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9:46: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出版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出版业

出版业之间博弈与措施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出版行业的发展,以纸介质为特征的传统出版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字载体的显著变化,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愈加倾向于电子化的阅读兴趣,更适合小屏幕阅读的快餐式短文的大量出现,这一切都表明,在尚处主导地位的传统出版业面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电子出版物正越来越受到追捧。如何应对这巨大的变化,是摆在所有出版业者面前的紧要问题。

一、电子出版物的现状

伴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硬件的普及,电子出版物将步步蚕食现有出版物的市场。环保、方便保管、易传播、信息存储量大、价格低、适合交互电子出版物似乎一出生就带着无数的光环,将传统印刷出版业远抛在了身后的阴影中。但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着成长期的烦恼。

1.价格居高,硬件销售与内容的销售脱钩虽然电子书籍的价格比传统印刷书籍要低,但要阅读电子书仍有较高门槛,即先期购买阅读器的费用。Kindle3Wifi和3G在北美的售价分别是$139元和$189元,折合人民币920~1250元。在中国,苹果的iPad从2888元起售,这个价格也许对于美国消费者不算什么,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便高了。汉王是国内电子书阅读器销售的佼佼者,但从广告攻势中可以看出,其电子书硬件是作为“技术新颖,内容丰富的IT产品”来销售的,主打的是礼品市场,虽名“电子书”,却非因书而卖,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提供了硬件却缺乏内容,即便读者打算付费购买内容,渠道的欠缺将读者赶进了盗版市场。

2.平台众多,难以整合;硬件相对脆弱,阅读的地点受限从Windows兼容机到苹果电脑,到iPad,到电纸书,到手机的Symbian,Android,WindowsMobile,各种阅读平台林林总总,出版公司若想打通平台则需要付出以往数倍的努力。各种平台用户的习惯和需求不同,出版公司也需招纳人才做出应对。众多的平台所使用的加密技术不同,厂商各自为政,信息的流动受到了影响,更增加了用户购买的难度。受电子纸技术的限制,电子纸材质的电子书虽在阅读体验上接近于纸质书籍,但在一些方面仍有不足。屏幕脆弱怕摔怕碰,机器不防水,用户携带出行需增加额外的保护,降低了用户体验。既名为“电子书”就说明需要用电,用户需要操心电量的问题。电子纸材质的电子书现在可做到一周甚至两周一充,而苹果iPad须一天一充才能满足用户中等强度的使用需求。

3.图书种类有限,流行类图书居多,受众有限购买电子书就是为了读自己喜欢的读物,然而现在电子读物十分有限。即便找到了,也可能未出现在自己所购买的阅读平台上。打开很多文学网站,会赫然发现大牌作家签约本站的告示,但实际仔细研究一下网站的销售排行榜就能发现:榜单上少有这些名家的书籍,而畅销读本大多是按照章节销售的连载书,相当于评书联播的网络版,以码字的方式在网络上讲故事。网络作家给电子出版带来了繁荣的假象,受众却始终有限,电子图书市场主力读者还远未登台。

查看全文

数字出版技巧对传统出版业意义

在我国出版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那些使用到二进制等技术手段对所有出版环节进行了操作的出版行为,例如对原创作品进行的数字化、对编辑加工进行的数字化、对印刷复制进行的数字化、对发行销售进行的数字化以及对阅读消费进行的数字化等.

1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概况可以说数字出版涉及出版的方方面面,作者版权、出版发行、销售支付平台以及最终具体进行的服务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对传统资源的依托,使用数字化的现代化先进工具对出版物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宣扬和传播.

从实现方式来说,数字出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出版社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要求开发商为本社开发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平台;一是专门开发数字出版软件的商家,根据市场情况与出版社在技术方面的普遍要求开发一些技术平台.

从行业特色来看,首先,数字出版是属于出版行业的范畴的.

