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5:58: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对
一、新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西方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末的滞涨现象和随后的经济新增长引出了新经济概念。1992年至2001年期间是属于美国的繁荣时期,年经济增长率达3.6%;失业率于2000年降为20多年来最低点4.2%;通货膨胀率维持平衡。经济发展中将这种持续的增长高、就业率高、通胀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这是融合了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并基于信息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渗透了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知识可以分为技术型和信息型两大类,由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网络经济则是基于网络化的经济。所谓的网络化有以下三层含义:(1)现代信息资源及信息载体网络化;(2)信息网络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亦被同化;(3)这些网络融合交织在一起形成全球信息网络和经济网络。新经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知识为基本构成、以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有效结合,而新经济也势必朝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传统经济亦称自然经济。相对于商品经济,多见于乡村及农业社会,以社会风俗和惯例为主用于生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在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通过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这种模式的应用,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中,会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减弱,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传统经济模式具有标准化、规模化、效率化和层次化等特点,传统经济以产品生产为发展方向,以直接交易为经营方式,注重于效益的高低,以广告为渠道,创立营销品牌,但不以客户满意标准为先。尽管新经济也重视经营效益的好坏,但它更以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权益为主,营销提倡以人为本,依靠实际行动来建立口碑,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
三、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
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扩大再生产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之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于二十世纪实现了由大量原材料加工到技术设计和应用的转变:从资源到信息的加工转换,从物质资料到知识和智能应用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延续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横向发展过程,实现了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变。新经济的生产方式则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纵向发展过程,是引领扩大再生产的最优形式。
浅谈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摘要: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每一条信息的波动都牵扯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进军了经济领域之后,它和不同经济主体和经济产业都牢牢的绑在一起,在推出更为强大的云计算之后,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网络的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了,但是在这个新兴的网络经济模式出现之后,传统经济理论其实也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以下就将对网络经济本身和对传统经济造成的影响作出分析阐述。
关键词:网络经济概念;传统经济理论;冲击和挑战;就业机会
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网络科技的力量,它对于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技术和平台的帮助是十分强大的,而且网络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一个体系,这是结合当下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进行的经济方面的创新,其实是给消费者和生产厂家更多的对接渠道,在高效和品质上的提升方面值得很大的称赞。网络经济发展的也要求自身建立更好的规章制度来维持管理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开展,保障网络经济的平台安全建设可以继续进行经济支持,这也是网络经济发展速度如此快的原因所在,网络经济是技术和经济的创新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是非常可观的。
1.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
1.1网络经济紧密了国际贸易。新时代下网络经济各方面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在满足国内经济消费需求之外,我国正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际市场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发展就要把握住了国际市场交易的规律,寻找真正适合我们发挥优势的交易活动,在交易受众范围和交易种类的拓展上要结合大数据进行认真的调研,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客观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在网络经济的助力下提升竞争力来打开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为本国创造了收益,同时也是提升了国际上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以更具有诱惑力的价格换取更优质的服务,这才是交易的目的,对双方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国际贸易市场的逐步打开也是象征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力量增强,是众望所归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参与市场范围越来越大的原因所在,是这些年来多代人的努力成果。1.2网络经济提升就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各种劳动主体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和推动者,但是综合来看现在的人才市场饱满,一出校园就容易找到合适的职业的多是偏向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但是存在就业难度的是很大范围的一部分人群。而且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地域上的限制,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体因为交通信息的不便对于经济市场的参与性并不强,可能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网络经济这些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带来了技术和平台的支持,对一些创业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促成了新兴产业的涌现发展的局面,在就业方面其实也是实现了创业者自身价值实现,同时也给更多的专业领域的人才发挥价值提供了机会,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产业的发展,从而给一些基层大众生存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其实产业链的新生和延展都会达到缓解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目的,最终达到经济创造和工作收益的同时满足。
2.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带来的挑战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的渗透
摘要: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无法使社会发展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经济管理的管理方式相对复杂,是人文、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需要与实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经济管理,使管理模式更具针对性,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导致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使经济管理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将对社会农业、货币金融管理、社会供求活动、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等方面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思想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的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我国经济管理思想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经济管理思想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并且是在传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不断的演变的,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还会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一、社会农业方面受到的影响
