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监督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3:10: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媒监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媒监督

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

司法公正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其前提是司法独立,并通过公开审判得以实现。因此,研究传媒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不能离开司法独立和公开审判。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准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实际来看,对司法独立的最大威胁除了来自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以外,传媒的过度渲染和炒作,也是影响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因素。

审判活动本身是一个以主观认识客观,以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是法官正确认识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包括来自媒体的渲染和影响,对于承办法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新闻的自由性、典型性和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天然就具有侵犯性。

首先,新闻自由是指采集、、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出版、播放、报道、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的自由,然而,由于司法动的严肃性,要求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但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通常过多地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损害。

查看全文

司法权传媒监督论文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当前,对于司法权的监督机制已日臻完善,法律程序上有人民法院的自身监督、当事人启动再审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监督;在法律程序外有人大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和传媒监督。对于前五种司法监督形式,学术界已作出了充分而详尽的探讨,而对于传媒对司法权的监督问题的探讨显得较为粗浅而零碎,本文拟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引,对司法权与传媒监督的良性互动问题作些探讨。

一、现代司法理念为传媒监督司法权提供了法理依据

传媒监督,又称舆论监督,是指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看法,借助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正,从而确保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公平及正义。传媒监督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且该影响力超过了目前我国已设置的诸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等众多监督的影响力,所以传媒监督也被人们称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1]在现代法治社会,传媒监督既是制约国家公权力进而消除权力腐败现象的利器,同时又是保障公民私权利不受非法限制和侵犯的盾牌。司法权作为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传媒监督自应是题中之义。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为传媒监督司法权提供了有力的法理依据。

1.传媒与公正司法具有目标一致性,司法公正需要传媒的正当监督和评价。

司法界与新闻界不是对立面,两者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促进国家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促进国家建成民主富强文明社会的积极力量,二者在政治立场,工作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2]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增强公民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和信任。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国家应保障公民在最大限度内享有获取各种信息的权利,特别是获取有关国家司法、立法、政务信息的权利。在当今世界随着人权保护力度的加强,知情权的保障也成为世界潮流且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府决策行为的公开、公正和官员的品行等各个方面。[3]我们知道,司法公正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程序公正,一是实体公正。只有符合程序公正的要求,才能保证司法过程公正,保证诉讼程序民主,即才能严守诉讼程序正义,使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只有符合实体公正的要求,才能保证最终的诉讼结果公正,即保证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实体处理公正。可见,程序公正是前提和基础,实体公正是结果和目的。司法权要通过一定必要的形式来使“正义是怎样实现的”能够看到,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者,并对公众的知情权予以司法保护。西方有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还应当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即是此意。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群众是难以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权的,所以公众的知情权往往要由传媒来代为行使,借助传媒来达到知情的目的;新闻报道具有公开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事件信息经过传媒的传播得以公之于众,人们通过传媒即可了解到有关事件的真实情况。传媒报道在这点上又正是司法向公众开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它能够较为有效地消弥公众对于司法机构及其权力实施中所存在的隔阂和怀疑心理,这是一种较为深层的社会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开是司法民主本身的要求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而传媒的积极作用正好使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得以不断增加,这也正是现代司法理念所倡导的“透明公正”的主旨所在。

查看全文

国内传媒监督及司法协商

长久以来,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官个人素质,权力监督,法院组织的行政化管理以及司法腐败等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响司法公正的要素——新闻自由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传媒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本土现状的扫描

新闻自由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传媒监督。在我国,我国传媒的主导类型是机关报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出现的,因此传媒的意志,传媒的活动往往受制于在其背后的那股力量。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司法机关经常对传媒封锁消息,拒绝采访,通过组织或私人关系阻止批评性言论的发表,对批评者予以打击报复,可以说新闻自由的价值在我国并未得到实现。然而传媒监督在中国又受到十分的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国媒介影响司法的基本模式是媒介影响领导、领导影响法院,在一些未被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中,通过传媒的巨大威力见诸报端,诉诸领导,往往可以使得案件得到迅速公正的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促进司法公正的一股力量。但是传媒监督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他既有促进司法公正的一面,在其不当运用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妨碍司法公正。笔者认为,传媒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判公开,司法独立,抑制司法腐败三个部分,以下分述之:

(一)传媒监督与审判公开

审判公开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审判公开在方式上有直接公开和间接公开之分。直接公开是指允许公民旁听法庭审理和宣告判决,间接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报道传媒。传媒监督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因为在实际操作层面,能到庭参加审判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司法活动需要公众的监督,公民享有司法活动的知情权,传媒即可为二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扩大审判公开的范围,实现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传媒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更加扩大了对司法的监督范围,对揭露庭审活动的程序违法,促进司法公正有很大作用。但是,由于传媒的官方性质,传媒往往是以通知的方式进入法庭,这就意味着传媒的进入等同于权力的进入,法官接受传媒监督的实质是接受权力的监督和命令,相对独立的于外部环境的决策的“隔离空间”不见了,法官在多大程度上能凭理性审判,值得担忧。

