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2:24: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作特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传统乐曲创作技法在不同时期与钢琴曲创作的融合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古典弦乐思维与钢琴多声特性相互融合、民间“织体”音乐思维等中国传统乐器“复合功能和声”技法的应用、强烈民族自信心的融入、我国钢琴曲的独有意蕴四个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中国钢琴曲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古典弦乐思维;“织体”音乐思维;复合功能和声
据《续通考》记载,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第一台钢琴进入中华大地。但此时的钢琴并不是现代意义的钢琴,只能作为钢琴的雏形,且实际演奏价值较低。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现代钢琴才作为一种成熟的工业品流入中国。但从1842年开始到晚清末年、民国初年,我国本土主流乐器依然以弦乐器为主,优质曲目较少。从民国开始至今,我国的钢琴曲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中国钢琴曲特点鲜明,具备分析价值。
一、中国传统乐曲创作技法在不同时期与钢琴曲创作的融合特点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1915年~1930年。在1915年,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由近代作曲家、语言学家赵元任创作而成;在1916年,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作了《哀悼引》《小夜曲》等钢琴曲目。这个时期内,我国原创的钢琴曲目普遍具备一个特点——对西方钢琴曲的模仿痕迹十分严重。总体而言,在20世纪10年代~20年代,我国的钢琴曲并没有任何中国古典音乐的内容,谈不上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演绎思维融入其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尽管也有《新霓裳羽衣曲》这种依据中国古代故事创作的钢琴曲,但同样没有任何与中国传统乐曲有关的创作内容,实际上是“披着中国文化外衣”,本质还是西方内核。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初始阶段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表明西方钢琴文化还未能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合。到了1930年,我国音乐家对钢琴这种乐器的认知水平有了本质性的提升。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原创钢琴曲为贺绿汀所创作的《牧童短笛》。这首钢琴乐曲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意蕴,整首作品的结构为“三部曲”形式,十分质朴的旋律中处处体现着优雅、优美,所塑造的“牧童”形象具有极强的特点和鲜活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牧童短笛》创造性地应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复调”技法,这为后来的复调式中国钢琴曲井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牧童短笛》被认为是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开始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内的中国钢琴曲以模仿西方钢琴曲为主要特性。但在积累的过程中,中国音乐家开始注意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结构设置、布局调整的融入,表明中国的钢琴曲创作开始“有只属于我们的特点”。其二,1945年~1960年。这个时期内,我国很多音乐家、作曲人走遍祖国各地,探寻各地音乐创作文化、传统乐器与钢琴的融合方式,很多代表性的钢琴曲既能够体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又能够展现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怀。比如丁善德在1950年所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性:第一段旋律原本是戴爱莲所作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马车夫之歌》中的一部分,体现新疆人民群众在旧社会的生活之艰难。第二段主调部分由丁善德独立创作。该段旋律充满了“振奋之情”。这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令全国各族同胞欢欣鼓舞,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体现在旋律方面,该段钢琴曲的节奏明显加快且能够令人感受到“激昂”。到了第三段,悲愤、亢奋的情绪逐渐消退,旋律重新回到标准的“民族舞曲”模式。这种转变预示着新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终将扫平一切障碍,进而在不久的将来迎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三段钢琴旋律层次递进、情感控制恰到好处。而这样的中国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极具代表性,绝大多数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除此之外,丁善德创作的《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二新疆舞曲》等作品中将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音乐结构以及“织体”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技法进行了完美融合。无论是“五声调”还是“织体”,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复合功能和声”创作形式的组成内容。这种创作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基于乐器模仿自然世界中的声音,由此创作而成的乐曲是“真实之音”,而并不是“人为创造之音”,即“融入自然”和“模仿自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所创作的乐曲自然也存在高下之分。事实上,进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家们开始探索基于钢琴这种乐器实现“复合功能和声”的尝试,关于该部分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分析。其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钢琴曲的创作不再“制式化”,“叙事风格”开始多样化。具体而言,很多作曲家开始大胆尝试“突破创作禁区”,将钢琴与其他音乐元素融合,希望创新出前所未见的钢琴曲。总体而言,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钢琴曲的特点可以进行如下划分:第一,创作思维呈现出多元特点,作曲家在“坚持中国民族文化优先”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他文化的融入,使得新的钢琴曲创作风格频出,对新的音响结构的尝试也从未停止。第二,作曲家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角度和深度出现了新的变化——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本质的挖掘,希望了解西方音乐人创作钢琴曲时具有哪些行为习惯,他们的脑海中究竟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感。因此,在西方社会已经流行了多年的钢琴曲体裁,包括即兴曲目、奏鸣曲目、回旋曲目等相继被引入中国,而中国的作曲家们却并没有如民国初期一样盲目模仿,而是探索新一轮次的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渠道。
