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4:0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明清传奇开场研究论文

关于明清传奇开场形式的来源,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种形式很难由单线递进的方式发展出来,也不可能是由某一种单独的伎艺独立创造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把与开场有关的各种形式加以罗列,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虽未必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可以作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说唱艺术的影响

戏曲是合叙事、表演、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简言之则叙事是表演的内容,歌舞是表演的手段。探讨开场的近亲支裔也就要从叙事艺术和歌舞表演中寻找。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瞽者讲唱故事的记录,1也有了关于“成相”艺术的记载,2并且有四川出土的说唱俑,但其形式、轨范究竟如何,今天已是无从得知。然而,在民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变文讲唱艺术,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讲唱艺术的可靠材料。变文讲唱的形式既受到了传统民族艺术的滋养,也因其自身乃是由佛寺中发展起来的背景,受到了佛经讲说很深的影响。

关于佛经开讲的仪式,日本僧圆仁于唐玄宗开成三年(公元715年)入唐,四年六月至山东文登县,住清宁乡赤山院,曾预讲经之会。其《行记》卷三,纪赤山院新罗僧讲经仪式云:

辰时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讫……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家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别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于高坐前,设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别名,所施物色……3

孙楷第先生概括其节次为:讲前赞呗,次唱经题名目,次就经题诠解谓之开题,次入文正说。正说时先摘诵经文谓之“唱经”,次就经文解说,又次吟词偈。4赞呗又作呗赞,作梵,是经中合乐的偈颂,也是各种法会上均可听到的配合颂经的动人心弦的乐音,讲经伊始即作梵有安静听众、营造肃穆氛围的作用。其赞呗吟词到最后往往以“经题名字唱将来”等句结束,以引出经题名目。这段吟词就是押座文,目前所见有《八相押座文》、《三身押座文》、《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降魔变押座文》、《破魔变押座文》二十四孝押座文》、《佛说阿弥陀经押座文》等。“押座文”又称“缘起”,用偈颂若干叠构成,犹经变之序辞,以赞颂阐述一经大意,作一经之引首。郑振铎说“所谓‘押座文’,大约便是变文的引端或入话之意。”5以《佛说阿弥陀经押座文》为例:

查看全文

明清传奇开场研究论文

关于明清传奇开场形式的来源,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种形式很难由单线递进的方式发展出来,也不可能是由某一种单独的伎艺独立创造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把与开场有关的各种形式加以罗列,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虽未必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可以作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说唱艺术的影响

戏曲是合叙事、表演、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简言之则叙事是表演的内容,歌舞是表演的手段。探讨开场的近亲支裔也就要从叙事艺术和歌舞表演中寻找。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瞽者讲唱故事的记录,1也有了关于“成相”艺术的记载,2并且有四川出土的说唱俑,但其形式、轨范究竟如何,今天已是无从得知。然而,在民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变文讲唱艺术,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讲唱艺术的可靠材料。变文讲唱的形式既受到了传统民族艺术的滋养,也因其自身乃是由佛寺中发展起来的背景,受到了佛经讲说很深的影响。

关于佛经开讲的仪式,日本僧圆仁于唐玄宗开成三年(公元715年)入唐,四年六月至山东文登县,住清宁乡赤山院,曾预讲经之会。其《行记》卷三,纪赤山院新罗僧讲经仪式云:

辰时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讫……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家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别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于高坐前,设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别名,所施物色……3

孙楷第先生概括其节次为:讲前赞呗,次唱经题名目,次就经题诠解谓之开题,次入文正说。正说时先摘诵经文谓之“唱经”,次就经文解说,又次吟词偈。4赞呗又作呗赞,作梵,是经中合乐的偈颂,也是各种法会上均可听到的配合颂经的动人心弦的乐音,讲经伊始即作梵有安静听众、营造肃穆氛围的作用。其赞呗吟词到最后往往以“经题名字唱将来”等句结束,以引出经题名目。这段吟词就是押座文,目前所见有《八相押座文》、《三身押座文》、《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降魔变押座文》、《破魔变押座文》二十四孝押座文》、《佛说阿弥陀经押座文》等。“押座文”又称“缘起”,用偈颂若干叠构成,犹经变之序辞,以赞颂阐述一经大意,作一经之引首。郑振铎说“所谓‘押座文’,大约便是变文的引端或入话之意。”5以《佛说阿弥陀经押座文》为例:

