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5:26: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管理

传统管理模式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的长期课题,也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力求攻克的重大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保持流动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流动党员的特点,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

一、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的表现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它是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管理的传统习惯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反映。所谓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它就是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地把流动党员当作被动的、静态的、无个性的个体,封闭、单方面、保守地实施管理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就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也正因为此,改革流动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并非易事。其在工作实践中常常表现为:

1、就建党组织而言,存在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流出地建组织也好,流入地建组织也好,存在“三难”。一是落实人头难。部分流入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部分流出的党员不确定流向等,增加了组建组织的难度。二是稳固组织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起来的组织,可能因为组织所依托单位的消亡或党员的流动分散,而难以长期维系。三是管理组织难。本地所建党组织,街道社区也好,职能部门也好,均多少显得缺力量管;外地所建党组织,本地跨长线疲于管,当地难沟通疏于管,从而存在流动党员的组织一边在辛苦建、另一边在逐步散的现象。

2、就流动党员而言,存在一边在大力“双找”、另一边在失去联系的现象。借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气候,各地各单位大力“双找”,取得明显效果。但在联系流动党员上,仍然存在“三热三冷”。一是党组织和党员积极促成“归队回家”,但需要社会单位配合时不尽如意,或者不愿为组织提供本单位党员的基本情况,或者不愿为党员回归组织提供方便,表现为“党内热,社会冷”。二是组织找党员积极,历尽千辛万苦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但党员找组织不主动,主要存在几个担心,如担心暴露身份后老板不支持,担心群众不理解,担心耽误务工时间,担心当地党员不欢迎等,部分党员甚至千方百计地躲避组织,表现为“组织热、个人冷”。三是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大多只看到流动党员和其他党员一样,应该是思想境界高于一般群众的“优秀分子”,而忽略了他们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需要得到组织更多关心和帮助的人,从而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当作传统的纯粹的管理,轻视甚至缺失服务,表现为“管理热、服务冷”,从而导致了一边在大力“双找”流动党员,另一边在失去联系。

3、就管理制度而言,存在一边在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有章难依的现象。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地各单位已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仍然有“三多三少”,即:出台多、完善少,内容多、坚持少,要求多、宣传少。或者夸大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认为对流动党员能管多少就管多少、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因而制度缺乏创新、管理缺乏实效;甚至有人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流动党员不按时交纳党费、不按时过组织生活,不遵守纪律,是党组织应该严肃清理的对象,因而在流动党员中评先评优、树立宣传典型等普遍不够,其管理制度无针对性、管理措施也不切实际。

查看全文

传统管理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我们一方面吸收西方管理科学精华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吸收兼具内在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思想精髓。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成功案例等方面来阐释和提醒当今管理者应该重新回归认识具备高度实践理性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关键词: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管理理性;管理实践;实践理性

“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历经了行为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乃至现在的学习型组织。但值得深思的是,当今西方众多管理学大师如彼得·圣吉等却对东方圣哲的管理思想推崇有加,这使得身处其中的我们颇为汗颜。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而我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特别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恰恰就是“实践理性”。我国传统圣哲管理思想的“内在的合理性”(Rationality)和“现实可操作性”(Feasibility)正是解决管理本质问题的天赐之作。“怀璧外求”不如“返观自求”。

一、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在的科学合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历史是对真理最好的检验,不具备科学合理内核的思想是不可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1.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查看全文

传统管理研究论文

一、管理的革命:互动管理新理念

互动管理是新中大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对传统互动思想的升华,超越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软件技术,实现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从后台到前端,以及包括其客户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智能互动、信息交流和管理,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互动,人们通过互动的交流提升了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形成了理念。互动是绝对的,互动是双向的,是需要多次反复循环的。互动是信息的交流,因此需要信息是流动的。互动管理是使得互动的信息交流向着有序的方向流动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工作程序。互动管理是必然存在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可以使得互动管理信息化,即数字化媒体的互动管理。

互动管理是知识企业与关系的新观念。它推翻了传统的以技术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唯一资源的观点,开始重视人的因素。企业应该重视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尽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过去二、三十年来,管理信息技术经历了从MRP到MRPⅡ再到ERP的发展阶段,细观每次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发展,我们会发现“互动”这一主线,例如,MRPⅡ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引发了供销链管理和ERP。新中大把企业在管理中从后台到前端、从内部到外部的交互提炼为“互动管理”理念。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每次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其实无不都是由于互动的需求引起的。例如,订货点法库存管理由于缺乏与物料相关需求的互动触发了MRP管理方法,而MRP管理由于缺乏与生产能力的互动触发了闭环MRP,闭环MRP生产与库存管理方法又缺乏与设计、销售、供应、财务的互动引发了MRPII技术,MRPII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互动引发了供应链管理和ERP理念。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抓住“互动”这个主线,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管理的实质性问题。

