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8:4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多媒体在“交替传译”课程的运用
多媒体在大学课堂中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工具包括图片、幻灯片、电影片段和录音等,这些工具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理论以及“交替传译”课堂的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多媒体在大学英语“交替传译”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简述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而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同时为其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E.Mayer(2001)通过调查证实了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教学效果更佳,见图1。图1: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柱状图的白色部分为传统教学模式下(讲授文本)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黑色部分在教学中为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产生的答题正确率,后者的正确率普遍高于前者。可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环境适应性要求很高的交替传译课程来说,其训练更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辅助(RichardE.Mayer2001)。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有以上优势是因为其背后有诸多教学理论的支持。首先,学生需要通过处理信息内化所学知识,而这一信息处理的过程能够在多媒体的参与下更加高效。其次,对多媒体的利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M.Gagn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学习过程(DuanLian&SongXiu-zhen2011),如图2所示。学生的反应与教学工具的使用最终需要以信息理论为基础。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将信息理论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图2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实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的过程,该过程是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重要步骤。传统课堂中单向的信息传播很难使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实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而多媒体材料却能够将课堂知识与认知互动“打包”在一起,为长期记忆的形成“添砖加瓦”。例如,硬件方面,大学英语“交替传译”课一人一耳机、一人一电脑、一人一话筒;软件方面,运用师生互动软件:讲台上的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员软件直接控制所有学生的电脑,而且可以在学生练习时计时,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录制结束后,教师能够选择任意学生的录音播放。这一环境直接模拟交替传译的实际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形成长期记忆的最佳状态。(二)多媒体教学理论。RichardE.Mayer(2001)提出了诸多多媒体教学理论,如时间接近理论(TemporalContiguityThe-ory)、相关理论(CoherenceTheory)、形式理论(ModalityTheory)等,它们同样也适用于“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时间接近理论是指文本、图像、视频在时间上同时使用比相继使用的教学效果更佳。在实际交替传译现场,译员需同时处理当场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因此,在“交替传译”课上,同时呈现所有的教学材料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熟悉现场操作,积累经验。相关理论认为不相关的文本或图像反而会减弱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学中所选教学材料具有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效果。“交替传译”课程大多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如环境工程、生物科技、建筑知识等)展开,而每堂课上用到的多媒体材料也紧扣主题,无论是练习音频,还是科普视频,亦或是课外拓展资料,无不紧贴每一课的主题,这样的高度相关性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将实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形式理论提出利用视频材料中的直接音频材料比字幕材料的教学效果更佳,认为学生直接听视频中的台词比看字幕学到得多。“交替传译”课堂旨在培养能在现场通过听进行翻译的译员,现场翻译所能凭借的唯一实时材料只有讲话人的发言,因此,译员最需要训练的是英语听力。教师在课堂上所选用的视频不应带字幕,相关拓展视频也需舍弃字幕,以达到一定的听力训练强度;在课后,也应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时避免参考字幕。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已不新鲜,但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为何影响学习效果及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三、“交替传译”课堂的教学设计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是一个经典项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历时久、影响大、有实效。她起源于80年代早期签署的《中欧贸易协定》,欧盟按照承诺,每年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同传译员,为中欧之间的谈判提供便利。该项目在她近二十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驻WTO大使孙振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该项目汇聚了欧盟一流的同传译员来帮助中国的年轻官员提高翻译技能,使得他们能迅速地学以致用,在各个工作岗位发挥才干。
