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5:19: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服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服饰艺术化改良研究
摘要:从百家衣的根源开始,寻找拼布这一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并从材料、造型、色彩、题材的角度对传统服饰进行艺术化改良,使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传统服饰;创新运用;拼布艺术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早有《周易•系辞下》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从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饰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实际应用认为,拼布这一服饰艺术形式对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以及传统服饰的艺术化改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百家衣的概念及艺术价值
1.1概念。旧时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较高。人们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运,便唤以贱名,甚至男扮女相,认为如此可以迷惑神灵,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应运而生。百家衣是指向众邻亲友讨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接缝合而成,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穿着的百衲衣,有的僧侣为表“苦修”,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其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共通之处,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错类似阡陌纵横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监堂《俗语考原》中对百家衣有明确记载“俗为婴儿乞零碎布帛于众邻,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为风由来已久”。宋代陆游《书感》有云“哀哉穷字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或可佐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百家衣,而在年长陆游30多岁的苏汉臣所画的《长春百子图》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1]。就百家衣的细节而言,不仅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甚至邻里间的贫寒人家和富贾人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样式,例如河南民间不能在胸前开口,会在底襟留个口子“藏魂”,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讨要的碎片大小颜色不会过于讲究,但对于大户人家而言,则会使用绸缎等布料,并绣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图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以充分说明大户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义之深刻。1.2艺术价值。1.2.1践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拼布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祈祷孩童来年顺顺利利、健康成长的趋吉避凶之衣,也是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践行。同时,百家衣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之时对裁剪剩下边角料的有效利用,发扬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为拼布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2.2创新和形式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以百家衣为文化背景的拼布艺术在创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拼布艺术带有很强的创作性,从大小、材料、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选用,小到迷你的杯垫,大到整墙的壁饰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艺术。在传承传统拼布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元素,赋予拼布艺术更持久的生命力势在必行。1.2.3个性化。拼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艺术越来越有个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服装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拼布艺术以其可简约可复杂、创作性极强的优势将不同颜色、材质、图案等拼接运用到服装中,使得服装具有强烈夸张的设计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2拼布艺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艺术化改良
中国传统服饰 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传统服饰设计理念论文
一、从传统服饰造型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江西客家的服饰很有特点。据江西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周建新介绍,与中原地区服饰相比,客家服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性别区分上,客家男子大都穿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多穿大襟衫、大裆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成为客家人的常服。客家妇女一般戴着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凉帽,这个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这种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饰造型,其造型特点可以被运用到工艺品的包装外形中,使其更加美观,独特的造型结构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购买。
二、从传统服饰纹样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是识别其服饰特色的关键,也是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码。客家传统服饰纹样在造型、构成与色彩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鲜明的视觉特征,并围绕“生存”这一母题派生出生命观、生殖观和福禄观,表现出强烈的祈吉心理。这主要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人从北至南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和他们对客地生活的独特感悟。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松简便,质地多为粗布。客家蓝衫的装饰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客家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吸收其服饰特点,同时将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纹样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客家服饰文化。客家人对生产劳作中见到的物象进行抽象,形成组合有规律的符号。如,将农田表现为方格图案,将江河表现为彩条图案,将木材表现为十字图案,等等。同时,将传统的几何纹样如云头纹、叶纹和吉祥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常用的一些吉祥语有“多子多福”“招财进宝”“三星高照”“吉祥如意”等。客家人将这些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服装纹样装饰手法保留下来,形成特色明显的客家服饰。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纹样提炼出来,运用到包装的纹样设计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包装与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既跟随时代的步伐,又不忘传统文化的韵味,有利于制作出既简单大方又不失美观,且具有广泛传播性和使用价值的包装,为工艺品的包装增添一丝美感。
三、从传统服饰色彩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服饰的色彩是最能直接表达服饰特点的元素之一,服饰色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性别,以及人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征。蓝衫是客家服饰最具代表的象征之一,已被许多现当代学者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宁静和祥和的追求,透露着客家人的淳朴。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色彩标志,这样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得透明、清澈。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红等色。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也有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较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等色调的素衣。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使用较多的是蓝色系,具体常表现为藏蓝色、蓝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客家男性传统服饰中还能看到白、褐等色。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其中又以红色系最为常见。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一些以藏蓝或黑色为主色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服饰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有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但客家人同样热爱红色、青色等色彩,由此反映出客家传统服饰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固有色彩融入工艺品包装,进行色彩搭配。
韩国传统服饰色彩论文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差异化设计越来越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从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中发掘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的继承关系,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中国传统服饰综述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传统服饰美学对后世的影响透析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由、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审美趋向等方面,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果袁明,国人服饰审美观念体现出趋同化审美、中性化审美、社会效应等三大心理特征.