二、基于“复合功能和声”的中国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
蒲松龄俚曲的创作特点剖析
摘要:正如陈玉琛先生在《聊斋俚曲》一书中说:“聊斋俚曲乃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又独树一帜,它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体,成就了用俗曲讲唱大型故事的崭新事业,成为集我国历代说唱、戏剧之大成者。”俚曲是曲与诗相结合的文体,又是曲与戏剧融合一体的结晶,也是集歌、舞、乐于一身的妙笔华章。它在我国文学史、戏剧曲艺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珍品,它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与不断研究。
关键词:聊斋俚曲蒲松龄风格
聊斋俚曲是文人思维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人思维与地方特色集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各种音乐文体的因素,又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书兼二体”,即兼说唱与戏剧的风格特点。
一、俚曲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蒲松龄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运用白话及其家乡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写成的,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那个年代,文艺创作都是以文言创作的,像聊斋俚曲用方言俚语写成的极其少见。聊斋俚曲音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其语言的大众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艺术文体。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说明俚曲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在每年的春节等节日,蒲氏家乡淄川还有唱俚曲的传统节目。俚曲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性
社火艺术创作特点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地貌广阔,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在这个地方,曾出现过无数名流将相、英雄豪杰,也曾是无数文化典籍、历史典故的出处,更在这片土地上涌现过无数华夏文明,并延续至今,成为华夏文明的根源。关中平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民俗民间文化和艺术,上到节令习俗、建筑民居、婚丧嫁娶,下至饮食习惯、生产生活等,它们既是文明的语言表现,也是文化的行为符号。在关中地区,较为出名的民间艺术有很多,如秦腔、社火、剪纸、毛麻绣、皮影、农民画、布堆花、泥塑、马勺、陶瓷、秧歌等。在这其中,不少民间艺术已申请了“非遗”,如秦腔、华县皮影、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澄城刺绣等,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早在2006年关中社火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地区经济和文化基础不同,关中社火主要分为山区社火和平原社火两大类,每一类社火又可以被分为若干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山区社火主要是指丘陵坡塬地带的社火,多以地台社火、黑社火等小型社火样式为主,现在主要以陇县地区较为多见;平原社火则相对综合性较强,种类繁多,规模也较大,有车社火、马社火、抬社火、芯子社火等多种形式,宝鸡陈仓区的社火则属于这一类社火。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气息浓厚,先后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帝王枭雄。社火作为这片土地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民俗艺术文化,自然也有着浓厚的陕西民风情怀在里面。社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活动,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逢年庆节俗时,社火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盛行于民间的每一个村落城镇。最早有过“社火”记载的是宋代范成大的诗句“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由此可见社火在民间的深渊与广泛。而每当社火开始之际,民众们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精心筹划和准备,奔走相告,在表演当天更是全村全镇的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方能表现对社火的喜爱和崇敬之情。社火表演通常在一些重大节俗期间举行。陕西宝鸡地区的社火活动,通常在正月初五左右开始,从正月初五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方达到高潮。期间,社火队开始进行表演,家家户户都要在社火队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打开大门,鸣鞭放炮,一时间热闹非凡。到了正月十五,扭秧歌、舞龙舞狮、锣鼓队齐鸣,社火表演可谓达到顶峰,也使整个村镇的节日气氛达到了欢快的顶点。由于社火发源时间早,在历史的长河中,社火艺术早已融入了祭祀、乐舞、百戏、杂耍等多种民间元素。因此,社火的脸谱和服装道具也是吸收了百家之长,并加入自身演出特点逐步发展起来。
社火表演开始之际,远远望去就能看到社火演员们脸上浓烈的色彩和繁复的纹样。原始的社火脸谱,一般以红、黄、青、黑、白等颜色为主,将演员的面部涂满饱和的色彩,同时再用黑、白色等进行五官刻画及纹样细节的表现。这种线条粗细变化、色彩饱和效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往往全凭艺人们的心理感受进行化妆,整体效果虽说不像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妆容那样细致完美,却粗中有细,将所要传达的戏剧效果一一呈现,将人物五官神情、心理动态都一一刻画出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火脸谱的色彩除了传统的原色外,还会加入一些间色复色在其中,如橙、紫、蓝、灰等,通过多样化的色彩,表现更加丰富的人物内心情感及心理。除了社火的脸谱外,演员们还要根据自身扮演的角色特点搭配相应的服装道具,而在进行服装色彩的选择时,往往要搭配和脸谱本身互为对比的色彩。宝鸡社火艺人有“正面红脸披绿袍、粉红老年白蟒穿;红色花脸穿红蟒,头戴鸡翎紫金冠……”等口诀,如此一来,社火角色的整体形象即能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如图1)。除此之外,社火表演的过程中,演员们还要配用相应的道具来完善角色的表演。这些道具中,包括头帽、鞋靴、把子(武器)等,每一种道具的种类和使用也是极为讲究的,同时,制作是否精致,更是直接关乎到角色是否精致华美、扮相是否威武生动。这样的社火,可以说即粗犷豪迈,又不失细腻完整,通过夸张而又传神的艺术形象,生动传神地将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致。图1作为一场盛大的民俗庆典活动,社火在进行表演时还有相应的锣鼓仪仗队演出。一场社火演出从开始到结束,会有锣鼓演奏表演贯穿其中。这些锣鼓仪仗队的表演,除了能起到过渡和调节作用以外,还起到增添表演内容、烘托阵势的效果。队员们虽然不需要像扮演角色的演员一般进行复杂夸张的化妆,但是也要穿上相应的装扮,与整个社火表演形成相应的效果。一场社火表演还离不开热闹的乐曲伴奏。在社火队到来之前,人们老远就能听到仪仗队热闹的吹拉弹唱,这些曲子被称为社火曲子。社火曲子也称社火小调,包括秧歌歌调、旱船调、竹马调等,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在各地的社火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关系,社火曲子也有不同的内容。