在欧盟的五个半月时间里,生活的主旋律永远是翻译:交传、同传、中译英、英译中、语言强化、笔记练习……每天脑子里盘旋的总是中文和英文的转换,语言符号的交替。现在回忆,仍禁不住感慨一番。
欧盟的培训为期5个月,前两个月是交传和笔记的训练;随后会有一次学习访问,笔者这次去了伦敦;从第三个月开始,培训以同传为主,但仍会巩固交传,期间会去趟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最后阶段还有一次学习访问,笔者去的是北爱尔兰,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田园风光,秀丽而清纯。学习结束后,经过考试,欧盟委员会翻译总司会颁发毕业证书,告慰同志们五个月的辛勤付出。
先从交传讲起。关键是理解,以听为主,笔记为辅。听和记笔记不是零和游戏,听永远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记笔记所用的脑力是你额外创造出来的,正所谓"DON'TROBPERTERTOPAYPAUL"。而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理解。记得欧盟翻译总司的资深译员NICKROACH在给我们做记笔记练习的时候,总是先假装严肃的把铅笔重重地搁置在记录本前,意思是提醒大家不要一听到声音,就急着握笔开始记笔记,而是应该在第一个MEANINGUNIT在你脑海中成形后,再动笔。这里的MEANINGUNIT不是指一个词组或是一个从句,而是指有完整意义的一个主句。也许有人会说,"那怎么行呢。一个MEANINGUNIT还不得十多个词啊。那后面还怎么来得及记。"这个问题提得好,正好切中了记笔记的关键。其实记笔记不是速记,不是说话者原话一字不差的记录,而是说话者原话意思的忠实再造(REFORMULATION)。
在理解听懂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涉及记笔记的技巧。正如我的师姐袁园在《浅谈口译-交传篇》中所说的那样,关联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关联词这根线窜起整个意思链。此外,记笔记还应当能体现出主次,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干,什么是例子,都应该在笔记中一目了然。举例而言,"外经贸部将于下周在东单体育场进行足球联赛,首场比赛将在交际司和老干部局之间展开。"笔记可以记成这样:球东体下WK(交VS老1ST)
英汉同声传译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口译及同声传译的“三角模式”为理论基础,参照了国内外其他一些口译研究与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归纳出在同声传译中释意、顺译两个基本原则及注意力分配、代码转换融入意思自由陈述两个基本技巧,并尝试在此基础之上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英汉同声传译课程进行三大板块设计,即:影随与重述、同传基本的句子处理技巧、视译,并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同声传译;顺译;注意力分配;代码转换
同声传译作为会议口译(conferenceinterpreting)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传口译员在市场上有强劲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英语能力突出、有意在口译方面有所作为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对同声传译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要求,求之若渴。然而,与这种强烈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中难觅同声传译的踪影,只在寥寥几个设立翻译系或是翻译专业的院校中出现,因此适时地在普通高校中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同声传译课程,迎合社会,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的、有益的探索。
一、同声传译过程
“巴黎释意学派”是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校在悉心研究了大量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录音资料之后于80年代总结并提炼出的一套完整的口译理论。创始人之一塞莱斯科维奇用“三角模式”来阐述口译的过程[1]:即
所以如图所示: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子过程:1.从原语直接到目的语的转换,勒代雷把这一过程称作代码转换;这一部分涉及的词语多是一般性原语词汇、数字、专有名词和技术术语;2.译员对原语意思进行提取获得原始信息到达三角顶端,再把原始信息用目的语释义而表达出来;这样口译的主要程序即是:原语理解、脱离词语外壳和译语表达三个主要步骤。“脱离词语外壳(deverbalization)”是巴黎“释意学派”的术语,意即抛开原语语言的外在形式获得以语言为载体的意义。所以译员对于语篇的传译应该是在剥离了原语的外在形式、获得了它所传达的意义之后,再把这一意义用目的语进行组织表述出来。
研讨商贸翻译的口译教学
