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12:0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初高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高中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对策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不畅是困扰物理教师的一大难题,且虽然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导致大批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绩直线下降。因此,如何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之间搭建一座衔接的桥梁,让学生能够顺利从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成了新课改教学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对影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然后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希望能够为中学物理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对策

新课改教学标准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高中物理教学难度相较于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明显的提升,且在教学方法、逻辑思维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学生需要重新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学习效率,顺利由初中物理教学过渡到高中物理教学,并为自身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具体如何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呢?

一、影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因素

(一)初高中物理在教材编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起始阶段,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情境了解一些物理常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方式对物理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高中物理的教学难度明显有所提升,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也都有所加强,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抽象又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要求较高,然而枯燥又深奥的教学内容却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很多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时候,都会在学习物理方面受到严重阻碍,久而久之,就会对物理教学产生畏难的心理,甚至是抵触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再加上初中物理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独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算有某一部分内容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也不会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然而,高中物理则刚好相反,在教材上的编排都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非常严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非常紧密,整体的综合性很强,呈现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中任何一环没有学好,都会对今后的物理教学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查看全文

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衔接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是基于义务教育设置的更高层次的地理教学。然而受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互为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的交流甚少,从而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新教学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地理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并不是中考科目,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成为无足轻重的“豆芽菜”,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出现问题,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需要地理教学以新方法、新思维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

(一)立足学情,科学选取衔接内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免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地理知识衔接不当,而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影响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地理教学课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找准地理教学的价值定位,紧扣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脉络,总结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联系点。笔者通过表格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进行举例。(二)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而高中地理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总结推理能力的培养。[1]与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教学问题设计还是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例如,关于气候的知识,初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的分布地区,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气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据地理图表等资料,进行具体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接触高中地理知识时,要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韩志辉(盐城市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00)生能够尽快接受高中地理学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地图读图、用图能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图,让学生标注重要经纬线,并标明主要的地形区、自然带等,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环境问题展开探究。(三)实行教学制度的衔接。建议教育主管相关部门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端正师生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为高中地理学习夯实基础,以免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学习出现断层。同时,还可在高一开设地理知识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实情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编制衔接教材。另外,学校方面还要为高中教师配备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协调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新课程改革后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更加偏向于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知识点零散,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识结构混乱而造成学生混淆、遗忘重点知识。从地理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初高中地理本来就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因此,在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地理试题,然后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学课标与考纲,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点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结束语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授课衔接剖析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

论文摘要: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查看全文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赜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与初中相比,存在教材编写体例不同、教材内容侧重不同、考点不同、学习方法不同等衔接问题。学生可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先温故再知新、调整学习方法等途径,衔接好初高中历史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教学衔接;温故知新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刚升入高中,需要做好自我调节,包括学习方法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知识结构的变化等。中学是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高中历史的学习。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和做好衔接教学的途径。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

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有许多不同点,从教材编写和内容侧重的不同,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都要进行比较分析。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1.教材编写体例不同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思考

摘要: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设置与知识内容存在断层,如何有效实现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背景,提出从地理知识体系完善、区域地理知识建构、地理图表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学衔接,以此保证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连续与协调。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学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中学地理的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地理学习衔接应该是科学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旨在把握地理学习的认识过程,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地理情怀[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1.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知识学习出现断层。“初二结业,初三暂歇,阔别一年,再学高中地理”,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由此,学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当学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学习时,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程度往往已经非常严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匮乏深深地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升学,这在乡村初中毕业生中表现格外明显。在现行课程设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及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师只管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而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则没有建立系统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意识,从而难以建构起清晰明确的地理教学思路。2.学科边缘化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地理学科在初二下学期以会考的形式结业,以分数段设定等级或按照百分数计分,在高中录取时参考分值不高。在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实际结果是学校和学生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漠视。由于评价的偏颇,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深深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地理教师浅显单调的讲解更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热情,初中地理考试题型单调、题目简单,多为机械性记忆题目,许多地理教师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这种“应试”教学模式深刻影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中学地理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各自的学习特征。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平稳过渡,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从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强化区域地理教学衔接、加强学习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路径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对策分析

