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集群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4:50: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产业集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论文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传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目前传统产业集群所体现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低成本、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仍然属于低端产业集群,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集群升级,必须把技术创新和集群品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政府应扮演服务角色,为集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策略
传统产业集群就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由众多关联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其参与竞争的基础多是出于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大多处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传统产业集群一般在成长发展期会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它们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区域品牌,才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并促进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仍大多处于初级要素阶段,而如何使产业集群摆脱初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升级之路发展,技术创新是一条必走之路。这需要企业、集群和外部的共同努力。
(一)企业层面
搭建创新平台 提高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
摘要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总结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实践,提出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模型及运作模式。
关键词创新平台产业集群运作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s)的研究论文不断出现,而且数量逐渐增多。最近几年,可以说在全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包括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对产业集群理论抱有浓厚兴趣。
1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出现的历史久远,但其真正的发展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中大量涌现,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已形成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三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规模以上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79.74%的销售产值,86.04%的出货值,90.08%的外商和港澳台资本。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发展核心的一种产业,它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产物,因为它创意主要是依靠创意人才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实现的,具有时代特色,是一种新型和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并对世界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而创意产业群集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流量和竞争力。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行业,其创意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和创意行为两方面,创意主体是指创意产业的发展主体本身就存在创意性,创意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积极活动及社会活动都要围绕创意主体进行。而创意产业集群是指由多个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创意产业聚集而成。
一、创意产业集群概述
(一)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
创意产业集群可以从要素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要素角度是指一个具有创意性的产业群体,其本质是将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领域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和新的独创性内容。而空间角度则是指将即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产业组织。
产业集群体系关联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表现;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表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优势的发挥、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区域创新体系激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息息相关,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最终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有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上存在关联性、在结构方面存在重叠性、两者功能相似。从这些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表现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探讨论文
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发展难题:一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国家没有针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的规划,没有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政策,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发展空间受限。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以及水、电、煤等基础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不确定性高,国营大型金融机构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中小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许多产业集群企业融资困难;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受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多产业集群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五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强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少。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产业不同类型集群创新论文
[摘要]产业集群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知识经济从传统经济中剥离出来的基础上得到产业集群的两种类型;同时在分析集群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得出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分析得出两种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最后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两种不同的创新战略。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调整探讨论文
(一)规模膨胀迅速。到2005年,全国280多个城市中已有160多个城市拥有了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发展到数千个,大多数行业都有了产业集群;(二)地域分布明显。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以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部省份。2005年,广东省级专业镇达到159个,实现GDP占全省总量的21.5%;江苏省已经成形的产业集群有110个,集群企业数46571个,去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2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0%;(三)集聚行业集中。在我国175个大小行业里,产业集群大多集聚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医药、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18个行业。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构建的纺织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国纺织总产值的73%,出口占70%,利润占8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四)形成模式多样化。以市场自发模式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出现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在本地“三来一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内外资带来的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集群、在改制后的公有制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发展难题:一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国家没有针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的规划,没有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政策,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发展空间受限。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以及水、电、煤等基础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不确定性高,国营大型金融机构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中小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许多产业集群企业融资困难;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受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多产业集群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五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强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少。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探讨论文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摘要]产业集群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知识经济从传统经济中剥离出来的基础上得到产业集群的两种类型;同时在分析集群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得出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分析得出两种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最后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两种不同的创新战略。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