本文作者:贺婷婷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外语系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认为,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理论是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能达到准确的目的,而交际翻译能达到简洁的目的。根据纽马克关于翻译方法的V型图,语义性翻译更重原语,采用的多为词对词或直译方法;而交际性翻译更重译语,采用的多为归化或意译方法。口译的特点及口译教学的要求按照所要完成的任务,口译可分为会议传译、陪同口译等;按照进行的形式,口译可分为同声传译、连续传译等。会议传译可采取同声传译或连续传译的方式。陪同口译和电话口译则一般采取连续传译的方式。少数高校同时进行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教学。大部分高校则由于设备和师资以及学生口译能力的限制仅开设连续传译的课程。然而,对学生进行陪同口译和会议传译(口译的两种主要形式)的训练则是口译专业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陪同口译和会议口译的不同特点陪同口译是指译者在接待、商务、旅游、参观、游览、购物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会议口译,顾名思义,是指译者在国际会议、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中提供口译服务。陪同口译发生的过程一般是活动的,较为非正式的,译员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有效快速地向目标语接受方传递源语发出方的信息。译员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交际翻译。会议口译一般发生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译员的翻译较为书面。因此,译员翻译的形式更靠近语义翻译的范畴。交际翻译与意译的关系以及语义翻译与直译的关系交际翻译集归化及意译的优势。意译是指译员抛开原文的束缚,理解原文的意思后,采用意译的方法,以白话译出。意译与交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使译文对目标语受众产生相同的效果。语义翻译集逐字翻译和直译的优势。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直译和语义翻译的相同点在于在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
针对陪同口译有效快速的特点,根据交际翻译的原则,陪同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意译的方法;针对会议口译内容较为正式的特点,根据语义翻译的原则,会议口译的训练和教学中可侧重直译法。语义翻译准确以及逐字翻译的特点,适用于会议口译讲话者内容正式书面的特点;而交际翻译简洁及意译的特点,适用于陪同口译高效的特点。首先来看看交际翻译理论或者说意译的方法在陪同口译中的应用。例如,在一次中方与外方的商务洽谈过程中,陪同口译员可能面临一些即时性的、非正式场景的句子,如“我们上车吧!”这个句子在英语中直译为“Let’sgetontheminibus.”或“Let’sgetinthecar.”虽然这样的译法能够传达信息,但在非正式场合,这个句子听起来非常的不自然。其实在陪同口译中,这个句子只需译为意译为“Let’sgo.”,在场的人看到停在前面的车,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上车走吧”。再如,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双方很难就交货日期达成一致,客商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在目标语中为“Arethereanyothersolutions?”,这个英语句子其实并没有表达出客商希望厂方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解决交货日期的愿望。虽然意思传递清楚,但并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这个句子可以意译为“Whatelsecanyoudotohelpus?”。下面看看语义翻译理论或者说直译的方法在会议口译中的应用。会议口译的句子比较正式,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使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在目标语中较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思。例如,在一次教育主题的会议中,讲话者说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十分注意推动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意用最新的知识成果、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这句话可以直译为:“Wehavealwaysgivenprioritytoqualityimprovementin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payingparticularattentiontotheteachers’educationalconceptrenewal,thedevelopmentofstudents’overallqualityandtheeducationofstudentswithlatestknowledge,educationalmeansandmethods.”同一个句子,在商务陪同和正式会议中的不同译法可以保证目标语的自然、地道。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如果出现在会议中,则可使用直译法译为“Developmentistheabsoluteprinciple.”。而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商务陪同的场合中,则应使用意译为“Developmentistheonlyway.”或“Developmentisofvitalimportance.”让这句话听起来更口语化,也更自然。
浅论商务口译有效记忆
摘要:商务口译是商务活动中集听、说、读、写、译、忆综合能力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商务口译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圆满完成话段口译任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话段的信息没有形成有效的记忆。本文将从记忆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口译实践中的信息输入、意义、理解及语言技巧四个方面,论证有效记忆是成功商务口译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商务口译有效记忆信息储存话段意义语言技巧。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理、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刘和平)。