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12:55: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出镜记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出镜记者研究论文
摘要: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本文分析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到底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出境记者新闻现场新闻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具备了更高的心理层面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关于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因此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新闻成为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新闻现场的日益复杂,电视新闻记者要频频出镜,以提问者或揭秘者的身份起到一个串联新闻前后的作用,这样出镜记者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出镜记者有好多都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出镜记者为节目增光添彩,但同时也有一些出镜记者缺乏对现场的观察,不能很好的把握节目的进程,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将新闻的真实性和震慑力掩埋在遗憾之中。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是对自身情感缺乏适度的把握。
出镜记者研究论文
摘要: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本文分析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到底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出境记者新闻现场新闻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具备了更高的心理层面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关于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因此具有“深、广、新”特性的电视新闻成为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同时伴随着新闻现场的日益复杂,电视新闻记者要频频出镜,以提问者或揭秘者的身份起到一个串联新闻前后的作用,这样出镜记者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出镜记者有好多都是从主持人或普通记者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出镜记者为节目增光添彩,但同时也有一些出镜记者缺乏对现场的观察,不能很好的把握节目的进程,表现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将新闻的真实性和震慑力掩埋在遗憾之中。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是对自身情感缺乏适度的把握。
电视记者出镜形象掌握
电视新闻以其拥有的报道性、记录性、即兴性等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电视新闻中的记者出镜,是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当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记者出镜就是指电视记者站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镜头,以口头播报和评述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形式。事实证明,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因其新颖、现场感强等特点而被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广泛采用,并且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一、电视记者出镜在报道中的优势
1.体现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作风。记者出镜势必要求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否则记者出镜就是一句空话。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这种约束和牵制,在客观上起到了迫使记者深入基层的作用。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百姓爱听爱读爱看,这就更加强调记者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到一线和火热的生活中去。记者出镜,或在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或与受访者对话交流,或体验式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不仅体现了新闻事实中作为记录者的记者的真实存在,更展现了记者良好、深入的工作作风。
2.给观众以真实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更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同时又担负着引领观众进入现场的任务,这就会使观众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丰富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僵化老套、严肃刻板的新闻播报方式沿袭多年,观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而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恰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在呼唤新闻形式的创新,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既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又活跃了电视画面、丰富了电视的表现手段。
4.有效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电视记者出镜可广泛应用于一般报道、现场报道甚至直播报道,它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得以全面展示,相对于其他媒体,更加直观、生动,易于被受众选择。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视这一传统媒介呈现出飞跃式发展,与此同时对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出镜记者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才能将自身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就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进行简单探讨,希望为广大新闻记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
“出镜记者”来源于国外,纵观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均未提及该词语,用中文解释即指的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出镜的目的、新闻节目的时长、采访对象的差异主要将出镜记者分成两大类,其一为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这类记者主要是针对新闻事件(如:直播、日常消息报道、连线报告等)进行报道;其二为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这类记者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为典型人物。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蒸蒸日上,出镜记者已经成为现场报道中的主体。对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而言,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还应该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的一些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控制报道现场的能力。