(二)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

查看全文

司法公正与传媒监督分析论文

一、新闻监督司法权运作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司法权的运作应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审判原则,二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我国5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这是我国公开审判制度的宪法基础。我国三大诉讼法更是将案件的公开审判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加以规定并付诸实施。通常理论上认为公开审判主要通过两个途经:其一,允许公民旁听法庭审理和判决之宣告,并且应为公民旁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二,应当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并且通过新闻媒介的途径向社会公开。为此各级人民法院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法院审判活动的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公开监督,允许新闻媒体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有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道,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媒体的典型性原则以及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

首先,媒体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的利益驱动下,媒体可能会对某些案件的情节过于渲染或妄加评论,从而对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其次,媒体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最好在现场报道,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程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对诉讼公正产生消极影响。如审判前对案件事实的大量披露,审判过程中对控辩双方举证和论辩的轻率表态,都可能对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三、传媒和司法关系的协调

查看全文

司法公正分析论文

摘要:传媒即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媒监督也即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传媒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司法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传媒监督因其居于舆论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传媒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由于缺乏对传媒监督的制约机制,传媒监督对司法公正造成的负面影响应不容忽视。在此,本文试对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传媒监督存在的误区及原因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

司法公正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其前提是司法独立,并通过公开审判得以实现。因此,研究传媒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不能离开司法独立和公开审判。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准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实际来看,对司法独立的最大威胁除了来自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以外,传媒的过度渲染和炒作,也是影响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因素。

审判活动本身是一个以主观认识客观,以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是法官正确认识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包括来自媒体的渲染和影响,对于承办法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新闻的自由性、典型性和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天然就具有侵犯性。

查看全文

传媒文化下廉政文化的路径探索

在有效占领传媒的基础上,传媒文化环境下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条思路,就是充分运用和发挥现代传媒的各种文化功能和文化优势来为自己服务,以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巩固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力。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任务,针对现代传媒设置的文化环境,我们认为当前特别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现代传媒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传媒来增强廉政文化的传播能力,实现廉政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建构。文化的力量即在于传播,离开了传播,文化就失去了影响力乃至生命力,而在多元化、商业化、全球化的传媒文化环境中,廉政文化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也首先在于能否突破各种文化的包围,让廉政文化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企业,延伸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完成廉政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建构。显然,现代传媒就是这样的一种最好的文化传播和建构工具,其它任何文化工具对此都无法胜任。当前要增强廉政文化的传播能力,便应进一步强化现代传媒特别是现代主流传媒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传播主渠道的作用,努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应。在此一个亟需改进的便是摈弃过去那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传播定势,寻求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更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努力借助传媒的传播优势来重塑廉政文化的文化形象,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在传播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传媒来增强廉政文化的主导地位,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社会氛围。必须看到,在多元冲突、复杂多变的传媒文化环境下,引导和帮助人们建立对主流文化的普遍认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重建人们对理想信念追问的热情,以确保廉政文化占据民众的精神空间,已成为当前传媒文化环境下廉政文化建设一个必须给以解决的紧迫课题。这意味着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承担传播文化的任务,还要履行文化导向的职责。借助传媒巩固扩大廉政文化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要坚持和强化传媒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传媒阵地发挥廉政文化的批评功能,对自己的对立面———腐败文化进行有效“解构”。后者,在当前对于净化传媒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社会氛围尤为紧要。近几年来,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破”的力度远不如从前,种种腐败思想和错误认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批驳和清算,一些认同、羡慕腐败、为腐败辩护的言论甚至堂而皇之地充斥和散播在许多大众传媒的市场上,腐败文化几致成蔓延扩散之势,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趋势,也是今天的传媒文化环境对廉政文化建设构成的一大直接挑战。对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予以回应,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与妥协;必须通过传媒,旗帜鲜明地让人们听到自己的批评和谴责的声音,而决不能保持沉默或暧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说,赋予自己战斗的品格,批判和抵制腐败文化、占领和压缩腐败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空间,亦应成为传媒文化环境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传媒来增强廉政文化的监督功能,构建对公共权力的文化压力机制。如果真正重视传媒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赋予廉政文化的文化监督功能。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公器,传媒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责就是进行环境守望和舆论监督,马克思曾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传媒的这种社会环境守望和监督的本质在于,它是传媒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发动和组织广大民众行驶自身权利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是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功能。虽然传媒的这种舆论监督没有强制力,但却具有揭露及时、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挖掘深刻、导向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高度关注。通过传媒这种功能的行使,不仅可促进社会良心和公民道德、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且可对腐败投机行为形成巨大的震慑和制约作用,从而有效抑制腐败的发生,使人不敢腐败、不想腐败,正如“透明国际”的创始人之一杰米里•波普所说:“如果政治家和国家公务员确信,他们不会有被新闻媒体在公众面前曝光因而受到羞辱的危险,他们就愈益受到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的诱惑”。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廉政建设经验中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的这种监督功能。在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反腐倡廉的斗争实践中,舆论监督也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反腐的有效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扩大和保障传媒的知情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结果反馈机制,对监督的结果及时进行处理并启动问责制,切实增强和扩大舆论监督的效果;突出网络这一新传媒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传统主流媒体的监督地位,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新的更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等等。