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出版物不但是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出版的商业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高效的经营活动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也必须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其次,数字出版又是一种全新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在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查看全文

出版业行政管理思索

一、出版业属性界定

出版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产业,既肩负着提供公共精神产品的职责,也肩负着生产不同层次物质商品的职责。为体现文化的属性,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科学的引领;作为商品的属性,就必须占领市场,必须使这种产品增值,必须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出版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出版业是文化产业,传播的内容是精神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所以出版业具有文化属性,更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而作为其产品的出版物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统一,其使用价值具有文化属性,而运行过程具有产业属性。所以说,产业属性是出版业的自然属性,而其传播的内容形成了出版业的社会属性,即出版业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出版业根本属性,是出版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属性。

1.出版物具有双重形态和双重属性

所谓出版,就是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过程。出版业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而意识形态的内容又依托于物质形态的载体得以传播。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总是在向消费者表达一种认识、思想、文化、价值观。同时,出版物又表现为物质形态。出版物的这种特征,使之同时具备另一种特征,即文化与商业双重属性。它包含着生产制作者的价值观念,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2.出版物传播的内容具有文化属性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纸介质出版物体,还是新兴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出版物,尽管它们外在形态互不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的内在形态,即承载的内容都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为目的。这些文化内容是整个出版业及出版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缺乏这个核心组成部分,就不可能有出版业,更不可能有出版文化,人类的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出版业是文化的载体,是以内容为主的文化行业,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

查看全文

新媒体技术出版业发展分析

互联网技术越来越迅猛地发展起来,也带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的方式,新媒体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环境中也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1]。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表自己的言论,传播速度也难以想象,传播的渠道更是十分广泛,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有互动。这样的新媒体方式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参与性,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有动态性,也方便了许多。网络化的智能时代将会继续推进新媒体发展,与此同时,出版业也只能加快变革的步伐。

1当下新媒体的优缺点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给了新媒体更加广阔的发展渠道,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现代人在繁重的生存压力之下开始追求刺激性的阅读内容,有了比较强烈的猎奇心理[2]。新媒体完美契合了观众的这一需求,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另外,通过新媒体,观众还可以和信息的者进行交流互动,这一改传统的单向性传播方式,具有变革性意义。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不再面临技术上的阻碍,而成了一夕之间的事情。这都是新媒体的突出之处。然而,尽管如此,新媒体还是有无法遮掩的劣势所在。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发展而言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未来前景难以估量,然而也会在人类难以呈现个性化的未来面临一定阻碍。当前,人们迅速浏览信息,逐渐失去了二次思考的能力,表面的视觉冲击或者猎奇心理逐渐消失之后,新媒体就像一道闪亮的流星一样忽闪而过,人的内心也无法留存更多的东西。新媒体助长了这种阅读方式,也让人无法获得自己应有的信息营养,变得浮躁,失去了安静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是新媒体无法给与的。

2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1)受众缩减。上文已经阐述了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迅速传播,也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的关注[3]。或者说有的时候人们并没有主动选择新媒体这种方式,但是技术的支撑已经让人们在无形中被动选择了新媒体。相对而言,出版业也就失去了一大部分受众。人们原本依靠报纸、杂志等获取知识,了解信息,而如今,一个简单的手机就可以轻松查阅,很多人也就放弃了较为繁琐的购买程序,被动或者主动接受了新媒体的推送。而且,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和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是不相匹配的,处于落后状态,新媒体也迎头赶上,获得了更多的受众。2)信息资源少。传统出版业信息的获得比较有限,一般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经过筛选之后,受众可能很久才可能获得信息。相比而言,新媒体在这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获取信息,还能带动身边的人随时传送自己知晓的信息[4]。这样,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所有的信息都能以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出来。出版业则无法拥有这么庞大的数据数量,也不能大范围地涉及,只能有选择性地。新媒体还有效地利用了消费者,通过技术支撑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获得关注。这一点出版业则难以做到,或者说做到的话需要花费的时间,付出的代价是远远高于新媒体的。3)时效性滞后。当信息的时候,出版业获得信息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操作,对信息的利用程度比较低,而且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相比而言,新媒体则弥补了出版业这一缺陷,以信息的及时性为突出特点,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另外,新媒体有坚实的技术能力,还可以构建平台,这样,消费者通过平台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从而更加信任新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堪忧,只有充分借鉴新媒体的长处,其才能有新的生机。