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报道中,很多新闻记者从地震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画面,而新闻现场记者的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伴随着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行业也来越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要实现上述目的必然对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出镜记者而言,其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身情感、思想、阐述新闻事实、同采访对象或者观众进行交流的能力。出镜记者在采访人物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模式,不仅考验着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验着记者把握新闻主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因此具备激发性,容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说话人不但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强调有意义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等传达情感。借助上述这些辅助手段,出镜记者便可以为观众营造形象、生动的情景,这样达到的效果显然是书面语言无法比拟。但是,口头语言表达用时少,从构思到选词到转换为语言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一旦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最终形式,且无法修改。口头表达能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出镜记者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思维敏捷、反应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语言资源,迅速搜索出最恰当的词语,汇聚成语言并表达出来。当前,我国电视台一条新闻普遍时长约2分钟,那么便要求记者在这2分钟内将现场报道、采访对象回答、自己提问等有机融合起来,并将信息客观且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无疑对出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灵活地现场应变能力
电视记者角色定位
电视出镜记者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在不少城市电视台中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他们平时出去,能充当一下“话筒架子”,读读文字记者写好的现成稿子就行了。实际上,城市电视台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记者,而不是主持人。笔者认为,城市电视台中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既能在现场出镜主持,又能在现场采访、组织稿件并把握报道基调。
一、电视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加强新闻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电视台新闻部见习参考
【实习体会】
通过在电视台的实习,认识到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在镜头前和被采访者的沟通还是在背后和人们的沟通都非常重要,有助于记者更好的掌握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会得到更及时准确的报道,才会出优秀的新闻。
新闻不是坐着等出来的,是靠双脚走出来的。主动的去采集新闻,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坐,只有坐以待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一个电视台的工作者,不可能以教导实习生为主,所以任何让自己得到成长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发现、请教,且事无巨细。诚意,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勇敢面对错误,错误是大树枝繁叶茂最好的肥料。刚开始进入电视台实习,很害怕犯错误,导致做事瞻前顾后,什么也做不好,但细想,作为一个实习生如果没有错误就不可能叫做实习生了,任何错误都会比之前的成功更记忆深刻,错误是完善自我的良方,感谢那些给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的人和事。
【实习认识】
树立团队精神。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和不遵照上级的安排,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自顾自的行动。
谈论电视新闻节目空间叙事
电视传播首先是一种时间性叙事,图像和声音符号都是以线性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合的,观众只能按电视台的播出时序收看节目。但我们又不可忽略电视传播相对于文字传播的独特优越性——对于空间叙事的彰显。人们已经从电视艺术的角度对电视的叙事空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较少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关注电视叙事空间对于新闻故事空间的呈现,只有将叙事空间与故事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彰显电视新闻空间叙事的完整意义。借鉴加布里•佐伦的空间叙事模型,我们从三个方面建构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1)事件空间。即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也包括事件发展变化时所经历的空间转换。(2)报道空间。可以分为宏观的报道视角、中观的报道地点以及报道的空间组合、微观的屏幕空间。报道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得到具体展现。(3)心理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受众对叙事空间的总体感觉和构建。本文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作为24小时环球报道新闻频道,其主要收视市场在中国大陆。而要在有限落地的情况下与包括央视新闻频道在内的大陆本土电视频道竞争,该台在空间叙事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摘要: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要素包括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和心理空间。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对事件空间进行“聚焦”,通过移情效应将自己的空间联觉传达到受众。媒介融合的技术偏向,将实现传受双方的“时空趋同”。
一、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位置。对于事件空间的彰显,体现了新闻“五要素”的要求;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闻价值,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易读性”等素质。空间要素容纳了新闻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间要素的状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天气状况、时令季节、现场气氛等等因素构成了事件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是人体所有感觉的统一体,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对新闻报道事件空间的开拓上,首先表现为事件空间的广泛性,即快捷及时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信息,信息覆盖面广。《凤凰早班车》《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三班车”分别在每天早、中、晚往来穿梭报道环球时事,《华闻大直播》则打造成与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段竞争的要闻总汇,《凤凰全球连线》《环球直播室》等节目更是将视野投向国际新闻。《天下被网罗》和《媒体大摄汇》分别为网络资讯汇集和电视民生新闻总汇。其次,该台执著于在事发之地有“我”在场,从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该台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伦敦等新闻多发地区设有新闻直播室,派驻记者和播音员。即使是事件性不强的新闻,该台也习惯于让记者在相关地点出镜报道,形成一个特殊的报道语境,暗示受众“我在事发之地”,传达了记者对现场空间的所有感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和权威性。除现场直播外,新闻报道多属事后报道,但“我在场”的空间安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现在播报”的现在进行时态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强化了新闻的时新感。