我国拥有非常多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能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所有的社会活动提供保障。通过对我国的历史进行研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能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直至今天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国家发展的前提始终是农业发展,所以在古代才会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农抑商”思想,而且在较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中庸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影响最为严重,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所有的统治阶段都不敢对传统的发展思想进行改进,使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使稳定的发展农业的目的得到实现。从整体上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想要使社会稳定发展得以实现,必须先保证农业稳定发展。
二、货币金融管理方面受到的影响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管理的启示
摘要:经济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思想就是人们通过在社会中的实践,通过种种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矛盾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观点,管理思想是在不断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人们慢慢的取长补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时期﹑思想形成时期,最后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时期。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趋势背道而驰,然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同样也存在很多优秀的观点,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内涵丰富,这些丰富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创新的建设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我们都应取其精华,传承其中优秀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将传统思想应用于当代经济管理中值得我们思考。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无处不在的出现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富强为主的治国之道,使人们的生活富足、自由、快乐;“仁”与“礼”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还是君臣们执政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君臣们要尊重民众的自由意志而不倡导家天下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提出了举直任贤,以正行政;重视制度,寓德于政;以礼致和,以恕息争端的思想。另外也有要促进经济的繁荣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民力要有量、时及法,以道致富;无为而治,在结合以上原则并实施,国家将无为而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仁为本。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天地之间人为贵”。他认为假如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有能够济周济众,那么这个人不仅是“仁人”还是“圣人”,因此,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管理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告诫了数历朝历代的管理者要实施仁政,爱抚百姓才能统一好天下,达到收复民心的目的,就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实现对国家的治理的包袱。2.中庸之道。大多数人立身做事的原则都是儒家学派的中庸之道。克己(恕)尽己(忠),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而中庸之道要求管理者既能坚持正义,又能通权达变,追求整体和谐。3.无为而治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想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就要求管理者要合理的抓住重要事件,把具体工作分配给相关人员和机构,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管理工作的目的,获得优秀的效果。海尔集团在管理过程中就运用了“无为而治”,为员工创造自由空间,管理层给予了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真正地做到了人性化。4.以德服人。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秀思想就是要注重领导阶层的自身教养,强调了领导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及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自我时要达到理想化的目的。主张要注意自身修身、要热爱家庭、要治理国家、要统一天下。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因此,自觉地协调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重要法宝,以身作则,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一、浅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内涵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优化当中发挥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并且它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我们对其内涵应该有足够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以家国同构思想为基础
由于农业在我国古代一直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命脉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加之封建制度的长期影响,所以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同时,父系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君主制,这是有着显著家国同构思想的制度,并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一直延续着,于是以亲缘为核心的管理机构就在封建君主制度之下形成,其中宗教、教育、经济等领域都包含在了这个机构之中,并且以不同宗族为顺序进行排列,渐渐地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社会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具有明显的家族意志。
2、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
我国最早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里的重农抑商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在古代,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重农抑商思想。虽然过去的法家与儒家各自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可是二者均有着重农抑商这一共同的思想,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期农业完全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该思想对我国古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传统经济管理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逐渐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和现代经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但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也有许多现代经济管理无法比拟的优秀观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其实现经济最大化效益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取其精华,将其中优秀的思想传承下去。