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4 02:06: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舞蹈创作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舞蹈创作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舞蹈创作中典型形象的塑造
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必须比一般艺术形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这就意味着典型形象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真实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才能使整个作品具有典型性,典型环境是艺术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在舞蹈创作中,肢体语言在叙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这点考虑,利用一些外在的音乐和舞美手段营造更具典型特色的舞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新颖性,把作品整体的典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洪常青、舞剧《一把酸枣》中的酸枣和小伙计等。这些都是我国舞蹈作品中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压迫并坚持斗争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舞剧中,在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都围绕着人物形象选择了恰当的典型环境,在那种封建社会残酷压榨、劳苦百姓深受迫害的典型环境下,更突出了艺术形象典型化的斗争精神和解放精神,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经典的舞蹈艺术形象。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渗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要与典型环境的营造融为一体,才能突出作品整体特色的典型性。
二、舞蹈创作中典型细节的刻画
典型细节是塑造典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那些对于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显示环境等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切富有特色的细节。舞蹈典型细节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意蕴,一个舞蹈作品艺术意蕴的典型化也就更能突出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性了。在舞蹈中,无论是舞蹈语汇、舞蹈构图的典型细节还是舞蹈音乐、舞蹈服装,以及舞美灯光的典型细节都决定着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舞蹈《孔乙己》从舞蹈语汇上来讲,充分体现出了典型细节的刻画,很多舞蹈动作都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富有极强的典型性,很多典型的滑稽动作都深刻地体现了主人公的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在舞蹈的第一段中,有一个典型细节:舞蹈演员身体面向后,全身半蹲着呈蜷缩状态,并不时地用左脚搓着右小腿。创作者对这个典型细节的捕捉,成功点明了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了作品的人物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典型细节的出现,也就很难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孔乙己》中服装和化妆上的设计,也都是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有效的加工和提炼,都是典型细节在作品中的体现。舞蹈典型细节是编导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自己心灵活动的成果外化为可以直观的、感性具体的艺术呈现,是创作主体经过心灵外化的物质存在,是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提炼之后所创造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和思想内涵的典型化的细节。也就是这些典型细节的恰当运用,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整体意蕴,在典型细节的贯穿下,使作品的意蕴得到提升,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地体现了作品整体气质的典型化,更贴切地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与互动。
三、舞蹈创作中典型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艺术创作中不能反映真实生活本质的作品是不会在观众心中得到认同的。我们塑造艺术形象一定要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对客观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典型的艺术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要坚持真实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结合。舞蹈创作的构思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舞蹈是通过人体程式化的、具有韵律感和雕塑感的动作来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体动作进行照相式的模拟或拼凑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在尊重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艺术作品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成为观众心中所“熟悉的陌生人”。这就需要典型化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舞蹈《祥林嫂》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和虚构的,使观众感到舞蹈形象贴近生活真实的自然美,又在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特征,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唤醒了观众的欣赏热情。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典型性和真实性的完美结合是提高作品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关键。
播音语言创作美
语言是一门有声艺术,但是如何把这门有声艺术在播音领域内创作得更好,从特性认识和文字表达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播音语言的创作之美。
一、从语言的特性认识播音创作之美概括起来讲,播音的有声语言创作的艺术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有声媒介的特性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媒介,其长处是,诉诸听觉,随着播音的更加可感、变化可以使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印象。电视播音加上图像的因素,则更易于受众的接受。
2.内容的真实性广播电视节目中由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从整体上看具有真实感的特征。播音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是新闻性的,是社会中的真人真事,没有任何夸张和修饰。播音员除了播新闻节目也播知识性节目,这些内容更是科学的、真实的,而文艺性节目的播音主要担负节目内容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及文艺评论等等文艺表演演播决策化的处理。
那么播音员在播送新闻性节目时如何坚持和体现新闻性与艺术性这一创作特征呢?
第一,做到稿件文字内容的准确性。对于新闻稿件中的人名地名,事件专有名词等不播错。同时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勤查字典做到播音准确,防止错别字。
舞剧创作反思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舞剧创作,包括舞蹈诗、音舞诗画、乐舞等类似作品,一直处于兴旺状态,以每年至少七八部的规模生产,从中直文艺院团到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的艺术团体大多都有舞剧问世,许多省级院团直至地市盟的歌舞团也创作了不少作品,有的还不只一部两部。10多年来全国究竟产生了多少舞剧,连主管部门都难以统计,可见其数量之多。
十几年来,舞剧创作已经不再是少数艺术家关心的事情,而经常成为各地的重头戏,或者是“重大文化工程”。领导亲自挂帅、管理机关全力参与,是普遍的现象,投资、拨款因此也可以一路畅通,在各类舞台节目中往往独领风骚。目前,仅河南一省就有3台舞剧正在运作。舞剧为什么受到如此青睐?
