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越来越多地面临发达国家的环境管制和壁垒,对辽宁省重工业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四)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从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看来,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皮革服装和鞋子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传统服装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污水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使得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有限。图52005-2016年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由图5可见,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规模总体呈现稳步下滑趋势,尤其是皮革服装和鞋子出口规模近年来不断缩减。这说明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污水治理监管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传统服装制造业的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整体看来,辽宁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水产养殖等农副产品、原油、成品油等传统能源以及以钢板为代表的重工业领域,这些行业都会带来大量的污染排放,给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损害。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急需优化调整。
二、低碳发展背景下辽宁省出口结构优化建议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四大特点和相应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出口贸易结构统计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四大特点和相应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产业结构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分析
摘要: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日益匮乏已经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力,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的出口贸易。而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热议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同时也相互制约,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之上,如何优化外贸出口以及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确保二者可以稳步发展将成为目前我国急于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基于产业结构的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以及在产业结构基础上能源消费与外贸出口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找到和谐发展的平衡点,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外贸出口;能源消费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使得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进而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步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提升,加快了能源消费的速度。在2009年,我国的煤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赶超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居于第二名,其总量高达30.66亿吨。目前,由于出口贸易量的增加,能源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对能源资源进行大量的开采,进而导致能源匮乏程度加重,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重。面对逐渐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的对外贸易若想要获得稳步发展,就必须合理优化能源消耗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对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中,笔者将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以及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时候,将其视为国内问题,可是,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外贸的依存度,进而提高了我国内部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了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联系。产业结构直接受到对外贸易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国内的产业结构随着世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调整;结构在调整的同时,会打破供求结构的平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对外贸易有效的将其解决。目前,一个国家的商品出口情况可以直接反应国际经济需求结构与国内产业的交流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对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在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需要结合对外贸易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而进行,以确保国家调整之后的产业结构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国家的产业调整过程中,对外贸易对其调整方向具有指导作用。产品出口结构直接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建立完成之后,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商品的出口结构,并且产业间易出口产品的多层次是由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决定的,而产业内贸易出口的多层次则是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多层次决定的。出口贸易结构直接受到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商品出口结构层次的高低严重受到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制约。商品结构优化的能力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突破的能力所决定。此外,一个国家想要保持持久的出口竞争力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确保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以及合理性。
二、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