摘要:从初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出发,对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提出思考。从高中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角度出发,讨论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教学衔接问题,以期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高中物理;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初高中物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完全中学的物理教师来说尤甚,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物理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探究等方面的培养,但高中物理教学对这培养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而言是对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四大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较之初中物理,在深度、广度、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教学的无缝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关联与差异性从初、高中力学与电学链接知识点来看,高中物理包含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并进行了拓展与提升,使知识更加完备;从解题上看,初中物理仅仅需要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高中物理则更多的是要求从复杂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然后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基本问题,并且对计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但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觉,在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时,很难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2.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传授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课时量充裕,可以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性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演示或探究实验引入课题、构建物理概念与规律;注重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3.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的差异性初中物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知识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二、衔接问题的对策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就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对策讨论。(一)物理观念的建立。从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建立来看,初中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及了解物理知识的初步应用。高中的掌握要求则明显要高,如: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等。具体而言,进入高中会遇到概念、规律与研究方法上的阶梯,现就高中会面临的几个代表性问题阐述如下:1.概念性阶梯(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教师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学生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2)速度的概念的阶梯。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3)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教师容易跨过这个台阶。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教师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学生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个很陡的阶梯。2.规律上的阶梯概念上的阶梯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阶梯,规律上的阶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学生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2)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3.研究方法上的阶梯(1)从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2)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当然,一旦跨越这个台阶就会对很多物理现象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好处。由此,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高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培养学生“学会预习、认真听课、坚持复习、独立练习、及时总结”的好习惯;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概念与规律,还要提升到理解与运用的层次,并与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物理情境联系起来,从“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往复循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科学思维的培养。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过渡,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科学思维的过渡,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要学会推导得出物理概念与规律,处理问题时要习惯应用推理和判断,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打破思维定势的不良习惯,理清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本质,在应用物理规律时,要学会熟练使用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物理常用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有:观察与实验、物理模型法、猜想与控制变量法、类比与等效法、图像与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极限分析法、转换法、动态思维法、不变与守恒思想等十种,在初高中都会有所涉猎,但是高中所涉及的会更全面一些,在解决问题时甚至会同时使用到多种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大困难。学生在思维与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时,往往毫无章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能要更加侧重研究与思维方法的渗透。笔者认为,从解决具体的形象的问题(例题)出发,将抽象的方法具象化,然后再将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抽象出来,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效果会更佳,这一方面王金战、付雪平教师在《物理是怎样学好的》中的经验可以供学习与参考。(三)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学科,从生活与生产中引出材料,通过实验探究出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从2004年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入了大量探究性实验,但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探究性实验较之初中物理有被弱化的迹象。例如:迫于教学进度紧、课时量不足、实验器材不足等现实,探究实验常常被教师的实体演示或视频演示实验所取代,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的机会被无形剥夺。因此,在物理教学衔接上,要重申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努力。1.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思想——“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与“以人为本,注重探究”的教学,再到用“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彻底地转变思想观念,在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提供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学案、设施与设备等资源,创设一个科学探究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构建一个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平台。2.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要实施探究式教学,要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给学生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导,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尽量多一些。”这与我国宋代诗人陆游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固有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做到“授人以渔”。(2)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初中学生的学习多数比较被动,基本是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主观能动性差,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潜意识,增强求知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时候要及时地引导,培养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学习、观察,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能力。实验探究是科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结合实验的实际有选择地利用。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知识的本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生活表象与材料的分析能力、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故障判断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趣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实验演示,从而获得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例如利用计算机中的Flash、PPT、Photslop等资源制作电脑课件,让学生直观、有趣地感受实验的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四)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不论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年版)》要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是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都是教学的教育性目标。该目标是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它反映了国家多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即课程功能的转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和程序化,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则要求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对输入信息从情感、态度、价值、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为情感素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构成情感等要素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由于这个内化过程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和长期性,使得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成为应优先考虑设置的目标。“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七条,即: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价值观的教育,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与学生达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共识,并影响学生的行为。

查看全文

初高中衔接阶段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福建省长乐第七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括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教学中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加以落实。本文阐述了这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并探讨了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高中衔接;物理学科素养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1]。这四个方面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着重突出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为此,高中物理教师从高中起始阶段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踏入高中大门时就要树立全新的物理学科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衔接阶段的特殊性体现在:时间节点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和深度的相异性,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以及对学生思维要求的差异性。(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高中和初中的物理知识在范围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高中知识更加系统、严密和完备,而初中更多突出的是对具象概念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从解题思路上看,初中物理更侧重于利用原理解释现象和问题,而解答高中物理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复杂认知能力,因为题目情境中蕴藏的抽象概念较多,需要转化和迁移。再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看,很多学生初中时由于过度背诵,造成许多概念先入为主,到了高中产生一定的束缚作用。因此,在高中伊始,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固有思维,打破常规,站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开深度学习。(二)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初中物理相对简单,大多和学生的直观生活有联结,学生往往兴趣较浓。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教师对生活现象的“揭密”,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十足。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为主,学生也乐于记忆和背诵相关的物理概念。但高中物理的抽象度高,推理、演绎和计算较多,学生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并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物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初中。(三)初高中物理对学生思维要求的差异性。初中物理教学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学生透过具象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得出结论,思维负荷相对不重。但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推演性计算得出准确结论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物理核心素养。例如,初中物理在讲“压力”这一问题时往往有水平面的大前提,这就让学生形成了“压力和重力是一个概念”的思维定式。相比之下,高中物理需要借助一定的参考系数,如质点、单摆、平抛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掌握精准的物理概念,为其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探析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及效果,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出发,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解决教学衔接问题的相应对策,期望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地理教学衔接”指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加强连续性的教学思想。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的衔接和发展。从知识而言,高中地理学习是初中地理学习的传承;从学习技能和地理素养而言,高中地理学习又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递进和深入。新课标的实施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1.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1初高中地理学科地位的差异及课程设置的间断。初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地位明显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视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课程的设置也有差别,初中地理只在7、8年级开设,9年级不开设地理课。初中的地理学科地位及不作为中考科目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学校、教师、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学生升入高中时面对知识量大、难度高的地理课程时感到“难学、难懂”;初中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共性,教师面对高一新生时也觉得高中地理“难教”。这些因素使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失去了连贯性和体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1.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内容涉及到较多的理科知识,尤其以物理和数学知识居多,如“气压与风”部分中涉及到气体的压强,“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匀速圆周运动,“太阳高度角分布及计算”部分中涉及到线面夹角、三角函数等。但上述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在高一还没有系统地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1.3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在认知、思维及记忆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障碍因素。初中地理多数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直观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高一学生认知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尚缺乏较高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如空间感知能力、地理图像观察能力等,这就加大了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极易产生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2.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探讨