有的专家认为,舞剧是综合性艺术,可听可视,并且块头大,与音乐会、话剧相比,容易产生轰动效应;与歌剧、戏曲相比,更能吸引社会的注意;与歌舞晚会相比,可以作为一部完整作品流传下来。因此,舞剧是地方“政绩”中最佳的文化项目。有的专家认为,舞剧比较容易体现地域的文化风貌、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知名人物,所以,各地方都以舞剧作为自身推广、宣传、介绍的载体,江西是瓷,北京是圆明园,广东是“刑场上的婚礼”,河南是少林,江苏无锡是阿炳,湖北宜昌是土家,甘肃当然就是敦煌了。也有的专家以为,由于近几年晚会普及,使一批舞蹈编导因晚会而走红,由他们转回来编导舞剧,既提升了舞剧的知名度,又把一些流行的艺术手段带入舞剧之中,推动了舞剧的大众化。
究竟是利是弊
舞剧数量大增,是利是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舞蹈理论家于平代表了一种意见。舞剧是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剧种,是舞台综合能力的体现,舞剧的增加和发展可以促进舞台繁荣,也标志着舞台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对歌剧的衰微、音乐剧的难产、戏曲的原地踏步或者本体褪色而言,舞剧能够多产,并且有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明显进步,有的作品赢得了市场,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而且视舞剧为“政绩”也未尝不可,因为纳文化发展于地方“政绩”之中,对文化本身有益。各地的舞剧如今其实都是全国舞台力量优化组合的产物,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艺术人才的流动。至于舞剧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那是另一回事情。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就是因为看中舞剧的市场才于1年多以前成立的,他们先后制作了多部舞剧,在海内外市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董事长孙明章说,舞剧发展在舞台艺术繁荣中不可或缺,各种问题都是在发展中才产生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重点就是解决舞剧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动画创作中的镜头设计
一、概念
动画分镜头就是将动画文字剧本转化成以镜头为单位的连续的可视画面,它遵照一定的情节逻辑关系顺序,用于处理镜头的景别、角色调度、机位的安排以及对镜头进行编号等内容。
二、分镜头设计中的景别
在动画作品创作中,景别是一个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创作元素。景别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灵活的表现手段。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对景别的选择来体验影片内容的。第一,在动画作品的创作中,一些景别承担着描写和叙述的作用,景别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的功能。比如,特写是对渲染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特别有利的景别,注重一些主观情绪的烘托;又如中景可以非常客观的表现人物间的交流的景别,体现一定的距离感和客观性;再如全景景别适合烘托一些大场面气氛,用以配合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第二,画面本身的运动要依靠景别的变化来实现。景别是摄像机能动性表现之一,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利的拍摄景别,使其能够在动作展开时改变画面内容的性质,例如,摄像机的推进动作,全景变成了大特写;摄像机向后拉,画面从一个人物的细部特写变成这个人物孤零零地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草地上,从而实现了画面本身的运动感。第三,景别的变化可以影响画面节奏。这里面主要指的是作品内在节奏的变化,实际上作品的质量和性质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这些节奏。在观看一部动画作品时,我们往往觉得有些个别的画面特别慢或特别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全景景别拍摄一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或拍摄一艘船在海上行驶。给观众一种快速运动或缓慢的感觉。主要依靠创作者的直觉来把握每个画面的景别,即根据某个画面的性质决定画面的景别,这个景别持续的时间,这个画面前后是什么景别,创作者必须根据画面本身和前后的景别关系来进行选择,以此来把握画面节奏。第四,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摄像者的画面思维,也可以从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片子的节奏变化。
三、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
首先,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它同影视调度一样也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种调度。这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表现透视较为困难,所以使用平面调度较多。例如描绘人物侧面的行走动作并且使其循环表现,然后通过移动背景造成人物向前行进的感觉。其次,场面调度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产生画面构图的作用,表现画面景物;第二,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环境、创造特殊意境;第三,还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推动观众的联想。再次,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衔接的是否流畅、内容表达的是否准确到位,被摄对象动作及心理展现的是否合理,都需要依靠场面调度来实现,都是场面调度的职能所在。总之,场面调度对动画形象的造型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画面组接的重要因素。
美术创作创新研究
一、美术创作规律
美术创作有其规律性,是可教可学的,而且是必须教与学的。创作本身也需要练习基本功,但素描不是唯一的基本功。创作也如素描一样,有步骤,有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说在美术学院里只要学好素描,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那便把素描与创作割裂开来了。素描应该为创作服务,这是常识。这种纯技术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现在我们在阐述艺术规律的同时,列举出美术作品作为范例,通过作品分析具体说明艺术规律的运用,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理论知识,使创作能力稳步提高。