口译的种类有很多,商务口译是口译的主要类别之一,它传译的内容常常与商业、贸易、经济相关,它集听、说、读、写、译、忆等综合能力为一体,通过商务口译人员对源语言的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对目标语的再构建,帮助商务双方达到顺利的交流。商务口译活动的即席性很强,它除了要求译员有扎实的双语功底、熟练的双语转换技巧和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超强的记忆力,来保证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记忆被语言学界定义为“短期或长期储存信息的心智能力”(Richards:283)。有效记忆即指对信息进行的短期或长期的准确而完整的储存。“一个人的记忆好坏并非天生,良好的记忆力是在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中获得的”(王玉珊:47)。在商务口译实践中,信息缺失现象并不是缘于译员先天的记忆力的贫乏,而是译员还没有找到有效可行的记忆方法,还没有掌握相应的记忆技巧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储存。有效记忆是成功商务口译的根本保障。
对话段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忆,必须充分地了解大脑的认知机制,把握好记忆的各个环节。在商务口译中,既要准确地把握好源语言信息输入的时机,也要注意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将信息最大可能地、清晰地、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形成对信息的有效记忆。本文将从将从口译实践中的记忆为切入点,从商务口译实践中信息的输入、信息的意义、信息的理解及信息分析技巧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从而在商务口译中准确而快速地传译完整信息以至达到成功商务交际的目的。
一、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作好精确的语言输入
根据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认知科学家认为记忆有三个系统,或三种信息储存机制,即感觉储存(SensoryStore)、短时储存(ShortTermStore)和长时储存(LongTermStore)(刘文红:104))。其中,首要的储存系统为感觉储存。这种机制储存人的感观前沿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即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所捕捉到的直接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Carroll:47)。口译实践中的感觉储存过程就是,译员通过自己的双耳捕捉话语信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实验结果证实,人的感觉储存只能延续0.25~2.0秒钟,但其容量很大,而且信息内容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刘文红:104),达到有效的记忆的目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口译实践信息储存过程中的“米”即为通过听觉所捕捉到的话段的信息,它是成功口译的奠基石,没有这“米”,没有抓住话段的信息,就无从进行的信息记忆。而想精确地抓住话段信息,必须首先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输入的时机,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有效、精确而完整地输入原始的,未经任何加工的信息,成功实现信息记忆之初的感觉储存,为接下来的记忆加工奠定好稳固的基础。也就是说,准确无误听懂源语言话段中的字、词、句是有效记忆的首要步骤,也是成功商务口译最关键的第一步。
浅探商务口译记忆
摘要:商务口译是商务活动中集听、说、读、写、译、忆综合能力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商务口译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圆满完成话段口译任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话段的信息没有形成有效的记忆。本文将从记忆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口译实践中的信息输入、意义、理解及语言技巧四个方面,论证有效记忆是成功商务口译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商务口译有效记忆信息储存话段意义语言技巧。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理、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刘和平)。口译的种类有很多,商务口译是口译的主要类别之一,它传译的内容常常与商业、贸易、经济相关,它集听、说、读、写、译、忆等综合能力为一体,通过商务口译人员对源语言的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对目标语的再构建,帮助商务双方达到顺利的交流。商务口译活动的即席性很强,它除了要求译员有扎实的双语功底、熟练的双语转换技巧和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超强的记忆力,来保证信息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记忆被语言学界定义为“短期或长期储存信息的心智能力”(Richards:283)。有效记忆即指对信息进行的短期或长期的准确而完整的储存。“一个人的记忆好坏并非天生,良好的记忆力是在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中获得的”(王玉珊:47)。在商务口译实践中,信息缺失现象并不是缘于译员先天的记忆力的贫乏,而是译员还没有找到有效可行的记忆方法,还没有掌握相应的记忆技巧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储存。有效记忆是成功商务口译的根本保障。
对话段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忆,必须充分地了解大脑的认知机制,把握好记忆的各个环节。在商务口译中,既要准确地把握好源语言信息输入的时机,也要注意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将信息最大可能地、清晰地、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形成对信息的有效记忆。本文将从将从口译实践中的记忆为切入点,从商务口译实践中信息的输入、信息的意义、信息的理解及信息分析技巧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从而在商务口译中准确而快速地传译完整信息以至达到成功商务交际的目的。
