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7:2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

美术传统文化研讨

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美术事象,彷徨困惑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逻辑点,即美术文化传统是指什么,或者说美术文化传统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美术文化传统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样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美术文化的良性变迁。

一、美术文化传统的内涵界定

“传统”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传”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意为“驿站”,以后逐渐引申为“传达”、“延续”、“继承”之意。“统”,其本意为“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纲要”之意。“传统”合为一词后,指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性的模式及行为规则。《辞海》界定传统为“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①在文化学中,对“传统”的代表性表述是“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②在此意义上的“传统”,就是文化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就是文化传统的同义语。然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以传统相称时,大多指向为历史。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传统”、“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混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人学词典》对“文化传统”的定义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生活方式。”③这与“传统”的界定近似。而“传统文化”,则指“由传统的作用而产生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它相对于现在,却是一个相对凝固而稳定的即成事实。……体现传统形式化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④此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差异。庞朴在其著作中论述说“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是一个死的,……是过去已经完成了的那些东西。”⑤而所谓文化传统一般“指的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潜意识。……集体的无意识是整个民族即凡是这个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都具有的这样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动或集体的无意识的行动,这些东西叫做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传统,叫做文化传统。”⑥朱维铮在文章中从不同的层面详细论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⑦,而张岱年、姜广辉则指出“‘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的意义是指历史文化中影响深远,以致对现代仍有重大影响的内在因素。”⑧刘梦溪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之后的精神链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⑨王炯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横向的概念、静态的概念、文化‘源’(狭义)的概念。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流传、通古贯今的外汇内涵。中国文化传统则是一个纵向的概念、动态的概念、文化‘流’的概念。”⑩从众多学者关于“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看,无论各种界定的侧重点为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不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总之,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事象,相对于现代而言,就是传统的。“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世代沿传的那些相对稳定的,体现文化的质的规定性的本质内核。

简要地区分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切入美术文化传统与传统美术文化的区分。传统美术文化是历史上一切美术文化现象,相对于现代美术文化而言,它并不对整个美术文化有决定作用,只是指明时间概念,是体现传统形式化的凝固、稳定的文化形式,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处于定型样态的文化现象。美术文化传统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美术文化演进中出现的对人类美术文化有过很大决定性作用,并且依然活在现实中的那部分根性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流向,其影响及于现在以至未来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内隐和外显的要素,是历史沿传下来的美术文化域内的规则,制度,思想,信仰等等行为模式的总和。

二、美术文化传统的存在样态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强调,新时代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于这一原则,本文探讨了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路与方法,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为旨归,正确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政府引导,打造文化精品,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彰显中国精神。

关键词:大众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路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中,明确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立根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各时代人民群众的骨髓中。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仁”学、“民贵君轻”“兼爱”“非攻”“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优秀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之“魂”;养“浩然之气”“修身养性”“以德修身”“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敬业乐群”等优秀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人民端正自身行为之“魂”……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指经济上富足、政治上强大,还应是文化上繁荣,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发达的文化为支撑,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的,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个阶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我们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研究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经验与教训,将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同现代社会相结合,运用历史智慧来推进我国廉政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体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古人家国情怀的思想都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站稳脚跟的深厚根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竞争、军事上的竞争,更是文化上的竞争,正如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来支撑的”。传承了5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怀,这已然成为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都是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魅力与优势,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春节、吸引海外人士的中华美食。不仅如此,以“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基因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也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快且稳的根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路