查看全文

浅谈文学传统走进网络小说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小说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当代学者无论意图从何种角度、何种方法勘验其“真意”,多数都囿于对网络文学之“新”的探索。同时,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历经二十余个年头,这期间网络文学虽然飞速发展且不时引起轰动与热议,却始终处在主流文坛的边缘位置。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于对其“文学性”的界定,而且对于其创作、传播平台的重视似乎更甚于对其文学本质的关注。许多文坛学者直接选择对网络文学“保留意见”,不碰触、不支持的冷漠态度。网络文学浮萍般的现状,既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困境,也成为文学研究者的苦况。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过头,在网络文学的本质与根基上一探究竟,毕竟“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与冲突的关系,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延续与继承,在空间上的互补与并存。而且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也一直推动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学传统的视野下审视网络文学,也许可以解决多年来一直笼罩在文坛的一些问题,同时或许也能够找到为网络文学将来的发展领灯续航的飞鸿羽翼。由此可见,对网络文学“根”的挖掘似乎是对其“文学性”与文学“形态”进行把握的一个合理的开始,而文学的叙事传统可谓其最主要的根茎之一,对其叙事传统的追溯不仅是对网络文学本质的研究,同时也是在叙事层面对我国文学整体框架的一种补充。“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条与抒情传统相辅相成的叙事传统,无论是散文、小说、戏曲还是诗词,中国文学都无法摆脱与叙事的天然关联。尽管其载体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叙事作为一种传统却是亘古不变并永恒存在的。”(1)叙事作为一种传统是毋庸置疑的,开启于口耳相传的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神话传说,又得益于我国古人发明的带有天然叙事功能的叙事工具——汉字的加载。汉字无论在象形、形声、假借又或是“依类象形”“形声相益”上,都天然地蕴涵着具体的物与事的叙事因素。无论是以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为代表的先秦时代,还是竹简雕刻、活字印刷、纸张笔书,汉字的形态几经变化却始终承载着寓理、寓情、寓气、寓识的叙事属性。既然千年以来我国文学承载于汉字,而在我国文学叙事中,“事”对于“言”又往往是难以剥离而常与之交融而并存着,因而网络文学自然难出其右,网络文学虽然经历媒介巨变,创作上的本质是由数字代码实现,但其呈现给广大读者具体样貌和传递叙事信息的媒介依然由汉字承担。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这样认为:网络文学并不是无根之草,而是天然就具我国传统文学的叙事属性,其叙事模式在本质上是有文学传统底蕴的。