论文关键词: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政治伦理思想;等级观念;趋同化心理;社会效应;民族文化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服饰,人们总会有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千姿百态的款式,姹紫嫣红的色彩,变幻莫测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艺,可以顿时将人体装扮出各种效果来;一谈到服饰美,人们又难免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穿在别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漂亮,在商场里看着不错,回到家里那种感觉却找不着了,曾经作为“招牌”或“时尚”的服装,没过多久很快就变成了昨日黄花,难登大雅之堂.从直觉和现象角度看,服装确实有诱惑人的地方,让人爱不释手;然而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说出服装美与不美,究竟美在何处,为什么会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觉,后者凭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得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感觉是稍纵即逝的,理性则喜欢刨根问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说,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
对于从事服饰专业研究的人士来说,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搞清服装与政治、经济、伦理观念、民族文化和审美学之问所存在的微妙关系,研究服饰的深层文化结构和美学意蕴,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将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深意挖掘出来,见常人所不能见,说常人所不能说,使服装从一种现象,升华为一门学问,从悦人眼目的日常实用品,转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学“符号”,这样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华服饰美学思想的渊源.
1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韩国传统服饰色彩与现代设计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差异化设计越来越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从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中发掘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的继承关系,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韩国传统服饰;色彩;差异化设计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传统服装设计元素对现代服饰的启示
摘要:唐代服饰不仅呈现出其瑰丽开放的审美风尚,也从特定的视角展现了唐代恢弘、霸气、绚烂的时代特征。从唐代人物画中探索绘画艺术和服饰文化的精华元素,在继承、创新和尊重服装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传统服饰艺术。
关键词:唐代人物画;传统服饰;设计元素
1唐代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唐代政权统一,经济繁盛,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服饰作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款式、色彩、配饰、格调都极其别致精彩。唐代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一直被众多的学者、艺术家所重视。传统人物画与传统服饰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古往今来,关于人类历史的形象记录,绝大多数是通过绘画、雕塑、文字记载及出土文物等形式渊源流传的,其中人物画是打动人视觉感官最直接的珍贵资料。真实生动的人物画不仅会把我们引入深邃的历史文化空间,更可以领略各个历史时代的风姿。对于文化博大精深的唐代,其在绘画艺术和服饰文化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留给今人极大的想象创作空间。也正是因为唐代文化精彩之极,研究此段时期学术的学者甚多,并提出了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揣摩的观点。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唐代,从其绘画的发展的历程与角度来说,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确实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路线,逐渐趋于成熟并与日俱进成绩斐然。唐代人物画选材广泛,取材上不仅涉及到当时的重要时政,而且覆盖到百姓生活的各个缩影,这些都强烈的映射出浓厚人物气息。所以以人物主体,对人本身的注重程度成为唐代人物画经久不衰、独树一帜的独特魅力所在。唐代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历史价值,彰显着璀璨耀眼的艺术魅力。对当时及后世唐代人物画的陶染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层次的反映,人物画已在原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唐式风格”,还为渲染五代十国、南北宋朝权贵阶级的人物画等作了技术手法上的预备,也为随后发展的重彩人物画风开拓了崭新的道路。
2唐代传统服饰文化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发
2.1唐代传统服饰的艺术魅力。古代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等可以直观记录生活影像的工具,除了绘画。因为对人物画中的人物描绘能够再现当时现实社会中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其实人物画画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进行创作,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与人朝夕相处的服饰。服饰的审美潮流是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唐代服饰不仅呈现出其瑰丽开放的审美风尚,也从特定的视角展现了唐代恢弘、霸气、绚烂的时代特征。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①唐代的服饰色彩华美绚丽,服装款式新颖、开放,裙装腰节线已提升到胸部。周诗:“惯束罗裙半露胸”,即似这种装束的描述。可见唐代思想开放,服装形制的袒露程度在中国古代女子服装里是绝无仅有的。唐代的政治、经济由盛转衰和文化上对宗教信仰———佛教的兴颂,这样的时代背景不断影响着当时审美倾向地转变。唐代给后世历代王朝增添了前卫的审美要素和色调。在唐朝前期到后期的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发生了透彻的蜕变。唐代服饰能够推陈出新,在保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汲取与创新,从而推出诸多瑰丽、娇媚、洒脱的古代经典服饰。唐代服饰的盛世仪范也成为中国服装史乃至世界古代服装史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分析唐代服饰文化的背景和唐代服饰的款式风格、色彩及面料格局,对传统服装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有了更深层的探究,更好的弘扬唐代服饰文化艺术的相承、进步与创新。2.2唐代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创新。正如古代甲骨文、繁体字到现代的简化汉字,文字在历史的潮流中会被逐渐弱化、消失,服饰作为文化现象的一种也同样如此。人是社会的主体,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表现美的欲望。通过最基础的服饰来包装人,体现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其实是很难的过程。在我们认知与时代相对应的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同时,传承与创新传统服饰文化变得尤为重要。