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4:47: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意见

为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确保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握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正确方向

(一)改造传统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据199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4.4%,利润占80.41%,税金占86.09%,出口值占97.87%。传统产业不但是我省目前经济的优势所在,而且在"十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主体。但是,我省传统产业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合量低等问题,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改造传统产业是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省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对于提高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产业分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造传统产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传统产业这个广阔的市场。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切实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淘汰落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把开拓市场、满足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营造改造传统产业的良好环境。--坚持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在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产品创新升级的同时,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实现管理创新,营造有利于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体制、机制。--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用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还必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省的传统产业。--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指导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重点突破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运用规划、技术、政策和信息等,引导、带动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

(五)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目标是:到2005年,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50%的主要传统工业品技术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10%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80%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一、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工人社会现状及政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阶级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规模不断扩大,构成成分趋于复杂,阶级内部分层化。传统产业中从事密集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社会地位在跌落,在社会分层的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在下降。

本文以上海的传统产业工人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生存环境为切入点,探讨他们的工作、收入、家庭、社会交往等生活现状,以及各类组织在维护工人权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

按照韦伯的观点,一个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地位,二是政治地位,三是社会声望。我们从上述三个方面考察了传统产业工人目前的社会地位。

经济收入的多少,无疑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抽样调查显示,在岗工人的平均收入为1164元,下岗工人为589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椐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半年国有单位人均月工资1550元,“三资”及股份制为主的单位职工人均月工资为1725元,企业、事业和机关的职工人均月工资分别为1359元、2093元和2362元。显然,传统产业工人与下岗工人的收入最低。

人们的经济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考察家庭收入比考察个人收入更有意义。在岗工人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是2851元,下岗者家庭平均月收入是1534元。这样的收入虽能维持生计,但要有所结余难度是很大的。若遇到孩子上大学,或者家人生病等等,其拮据程度可想而知。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论文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效果评价分析论文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各传统产业内的企业也将高技术对本企业的改造作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一技术改造过程也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改造并不一定必然成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寻找一个方法评价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效果,对于调整优化技术改造投入的方向,推动技术改造的效益提升乃至及时中止改造决策防止损失扩大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系统论和计量经济学的评价模型。

1模型的理论基础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一项包括人事物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融合到各种形态的生产要素中去,并形成新的生产力结构,使生产技术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系统是具有明显非线性特征的开放系统,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和谐作用可以使系统积累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发生突变,变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正是如此,这一过程不是传统技术框架内的一种连续的累进性的量变的技术进步过程,而是突破传统技术框架,用高技术使传统产业产生不连续的、突变的、质的技术进步的飞跃。其实质是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全面飞跃。

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过程,其输出与时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高技术渗透扩散的前一阶段是促进起主导作用的良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是改造的经济效益由低速向高速增长的变化过程;在后一阶段,是制约起主导作用的负反馈过程,是经济效益以递减速率趋向新质的渐进过程,整个过程是由于非线性作用引起正负反馈主导环切换产生的S型曲线运动轨迹。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本质上是高技术的扩散过程。Mansfield于1968年提出关于了新技术采用在企业内扩散的Mansfield模型。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发展论文

一、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发展问题探究论文

一、传统产业面临挑战

新经济也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使得知识、信息和科技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日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从产业角度看,新经济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交换和流通的劳动资料——电子计算工业与通讯工业逐步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为手段的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成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们具有高智力、高效益、高投入、高风险、高潜能等重要特征。这些工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成为新兴的工业群。

传统产业一般指应用传统技术占所有的技术总数55%以上,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钢筋、水泥、机械是传统工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它的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传统产业的特征。所以“传统产业亦被称之为‘大烟囱工业’。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一同诞生,并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冲击下,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产业日益走向衰落,尽管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额仍然很大,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所创产值正加速增长。例如,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胶、钢铁、纺织、食品、煤炭等传统产业其产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传统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美国的钢铁产量50年代是1亿吨,80年代只有7千万吨,开工率只有42%,西欧的钢铁工业80年代中后期开工率也只有40%。这说明,当年兴旺一时的传统工业正在走向衰落。传统产业日益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市场竞争力愈益下降。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知识和科技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性和垄断性,使得谁拥有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高科技含量必然带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使用的是大众化、传统型技术,只能分享社会平均利润,单位产品营利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

2.相对于传统产业,由于新经济时代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效用更趋多元化、便捷化,价格更加低廉,市场需求更旺,相比之下,传统产品则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渐萎缩。

3.传统产业是“大烟囱工业”,在人类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纷纷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来规制传统产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产业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沦为“夕阳产业。”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升级调查工作汇报

面对实施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就如何促进我区传统工业升级,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升级和变化,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的新突破、新飞跃,区政协经济科技和城建交通资源环境委员会为此专门组织部分委员,对加快我区工业传统产业升级展开课题调研,区政协第十一届36次主席会议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区初步奠定了一个基础较强、优势突出的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结构。

1、行业结构。我区的工业主要由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精细化工、钢构网架五大行业为主导的传统优势行业构成,其它还有纸箱包装、电子电器、食品、建材等行业。这些传统产业占居了我区工业总量的90%以上,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和生命力,部分产业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使我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纺织基地”、“中国花边之乡”、“中国羽绒之都”、“中国钢结构基地”等荣誉称号。与之相比,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明显不足,总量仅占我区工业的9.6%左右,成为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由此可见,传统行业在我区的工业企业中仍是主导产业。

2、企业结构。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20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44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4%;1亿元以上企业204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54%;5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18%;10亿元以上企业19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17%。数据表明,我区的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企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真正上档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数量不多。

3、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型产品,是我区最具特色的产品主体。它折射出工业的发展优势,但也明显暴露出工业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区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就是低端产品多、半成品多、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产品多,而整机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且呈“两头在外”的特点,即原料和市场都在区外,区内以半成品生产和加工生产为主,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在价格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查看全文

经济传统产业升级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2]”。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2]。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效果评价论文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各传统产业内的企业也将高技术对本企业的改造作为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一技术改造过程也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改造并不一定必然成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寻找一个方法评价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效果,对于调整优化技术改造投入的方向,推动技术改造的效益提升乃至及时中止改造决策防止损失扩大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系统论和计量经济学的评价模型。

1模型的理论基础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一项包括人事物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融合到各种形态的生产要素中去,并形成新的生产力结构,使生产技术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系统是具有明显非线性特征的开放系统,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和谐作用可以使系统积累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发生突变,变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正是如此,这一过程不是传统技术框架内的一种连续的累进性的量变的技术进步过程,而是突破传统技术框架,用高技术使传统产业产生不连续的、突变的、质的技术进步的飞跃。其实质是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全面飞跃。

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过程,其输出与时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在高技术渗透扩散的前一阶段是促进起主导作用的良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是改造的经济效益由低速向高速增长的变化过程;在后一阶段,是制约起主导作用的负反馈过程,是经济效益以递减速率趋向新质的渐进过程,整个过程是由于非线性作用引起正负反馈主导环切换产生的S型曲线运动轨迹。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本质上是高技术的扩散过程。Mansfield于1968年提出关于了新技术采用在企业内扩散的Mansfield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