3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出版业的出路

查看全文

推进出版业改革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科学把握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要求;积极应对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出版物商品化、出版单位必须面对市场,实现产业化运作、出版机构企业化、经营集约化、集团化、中国出版业自身和外部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出版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产业与高新技术、出版产业与信息化、出版产业与国际化、出版产业与信用构建、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出版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等,具体请详见。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传统出版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深刻认识出版产业化的时代新内涵

出版产业化就是把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所属产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面向市场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之成为强质产业的过程(于友先,2003)。出版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学者就此进行过有益探讨(黄阿妮,2005;龚莉,1998),概括地说,其具体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出版物商品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业的文化核心属性依旧,但出版业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去销售,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因而其商品的属性尤为凸显。出版物商品属性的确认是出版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准人证。因此,出版单位必须面对市场,实现产业化运作。

2出版机构企业化。转企改制、重塑新的市场主体,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查看全文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向浅析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日益临近,出版作为捕捉前沿科技资讯和传播最新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在应对国际化的挑战中,出版业的全球化趋势无疑对出版组织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走向

我国的出版改革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现阶段,就出版领域而言,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五大战略:精品战略、集约化战略、科技兴业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人才战略,作为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中国要由一个出版大国尽快向出版强国转变,需要大发展,发展才是积极的生存。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态势:

1.精品战略带动出版发展。精品力作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商品社会里就是品牌意识。品牌从树立到转化为品牌资产,需要不懈努力去打造。中国文化悠久,出版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阔,我们只有组织出版具有自主品牌,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出版物,才能为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开辟广阔前景。

2.“走出去”战略检验出版实力。现今是一个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统一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文化竞争,我们必须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产业发展来看,就是行业的跨越。从经营地域来看,走出去,就要跨省、跨境,还要跨国,开拓国际市场,放开经营,把经营做大做强。我们可以在同行业之间融资,可以进行社会融资,也可以和国外进行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放开投资渠道,支持出版业的发展。在广阔的世界大市场,我们的精品力作能否走出国门,进世界市场,这是检验我们实力的根本。

3.科技创新推动出版发展。科技创新是出版发展的重要动力,出版技术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引领出版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出版业内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适应数字化媒介的出版物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出版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数字技术作全方位的支持。随着宽带技术畅流化、因特网普及化的趋势,以及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和数字印刷出版等数字化技术本身发展的日益完备,将会对出版物生产和经营模式产生较大撞击,并进行较大的结构调整和全面的技术提升,以提高出版物的出版时效,适应人们对文化产品不断日益增长的多样丰富的需求,催生出版经济的繁荣。

查看全文

出版业出版物发行折扣决策研究论文

一、两种新的出版物发行折扣决策方法的探讨

笔者试图根据出版物的盈亏平衡原理和目标盈利规则,对出版物的期间费用及目标销售利润采用按出版物销售收入比重划分的方法,来探讨出版物发行折扣决策的两种新方法。具体方法有:

1.盈亏平衡折扣

盈亏平衡折扣,是指出版单位根据盈亏界限所确定的保证出版物收支平衡的发行折扣水平,是在出版物定价、预计销售量、总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确定的情况下,出版单位领导层决策某种出版物发行折扣时需要掌握、控制的盈亏临界线。也就是说,出版物的发行折扣只有高于盈亏平衡折扣,出版单位才可能获得销售利润;若等于盈亏平衡折扣,出版单位可实现收支平衡(保本);若低于盈亏平衡折扣,出版单位将会亏本。因此,当某种出版物准备批量发行之前,首先求出该出版物的盈亏平衡折扣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出版单位沉着应对市场的价格竞争、合理控制出版物发行折扣、防止盲目追风、规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物盈亏平衡折扣有如下计算公式:

盈亏平衡折扣=总成本÷[定价×出版物计划销售量×(1-销售费用率-销售税率)]×100%

查看全文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

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独立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第二阶段: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出版集团。1992年4月,新闻出版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出版行业的联合,进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集团的试点。此后一批省级试点出版集团诞生,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总社、广州新华书店总社等。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集团的运行。这一阶段,出版集团主要是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但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企业集团运营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6年3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局长会议上,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作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报告涉及到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和集团经营化的问题。代表们经过讨论,认为出版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组建出版集团。但要积极审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闻出版署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出版市场的环境、出版单位的实力等情况,确定推广出版集团试点工作,并确定将组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五家出版集团的思路。

第三阶段: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家试点集团。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了我国《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专业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

查看全文

出版业外汇风险及管理策略研究

1我国出版业外汇风险的类型与表现

1.1交易风险

国际贸易中的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运用外币进行账款收付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因具体协定或其他因素导致在款项交易完成之前汇率发生突然变动的风险。如在进行图书出口、版权交易等事项时,以外币计价的款项已经谈妥,但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交易无法立即执行,待真正执行时由于汇率变动使出口方蒙受损失。这样的风险是较为常见的,比如我国某出版社向美方文化公司购买某一科技图书的中文翻译与发行权,决定使用美元进行交易,初步确定了购买规格、数量和违约条款。但由于中美双方的法律和行业协定等原因,双方难以立即执行该交易,需要等到双方行政监管部门进行批复之后才进行款项的支付。在中美双方交易初步意向达成时,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7.6,但到实际进行款项支付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成了1∶7.8,此时中方的出版社就要面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超额支付风险,即其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才能按照约定达成这笔交易。

1.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由于企业涉外业务产生的收入、费用、利润等科目以不同币种计价而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图书对外贸易公司会经常进行涉外的文化贸易业务,一些特大规模公司甚至还在海外设置了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分支机构来加强市场开拓和业务扩展。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会面临多种货币计价的问题,且企业的涉及范围越广,多货币计价的问题越复杂,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例如,某公司是一家国资背景的上市传媒集团公司,其不光在国内进行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开发等业务,还在美国进行电影、电视剧的国内引进,在欧洲进行华人杂志、华裔影视作品的制作与推广,在东南亚和非洲进行中国电视剧和电影的出口与推广等工作。由于该企业业务遍及美洲、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国外业务大都以当地货币计价,因而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时,会由于汇率变动产生月度、季度、年度报表的差异。

1.3经济风险

查看全文

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

【摘要题】数字出版

【正文】

2005年7月8日,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博览会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题,由“中国数字出版趋势与技术高峰论坛”和“中国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展览会”组成。会上,技术、设备提供商急于分享市场的热情,与大部分传统出版社谨慎怀疑的冷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刊约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传统出版单位和技术提供商三方的有关人士就此主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意在理清概念,扩展思路,分析数字与传统出版之间相互消长的关系,找寻二者成功对接的端口。

一、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带来了什么

20世纪90年代初期,数字化技术开始在出版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光盘的出现,使音像出版业由以模拟存储载体为主开始向以数字存储载体为主转移,特别是数字光盘播放机的快速普及,促进了音像出版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音像出版单位320家,年出版音像制品近3万种,发行量约7亿盒(片),销售额达30亿元。

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电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从而催生了以数字多媒体为表现形态的电子出版产业,特别是一大批传统书刊出版单位利用电子出版物这一载体,实现了传统纸媒体向数字媒体的延伸,跨媒体经营渐成潮流。到2004年底,我国已设立161家电子出版单位,年出版品种达6000多种,出版量达1亿多张,销售额约15亿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