一、关于传奇传统

中国文学素有“传奇”传统。所谓“传奇”,“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期间虽抑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2)如众所知,中国小说是在唐代以后才真正地发展起来,而唐人传奇不仅是一种古代小说成熟的文学体类,从其叙事模式在各朝各代的延续与发展来看,“传奇”已经演变为中国文学叙事之一种基本模式与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界关于传奇传统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鲁迅、王国维都曾专门研究过传奇叙事模式并详尽地描述过传奇的演变过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七章的篇幅来论述六朝以来的志怪、传奇小说;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曾对传奇传统进行过全面的梳理。另有郭英德著《明清传奇史》、汪辟疆著《唐人小说》等,皆为论述传奇传统的研究专著,可见传奇传统在中国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漫长河里,小说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以及接受机制并不是稍纵即逝,而是在中国小说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实践中,都一脉相承并且产生其特有的影响。最初的“传奇”意向酝酿于汉代的上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野史杂传;汉朝也有部分记录神仙和奇谈轶事的“传奇”意味的作品,如《淮南子》《列仙传》等。而真正以故事的形式来记述“奇人”“奇事”的传奇叙事模式雏形在六朝“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出现以后得以建立。直至唐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奇小说,从唐传奇《枕中记》《莺莺传》,到宋元代的话本《梦粱录》,再到明代和清代的白话长篇小说《剪灯余话》《剪灯新话》《西游记》,还有近代以来以谴责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等为代表的作品都延续并扩充着这个传统。而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从五四以来鲁迅创造的“历史传奇”、沈从文的“田园传奇”,到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与后期浪漫派的作家们的“现代都市传奇”;从张爱玲《传奇》中体现的“新市民传奇”到具有左翼文学“共识意识”的“革命传奇”;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文学”及八九十年代的乡土文学、都市文学,都体现出传奇叙事传统对于中国小说的浸染,成为一道跨越时间维度的独特传奇景观。传奇在叙事模式上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传奇在叙事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上已不再囿于显神仙鬼怪之奇谈,“即使一些多讲鬼怪的短篇集如《玄怪录》等,也不像六朝志怪的过于简略,而是‘曲折美妙’”(3),“美妙”之处在于传奇“寓教于乐”的现实意义,在总体上少有说教类叙事话语(“少教训”也是鲁迅认为的唐人传奇的一个重要特色),读者多在其“传奇”意趣中得到“世情”经验,因而传奇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的“寓言意蕴”(4)。其次,在叙事主题和内容上具有“意想”丰富的虚幻色彩。不同于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传奇重视情节叙述和人物情感的描写,其中“奇人”“奇事”样态繁多、关系庞杂。再次,情节曲折且叙述中“作意好奇”起伏巨大。最后,唐传奇虽然舍弃了志怪小说简短“纪实”的“笔法”,但并没有削弱对“文采”的重视,文辞华丽、描写细致且篇幅漫长,在艺术形式上对文本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传奇传统的整体把握,不难发现蕴含传奇叙事传统特质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国历史与文化对现实世界的充分把握和对未知世界的浪漫想象,传奇叙事以其光怪陆离的奇谈、曲折美妙的情节、寓教于乐的内涵在传统的意义上见证了我国文学超越生活经验的心灵图景,并且存在着优秀而又丰硕的文学资源,因而传奇传统所形成的叙事模式、手段、观念以及审美趣味等元素在后来的文学中不断得到承继和发扬。即使到了因媒介作用催生出众多新文学样式的今天,传奇叙事依然在其中发挥作用,传奇传统从未停下其自我扩充与延伸的脚步。