本文作者:张铭智工作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查看全文

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探究

一、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单就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新闻媒体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彼此推动,共同发展。新闻传媒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谐社会则是新闻传媒的发展重要目标。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就要充分了解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实际关系,明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原本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实际构建中,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特别是新闻传媒的积极推动。现如今,新闻传媒被当做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若是没有这一部分内容,现代社会将可能无法继续前进,社会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平衡发展都与新闻传媒有着直接关系。新闻传媒不只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平台的形式存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社会系统的进步与和谐发展,都离不开新闻传媒的完善,与时展需求保持同步,积极就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二、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分析

1.完善公共领域内容。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有效机制,而且新闻传媒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主要是报道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等内容,营造出社会积极的、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中,有一些社会矛盾问题出现,需要进行有效调节与化解,这就需要借助新闻传媒平台。普通的人民大众也是需要新闻传媒渠道来表达自身利益需求,可以说新闻传媒是较为便捷的一种渠道。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实现社会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充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而新闻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就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面对海量的新闻传媒信息,人们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也就是在这种筛选中人们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形成一种心智品质,便于人们的理性增长,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能力。社会民众的这种判断能力,有助于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辨识网络上一些不利于民族大团结的言论,并对这些言论进行积极抵制与批判,由此建立出完善的公共领域内容,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建立。2.奠定和谐新闻舆论基础。通常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公平性与公正性,这样才能进行社会各方利益的协调,由此构建出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建立中离不开和谐这一要素,其需要加强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度、广度。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也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站在这一角度来说就需要有新闻传媒保障。在社会的实际构建中,需要对社会发展观念进行有效转变,重视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作用,结合新闻传媒,建立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实现全民精神状况的有效改善,促使全公民综合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便于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要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必要的心理梳理,弘扬民族团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降低人民群众之间出现冲突与矛盾的可能,发挥出新闻媒体的“减压阀”作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要有舆论的支撑,这样的新闻传媒才能真实地理性地反映出社会问题,在相关问题解决中达到理性共识,促使社会的协调发展。3.预警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建立。新闻传媒发展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的预警与监督作用,在新闻传媒基础上建立出来的预警机制与监督机制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角度,新闻传媒是社会的守望者,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者。在新闻传媒发展背景下,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反馈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保障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对社会现有的新闻传媒预警机制,新闻媒体有着信息传递的功能,通过社会预警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对社会中各类潜在问题与矛盾进行有效解决,促使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舆论收集与反馈机制作用下,新闻传媒比较接近社会舆论,能与民间保持有效的沟通,对一些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话题进行报道与反应。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新闻传媒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舆论监督功能,通过新闻舆论力量,尽可能减少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4.提高公民的民主法治与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的多样化,进行大体均衡社会协调发展。在和谐社会进行新闻传媒的构建,有效解决社会中各类社会矛盾,便于公众心理调节机制的有效构建。还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需要公民具备较高的素质,并发挥着新闻传媒的有效教育作用,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的有效发挥,对社会公众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促使我们国家社会公民整体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加上对一些法治理念的宣传,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共同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传媒的发展策略