尽管互动的思想由来以久,但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真正实现跨越时间、跨越国界,随时随地的互动。从而两者的结合使互动管理上升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预示着一场划时代的管理革命已经到来。新中大互动管理理念是传统互动思想与当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把它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经济资源联盟、经济交易工具、经济信息交互、定向商业寻呼。

(一)经济资源联盟

查看全文

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缺陷论文

摘要:本文对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作了阐述,以引起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查看全文

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为此,西方管理会计学者在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与判断企业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会计信息方面,如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量的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与评价等,这些研究拓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所进行的分析不局限于本企业这一单一的会计主体而延伸到竞争对手分析,结合对竞争者的分析来考察本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并据以取得竞争优势而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定性的和定量的会计信息创造条件。这些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管理会计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战略管理”概念自从70年代末首次被提出以来,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了管理观念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也逐步向战略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尽管英国管理学家Simmonds在1981年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Simmonds将战略管理会计描述为“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和其竞争者的管理会计数据以发展和监督企业战略”,强调注重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相对竞争者的位置和趋势,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份额等,以实现战略目标;Bromwich和Bhimani在一份CIMA研究报告中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提供并分析有关公司产品市场和竞争者成本及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监控一定期间内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战略”;而CIMA的正式术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这样的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不仅重视内部产生的信息,还重视非财务信息和与外部相关的信息”;Clarke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从战略角度提供有关公司市场和竞争者信息,同时也强调内部信息”。尽管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涉及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要素,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战略管理会计重视外部环境,重视市场,将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从价值链角度来讲,成本动因可能影响价值链各个环节,包括公司外部环节。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因素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角度即公司内部角度往往并不能看出它的好处,但它可能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创造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市场”甚至是“市场驱动”的会计,因为市场是企业创造利润、与对手面对面竞争的场所,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视野拓展,以有助于直接面对新的市场挑战。在此思想下,必然涉及到有关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竞争者、顾客和产品。战略管理会计要尽量获取有关这三方面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如成本、价格等)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青睐度或品牌忠诚度等),这些信息与企业内部收集的信息一样,都是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二,战略管理会计注重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其三,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论文

摘要:如果一般企业管理在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其中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管理观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那么现行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摈弃传统的“单腿管理”,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查看全文

传统管理的强化与发展

技能培训是提升员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重要措施,可是,近年来许多企业不断增加培训投入,却无法获得明显绩效。现代管理理论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逐渐从“激励管理”转向“内心管理”,管理重心从满足物质需要逐步过渡到全面满足内心需要,研究方向从绩效效果趋向于绩效潜态。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提高内心和谐程度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措施;管理创新需要综合性管理模式。可是,研究内心和谐与绩效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尤其定量研究不足。

本文尝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内心和谐、睡眠质量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

一、内心和谐管理变量描述

内心和谐管理是管理者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以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心和谐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调控主观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这里的“主观”是指思想意识,动机行为;“客观”是客观实在,客观规律、大势力量。“符合”就是顺应、适应、合适。

从管理学意义上说,内心和谐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不断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其可分为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

思想能力是指个体建立在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并在精神层面体现的内心和谐能力。包括知智能力和情志能力。知智能力是指主要由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谋划、智慧等)产生的思想能力;情志能力是指主要由非智力因素(如爱、想、理念、愿望、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信心、意志、志气、决心、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的思想能力。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如果一般企业管理在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其中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管理观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那么现行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摈弃传统的“单腿管理”,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查看全文

网络媒体政治传统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新闻传媒,从其最早的成员近代报刊诞生起,就在传播近现代政治思想、参与政治革命、参与近现代政治民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报刊于17世纪诞生后,随即和印刷书籍一起,在近代文明的传播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的思想根基,正是由启蒙运动中的进步思潮奠定的。此后,随着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兴起以及当前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传媒业始终以其掌握的采集、处理、信息的资源及其在沟通信息、传递信息中的独特影响和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向新闻传播领域渗透,网络媒体作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闻传媒崛起于当代传媒的花园之中。网络媒体兴起后,也参与到当前民主政治加速化的进程,并与传统的新闻传媒产生互动。本文认为,可以把这种互动归为沟通政治信息方面的联系互动,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互动和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互动。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的新闻传媒政治民主