因此,本文作者就传统经济管理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启示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启示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国内不同行业、领域都处于改革与创新中,而经济管理便是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就我国经济管理实践而言,我国经济管理工作者逐渐将现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其中,优化了现代经济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它仍然具有某种参考价值,也是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无法比拟的,必须正确认识二者,总结、归纳传统经济管理,更好地利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具有的价值,促使当代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风格,特别重视对政治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家国同构观念、教化理念。首先,教化理念。自古以来,教化都是儒家思想强调的重点,三从四德等理论教条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思想家们纷纷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缩短该经济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其次,家国同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整个国家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而自给自足又是其显著特征。由于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贵族在血缘关系影响下,逐渐形成家国同构理念。进而,构建了政治管理体系,中央集权政治意识成为强调的重点。最后,重农抑商观念。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经济政策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得到儒、法两家的认可,而在一定程度上,儒家具有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快了古代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结合思考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此形势下,不少传统企业纷纷借助互联网转型,与电子商务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并非对传统经济模式推倒重建,而是利用新技术延展线下消费,将原有市场做大做强,最终在发展传统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蒸蒸日上。
1、电子商务、传统经济的基本概念
1.1电子商务。全球信息基础实施委员会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以电子通信为手段的经济活动。”也有学者强调电子商务是一种商业经济状态,如郑淑蓉认为“电子商务是用网络武装起来的传统商务,是建立在现代网络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核心。”[1]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以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交流平台为依托,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等)之间发生的一种新型市场运作方式。1.2传统经济的概念。传统经济是一个历史相对概念,学者郑学敏认为:“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2]该观点强调传统经济即自然经济,多在乡村以及农业社会中出现,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人力为生产要素制作出商品,最后变成废物排到自然的单向流动过程。随着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为明确区分传统经济与其他新经济形式,一般认为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相对,是以物质资本为基础、大规模生产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经济形式,知识含量低,主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给谁的基本经济问题。
2、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2.1网购的规模增速明显,传统经济面临挑战。随着国内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习惯逐渐养成,网购人数快速增长,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在《2017年世界电子商务报告》中指出“全球网民人数已达41.57亿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网购消费者人数排名全球第一①。网购规模日益扩大助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传统企业要想分享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与电子商务融合是必经之路。传统经济一般是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以产品为中心,库存多。如:新闻上经常报道各地农产品滞销严重,借助网络散布消息求助以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其背后原因在于:1、缺乏销售渠道,不少果农仍停滞在水果批发商上门收购的单一渠道,既降低了其议价能力导致水果卖的价格低廉,又不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及时调整。2、消费者消费水平提升后伴随着需求多样化,对水果品类和质量要求变高,同时经济全球化让进口水果频繁走入中国市场,也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为解决这类事件,当地政府部门开始牵头借助互联网打造电商平台为果农打开销售推广渠道,如“农村淘宝”,也有果农通过自己开设淘宝店、微店、公众号平台等方式来经营宣传。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让果农直接对接消费者,提高议价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准确快速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地调整;另外,国内优质水果也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到国外,让国内水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也能走出国门。农村电子商务有效的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着农业结构升级。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下,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和广泛地影响着企业传统的经济行为,企业生产模式也将彻底改变,不再是单向的“产-供-销”,而是以客户为中心,重在沟通的人性化经营模式。传统经济必须有效应对变革,与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获得竞争优势。2.2国家政策导向,大力推广电子商务模式。我国近几年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努力推进信息化网络、物流设施等基本建设,如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拓展电子商务空间”,包括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平台和外贸交易平台等;另一方面加速推进《电子商务法》立法进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如《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在2015年的正式实施。并且我国为了保证电子商务多元化、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已经着力于农村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打造,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电商发展的政策,如商务部出台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继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打造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及渠道建设。”在十三五规划中,也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明确了几项内容,如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等。这些政策规划不仅为互联网与经济的创新融合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为响应国家政策,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条例,为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铺下了康庄大道,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繁荣。我国传统经济应抓好难得的机遇进行转型,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寻求新突破。2.3谋求发展,顺应未来商业发展趋势。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显示: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网上零售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3]交易额在消费总额中的占比从几乎为零稳步增长到超过6%,已经在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一个主要渠道。且随着80和90后一代消费的崛起,中产人群比重的增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还会继续增长,未来仍是全球电商消费最大的市场。[4]可见,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增速显著,覆盖面广,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当前市场发展快速、变化多样、个性化明显,过去标准化规模生产的传统经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传统企业信息传递速度慢、反馈不及时,不能灵活快速地进行调整。而借助电子商务的传递数字化优势,能使商品从生产、销售、交易到消费实现快速、准确、双向交流,对市场信息能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反馈,实时地随机应变。电子商务借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能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力要素得到扩大,而且能使传统产业生产力形态得以演进。加上传统企业本身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拥有的大量人脉、资本与口碑,比中小企业从零开始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来维持和拓展国内市场。