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同时代相结合,扎根于人民群众,探索出新的传承理路。2.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我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全面性、包容性、民族性的完整文化体系,由于受一定时代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精华与糟粕杂糅。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有无数令中华儿女骄傲并世代传颂的英雄人物;有美不胜收、风靡全球的传统文学艺术;有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情结的众多传统节日;有大量承载中华历史见证的文化古迹等。在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为圭臬的基础上,系统的整理中华优秀传统资源,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价值观念、人文思想、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认知,充分的发挥其时代价值与风采,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中国智慧。2.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场域和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并非来自传统文化的本身,而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以及特定时代魅力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大众,在传播的载体和形式上如何吸引大众的兴趣又不让文化失真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1世纪,作为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极大的拓展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随着VR技术和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历史文化立体化、场景化得以实现,人们通过进入虚拟空间,沉浸在每种文化所产生、发展的相应历史时代,最大程度帮助大众感受历史、感知传统文化,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如在博物馆中,将历史文物通过VR技术把参观者带入相应的历史时代,让静态的文物透过历史场景变得鲜活起来,再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记忆。同时,以APP为载体的短视频、综艺节目、影视动漫、歌曲、智能游戏等传播形式都较通俗直白、视觉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大众。不仅如此,现代科技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促使传统文化数字化,根据大数据的反馈,能全面的分析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偏好以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传播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与创新,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承。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群众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历来强调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人民性,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我党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中,也必须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的发展和创作应紧紧地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马克思曾强调,家庭和市民社会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这充分表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新的文化作品要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场,真正建设成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如网络红人李子柒依托日常生活将中华传统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直观、通俗的展示给大众,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观众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以人民为工作导向,扎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落到实处。充分倾听人民的心声,用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力来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群众、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真正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2.4发挥政府及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肤浅化、低俗化传统文化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受市场机制的影响,许多文化产品生产者的首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化,持一种功利性的态度。这就意味着许多企业、媒体打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单纯地视其为赚钱的工具。为了迎合大众,把传统文化过分的碎片化、娱乐化、肤浅化、媚俗化,更有甚者,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故意歪曲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主流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其责任和使命,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的规范性、健康性传播,“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如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制作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让大众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人民日报、新华视点为代表的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将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用图文结合、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正面宣传;以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网站,全面的、深刻的、实时的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政策法规、交流活动进行展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用整体性的规划、积极的方针政策、良好的规范制度、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传承和健康发展。2.5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品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不断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世界展现强大的魅力,一定要打造彰显民族特色、符合新时展要求、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深受大众喜爱的优秀文艺精品。文艺作品往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风采、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程度、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国近些年以《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经典永流传》《汉语桥》这些为代表的节目用新的传播方式,在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行深度创新,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进深、历史悠久的正面形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境界,还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美国利用我国的经典人物“花木兰”,在动漫、影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回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的文艺精品,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要想创作出文艺精品,必须培养大批优秀的、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努力做好文艺创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推出一批能代表我国在传统文化领域形象的文艺名家和文艺领军人物,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教学工作改革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时期下,素质教育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实现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小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和基础。另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来看,其在德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在素质教育改革阶段,对于推进现代教育深入发展,提升小学生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情况,小学阶段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突出德育教育主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点,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好德育教学引导,是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应用过程中,要立足实际,把握本质和内涵,以提升教学质量。在进行阶梯性、分学段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内容:(一)引经据典。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较为困难,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活动方式,使小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价值观进行影响[1]。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阶段应用时,可以将一些文化典故与德育教学进行联系。比如熟知的、“精忠报国”、“孔融让梨”等典故,这些典故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对典故的讲解,可以使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理解[2]。如精忠报国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孔融让梨中的谦让、礼貌品质。(二)由浅入深。中华优秀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采取分学段阶梯性的方法进行推进,能够由浅入深,使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精神要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认知具有特定的规律,必须依据其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工作中应用,需要对德育资源的选择进行把握。例如教师在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理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进行引入,例如“曾子杀彘”。教师需要把握曾子杀彘中体现出的道理,对故事的主旨进行体现,使小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氛围下,对故事体现出的诚信品质进行把握。在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卧薪尝胆”典故进行讲解,使小学生对“卧薪尝胆”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进行把握,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成为一个勤学上进的人。总之,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德育教育工作当中,注重把握小学生的特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品质进行感知和理解,潜移默化的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德育观,为打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重要基础[3]。

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中应用,如何对教学方式进行把握,使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采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强调德育要点,突出育之要求。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要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围绕这一点进行教育工作,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小学德育教育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时,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把握,并结合教育资源对教育方法进行活化,突出教育的实用性,避免德育教育沦为苍白说教。例如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课堂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对“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典故讲解时,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典故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短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述。通过这一方式,小学生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且也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更好的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注重对节庆教育方式进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时,要注重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方法,能够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定期的开展课外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进行把握,使小学生精神品质和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比如重视节庆教育,充分利用“五一”、“十一”、“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节庆活动,使小学生对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感知,通过“五一”、“十一”节庆活动,能够使小学生树立国家意识。通过“端午节”、“中秋节”这类的节日,可以使小学生对传统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更好的认知。采取活动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衔接和结合,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这一方式的应用,还考虑到了小学生之间的群体交流,为小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引导小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结语

查看全文

中哈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加强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而中哈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于两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两国企业在合作中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企业而言,民族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中哈两国的传统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差异、语言差异、风俗差异和节日差异,建议相关企业以两国文化差异为主线,构建完善、恰当的跨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哈;传统文化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计划由在2013年提出,其主旨是在“互惠互利”原则下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哈两国的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两国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跨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传统文化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而传统文化又是当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对跨国企业的立足和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哈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可以为相关跨国企业提供指导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已有的文献中,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开展过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约翰•科特等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且主要体现在企业竞争方面。于光远提出的传统文化“五层次论”是国内传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使得人们开始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针对中哈企业的差异研究,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阐述。玛依拉(2010)认为传统文化高度影响两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构建了相关传统文化评价体系。王铁(2016)认为两国企业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战略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中哈传统文化差异研究