二、报道空间
事件空间是客观事实存在的真实空间,而报道空间则是新闻媒体对事件空间的主观经营。报道空间的构建直接为受众接触与理解事实服务,它建立在新闻本身所包含的事实空间与报道者所置身的社会语境空间基础上。[2]从宏观来看,报道空间体现在报道视域的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惯于以“全球视野,华人视角”来报道评论新闻事件。“报道+评论”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观上凸显了新闻事件的背景空间,将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放在与之纵横关联的宏观背景之中,让受众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义、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在“三班车”以及晚7点整《华闻大直播》等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热点新闻得到了及时解读。比如2011年8月18日《华闻大直播》节目的热点之一是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该节目连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这次访问的中美两国政治经济背景、中美两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访问所肩负的使命以及访问预期,让受众对此次美债危机背景下的访问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该台《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等新闻评论节目,有数位资深评论员对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阐释。当前媒体竞争的焦点不在于第一报道权,而在于第一解释权。只有及时阐释新闻事件的意义,才能做到先发制人,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该台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团队: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这些人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但又因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分享了不同的价值观,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价值追求。最典型的节目如《时事辩论会》,往往选择有较大文化差异的嘉宾作为控辩双方,同时又通过微博和手机等新媒体收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等不同华人亚文化社区的观点,形成了华人视角主导下的观点碰撞和激荡。而凤凰卫视的一些资深评论员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善于在“全球视野”中洞察国际国内问题。从中观来看,电视新闻叙事空间是指构成的空间。构成的空间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事件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组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3]凤凰卫视资讯台通过融合互联网、手机和卫星通讯等新媒体,以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1.通过各直播室的空间组合构成完整的节目空间。在一些大型综合性新闻节目中,播报空间的变化让受众如同在一条新闻长廊中漫游。每晚7点整的《华闻大直播》节目,动画片头之后,演播室内空间通过俯拍平移镜头依次展现,接着主持人从室内旋梯走下来,来到演播台,面向左侧观看一块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这是本档新闻节目的焦点),随后转身面向受众开始播报新闻。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极具动感和交流感。节目在播出时,往往要依次切换到北京、台湾、香港、纽约等地所设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连线采访的形式与画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几句,提示新闻要点,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间转换。节目内部浑然一体,时空转换线条清晰,信息流畅。
谈论新闻播报空间叙事
电视传播首先是一种时间性叙事,图像和声音符号都是以线性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合的,观众只能按电视台的播出时序收看节目。但我们又不可忽略电视传播相对于文字传播的独特优越性——对于空间叙事的彰显。人们已经从电视艺术的角度对电视的叙事空间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较少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关注电视叙事空间对于新闻故事空间的呈现,只有将叙事空间与故事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彰显电视新闻空间叙事的完整意义。借鉴加布里•佐伦的空间叙事模型,我们从三个方面建构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
(1)事件空间。即新闻事件的具体发生地,也包括事件发展变化时所经历的空间转换。
(2)报道空间。可以分为宏观的报道视角、中观的报道地点以及报道的空间组合、微观的屏幕空间。报道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得到具体展现。
(3)心理空间。通过电视声画的蒙太奇组合,受众对叙事空间的总体感觉和构建。本文选择凤凰卫视资讯台新闻节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作为24小时环球报道新闻频道,其主要收视市场在中国大陆。而要在有限落地的情况下与包括央视新闻频道在内的大陆本土电视频道竞争,该台在空间叙事方面可谓别具一格。摘要: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要素包括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和心理空间。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对事件空间进行“聚焦”,通过移情效应将自己的空间联觉传达到受众。媒介融合的技术偏向,将实现传受双方的“时空趋同”。关键词:空间叙事凤凰卫视事件空间报道空间心理空间媒介融合
一、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位置。对于事件空间的彰显,体现了新闻“五要素”的要求;而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闻价值,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易读性”等素质。空间要素容纳了新闻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间要素的状态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天气状况、时令季节、现场气氛等等因素构成了事件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感觉是人体所有感觉的统一体,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对新闻报道事件空间的开拓上,首先表现为事件空间的广泛性,即快捷及时报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点信息,信息覆盖面广。《凤凰早班车》《午间特快》《时事直通车》等“三班车”分别在每天早、中、晚往来穿梭报道环球时事,《华闻大直播》则打造成与央视《新闻联播》同时段竞争的要闻总汇,《凤凰全球连线》《环球直播室》等节目更是将视野投向国际新闻。《天下被网罗》和《媒体大摄汇》分别为网络资讯汇集和电视民生新闻总汇。其次,该台执著于在事发之地有“我”在场,从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该台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纽约、伦敦等新闻多发地区设有新闻直播室,派驻记者和播音员。即使是事件性不强的新闻,该台也习惯于让记者在相关地点出镜报道,形成一个特殊的报道语境,暗示受众“我在事发之地”,传达了记者对现场空间的所有感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和权威性。除现场直播外,新闻报道多属事后报道,但“我在场”的空间安排,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以“现在播报”的现在进行时态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强化了新闻的时新感。
电视新闻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现场感;抓拍;现场同期声;结构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视新闻现场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现场感;抓拍;现场同期声;结构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