3、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结合存在的问题
地区的城镇化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一、宁夏银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民间个体经济发展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回族传统商业集市得以复兴并逐步适应着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变迁。黄渠桥集市作为由当地传统经济的社会结构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贸易形式,构成了一个联结不同经济文化区域之间的社会交换网络,集市贸易使得该镇成为此地域社会的中心地,成为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的变迁与农民的生计方式、从业形态、乡村社会的生活乃至传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密切相连,而集市及其结构长期的演进过程,更印证了当地回族传统经济的变迁历程。透过当地集市的变迁可以观察本地区回族传统经济是如何借助集市这一社会共同体联结乡村社会并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与建构,并进一步见出银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与回族传统经济相互整合的逻辑与基础性机制。目前的黄渠桥镇市场(当地人称黄渠桥镇新市场)是当地每月“三、六、九”日前来逢集的场所。该集市逢集时人流量达3000余人,重要节日赶集人数可达4000余人,每年交易额近9600万元。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剧,黄渠桥集市的变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集市与农民的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程度逐渐减弱
该镇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可依靠市场来满足,是因为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更加便宜、便利和更具选择性,故不需要自己生产,通过前往集市购买就可以实现,客观上还影响了农民对种植作物的选择。如以往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米、面、油、蔬菜等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的,随着集市供应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家庭更愿意从集市上去购买。同时,当地的农户已从单纯的农牧业生产领域走向商品流通领域,进入有关清真饮食产业的经营和其他领域。当地居民依托该集市,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宜的个体私营商业,致使居民收入及经济来源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变迁。就黄渠桥集市中农户业态现状来看,集市上的摊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性商贩,主要以参与市集交易为生;另一类是半职业性商贩,以当地的回族农民为主。第一类职业性商贩大53多是从周边地区批发农副产品到集市上出售给当地居民,其销售的商品以服装、日杂百货、副食品为主。
这些商贩常年靠赶集为生,他们一般在该集市都有固定摊位,并在周边其他集市按固定的集期进行交叉逢集、流动经营,以期达到最大的收益。第二类半职业性商贩主要为当地的农民,他们不仅满足了家庭正常的贸易需求,而且通过集市贸易,将自己种植的初级产品或饲养的农副产品以及自己生产的手工制品,进入市场体系实现向上的流动或直接进入其他百姓手中或继续向其他基层市场流动。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最西段的牛羊牲畜交易区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职业性商贩,他们是为实现买卖双方的顺利完成交易并从交易双方抽取佣金的中介商———牙行。一种是专门为挣取佣金的专事牙纪,另一种是兼牲畜贩运的牙行,后者因还拥有自己的其他生意,其经济资本高于前者。虽然,集市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但黄渠桥回族商人中作为中介商的牙行们依然按照每个集市固定的日期,在不同集市中单纯地以寻找差价作为他们唯一的获利途径,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上述的这些商贩半数以上的经营者为本地回族,并且集市内的所有餐饮摊位都由回族经营并挂有清真标识的字样,显示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回族文化传统。这一点在黄渠桥集市外,沿109国道的餐饮业中更得到了体现。可以说,黄渠桥的人口构成和民族间的不同生计传统所决定如此的分布形态和饮食特色,并显示了一种社会群体力量之间的竞争关系。集市经营商品种类的增多与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农村生活方式的结构变迁以及农村生活与生产的逐步分离,即农村社会在运用传统集市的方式形塑出带有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农村生活的城镇化”。
(二)集市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单一化程度越发增强
知识经济传统经济学论文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
内容上的自然经济观点,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经济思想始终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看成是最理想的经济生活模式。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地主阶级内部当时存在着各种不相同的学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他们理想社会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后来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体。儒家创始人之一———孟轲曾这样描绘儒家的社会经济主张:“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图画。西汉后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以封建正统思想标榜的文学贤良则认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模式应该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盐铁论•水旱》)这里虽然有手工业者,也有商人,但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围内,而绝不同外界交换:“远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盐铁论•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盐铁论•力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其基本主张。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称道的太平盛世,无非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史记•平准书》)以及“频致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通典•食货七》)这种农业自然经济的繁荣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许多思想家,包括一些进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张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如龚自珍的“农宗”思想,就主张一宗百亩之田,其中十亩之地为住宅,十亩之田出租税,十亩之田养佃户,十亩之田种经济作物,三十亩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亩所产用来交换手工业品。要求人们“皆不得以澹泉货,百家之城,有货百两;十家之市,有泉十绳,裁取流通而已,则衣食之权重,则泉货之权不重。”(《农宗》)虽然不主张彻底取消货币,但仍然主张“衣食之权重”的农村自然经济。甚至革命农民,并且是近代革命农民,也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看成自己的理想国。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主张:“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完全是一幅古老的自然经济图景。第二,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的表现,是它的轻商、贱商和抑商原则。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曾指出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他说:“吾国古者首去渔猎,则以农立国,是故分田制禄之经,重农贵粟之论,布满经史。”(《请励工艺奖创新折》)这里说的确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实际情况。