查看全文

小学德育传统文化研究

任德育工作创新探究□on中华文化有着较为博大的内涵,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凝结,对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进而有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其渗透能力

第一,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要充分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要在知识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宣扬传统的文化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团结协助以及自强不息的品格;进而培养学生的内在优秀品质。第二,基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要想充分的发展,就要具有民族精神,就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教育以及引导才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继承以及发扬。对此,在实际中要把一些传统的优秀问题内容与小学的德育知识进行融合,进而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养成爱文化以及讲文明的道德习惯,进而大量的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基于形式上来说,要在德育教科书中对其进行综合设计。在教材的编写角度来说,要将小学德育的编写理念融入社会价值观念。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爱内容加强对小学生道德发展以及人格养成的相关价值观念。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宏观思维,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价值,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要提升对社会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发展,进而让其参与导致社会的发展之中。同时,要提升对内容的重视,在现阶段的小学的与教科书中煤气主题就是人格修养以及家国情怀等相关教育,其中对人格修养教育越来越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家国强化的教育,在今后的小学的与教学中要适当的增强家国情怀的教育,要提升对传统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相关传统道德品质的重视,进而在实际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使命感,进而让学生自觉的承担其一定的社会责任。第四,基于效用的角度来说,要优化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构成。教科书的内容虽然较为重要,但是教师在实际中必须要通过合适的模式进行教学,进而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自己的处理,将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变为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画、故事以及动画等方式表现,避免通过成人的思维模式表现。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德育渗透中必须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吻合,例如在小学教学中低年级以及高年级的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此必须要基于其实际的状况、通过科学的方式彰显教学内容。

二、拓展各种途径,强化实践操作

第一,组织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朗诵活动,学校主管部门在实际中可以规定一些日常性的朗诵活动,通过一些《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较为优秀的古典作用,制定严格的朗读计划。例如,可以通过晨读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这些书籍的了解;也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欣赏、理解,感受古典文献的内涵与价值。这种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古典书籍的热爱与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能力,进而提升其整体的德育素质。第二,定期开展各种德育社团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团,通过社会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例如教师可以成立绘画社、舞蹈社、合唱社以及武术社等社团,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素质能力。例如基于“孝道”为主体编制舞蹈、绘画比赛;基于“爱国”为主题开展合唱以及武术比赛等,进而让学生在比赛中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品德素质,进而提升其整体的道德水平。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加强对学生的熏陶,进而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美德、感受美德、宣扬美德,不断的优化完善自身的素质能力,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第三,组织开展相关节庆活动。通过传统的节日活动组织开展各种节庆活动,进而加强对学生德育品质的渗透与宣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清明节学生开展“英雄扫墓”活动,让学生走进抗日烈士陵园的,了解各种英雄事迹,进而不断深化自身的爱国情怀;在中秋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做月饼给家长,感谢家长的养育之恩,进而强化孝道;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内在品质,优化自身的道德能力。

小学德育中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实际中加强对德育品质的渗透,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不断的提升其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其内在的素质品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在实际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合理的、科学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而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时代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吸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覆盖的主体人群是学生,其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就内涵而言,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活动、课程、环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情感取向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建设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教职工在内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中积极部分的影响。

二、积极校园文化与消极校园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要建设的当然是积极校园文化。目前研究者对积极校园文化有不同的表述,如优良校园文化、良性校园文化、高品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廉洁校园文化,等等。“积极”,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努力进取的。从更广的范围讲,“积极”涵盖了向上、向美、向善、向真、自律、自制、自省、自觉、朝气、锐气、大气、正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用积极校园文化来表示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真的、美的、善的、向上的、正面的校园文化,用消极校园文化来表示丑的、恶的、旧的、低俗的、负面的所谓校园文化。消极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整个学校发展是存在极大危害的。目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空心文化”,表现为学生价值观缺失,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二是“舞弊文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毕业推荐弄虚作假。三是“享乐文化”,部分学生借着学生的身份,成为社会消费的积极分子,过度关注吃穿用玩,学习上无动力,一味追求感官的享受。四是“网络文化”,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五是“恋爱文化”,热衷于花前月下,把心思花在两人世界。当然,除以上五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我们仅从其表现形式就可以发现,消极校园文化会导致学生缺乏理想、拒绝奋斗、贪图享受、不辨是非等。而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善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态,继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三、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资源校本转化研究

慈慧文化是绵阳市游仙区慈济实验学校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合“致虚守静”的思想、“仁爱”哲学以及“济世救人”的情怀,基于“慈”“慧”两大关键元素而形成的。它是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一、慈慧文化的实践体系