二、网络小说承衍传奇传统之必然性

当下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一般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本质上都是指向网络小说的,因此网络小说可以看成狭义上的网络文学。于传奇传统的观照下,会发现网络小说的故事、话语和思想不总是荒诞不经与离经叛道的,而是充满了传奇的“意味”。但如果只从“纳入”的角度谈网络小说对传奇传统的承衍,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又因“传奇”“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并已形成一种叙事,传统的意义上,它甚至超越了小说发展本身,成为中国文学各种体类都很难摆脱的一种叙事模式”。(5)所以网络小说中必然存在着某种能够与传奇传统天然对接的叙事属性,而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属性也将成为传奇叙事模式植入新阵地(网络文学领域)的基石。首先,网络小说的题材与类型繁多,而猎奇的情节与新鲜的网络语言是其通用的元素,盗墓、玄幻、仙侠、都市等类型的网络小说中对“奇事”“异闻”的书写在不同程度上接通了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传奇叙事模式之间的天然联系。网络小说中许多类型的兴盛即源于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奇趣”品位,而这种“奇趣”在玄幻、盗墓等类型的网络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仙界、魔界、鬼界等幻想空间与人间交错演绎的情况,在其中都能够找到传统“传奇”叙事中“人鬼异恋”“狐类报恩”“仙鬼相斗”等幽冥故事的影子,同时也不乏六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因果报应等超自然现象的表现。这方面网络小说中最具代表的是玄幻小说《诛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就如司马仲相断狱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对《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的继承与发展一样,网络小说在展现神秘“奇趣”上可以说是对传奇传统的进一步扩充,比较经典的如南派三叔已出版的盗墓小说《大漠苍狼》,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地质勘探队员探索不明巨坑的故事。小说中充满了作者对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设下的伏笔,地下一千二百米出现的日式轰炸机、房间里重复的字、巨坑底层亮着灯火的建筑,这一切让读者饶有趣味地尽情地猜测、想象巨坑的神秘之处,平行宇宙,时空扭曲,或是神秘引力,这一切都在主人公走出巨坑目睹另一队探险队员的“他们”时得到证实——确实发生了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只不过,作者最终也没有对抛出的谜团做理论上的解释,正因如此,从小说开始连载到完结,乃至完结后很长时间内一直有读者在网上“开贴”讨论小说中的超自然因素和勘探队七人的反复轮回情节的合理性解释。确实,网络小说或神秘或曲折的“奇趣”常常能带给读者一种“探究下去”“循环下去”的力量,这也是许多“同人”(6)小说得以面世的原因之一,同为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据说就是以《鬼吹灯》为蓝本写的“同人”小说,在这里“同人”小说的作者也是读者,首先要对续写或改写的小说意趣全方位地接受才能继续创作,这也是网络小说中的“传奇”特质在文学接受的意义上对读者更具吸引力的一个有力证明。传奇传统的功用固然是惩恶扬善、教化人心,但与此同时“遣情娱世”“寓教于乐”也是其创作的宗旨之一。祝允明曾在《语怪四编》中将“热闹不落寞”作为创作传奇的目的,传奇传统在叙事的意趣上以超现实的奇幻叙事抒发情思、标榜仗义,以精工细致的曲折情节扣人心弦,具有“作意好奇”的意趣。恰恰是因为传奇传统采用的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与叙事类型,读者容易对其产生审美感知上的认同,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的自主想象。由此可见,传奇传统之所以能够被当代读者所接受,一方面因为它透视着各时期人民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它满足了读者对小说娱乐性的需求。不仅符合读者怡情怡性的审美动机,更重要的是契合了网络小说对故事趣味性方面的认同,在叙事的接受模式上接通了传奇传统与网络小说的内在联系。其次,网络小说与传奇传统在情节上对接也有其“天然”性,网络小说对情节功能的强调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利用情节转折制造紧张、希冀、愉悦、苦闷等种种氛围,并推进叙事发展,保证叙事的完整性。常常是在转折处就转而描写与上一段情节或人物略有联系的全新故事,一个作品在情节上可以是互相联系的几个板块,通过这种手段构筑完整、恢宏的传奇世界。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常用情节“说话”,来突出人物的特征化性格。玄幻、仙侠等纯幻想类网络小说多以神仙、鬼怪为主人公,其中所述情节切近人情,所以其中的神仙、鬼怪都人格化了,如在穿越、盗墓、侦探等类型的网络小说中,许多主要情节的设定将人物神化;又如许多穿越小说中主人公回到古代特定的朝代,作者设定多个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情节让主人公参与其中,往往能够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而在古代社会“一举封神”。无论是让人一步步封神,还是神鬼历经人间冷暖,网络小说在利用曲折的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上与传奇传统一脉相承。六朝志怪、唐宋传奇都以曲折离奇、光怪陆离的精怪情节取道,唐传奇中有很多人怪相遇的故事,故事最初精怪化为人形与人类或称兄道弟,或你侬我侬,但故事的最终大多会以人怪殊途结尾。这在读者眼里恰似经历一场梦境,吸引读者的也恰是如梦境一般不会有人亲身经历过,也没有原因或道理能解释对神秘世界饶有趣味的情节描写;同时古代小说常在情节的设计上对精怪人格化(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的群猴)、对人物神化(如《三国演义》中战无不胜的关羽、以一敌百的赵云)。可见,无论在网络小说中还是在传奇叙事类的传统小说中情节在文学叙事中既是推动故事进程、保证叙事完整的主动力,也是其塑造丰富人物形象的助推器。由此,网络小说无论在叙事的接受模式上,还是在叙事结构对情节的偏重上,抑或是在“奇趣”的追求上都在本质上天然地指向了传奇传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叙事层面与传奇传统对接是网络文学的必然选择。