1.积极发挥新闻传媒的核心价值。目前,新闻传媒事业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社会发展情况,由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与新闻传媒之间是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关系。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各种新闻核心价值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表现能力。通常来说,要注重发挥新闻传媒传递“正能量”的作用,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其实,新闻传媒应当要承担这一部分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则会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要对各种滞后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将人们从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并使得人们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思想需求,在开放性与多元化新闻媒介的积极引导下,进行新闻传媒的单项控制,加强对新闻传媒的有效管理,确保新闻媒体的管理方式与“依法治国”的战略相吻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到来,促使社会各类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闻传媒发展也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迎接各种挑战,转变传统新闻传媒的经营观念,保证民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进行一步推动新闻传媒的改革与发展。2.积极创新新闻传媒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需要积极创新新闻传媒机制体制,确保新闻传媒优势的有效发挥,认真履行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给新闻传媒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进行体质机制的创新,建立出全面系统化的新闻传媒制度。在实际新闻传媒体制机制建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新闻传媒类型实施不同的新闻传媒制度。如公益性新闻传媒、经营性传媒这两种制度的实际建立中就需要进行明确划分,其传媒运作方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具体制度建立需要有效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公益性传媒能与经营市场保持距离,不受经营市场的负面影响,使得公益性传媒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而经营性媒体要在依法管理背景下,予以一定肯定,赋予自我发展权,结合新闻传媒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效建立出长效机制,加强新闻传媒的规范有效性,在优胜劣汰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经营性传媒的发展与创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竞争软实力。另外,在新闻传媒的发展中,要有合理科学的结构与布局,进行新闻传媒的创造性调整。新闻传媒结构的调整重点要放在公益性发展性质上,具体来说,一些农村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新闻传媒就可以更多地用在扶持、政策的宣传上等,充分保证群众能获得相对公平的信息占有量,充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促使政府、大众群体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便于达到有效的社会共识认知,积极推动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3.创建出和谐的媒介生态氛围。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为了实现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创建出和谐媒介生态环境。而在媒介生态环境的实际构建中,需要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给新闻传媒的生存与施展提供较大空间,通过建立出完善、系统的传媒监督制度,充分保证新闻媒介在舆论监督的作用下实现进一步发展。在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中,要坚持走法治化道路,明确新闻传媒的发展方向。站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分析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与法治社会建设保持一种方向,原本和谐社会的构建就离不开社会的道德与法制建设工作,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构建出和谐的媒介生态氛围,促使新闻媒介的重要作用发挥,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要充分保证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工作,并且构建出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链,进一步创建出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闻媒介生态,实现新闻传媒的发展与生态链重要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

查看全文

舆论监督司法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舆论监督是权利,不是权力,但它和司法独立一样都是受宪法保护的。二者的目标统一于社会公正。司法不能封闭,新闻自由不能滥用。论文以国内外的司法和新闻实践说明,为平衡司法的封闭性与新闻自由的滥用,二者应该各自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式。论文最后探讨了新闻媒介报道和监督司法的五个要点。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社会公正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的主张和要求。但近几年来,传媒在执行舆论监督的重任时,与司法机关有过一些小的碰撞,引发了一些有意义的讨论。在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上,理论上应该怎样看,实践中又应该怎样做,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者的宪法根据及宗旨的一致性

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1]。对作为国家机关之一的司法部门进行报道和评论,自然也是舆论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舆论监督不是一种权力(power),而是一种权利(right)。这从舆论监督的权利的来源,可以获得说明。舆论监督的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和知情权(宪法对知情权没有直接规定,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条文间接含有此内容)。可见,传媒虽不是法定的监督机构,不享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但它在反映和代表舆论时,享有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传媒作为公民实现上述三项权利的载体,客观上具有了监督司法的效能。

查看全文

国有控股下现代传媒行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摘要: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传媒行业在信息传播、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国有控股下的现代传媒行业中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本文从分析传媒行业的特点入手,并结合现代传媒行业成本管控现状,探讨如何在国有控股下进一步加强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

关键词:国有控股;传媒行业;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持续改革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12750.3亿元,突破了120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的较高水平。但迅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内部,存在着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同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兼顾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导致某些单元模块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不到位,传媒行业将陷入发展瓶颈,并会严重影响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国有控股下现代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特点

(一)收入、成本确认时间的同步性与行业性质冲突

在成本控制中,成本预算是重要环节。就理论而言,成本预算确认后相应的收入预算也应即时确认,但由于传媒行业的收入主要为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为了确保收入,成本控制需做出让步,导致传媒行业成本与收入预算无法同时、稳定确认。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财务视角的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的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完善内控评价工作流程、借鉴先进的内控评价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做好内控评价的反馈工作这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水平,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广播电视传媒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务视角;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探讨

基于财务视角内控评价是对广播电视传媒单位或是单位内控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完整性的分析与评价,再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报告。内控评价是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控系统自身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控系统的回馈机制。内控评价是促进广播电视传媒单位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主要保障,对战略目标实现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切实增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的运营效益,为广播电视传媒单位长期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阐述内部控制评价

(一)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合理配置。广播电视媒体内的资金、物品以及其余资源能够利用内控评价得到有效管理,对广播电视的支出与收入进行严格审批,避免单位资源浪费,增强媒体资源配置,防范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出现资源挪用的问题,从而提高财务效率,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二)有助于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单位财务规划与开展会受内控评价监督,所监督的对象包含广播电视媒体所有经营活动,比如单位的财务活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内部环境等,展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对单位财务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审查,来发现存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减小财务风险,来提升财务内控水平。(三)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为了满足时展需求,广播电视媒体若想在激烈且繁杂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务必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内控,内控评价身为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工作,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来提升单位运营效率,合理运用内控评价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系统性评价,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

二、广播电视传媒内控评价的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