这些曲目或风趣活泼,或热烈明快,或清朗婉转……成为了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成为社火演出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近些年,随着社会改革的步伐,在社火的锣鼓队中,同样也与时俱进展示出更加符合当下社会潮流的内容,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展示也成为了当下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烈的脸谱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现了西北人民质朴而又豪气的性格,繁复的纹饰与细致的服装道具搭配,又从另一方面表现了西北地区人民细腻的情感。无论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无论面对的生活是辛劳还是富裕,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永远都会保持着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古老的社火演出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开始,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后,已逐渐转变成了民间节庆时期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千年之前,人们为了祭祀神灵而举行社火,千年之后,社火已从神坛上走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这一切的缘由,大概是民众们从对神的崇拜,逐渐转入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社火才能够在经历了千年文化转变后,仍然历久弥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毕竟,社火的存在需要人们精神的支持,而在崇拜神灵之后,我们更加愿意对美好生活表达自己由衷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赵德利.关陇社火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论文
摘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近些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重视,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异的儿童歌曲佳作相继问世,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所有的歌曲创作一样,其形象的生动、意境的优美都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所至,而艺术特点是构筑音乐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花腔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我国的第一首花腔歌曲是1930年4月1日发表在《乐艺》上的周淑安的《安眠曲》,这是一首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此曲简单的两句歌词唱八遍,以加花的方法呈示了主题的七个变体。到后来便成了花腔,这首作品被称为我国的第一首带花腔的歌曲。1941年,贺绿汀在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中,女高音声部的花腔歌曲,很有特色。此后,黎海英改编的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也是一首花腔歌曲。七十年代初,尚德义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这首歌里大胆借鉴了西洋技法,突破了歌曲创作的传统模式,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花腔歌曲。这首作品的成功为他后来的花腔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花腔歌曲的创作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他被称为“中国花腔第一人”。
尚德义花腔艺术的创作特点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德义先生就开始着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根据有限的文献和唱片资料记载,尚德义借助其夫人的声乐教学经验与他本人写小提琴为独奏者显露技巧表现而加用华彩段因素的实际体会,潜心研究了花腔唱法的性能,演唱特点及方法,将这种唱法作为一种表现激越的感情,欢乐的心绪和复杂的戏剧性情感的音乐手段来看待,直接运用到他创作的声乐曲中,并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大获成功之后,尚德义先生继续创作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有位同志最会笑》等20余首花腔歌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花腔技巧运用与形式逻辑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总的说来尚德义先生的花腔艺术作品的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广泛多样的题材尚德义先生的花腔作品不仅具有美的品格,具有思想感情的深度,同时题材广泛、雅俗共赏。他曾经说:“没有好题材我轻易不创作。好题材可以激发创作冲动和灵感,好题材可以唤起激情和好旋律。”《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是一首反映时代性题材的花腔作品,表现了聋哑人会说话时爆发性的欢乐,尚先生大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现实题材来创作,让“”时期情感麻木和扭曲的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这首作品把白衣天使的音乐形象塑造的十分准确、生动和鲜明。他将西方花腔技巧与歌曲内涵完美结合,在全曲中花腔无词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传统五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此曲具有浓浓的中国味,感情真挚细腻,歌唱旋律精美而舒展,易于上口,民族风格更加鲜明、绚丽多彩,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春风圆舞曲》,是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第一首花腔歌曲。那时,中国刚迎来改革发展的好时期,人们的心中充满着春天一样的生机。尚德义选择春天的气象、景物做题材,用委婉的转调、精致的花腔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从心底里感到欢快舒畅。