地理是初高中都要学习的科目。山川面貌、星辰运行、人口、环境等自然社会现象都是地理的重点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不仅能够了解有趣的地理现象,还能掌握许多现代自然知识。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现象,为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初高中老师必须做好地理教学的衔接,为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合理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将有效的促进地理知识的连贯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对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是地理课程的知识进行提炼的综合的概念。地理教学的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包含地理章节的重要内容及主要框架。通过核心概念能很好的整体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内在特征;核心概念具有强大的知识串联能力,能够统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在初高中教学的任何阶段中,实现地理核心内容的不断重现。地理核心概念还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便于初高中老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同样能根据地理核心概念抓住教学的重点,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做好知识的基础准备。同时地理核心概念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学生能够通过核心概念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学习进阶是指把学生初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围绕地理核心概念来进行不同阶段学习的过程。随着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的增加使得学生对统一地理知识的看法发生变化,这也是地理知识连贯作用的结果。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变化做出改变,有了学习进阶的方法理论,老师在地理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对基础知识可以简单的阐述,重难点知识就需要详细的讲解。根据学生学习进阶情况来开展地理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衔接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初高中的地理教学水平。

2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的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初高中的教学大多都是分离的。初中的地理教学没有起到地理知识启发作用,也没有对基础地理知识,例如大气运动、全球气候知识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进行扎实的学习。很多时候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对于一些基础地理知识缺乏,也不懂得地理学科的意义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感到困难。高中地理在高中知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文史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延续到高中阶段,这将是初中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

3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来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探讨

摘要:许多初中物理成绩一直优秀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明显下降,由此,大部分教师与学生都认为物理是初高中阶段难度跨度最大的学科。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脱节的问题,是广大师生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对教材、学生、教师提出建议,帮助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难度。

关键词: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策略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学科的基本结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指的是学生将“学习如何学习”。,两者相较,“学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布鲁纳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学生[1]。(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对客体的认识,而客体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建构的,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来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2]。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根源

(一)教材方面。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知识体系从简单直观到复杂抽象,语言表述从粗略浅显到细致严谨;习题类型从直接运算到分析推理花样多;数学知识从能轻松掌握到滞后脱节;物理实验从感性认识到要求精准。初高中物理教材跨度如此之大,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困扰,加深学生学习的难度。(二)学生方面。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环境、身心状况、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很长时间内不适应;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初中的实验非常有趣而且简单,高中的实验却要求非常精准的数据和结论,实验不在是能调动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武器,反而成了他们的压力来源,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非常不利;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高一新生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训练和挖掘,思维水平未达到高中要求,所以感觉难度大;学生心理方面,刚刚经历过非常紧张的升学考试,步入高中后距离高考还有三年,不自觉间学习态度就疲软下来,何况学生在升学前已经从各种渠道听说了高中物理难学,疲惫加畏难,学习信心不足。(三)教师方面。初中阶段,教师重视教学方式趣味性,语言灵活形象,深入浅出,板书重点分明又详尽有加,常常对重点知识反复强调演练,同时尽可能的创造活跃的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中阶段,课堂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减少,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严谨简练,逻辑性强,语速相对较快,板书不够详尽。目前初高中阶段的教师之间相不了解,各自为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隔断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联系。尤其不少高一物理教师刚刚带完高三班,无形之中还会把高考的要求渗入到高一教学中,从而缺少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