一、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作好精确的语言输入
根据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认知科学家认为记忆有三个系统,或三种信息储存机制,即感觉储存(SensoryStore)、短时储存(ShortTermStore)和长时储存(LongTermStore)(刘文红:104))。其中,首要的储存系统为感觉储存。这种机制储存人的感观前沿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即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所捕捉到的直接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Carroll:47)。口译实践中的感觉储存过程就是,译员通过自己的双耳捕捉话语信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实验结果证实,人的感觉储存只能延续0.25~2.0秒钟,但其容量很大,而且信息内容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刘文红:104),达到有效的记忆的目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口译实践信息储存过程中的“米”即为通过听觉所捕捉到的话段的信息,它是成功口译的奠基石,没有这“米”,没有抓住话段的信息,就无从进行的信息记忆。而想精确地抓住话段信息,必须首先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输入的时机,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有效、精确而完整地输入原始的,未经任何加工的信息,成功实现信息记忆之初的感觉储存,为接下来的记忆加工奠定好稳固的基础。也就是说,准确无误听懂源语言话段中的字、词、句是有效记忆的首要步骤,也是成功商务口译最关键的第一步。
商务口译中有效记忆
一、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作好精确的语言输入
根据近半个世纪来的研究,认知科学家认为记忆有三个系统,或三种信息储存机制,即感觉储存(SensoryStore)、短时储存(ShortTermStore)和长时储存(LongTermStore)(刘文红:104))。其中,首要的储存系统为感觉储存。这种机制储存人的感观前沿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即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所捕捉到的直接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Carroll:47)。口译实践中的感觉储存过程就是,译员通过自己的双耳捕捉话语信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稍纵即逝。实验结果证实,人的感觉储存只能延续0.25~2.0秒钟,但其容量很大,而且信息内容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刘文红:104),达到有效的记忆的目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口译实践信息储存过程中的“米”即为通过听觉所捕捉到的话段的信息,它是成功口译的奠基石,没有这“米”,没有抓住话段的信息,就无从进行的信息记忆。而想精确地抓住话段信息,必须首先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输入的时机,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有效、精确而完整地输入原始的,未经任何加工的信息,成功实现信息记忆之初的感觉储存,为接下来的记忆加工奠定好稳固的基础。也就是说,准确无误听懂源语言话段中的字、词、句是有效记忆的首要步骤,也是成功商务口译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关注话段信息的整体意义而非各个单词的单独的形式上的含义
有了精确的语言输入即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话段中所有的字、词、句后,是否就意味着译员能够准确记忆话段的有效信息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曾在所教学的商贸英语班中作了个简单的试验:教师首先提醒学生高度注意即将听到的几个单词,并提醒学生不做笔记,随即随意清晰而缓慢地读出了8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数字:6,computer,senery,black,huge,picture,window,store。通过对学生随后的询问调查和课后的谈话,得出的结论如下:98%的学生表示听懂了老师所读词汇。92%的学生不能完全记住所给的8个词汇,其余8%的同学可以基本准确地说出所有的单词。通过课间和课后的询问、讨论,究其有效记忆的原因,有学生表示将8个单词按字母分类而进行记忆;有的学生表明,随着老师所读单词的顺序,他们在使用眼睛观察着所在的语言实验室中相关的物品。还有部分学生将这些单词编排成有意义的话句进行记忆。这个简单的试验表明,无序的信息,尽管信息量不大,尽管有了成功的语码输入即成功的感觉储存,也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有效的记忆。而一旦这些信息被赋予了意义,它们才可能长久地牢固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科学研究也表明,“记忆的信息越有意义,就越能更快地被记忆所捕获,也就能越快地被大脑所记忆。”(林郁如:9)例如,大脑对无序数字如圆周率、电话号码等的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而一旦这些无序的数字被注入了意义,一旦圆周率的3.1415926535被注译为“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电话号码5201314被理解成“我爱你一生一世”后,对无序信息的记忆将会变得快速而持久。