在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中,传统服饰与异域服饰之间广采博收、兼容并蓄。对于古代传统服装形制有一定的影响,并带动其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唐代女子的服装发饰风格虽然独树一帜,但它并没有统统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继承、创新和尊重服装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传统服装艺术,并非在服装款式与色彩上完全照搬,使现代人热衷穿古代的服装。深入挖掘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的服饰元素,无论是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图案、配饰等等。在云谲波诡的服装发展趋势中,绚美发光,不被同化。2.3传统服饰文化探索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明再次受到世界的关注,其中包括传统服装文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顶级服装设计师频繁的使用中国(下转第98页)(45/0/-45/90)s的铺层方式进行铺层,选用实体单元进行建模,铝泡沫芯子假设为各向同性的实体。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可以将冲击后含损伤的模型重新导入,通过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夹芯板进行压缩有限元分析,对其剩余压缩强度进行预报,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以冲击能量为50J夹芯板为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仿真计算得到夹芯板失效模式与试验结果一致,最终破坏发生在受损伤的面板,其失效模式为沿宽度方向发生断裂,裂纹穿过夹芯板冲击损伤的中心区域,夹芯板在压缩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整体屈曲。通过将含有不同冲击能量损伤的夹芯板模型重新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到,剩余压缩强度仿真计算的结果如表3.1所示。不冲击能量下剩余压缩强度相差20%以内,且压缩其失效模式相同,从而验证了仿真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全球化趋势扩大化的形式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在服装衣着上西方的服饰元素不断流入我国,我国服饰西方化的趋势也在加强,我国现代服饰传统元素的缺失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缺陷。本文将针对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状况,研究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探索将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现代;服饰元素;服装设计
我国传统服饰是丰富的元素宝库,现代的服装追求时尚但并不代表将传统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是不可取的,相反,将传统服饰元素与时代特色和西方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将会形成惊艳世界的独特服装美感。只有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坚持到底才不会将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潮流下遗失。近年来,可看到富含我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但是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一、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状况
1、传统服饰设计理念淡化
现代服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越来越淡化出人们的视线。相对于亚洲周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效率,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日本、韩国在服装中传统元素的利用效果都高于我国,现代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利用率较高的基本局限于旗袍、汉服、唐装类,然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却没有充分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在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传统服装设计理念也将不断淡化。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对传统服饰元素的赞同也是体现人民的名族精神认同感。
传统服饰在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摘要:蒙古族属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蒙古族民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都是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蒙古族常年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最寒冷的地方,传统服饰具有较强的保暖性。因此,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透过蒙古族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蒙古族民族的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等内容。本文针对目前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服装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服装设计效果。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服饰;服装设计;广泛应用
服饰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它见证了社会的各种变革以及发展变化。蒙古族传统服饰也是如此,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从制作原材料、加工手法、使用场合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其在服装设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服装设计师的青睐。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特点
蒙古族属于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与族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蒙古族人民在解放以前主要是以打猎为生,打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法,所以当时主要服装制作材料是兽皮,兽皮多数以袍皮为主,以犴皮等为辅助性材料。人们通过细致的缝制将狍皮与传统图案相结合,制作出大小不一,用途不同的狍皮衣服、帽子和靴子,所有的狍皮制品,多半是以原色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狍皮帽子,制作方法是将狍子头进行特殊烘烤,保持原型,置于头上。这种帽子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在打猎的时候会让狍子误将狩猎人以为是其同类,有助于狩猎的成功。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蒙古族服饰主要演变成帽子、袍子、腰带、坎肩、蒙古袍、靴子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鞋子,其中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质谱、浑然大气,而女人的服饰较为华丽,典雅高贵、大方得体,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