三、传奇的叙事资源在网络小说中的繁衍

查看全文

文学演变视域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策略

摘要: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重要成书方式之一是对前文本进行改编,我们同样可将这一文学现象研究引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这种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既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与现代科研的思维规律相契合。仅以小说、戏曲两种文体的改编现象而论,学生的选题方向可厘为五种:戏曲改编小说;小说改编戏曲;戏曲改编戏曲;小说改编小说;小说与戏曲互相改编。教师可以开设文学演变选修课;启迪学生在比较视域下选择论题;师生充分沟通以保证自主选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选题契合本科生专业基础及思维水平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创作有一个突出特征:即许多作品非由一人独立创作完成,而是在前代相关作品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西方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作品都是互文本,每个经典文本都有数量不等的前文本可以寻觅,新作品与前文本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换言之,改编行为常常是作品经典化过程的必要环节,如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冯梦龙“三言”,戏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等,莫不如此。这种特征与互文性理论高度契合。对于这一文学现象,明清以来至现代学界给予了持续的、充分的关注,尤其是二十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曾产生众多学术分量厚重的成果,诸如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北新书局1934年版)、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等。我们同样可将这一文学现象研究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主要理据一是文学故事具体可感,对象明确,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便于搜集资料,易于打开思路,可使论文内容言之有物。许多文学故事源远流长,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嬗变,其版本纷纭复杂,因此即使对这些故事的演变情况进行搜集、梳理,也会带动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对诸文本比对分析时,定会有一些独特发现,会进一步调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二是切入点小,容易上手,易于以小见大,洞察幽微。这种研究路径也契合现代科研的普遍思维规律。一个文学故事的嬗变往往跨越多个朝代,其不同文本因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改编者主体意识等多元因素的影响,这些同一本源故事的不同文本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其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可以以小见大,洞察时代、作家、受众等多种因素对一个文学文本的共同建构,进而探讨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教学而言,这种以点带面、小题大做的选题及研究路径,也比较切合本科生专业基础与研究能力的实际;自指导教师角度而言,选择容易激活学生知识资源、激发其专业兴趣的题目,可以使指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并实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叙事文学改编方式与学生选题方向

查看全文

汽车展开幕文艺晚会策划方案

晚会策划立意]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将于2005年11月22日隆重开幕。

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一直以丰富的汽车文化活动而别具风采。围绕今年“创新生活

驾驭精彩”的车展主题,本届车展会继续坚持“高品位、国际化、综合性”的定位,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即将同台竞技,数百款名车惊艳羊城,展览的品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汽车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一个城市的文化。

关于汽车的故事,关于车展的特色,你又知道多少?

本届车展的开幕式晚会将于11月22日晚在中山纪念堂璀璨登场,晚会定位于“名车、名人、名展”,以一系列文化行为带动市场,把此次车展活动推向高潮,为广大车迷朋友进一步诠释并演绎“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这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品牌。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的气魄和地位

查看全文

杂技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采借策略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产品,杂技剧既是一个艺术符号,又是文化符号的媒介载体。优秀的杂技剧作品,不仅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挖掘文化内涵的新角度。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形成杂技剧特色,需要采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河北杂技剧要在构筑形成品牌之后精准发力,也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河北文化上做文章。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

杂技剧把叙事和抒情艺术融入了杂技表演,同时兼顾表演者的动作技巧和受众的欣赏感受,这是“技”到“艺”的飞跃。河北杂技剧创作的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印象花木兰》《吴桥娃娃》《江湖》《醒狮传奇》的成功不断印证一个道理: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作品的内核和灵魂。在杂技技巧的基础上,故事、情感、场景的巧妙融合,将使杂技剧走向更富有人文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更高水平。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河北杂技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原创力不足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聚焦河北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坚韧的燕赵风骨,进一步增强原创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以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为本,综合运用杂技、舞剧、戏曲等文艺表现形式,创作出既富有河北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取向的杂技剧艺术作品。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杂技剧创作中的表现层面

传统文化包括物质与社会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而这里的物质与社会制度文化都可归于形体层面。“形体”是文化的外显成分,是文化精神在传承中所依赖的承载物,具体表现为形形色色可见的文化元素。“精神”则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艺术创造中应当着力体现的部分,包含审美意味与思想内涵。河北杂技剧采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要从形体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挖掘,更要注重表达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河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生发地和承载区。名人文化、京畿文化、长城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河北文化的血脉和脊骨,张扬着燕赵精神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河北沧州,大运河既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也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杂技剧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内容素材。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沧州一地,人们可以通过史料发现众多描绘沧州民风的词汇,如“尚气节”“廉耻成风、士气鼓励”,这些思想观念、风俗习气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如何巧妙地表达这些“精神”观念,是形成河北艺术特色的关键。