译员在商务口译活动中可以使用这种赋予语码意义的方式对话段信息进行有效记忆,即关注话段信息的整体意义而非各个单词的形式上的含义。信息在经过感觉储存后,就会即时进入短时储存,因为信息的感觉储存稍纵即逝,而人的任知行为需要更长的时间为大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的短时储存容量非常有限,它的容量为7±2个信息组块(Carroll:49),它所能储存的时间也只能有短短的几秒钟。然而,根据Carroll的理论,这些信息组块可以通过语义分群(chunking)来增长信息的储存容量,延长信息的储存时间,即在记忆过程中将话段的信息以意群意义而非各个单词的形式上的意义进行储存可以形成记忆的有效性。比如,前面提到的教师在课堂试验中所提及的8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数字,如果按每个单词为一个信息组块进行记忆的话,那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违背了大脑的短时记忆机制,而一旦通过语义分群,把这些单词组合成3个意思独立的意群,即“blackcomputerbythewindow”,“store”,“8hugesenerypictures”,将这些单词组合成一句有意义的句子的话“Theblackcomputerbythewindowcanstore8hugesenerypictures(窗边那个黑色的电脑可以储存8张大的风景画。)”,记忆对信息的储存将变得更加容易,储存时间也更加长久。事实也证明,部分学生之所以能记忆这些单词,是这部分学生将这些单词编排成了有意义的话句而进行记忆。因此,关注话段信息的整体意义而非各个单词的单独的形式上的含义在口译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话段信息的储存更加准确而长久。>
三、结合已有的语言、非语言和跨文化知识,理解话段真实意义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策略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省份会展业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倡导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尤其是西部省份都创办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会展、论坛、研讨会及博览会,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通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联合举办会展、论坛及博览会等,助力西部省份自身会展经济发展,缩短与东部区域在会展业上的差距,通过合作实现双赢。自构想提出后,诸多西部省份都举办了有特色的区域会展。如2016年甘肃省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及2016年新疆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会展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会展规模不断增长,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根据工作内容,会展业的人才分为三个方面,即研究、策划、实施,而这三者分别对应着核心、辅助、支持。一般来说,从事会展的人才为三个同心圆,处于圆形最中心的人才属于会展策划师和高级运营管理者,最核心的位置意味着他们在会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展设计、搭建及相关运输、交通等管理人才处于第二层,称为辅助性人才;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处于同心圆的最外层,称为支持性人才。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加大对会展业核心人才的培养,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会展专业。自“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而对于会展口译人才的培养却鲜有涉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合作日益明显,会展口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忽视了这一点必然对会展的成功举办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会展口译
会展是指在某一地区空间内,许多人汇集在一起,根据某一主题传递和交流的大众性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展包括展会、文化交流、博览会等形式。会展口译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口译服务类型,指的是在会展活动中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语言传译,促进双方沟通与交流。而这种沟通交流并不是简单的目的语转化过程,是以特定的商务环境为背景,推进各方相互理解与沟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会展口译需要译员不仅具有扎实的双语转换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商务职业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西部省份会展口译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一)西部省份会展口译的发展。随着会展领域的大力发展,会展口译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足。上海提供了“会展外语口译”的培训与认证,主要目的是为会展行业提供合格的外语口译人才。该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外语的运用能力、对整个会展流程中策划、管理及营销的外语沟通能力。现阶段在西部省份的高校中,陕西、新疆等几所西部院校开设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但没有开设专门培养会展口译人才的专业,会展口译培训机构数量稀缺,因此,参与会展口译的人员专业背景复杂,资质良莠不齐,口译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二)西部省份会展口译面临的问题。1.口译人才匮乏。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缓慢,这些客观的因素致使西部省份的口译工作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有限。一些西部省份的高校为了满足对口译人才的需要,增加了口译课程或是取得了MTI的办学资格。在口译实际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层。同时,东部发达地区有更大的口译市场及口译机会,也造成了高层次口译人才的流失。因此,口译人才的匮乏成为西部省份国际会展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缺少专业会展口译工作者。