早在战国,封建制度产生时起,地主阶级思想家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农业是富国富民的本业,而工商业则是末业。要富国强兵必须重本抑末。国家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财政上大力推行重农政策,而打击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比如,商鞅变法就规定:百姓“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通过这种办法,使“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汉时期,国家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在政治上压抑商人的地位。西晋王朝规定:“侩卖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太平御览》卷八二八),对商人公然进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这种仇视商品货币经济,贱视工商业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直到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的条件下,地主阶级顽固派还在鼓吹只有“重农抑商”、“务本知俭”才能使中国富强的观点,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张,仍然认为“自来天下之大计,未有舍本而可以图富者。”(曾廉:《纺砖楼记》)。在中国历史上,既使那些重视工商业的思想家,也都难于摆脱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维护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不奇怪的,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部门,封建农业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自然经济观点实际上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货币经济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赞美、维护农业自然经济,而敌视、打击商品货币经济。
也就是说,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封建经济思想必然维护自然经济,而敌视商品货币经济。
二、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各种经济问题的看法,总是以国家为本位,从国家的角度,从国家的立场,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有的学者在比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思想时,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为国家经济学观点,就反映了传统经济思想的这一特点。中国历代思想家经济思想的中心点都是密切联系如何治理国家问题的,如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以个人为本位,从个人角度谈论经济问题的,不是没有,但为数很少。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专门论述私人奴隶主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经济,而同时期中国的商鞅、孟轲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的经济思想著作,研究的则都是如何富国富民问题。由于观察问题主要持国家本位主义立场,因而形成了传统经济思想如下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在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上,总是强调政治的首要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从国家立场观察问题,自然也就是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它要求处理一切经济问题,都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认为政治上的安危比经济上的贫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传统思想的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贵义贱利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长期统治上。中国古代所谓义,不仅是个道德规范,它实质上是一个表示封建政治原则和思想道德原则的范畴。利,则主要指物质经济利益。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的义利之辩,实质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则和物质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地主阶级传统经济思想一直坚持贵义贱利原则,即要求把义放在首位,谋利、求利必须符合义的原则,服从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则,要求统治者“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四书•大学》)必须“见利思义”,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不能见利忘义,而必须毫不犹豫地舍利取义。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贫乐道为荣,而以置身经济事务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四书•大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封建的义,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贵义贱利原则,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原则,它只关心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至于社会经济、社会生产是否能得到发展,则是次要问题。正是这种贵义贱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轻视生产,鄙薄经济事务的坏风气。第二,关于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理论,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于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立场,所以历代思想家总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从封建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谈论经济问题。他们谈论最多的,主要是义利关系即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农工商关系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问题,以及国家财政问题、土地问题等,至于个人、家庭、单个生产单位如何处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所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思想,而不是微观经济学思想,它主要是关于封建经济全局、或国民经济总图景的理论,这是传统经济思想国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产生的原因,首先与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有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地主阶级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和西欧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欧国家是封建领主制,一块土地经济上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中国则不然。封建地主对农民可以进行经济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统治,则主要是通过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来实行。在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中,封建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通过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不允许有大的变动,任何一个关系封建经济全局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中国封建专制国家在封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明显。历代地主阶级思想家都十分清楚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虑经济问题往往从国家立场出发的重要原因。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传统经济思想的国家本位主义立场这一特点也有关系。由于封建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干一番事业,要改造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标是读书做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他们平时学习,研究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游说诸侯王公也好,参加科举考试也好,靠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做官执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识分子一生学的、说的、做的都是天下国家的大事,否则他们就没有出路。所以,他们不谈问题则已,一谈问题就必然从国家立场出发,政治问题如此,经济问题也如此,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观察问题的国家本位主义特点形成的主观社会原因。
三、理论发展上的停滞与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