三、《醒狮传奇》采借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查看全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flash动画制作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设计-flash动画制作

课题:flash动画制作

教学内容:flash动画制作学习汇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教学对象:

1、淄川二中初三学生。

2、已经学习完课本上的基本操作,具备了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创作的基本的操作技能。

查看全文

杜牧李商隐诗歌风格迥异论文

论文关键词:杜牧李商隐诗序诗歌风格差异

论文摘要:晚唐时期的诗序接受传奇小说的影响,具有浪漫传奇色彩。杜牧、李商隐虽然创作诗序不多,但是他们现存的三篇诗序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两位大诗人在处理相同体裁时风格的差异。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存在差异。

诗序是唐代诗人喜爱的一种文体,据统计.唐人诗序总计有800余篇。诗序作为一种文体,经历了初唐时期的骈文化、盛唐中唐时期的散文化历程,到晚唐时期,虽然骈文复炽,但诗序却接受传奇小说的影响,体制上仍然保持散文化,内容上却一改先前纪实性的特色,追求传奇浪漫的故事,具有典型的小说性质。最多的当然是有关爱情方面的内容。杜牧、李商隐是晚唐时代的诗坛巨手,他们很多诗歌描写了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刻画了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并不热衷撰写诗序,但是偶一为之,即成精品。本文解读现存杜牧、李商隐诗集中的三篇诗序,期望通过一个侧面探讨小李杜诗风差异的原因.以求教于通家。

一、杜牧的诗序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佑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尽管家世显赫,但是杜牧的仕宦并不顺利。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的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但是不久即出为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僚,一度擢监察御史,很快因为疾病,分司东都洛阳,后又供职宣歙使府。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对自己十年漂流幕府辛酸经历的调侃。开成三年(838),杜牧入朝为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员外郎。武宗会昌初年,又外放为黄州刺史。宣宗大中初,李德裕失势,杜牧官位稍升,曾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又内擢考功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不久去世,享年51岁。

杜牧是晚唐时代很有才华的诗人,由于性情耿介,不屑于逢迎权贵,因此在牛李党争激烈的时代,他的遭遇总体上看是不得志的。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人生感慨,尤其喜欢关注那些女性中随时依违、漂泊不偶者的悲剧命运。今存《樊川诗集》中只有两首诗歌前面有诗序,都是表现十年幕府生活的经历,都是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在晚唐时代很有代表性,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也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很值得研究。

查看全文

电视剧反面人物塑造分析

【摘要】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实际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构成和发展延续中都曾出现令人担忧的局势。在电视剧市场红海中,以少数民族为底色的传奇故事,民俗风情,文化符号找到了与商业嫁接的可能性,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发展意义非凡。在电视剧面临市场艺术双重考验的前提下,对于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电视剧的讨论显得愈有其价值和意义。随着国家政治环境不断宽松,新的剧作人物观念悄然形成。影视作品中正面形象去神化的塑造趋势使传统“高大全”的扁平人物形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样,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呈现出对“人”的价值判断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对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的反面人物塑造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历史传奇;电视剧;反面人物塑造

一、突出反面人物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特征

反面人物是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能启迪人们去思索反动性的严重性和根源。反面人物塑造的感觉应该像苏牧教授上课所说,要有小津安二郎电影中那种扎到井底的爆炸力量,这种能量越大,影片的艺术批判性越强,才能真正做到直戳要害,针砭时弊。在文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特别是欧洲文学史的各种吝啬鬼身上尤为突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都是这样的典型反派人物,他们都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下产生的人性扭曲,唯利是图的有力写照。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类型题材电视剧中,反面人物所反映的历史性最能在其宗教信仰方面得以体现,而对于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判断和取向往往成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交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这种宗教观念分野的存在,也使得反面人物的形象具有某种神秘性。同时,空间变化下的地域文化在此类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空间展示,对剧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一个关系,突出人物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一方面在影片中通过民族风情得以表现:《奢香夫人》中的西南彝家文化,《木府风云》中的丽江纳文化。中央戏剧学院路海波教授曾经撰文,他认为总体来说,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对《木府风云》的感受:文化包容、民族团结、审美佳作。可见在此类电视剧中,文化和民族的结合能使电视剧的审美意味得到凸显。