鲜明的民族特色尚德义先生曾说:“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来源于西方,它较高地艺术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要让中国听众吸收和接纳,必须‘中西结合’,即形式与内容都要民族化,要具有中国音乐的风格,我在创作中特别重视这一点。”纵观尚德义的花腔艺术歌曲,它们鲜明的民族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这类作品巧妙地运用特定民族的特色音调和节奏内核,衍展、创作出具有典型的特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曲调,与歌词浑然一体,表现民族风格。二是建立在共性和通用语言基础上的民族综合风格。此类作品虽不能呈现出一种突出的地方风格特色,但在外国和外族人听来,仍然有明显的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特点。新疆风格的《七月的草原》、《牧笛》,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创作这类歌曲时,就直接采用当地的特色音调和节奏,结合艺术歌曲的特点和要求,创作出民族风格浓郁的花腔艺术歌曲。作品《七月的草原中》,切分节奏型贯穿全曲,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单调和乏味,恰恰相反,这种节奏型像一根丝线,美妙地把音乐语言贯穿起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歌曲的创作是作曲家主观的生命体验、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出作曲家强调个性与个人情感的生活愿望和艺术理想。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来审视,才能真正把握花腔艺术歌曲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尚先生的花腔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热情。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决不是为花腔而去花的空洞之做,他的每首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他饱含热情,抒发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作为新中国花腔歌曲创作中有开拓意义的作曲家,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他一概从内容出发,声为情动,有感而发。他用现实的创作手法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融于花腔歌曲中,正是由于尚先生把民族的时代精神,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真情挚爱作为其创作的基石,才使得其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在几代歌唱家中传唱不衰。
民间美术创作特点研究论文
摘要: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二、圆满完美的造型
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透析
摘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近些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重视,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异的儿童歌曲佳作相继问世,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所有的歌曲创作一样,其形象的生动、意境的优美都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所至,而艺术特点是构筑音乐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钢琴曲创作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主调钢琴作品的题材、体裁、音乐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力求对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创作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与吸取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上的特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国主调钢琴音乐题材创作手法创作特点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前期的主调音乐创作手法,①主调音乐形式的创作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流。另外,无论在接受程度上还是影响上,主调钢琴作品也都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题材分类
反映战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我们爱国热情,且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红星闪闪放光彩》、《映山红》、《小红军》、《放牛娃盼红军》、《松花江上》、《叙事曲〈游击队歌〉》、钢琴协奏曲《黄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红头绳》、《白毛女》、《大路歌》等。
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大量歌颂党的光辉业绩以及表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音乐作品。如《我的祖国》、《浏阳河》、《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祖国大油田选曲三首》、《社员都是向阳花》、《公社社员喜洋洋》、《南海小哨兵》等。
透析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艺术歌曲《思乡》创作特点与表演设计
[摘要]《思乡》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由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作为音乐会独唱创作的杰出代表作,是众多专业声乐学习者必唱的曲目。本文以研究作品《思乡》为题,在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后,对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如何进行表演设计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求对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思乡》;创作特点;表演设计
《思乡》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精品,现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突显诗词意境,同时音乐又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不只要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还要在充分了解创作背景、诗词内涵、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度创作。[1]
一、《思乡》的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思乡》的歌词创作于1932年,词作者韦瀚章是我国第一代从事现代歌曲创作的歌词大师。20世纪30年代韦瀚章久居上海,在上海国立音专过着单调的教书生活,暮春时期,触景生情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遂创作出了处女作《思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满腔爱国情怀的黄自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抗日歌曲,用音乐抒发自己的爱国情,用歌曲激励国人众志成城抗日救国。黄自积极投入到抗战的活动中,积极以一人力集合国民大众对抗日寇侵略,但无奈自己所出之力在当时国家危亡、国土沦丧的危难下犹如蚍蜉撼大树,因此边将自己忧国忧民、无奈感伤的心情寄情于音乐创作,以求得精神上的释放。《思乡》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音乐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韦瀚章擅长创作歌词,黄自擅长于作曲,自1931年至1936年两人合作,创作出了《旗正飘飘》《思乡》《春思曲》等歌曲,以歌声呼唤和激励人们爱国爱乡,奋勇抗战。《思乡》字面上可理解为两位作者思念家乡故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也可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作者们内心爱国爱乡的情感喷发以及对守护国土家园完整统一的坚定信念。
二、《思乡》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