二、美术创作基础
从事美术创作,首先要会画,而且还要画得好,这就要苦练基本功,但是,我们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较差的业余美术作者却创作出较好的作品。这就说明基本功对于美术创作虽然十分重要,但作品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它,还包括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以及艺术修养(包括艺术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和反复实践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条件。比如一个好医生,得先要有医德,再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原理,具备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果只满足于学些基本病理知识、药物知识、解剖知识等,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也能医好几个病人,却不能算作名医。我们学习美术,要创作出好作品,成为一个成功的美术家,也应该这样。技术多偏重于手和眼的练习,而艺术规律则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其内容更广,而掌握它们更难,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绘画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只要你投身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其乐无穷。
三、美术创作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意味着有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要打破常规陈套,想别人所未想的,说别人所未说的,画别人所未画的;不甘与别人雷同,不愿重复自己过去的作法,这就要在创造的过程中,处处运用匠心。所谓匠心,就是有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技能。这要求画家有正确的思想,高超的技巧与深厚的修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这里说画家的“新意匠”,也即是鲁迅先生的“新意匠”。我们知道,春山应用青绿来画,而画家用朱墨画它,这个意匠就够新奇了。鲁迅先生愿乞画家一反常规用朱墨作春山,是什么意思呢?试读这首诗的头两句“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白下”是南京的别名,南京是反动派的巢穴,这样我们就明白这首诗的意匠了。这就是说,在反动派统治下刮起的“妖风”使树木都变得阴暗了,被“毒雾”笼罩着的花卉都凋残了。在这样悲惨的世界里,鲁迅先生热情地希望画家(革命画家)用不寻常的笔墨画出一幅新图画,创造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天地来。鲁迅先生运用“朱墨作春山”的新意匠,使这首诗的构思不落陈套,而画家如真能用朱墨画春山,他的画法也是不落陈套的了。这是艺术创新的一例。
舞蹈创作论文
在这里要说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陶瓷艺术创作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有关论述和个人创作体验,对陶瓷艺术创作的收藏、价值和创作状态等问题进行了粗略梳理与思考。
关键词:国画;瓷画;艺术创作;创作状态
罗伯特•亨利在《艺术精神》的序中说:“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作品,无法造就艺术之国。但是,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就会出现珍贵之作供博物馆典藏。更棒的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艺术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这一切都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美好事物。”笔者从这段话中提炼出了三个问题:1、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3、怎样的艺术创作状态是最好的?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我思考已久的,它在我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只是苦于不能提炼出精准的语言来表述,罗伯特•亨利先生精准地为我作了回答。
1、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呢?罗伯特•亨利说“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的艺术作品是珍贵的。这一思想与我们国画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因为中国画追求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中国人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常常将自己从自然物象中品味出来的特别品格与人们认为人类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相关联,将其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以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国人酷爱梅、兰、竹、菊,尊之为“四君子”:于梅,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在画作《墨梅》中赞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之品格引导人们树傲骨,不同流。于兰,《孔子家语•在厄》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以兰之品格引导人们立世需守节。于竹,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作《竹石图》中赞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之品格引导人们面对挫败不屈服。于菊,魏晋文士钟会(司马昭的谋士)在《菊花赋》中赞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菊》中写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以菊之品格引导人们不争世,守贞操。“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表现最多的素材之一,文人士大夫们借之表达自己的情志,引导世人培养优秀品格。大自然里的梅、兰、竹、菊以其独特的品格教会人类怎样面对现实,文人画里的“四君子”以其极具正能量的“艺术精神”鼓励人们做最好的自己。亦因此,人们喜与梅、兰、竹、菊为伴,将其培栽于房前房后,日日品赏;亦因此,人们还喜以“四君子”图为伴,将其悬挂于堂前室内,时时品读。“四君子”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崇高的,“四君子”图在中国人的心里是珍贵的。