会展口译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的会展知识,包括会展接待、会展讲解及商务接待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是训练有素的口译人员。在陕西、新疆、宁夏、甘肃只有两三所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会展方面的人才。而在口译学生的培训课程中却很少涉及到会展专业知识,由此可见,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中,口译与会展业是脱节的。3.本土化的会展口译人才稀少。西部省份如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都属于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会展成功地将这些区域推广和宣传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如果口译员对于本地的文化、风俗,地理等有更全面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会展业发展。从长远来看,译员本土化才是满足各类会展巨大需求的可行之道。4.会展口译师资力量薄弱。为了满足口译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西部省份高校外语院系都增加了口译课程,而口译师资力量从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会展口译为新兴领域,高校中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并未接受系统的翻译师资培训,部分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又欠缺口译实战经验,因此,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口译课程教学师资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专业的会展口译教学了。
广电部文化周工作总结
在本次国际文化周中,广电部主要负责4项工作和活动,分别是高一年级同声传译比赛、周一和周四的电视直播节目、周二周三的小语种广播以及每天的控制室场记工作。
高一年级同声传译的比赛从暑假起就开始筹划了,考虑到以往同声传译比赛沉闷的气氛,本次比赛设置了多个环节,采取抢答的形式,并允许其他同学的观摩,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并力争能够为更多的同学普及有关翻译的认识。这一次比赛的筹备十分充分,早在第四周就开始了宣传、报名等工作,并在第八周进行了以笔试为形式的初赛,从报名的21人中选出了9人参加最终的决赛。决赛的准备过程更为繁杂,看似简单的比赛却要为很多细节仔细地思量认真地准备。由于这是首次采用抢答的形式,如何做到抢答及评分的公平成为了一个难点,为此,我部多次与负责老师磋商,修改评分细则,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并细致地考虑了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而制定了相应的评分办法。同时还召集参赛选手开会,告知比赛形式并对评分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解释,避免他们在赛场上因为不了解评分规则而质疑评分的公平性。此外,由于没有专用的设备,为确保对于抢答先后的判断不会有任何偏差,我部还特别设置了三名公证员。正是由于赛前细致周密的筹划,使得决赛能够顺利地进行,赛场秩序井然,气氛热烈和谐。
周一和周四的电视直播节目是本次国际文化周新增的项目,均于当天12:45分开始,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直播。周一的电视直播的内容包括赵均宁校长的讲话、国际文化周宣传片的播放、对国际文化周意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培养国际视野)的探讨、以及对于本次国际文化周主题“博”和各项活动的介绍,希望借助这次直播帮助同学们对国际文化周加深认识。周四的电视直播包括一周活动的回顾、一些小奖项的提前颁发以及对周五闭幕式的介绍。两次的直播节目我部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事先进行了彩排,力求没有环节出差错。两次直播节目效果良好、流畅。我校本学期直播室进行了翻修,每一次使用都需要外部人员来校帮助,这一情况我部并不了解,但由于沟通|方|案范|文库=整理%^及时,使得彩排最终得以如期举行,这个小插曲更加提醒我们今后任何事情都要及早准备,并与每一个相关人员做好沟通|方|案范|文库=整理%^和了解的工作。
周二周三的午间小语种广播广电部成员主要进行了事先节目资料的汇总和现场的设备辅助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各项衔接都能流畅进行,提升了小语种活动的人气。
控制室的工作对于一台演出的总体效果的实现]方案-范文''''库.整理.至关重要。基于上学期的改革,本次控制室继续实行专人管理的制度,并进一步改进。每一台演出的控制室负责人都将在事前与活动各节目负责人接洽,了解节目流程、介绍控制室规定、并为他们进行技术与规则的两方面培训,力求为舞台上呈现最佳的效果。本次国际文化周的音效由特邀音响师统一控制,提升了音质效果,但也为灯光、音效和PPT的协调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进一步做好流程(尤其是视频顺序)的普及,并更好地做好事前的沟通|方|案范|文库=整理%^。
总之,本次国际文化周对广电部全体成员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成长。细致的筹划和即时的沟通|方|案范|文库=整理%^帮助广电部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工作,国际文化周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是我们的无价宝藏,让我们能更好地继续日常工作,并更加成功地完成下学期的民族魂活动的筹备。
计算机网络辅助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口译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自主学习的理论,从模型构建的设想、支持重点、主要模块以及如何实现技术支持等方面探讨了要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计算机辅助的口译自主学习模型,并论证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计算机辅助;译员自主学习模型
1.口译学科教与学的独特性