慈慧文化围绕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慈”“慧”为抓手,从课程建构、环境建构、师资队伍、学生评价四个角度,培养学生爱国重家、崇礼修身、中和融通、刚柔相济、仁爱互助、谦逊诚信等核心素养。(一)课程文化体系。第一,整合国家课程。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道德求善的角度,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等科目的通识性知识、技能整合起来,打造学科超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精神。第二,开发地方课程。立足校情和地域文化特色,编写慈诚、慈孝、慈廉等故事丛书,编写毛笔制作、手工剪纸等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爱国爱家等基本素养。(二)资源文化体系。第一,强化教育设施的现代化。近年来,学校主动探索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网+”现代教育模式,抓住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项目机遇,按照“双一类标准”配备教育设施,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第二,强化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学校紧紧围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以“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观念、思想的现代化转变,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变。(三)师资队伍体系。第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依托绵阳市教科所、绵阳师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分院等科研院所,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依托课题研究,邀请课题专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第二,教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从绵阳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等社会机构聘请兼职辅导员,丰富师资队伍。(四)考核评价文化体系。学校坚持多元化考核评价原则,制定《学生考核评价方案》,通过实践报告、节目汇报、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科学评价。

二、慈慧文化的实施路径

(一)营建学校环境文化。学校布局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学校融入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找得到历史,寻得到乡音。学校建筑外观和结构为唐宋书院风格,显得古朴典雅,又有历史厚重感。配以吟诗亭、《慈慧赋》、慈慧文化石、竹制风铃、读书吧台、文化浮雕;其间,点缀蔷薇、月季、君子兰、麦冬等花卉。校园里,女贞、榕树、紫荆等乔木俯仰生姿,文化奇石星罗棋布,既有“天然去雕饰”之美,又有“大江东去”之气概和“小桥流水”之雅。学校是书香浓郁的地方。学校建有书香长廊,设置书架和书柜,陈列大量图书,让学生自行借阅,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笔墨纸砚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学校建石雕书、笔、文化墙等,放置书籍、毛笔、石桌石砚等立体模型,汉字形体演变版画,建立毛笔制作演示厅,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此外,学校还建立学校发展史展示墙、抗震救灾纪念馆、地方文化陈列馆等,对师生进行人文熏陶。(二)丰富学校活动文化。第一,模块化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互联网平台,结合学科性质,采取板块式、任务驱动式和情景创设式等模块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拓展、增加、渗透人文教育,给学生“慈”和“慧”的培养。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师生讲坛、品味经典、棋类、书法、绘画、川剧、唢呐、舞蹈、剪纸、小合唱、淘书乐等活动,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兴趣爱好。第三,阳光体育活动。在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开展体能组合训练操、跑步、跳绳、趣味运动等体育活动,全面践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的健身理念,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身心。第四,假日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走进森林”“保护芙蓉溪”“中华水学校”“生物养殖”“劳技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校际人文交流活动。学校先后与台湾慈济大学附属中学、香港圣保禄学校、阿坝州壤塘县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定期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共同生活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让学生体验紫荆文化、红场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赛马文化、高山族文化、藏地文化、寻根文化,让学生感受孝心、爱心、善心、环保等人文思想,增进巴蜀、藏区、香港、台湾等地域文化间的融合,共同传承中国文化,加深两岸三地同胞“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与人为善、济世救人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慈慧文化实践反思

查看全文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海尔文化

摘要:从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工人发不出工资,起死无望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变成如今的世界第一家电企业,海尔这样超速的发展与壮大,除了利用机遇、正确决策、员工的努力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海尔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它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本、以人为本、诚信等精华在海尔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的发扬。海尔这种企业文化的创新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必将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准确的榜样。

关键词:海尔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为本;以人为本;诚信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共同的信仰,它是指导企业和企业人行为的哲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自1980年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二十多年来,企业文化在中国逐渐升温,1984年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至今20多年的历史里,海尔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形成了其独有的企业文化体系。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仁为本、以人为本、诚信等方面来研究海尔文化。

一、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系

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查看全文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及促进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情况,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促进策略。方法运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卷通过方便抽样对2018年9月—2018年11月云南某中医院校3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不同专业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2%。情感认同评分较高,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有待加强。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应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师素养;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调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智慧,包含中华民族最丰厚的精神食粮。文化认同就是对人与人之间或个人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华夏儿女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可和确定。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意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文化的认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针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提高文化认同的策略和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团队对云南省某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促进策略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1月云南省某中医院校大学生共305名参与研究,其中男167名,女138名;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19.5±2.04)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