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呢?罗伯特•亨利说:“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这与国画的创作主旨也是一致的。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对于人物画,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人物画的“教化”作用,让中国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山水画,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山水画以“借景抒情”“借景抒怀”的表现形式,引导人们感悟人生哲理,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花鸟画,人人皆知,其核心是“以物寓意”“托物言志”。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无一不在引导人们“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因此,参与创作中国画的人们的一生都是有价值的。
3、怎样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呢?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早给了答案: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天趣》中答之:“人能以画寓意。明窗净几,描写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态度绰约,枝叶宛转,向日舒笑,迎风欹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自是一乐;”宋代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答之:“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结合自己的从艺经历,再读自己的创作状态和感悟。笔者是一位瓷画创作者,即用彩绘技法在瓷器上绘画。彩绘,是陶瓷艺术的一种装饰形式。彩绘艺人从起初只会在瓷上简约地装饰一些纹饰,到最终可以在瓷上描绘精美的图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改革——创新——精益求精,让瓷富有了极高的“艺术精神”,无论是技艺,还是内涵。创作瓷画最能令人“自是一乐”的是“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我创作最多的是传统文人画,但并不是完全承袭,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理解传统文人画,诠释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喜欢看文人雅士的故事,喜欢读古代诗词,因为它们常常带我进入精神愉悦的状态,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赏心悦目的景象。我很喜欢明四家(亦为吴门四家),因为他们都才学广博。明四家里我研究最多的是沈周,因为沈周非常享受生活,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更因为沈周有《庐山高图》。《庐山高图》是沈周在四十一岁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七十寿,凭借想象而作的。我好奇沈周为老师贺寿为什么要选择庐山入画,他没有到过庐山却凭想象将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原来,陈宽是江西人,江西有庐山,而庐山是文人雅士们所向往的名山,沈周要以老师家乡的名山,来比喻老师有广博的学问和崇高的道德,所以,他选择了“庐山高”这个主题,以之表达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敬意。没有到过庐山,却能把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令我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于是,我也兴笔创作了一幅表达对沈周敬仰之情的瓷板画《山水清音》。此作品将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示远山,下半部分绘近景:远山入云,飞瀑万丈;近景一桥跨壑,流水潺潺。桥的两端,一是坐于山头亭间观景的高士,一是携杖急步上桥奔亭的儒者。想象能拜谒我崇敬的沈周先生的场景,好爽……,快意无穷。沈周的《庐山高图》激发了笔者深入庐山感悟山水、感悟生活的念头,于是,我邀约好友一起造访庐山。在与庐山亲密接触的那些日子里,令我受益匪浅:观真山真水,感其态其形;静坐听音,悟人间百态。深入现实生活,令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感悟,也让我对沈周的《庐山高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对庐山瀑布情有独钟,常常以之入画。因为心里有,所以创作时多为一蹴而就,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意境营造,都是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曾在镶器上创作了一幅庐山瀑布图,朋友们都认为很有气势、很美。可我每每端详都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反复琢磨终于找到答案,是意犹未尽,而这种意是用物象无法说尽的,于是我想到了前辈的办法——意之未尽,题跋述之,在画中的留白处题写了唐•徐凝《庐山瀑布》的诗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诗画相融尽我意,畅快……喜欢陶瓷艺术的都知道,瓷画的构思布局与瓷器的器型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才是最佳的,因此,瓷画艺人要想出佳作,先得读透所有的瓷器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内涵,并且将它们存入自己的脑海,胸有成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想起怎样的意境能赋于怎样的瓷器之上,怎样的瓷器能完美表达你的艺术精神。
农村题材戏剧创作探索
论文提要本文结合连云港市农村题材地方戏剧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淮海戏为例,简要阐述了在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地方戏剧艺术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我市农村戏剧艺术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重点指出剧作者在创作农村题戏剧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戏剧艺术作用农村题材戏剧创作