二、反面扁平人物的减法

所谓扁平人物又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类型化的特征,因此他们一方面便于辨认,也容易被记住,但是也容易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特征。随着电视剧类型题材的涌现,观众往往不满足于常规的扁平人物塑造,他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人物侧面。特别是民族传奇电视剧中的反派人物,容易被意识形态和既定主题所捆绑,而显得呆板脸谱化。因此在近年电视剧作品中,编剧如何在少数民族历史传奇剧中对扁平的反面人物进行修饰,以达到类型化中的个性化人物塑造,就成为了一个重点。修饰扁平反面人物的重点应当是做人物的加法,在保留扁平人物容易辨认和容易记忆的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加法。至少有三个办法对此类人物是有帮助的。第一,浸润、放大性格要点,强化反面人物作恶的欲望和动机使人物性格趋向细巧。第二,让反派人物在动态中得以定位。反面人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他是依托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扣在一起的,就算是扁平人物,他也必须作为嵌入任务框架中的一环,如果把人物看做一个球,那么这个球必须和他人产生连锁反应和碰撞之后才会有明确的人物弧。在《西藏秘密》中旺秋管家的角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可以说是旧西藏农奴制度残酷迫害的产物”。旺秋虽然在电视剧中戏份儿不多,但是编剧却很完整地呈现了.4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声屏视野一个由于制度设计瓶颈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的全过程,旺秋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下辈子做一次真正的主子,而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阶层是被拴定固化的,他唯一往上爬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主子拉下马,一个善良朴实的管家就变成了德勒府的敌人,他正是这样一个被人物身份锁定的反面角色,他的动机是合理的,欲望表达是合理的,但是他实现欲望的方式确是非人性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化的扁平人物,剧作者通过加深放大人物欲望与动机,获得了人物塑造的多面性的可能,在易于观众识别角色的同时,人物承担起了凸显影片一个主题表达的作用。在《舞乐传奇》中充当反派苏诀助手烦人小腰,一开始她的身份只是苏诀侍女,随着剧情深入,我们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秘密:一直在暗中破坏献乐计划,并且听命于主人。在剧中,小腰和红泥对少主都是真爱,少主从前真的也对她们很贴心,即使不是真心的。相对而言,小腰更单纯些,稚气未脱少女怀春,也许是红泥身为姐姐对小腰的保护导致了这样的性格,人生终极理想就是嫁给苏诀,小腰是怕死的,最终成为邪恶苏诀脱身离开的人质,做了刀下鬼,死前一直在问“红泥姐,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她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苏决杀她,傻妹子虽然有些可气,但更多的是心酸。从剧作功能上说,小腰只是被支配地位的次要人物,但通过编剧将人物放置于剧情整体,同时强化了小腰天真无邪的性格,反面角色不仅没有了一丝让人憎恶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反面角色的悲剧之美,不得不让人产生移情。反观小腰的姐姐红泥,她同样深爱着主人苏诀,但与小腰形成鲜明的人物差异的是,红泥从来不奢望苏决娶她,只要在他身边看着他保护他就于愿足矣。红泥的爱情是那种明知得不到却又苦苦等待的痴恋,痛并快乐着,当好姐妹小腰为负心汉殉葬,红泥幡然悔悟加入正义一方,一个扁平人物的人格,心理塑造得到真实完整立体的呈现。剧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关系中对于同一属性人物的差异化处理达到了这一艺术效果。罗伯特•麦基说: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他把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称作“人物的弧光”。毫无疑问,《西藏秘密》中的旺秋,《舞乐传奇》中的小腰红泥姐妹的人物弧光打破了模型化,类型化,平面化的脸谱人物塑造方法,两部戏编剧在人物处理上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查看全文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