和传统教授式的学科不同,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口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辅助者。和知识的传授相比,口译课堂更重视的是口译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根据王斌华和叶亮的观点,口译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区别主要体现在:首先,目的不同。口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从事口译工作的相关素质”(王斌华、叶亮,2009)。其次,内容不同。口译课堂主要“以口译技能培训为中心”。再者,教学的要求不一。由于其对学生的外语能力要求较高,一般建议本科高年级阶段及研究生阶段开设。同时,王叶二人也指出口译教学的三大特点:1)技能型。技能包括“口译听解技能的教学、口译记忆技能的教学、口译转换技能的教学、口译表达技能的教学、口译过程精力分配技能的教学”。2)实践性。鉴于口译的实践性,二人提出“口译学生要达到一名合格译员的水平,其口译练习量必须达到800~1000磁带小时(tapehour)”。3)仿真性。口译教学语料“最好是原汁原味的口译现场录音、录像”(王斌华、叶亮,2009)。但是,在口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口译课堂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首先,许多口译课堂的教和学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语言习得模式,即课堂教学中仍以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的习得为中心。教师仍然充当口译课程的主体,课堂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甚少,练习时间远远不够上文所提及的800~1000磁带小时。同时,市面上大部分口译教材由于出版时间滞后等问题,都存在材料较为陈旧,分类不够明确,练习材料不足等问题。同时,大部分教材的录音都是朗读的,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现场录音,无法满足口译课堂教学仿真性的要求。其次,大部分口译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由于学分的限制,一般一周只能安排两个学时的课程。另一方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习得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巨大的。同时,大部分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无法实现小于10个人的小班制,因此课堂上教师能够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关注也是有限的。这种时间和关注力的限制与口译习得需要的时间和教师的关注力相去甚远。这也就要求能够有一个师生可用的远程系统可以在课后弥补这些差距。
2.自主学习理论以及对口译教学的意义
美国自主学习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Zimmer-man把自主学习定位为学生自主运用自己的行为和各种策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的不断调整来实现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的过程(Cleary,2004)。Zimmerman提出自主学习的三个周期性阶段,包括筹划、表现控制和自我反省。筹划阶段包括目标设定、策略选择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动机设定,包括自我效能感、目标取向、内在兴趣以及对结果的预期,等等。其中Zimmerman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最有效的动机。在表现控制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策略的使用来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从而最大化地完成某个特定的学习活动。在自我观察过程中,自我记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取得学习效果反馈的方式。而在自我反省阶段,学生将对自我监测的学习表现结果进行反省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做出调整(Zimmerman,1989)。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过程具备以下三种特征:第一,系统地使用各种策略进行自我监督和控制。这些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以及行为策略。第二,一个以自我为导向的反馈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自我监督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其得到的反馈做出各种回应,以进行改善和调整。第三,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即学生运用不同的动机来激励学习的过程(Zimmerman,1989)。与此同时,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是自我、行为以及环境三者互动的过程。除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行为以外,他强调了环境对自主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最大化自主学习的效果(Zimmerman,1989:81)。从以上理论可见,口译教学中自主学习系统的建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作为一种口译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资源输入,来帮助学生,即自我通过行为来实现口译自主学习最大化的效果。其次,在资源的选择上以及活动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在认知风格、动机以及自信心、兴趣等智力和认知层面的个体差异。因而,必须提供不同主题,不同难度或者不同倾向性的训练材料和方式。再者,它必须具备学习表现记录、反馈和评价的功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监控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