I.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

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著称的英国学者戈尔丁和格雷厄姆·默多克在《数字鸿沟:通讯/传播政策及其矛盾》一文中指出,“充分的公民权依赖于五种基本的文化权利:获得同作出个人决定和政治抉择相关的信息;获得主要的知识框架以将信息整合成关于世界的清晰连贯的解释;获得对于相互竞争的解释和政策的批评意见;获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负的表述;获得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介入公共文化的机会。”[1]公民的这些基本文化权利同传媒的传播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具体说来,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表现为:传媒可以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工具,充当公众参与评判决策及其后果、议论公共事务的工具,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论的工具,充当对于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传媒是信息的职业机构。而政治信息的广泛流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和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而政治参与行为,不论是参与政治决策、参与对政治决策及其后果的评论、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评议,还是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运动,都需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情况为前提。政治信息,是新闻传媒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沟通政治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政治新闻、报道政治讨论等沟通政治信息,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方式之一。

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另一方式。早在19世纪末,法国法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abrieldeTarde)即在题为《谈话》(LaConversation)的文章中,研究过参与式民主中国家、政府、议会、志愿团体、谈话地点、公共舆论以及社会行动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强调了传媒与公众舆论。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塔尔德的有关观点,从中总结其关于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模式。[2]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卡茨(ElihuKatz)指出,塔尔德的模式“集中于新闻报道、谈话、意见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认为新闻报道给每天发生在酒吧餐馆、咖啡屋、沙龙里的无数谈话提供了话题。……塔尔德提出,这种意义上的谈话是一种现代现象,即谈话遵循着过程公开与平等的原则,它自身正是平等的培育者。由于有了新闻报道,谈话的主题不仅全国统一,而且飞速变更。”[3]在塔尔德看来,谈话的政治功能在于“渗滤”/“过滤”(percolate)观点,即不断精炼个人的观点,使之显得更为“深思熟虑”,并在不知不觉间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一两个全国性的观点,而后,这种深思熟虑的观点再一次被报纸加以报道,随之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塔尔德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进行政治或经济选择(如选择一位政治领导人或选择一种商品)的主要途径。[4]卡茨在归纳塔尔德的模式中指出,它“不仅将新闻报道、谈话、观点和行动系统连结起来,而且指出了‘线性序列’中的每一要素推动下一要素的方式,它还将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强调内含于新闻独立报道,某一事件以及传递舆论的反馈之中的社会控制”。[5]可以看出,塔尔德当初已经关注到了新闻传播将公共场所的交谈讨论聚焦于一定的统一话题的作用,也关注到了在“公意”(舆论)从在大量的此类交谈讨论中会聚到最后成为个人行为基准的过程中新闻传播作为中间环节的连结作用,指出了传媒通过在聚焦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对公民政治选择——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等选择行为的影响。他的关注点和观点,同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唐纳德·肖(DonaldShaw)和麦科姆斯(MaxwellMcCombs)提出的传媒“议题设置作用”论的研究焦点,可谓异曲同工,同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的“二级传播”/“传播的二步流程”理论指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的观点,也有相似之处。这些学者和其他进行类似研究的学者的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新闻传媒通过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的工具以及通过同人际、群体传播相结合在舆论形成并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中的作用,能服务于民主政治。

查看全文

绘画影像素养传统管理论文

一、关于影像艺术的“基因性”问题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当影像符号的书写、表达、接受和理解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与生存方式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视听从业者,仍然不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属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学的思维方式”。②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甚至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自己的创作队伍。③在电影界,类似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目前有很多影片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④“如何解决好叙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课题”。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英雄》等大片虽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运作机制上与好莱坞逐渐接轨,但在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却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⑥;《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⑦有人甚至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们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问题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承传性,并积淀到我们的视觉语言中。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⑨我们尝试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试图从中寻找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原因。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通过光电转化或光影转化,影像符号被看做真实物象的摹写,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和现实的渐进线。从再现特征来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绘画在透视、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13世纪到巴罗克时期,写实绘画追求形似。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甚至“拜镜子为师”,并在其《画论》中声称:“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到十七八世纪,荷、意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到19世纪后半期,写实绘画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因此有学者言:“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期以来趋于写实而接近摄影术,实在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历史潮流。”(11)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做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在中国,《墨经》上虽然有光学八条,汉武帝时有灯影戏的传说,〔宋〕沈括《梦溪笔谈》、〔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解析过光学折射现象,但是上述观念像中国其他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一样,最终没能促成现代影像技术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绘画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与直接催生了“完美复制现实”影像技术的欧洲视觉艺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在一些基本特点上,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影像认知上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存在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