作者姜成波(市剧目工作室568183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我市新农村建设,需要戏剧艺术尤其是地方戏剧艺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戏剧艺术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剧,我市地处苏鲁交界,淮海戏、吕剧、京剧、童子戏、柳琴戏等戏剧在我市均有较长的流传历史,其中淮海戏为我市地方特色剧种。笔者以淮海戏为例说明地方戏剧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农村题材戏剧的创作问题。
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新农村,新字新在哪里。我市总人口468.81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0%。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不再务农,文化娱乐项目日趋多元化,如今很多农村家庭开通了有线电视、电话上网,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与城市毫无差别,观众欣赏习惯求新求异,但看戏仍然是农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多,大多数青壮年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留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变成农村文化的服务对象。在城乡结合处,网吧、游戏室、桌球室是年轻农民和农村学生热衷的地方,而偏僻地区,人们聚在一起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赌博。面对社会的急速发展,面对农村结构发生的明显变化,文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相对于歌舞、魔术等其它艺术形式,戏剧艺术不失为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毕竟,无论是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农民对此有兴趣。
首先,戏剧艺术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农民具有欣赏戏剧艺术的悠久传统,农村是戏剧艺术的根。戏剧一直以来根植于农村这片丰厚的土壤,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群众性。张家港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曾在全国戏剧艺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说过,张家港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比较丰富,但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只要有剧团送戏下乡,露天广场上都是观众如潮,戏剧在农村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乡镇村的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政府主办的文化馆、文化站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业;二是自上而下举办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农民自发操办的文艺演出,比如婚丧嫁娶请来的戏班、电影,一些致富大户出资搭台的演出等;四是多年来形成的那些民间自娱自乐形式。可见,地方戏剧在其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相对于歌舞、相声、表演唱等形式,地方戏剧通过农民能够理解的剧情、亲切的地方话语、曲折的情节、形象的人物刻画,引起他们的共鸣,能充分发挥高台教化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充实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和健全发展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说,地方戏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东北二人转之所以那样红火,就因为它贴近生活,形式活泼,注重教化的效果又不僵化教条,老百姓爱看。
诠解怎样创作舞蹈
舞蹈的创作,没有其它高的综合修养,生活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很难达到高的水准。舞蹈的创作在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法上越来越走向多样化的发展,芭蕾的套路,民间的传承,现代的异招,再加上纺织流动编舞法,交响编舞法,形象编舞法等,东拉西扯就糅合成一个舞蹈,这样的舞蹈,把十八般武艺通通用上,泛用技术活,结果艺术的独特风格个性却荡然无存,一个舞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苦苦的思索,感悟的过程。
一、近距离观察生活,真切地表达感受
好的舞蹈作品,其中一定浓浓地积淀着作者内心,独有的那份生活体验与感受。例如《石头·女人》就是一个叫人看了有很多感慨,又一时难以言尽的舞蹈作品。很显然,编导对闽南惠安女的生活是十分熟悉的,他们住在山惠安女组成的民兵哨所,与她们朝夕相处,睡的是上下铺,吃的是一锅饭。印象最深的就是惠安的石头的整天打搬运石头的惠安女人,后来这就成了他们作品的题目。《石头·女人》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舞蹈的创作者——编导,要用舞蹈艺术特有的“动作感”的眼睛把握现实,表现生活,在这双眼睛后面,需蕴含着一个社会的人所具有的生活观,艺术观以及审美情趣作为雄厚的精神基础,这就决定于舞蹈所负荷的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
二、注意舞蹈的内在蕴意美
创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舞蹈的内在蕴意美,这是山舞蹈艺术的本体特征所决定。众所周知,舞蹈艺术是具有节奏性,造型性的人体动作姿态为主要物质表现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所以,它就不可能象运用语言,文字手段那样去全面表达事物的方式,它只能是舞蹈家将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看法,态度的情感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的节奏规律,与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转换成,一种带有造型性,节奏性的人体动作姿态的逻辑规律,尽管这种动态逻辑不可能全部等于舞蹈家浓缩出的情与理的情感内容,但它却具有仿,概括情感节奏规律的象征作用。当审美主体通过这种带节奏逻辑变化规律的时候,即可与舞蹈所抒发的情感发生的共鸣,并为之感染,加上音乐,服饰,化妆,灯光等多种感性因素的配合,使舞蹈形象直接进入感觉意识的范畴,形成一种浓缩的“内在蕴意美”。编导必须十分注意提炼创造蕴意美的积极而深刻的主题,正确而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