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23:01: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业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业教学

大学创业文化建立与创业教学阐述

磨练学生良好的创业品质

在校园创业文化所显示的独特文化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校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自觉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养成积极的处事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敢于竞争的意识、争取成功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塑造了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情感。

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

在校园创业文化中,大力支持和鼓励创业行为,不断宣传和褒奖创业成功典型,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和榜样示范作用,不仅使在校大学生感受到创业光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而且进一步催生了在校大学生投身创业的冲动,使他们认识到创业可行,创业成功有望。因此,在这些创业文化价值取向的指引下,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虽然有的仅仅是参加学校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提供的创业实战演习,或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的创业模拟活动,但这些实践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少部分投入实际创业的学生起初也是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但创业过程使他们增加了创业体验,熟悉了社会环境,提高了创业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最终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创业教育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创业文化是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和环境保证,创业教育是创业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承载创业文化内涵的大学精神、学校制度文化、实物文化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对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使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深入学生心灵,积淀成就素质,传承铸就文化,对大学创业文化建设起到有力、持久的推动作用。

查看全文

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高校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新时代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专业教师特征,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新使命新要求,从转变思维、提升技能和优化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新对策。

[关键词]高校;审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使命,我国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是新时展的第一资源,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谁培养、怎样培养、培养成什么样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高等学校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审计机关成立至今,在我国财政经济秩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会议上强调,审计机关要以创新规范立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如何能实现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取决于审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学到什么和学的怎样,决定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审计专业教师是推动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生根发芽的关键力量和最后的关口,新时代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新使命

在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陈部长在讲话中共26次提到了“质量”,同时,要求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质量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目标和特色,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标准。《国标》中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新时代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中,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我国本科教育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培养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解继丽等指出,新时期我国大学教育的时代变化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教师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重塑。[1]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转型是深化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开展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使命,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

涉农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当代背景“互联网+”新常态下,“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升级,同时也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新的创业领域,高职学院作为创业教育的主战场,涉农专业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平台把握机遇,利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的合力,积极探索涉农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职涉农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998年来,高等学院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是大学生“史上就业最难年”,其中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究其原因,除了有毕业生人数众多,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岗位较少等客观原因外,更重要因素是求职者自身择业的原因,部分毕业生对社会价值的取向、个人实现急功近利等思想,不愿到涉农基层或偏远贫困地区去从事农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国家需要农业人才参与到基层农村去的技术性专业人才,这一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学生不愿从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采取了一些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的政策。本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四所涉农高职为例,对我院学生培养质量、社会对涉农高职需求、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学校对学生就业创业引导等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来分析高职学院促进大学生培养创业素质,进行创业教育学习,进一步改革学生就业创业途径,找到当前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式和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培养高职毕业生创业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战略意义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的行业相加,而是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个行业经济发展、运营和销售的管理发展模式。“互联网+”掀起了大学生创业浪潮,通过网络搭建平台,将绿色食品架构在网络,打造“互联网+农业品牌”等方式销售农副产品,最近也提出了打造“智慧农业”和“科技产业”等口号,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运营于管理与销售,也可以将农业产业的环节透明化、公开化。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7年,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与发展,但相对于西方欧美国家,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发展阶段,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国情所致,以铁饭碗为荣,以“干个体”为耻;一方面还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限制,创业的融资、政策与经营模式等等方面的制约。数据显示发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发展的主要促动力大多用中小企业的资金带动起来,甚至有些国家中小企业的产值可以占50%,可见在西方欧美国家,中小企业的创办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与支撑都有重要推动作用;相比而言,中国的主要产业支柱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比重稍微偏小。所以,积极推动高职毕业生学习创业教育,鼓励与支持她(他)们大胆兴办企业,培养创业素质,从校园走向社会,大刀阔斧地开公司,探索新的“就业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对我省高职涉农毕业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创业教育下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构建性的特点,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新形势下择业环境急剧变化、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互联网时代学生信息获得方式更加多样化,都对课程建设、教师能力、课程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课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模式,启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学生为中心;项目式教学模式

1当前课程面临的问题

1.1课程的培养成效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现阶段的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效果来看,该门课程能使大部分同学掌握创业理论、具备创业意识,部分同学能够提高创业能力,极少数同学才能够具备创业精神。目前课程的教学过程过于简化,培养效果满足不了学校、企业、社会、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尤其不能满足民航领域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

1.2课程在解决学生需求方面不平衡,对高质量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不足

查看全文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及教育发展趋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翻转课堂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空间及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课

1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起源与开展

1.1就业创业工作的起源。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了就业指导的理论雏形。20世纪70年代,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体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生涯教育”理念被美国吸收,并在高校进行推广。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提出了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理念,代表着创业教育概念的诞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不仅有先进的就业创业指导理念,就业服务体系也实现了高度的社会化。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学校指导帮助、私人介绍所作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模式。1.2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我国的开展。1.2.1我国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背景。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1999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教学内容应力求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1];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探索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1.2.2我国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全国高等教育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较2001年增长了700余万人,较2010年增长约190万人。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2017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55864人,其中研究生4888人,本科生75819人,专科生75157人,毕业生总数较去年增加32710人,毕业生总数和增幅均创近年最高。截至2017年8月3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89%,较2016年同期上涨0.0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70.93%,本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0.05%,专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3.05%。综上所述,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刻不容缓,但目前该类课程存在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我校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尝试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翻转课堂的定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普及产生的,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由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而是将重心调整为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则转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2]。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优势。(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3]。相较于枯燥的传授和说教的传统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研究性课程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模式更有利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从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性质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则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变得更加有效,可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率[4]。(3)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认为母校就业服务急需改进的方面为“求职面试技巧培训”“聘请专业的就/创业指导老师”“就业心理咨询”等。以上几方面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应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训练。因此,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来看,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提高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查看全文

软件类教程与创业教学的融洽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理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人为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并不科学,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且易出现偏颇。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就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创业意识,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就业做准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其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含义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其课程设置侧重于实践应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重应用、强实践,因此对此类课程的关键性学习是掌握相应的软件操作,通过软件的菜单、工具等方式,不需要编写复杂程序就能完成相应内容的专业化处理。这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非常多,如,网页设计DreamWeaver、动画设计Flash、多媒体技术Authorware、图像处理PhotoShop等课程都是非常典型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创业管理学教学模式探讨

创业管理学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塑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特质,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根据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讲的单一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和体验,是当前创业管理学教学需要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参与式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鉴于此,笔者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业管理学课程当中,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学兼重、任务分明的角色转换等特点,比较符合创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并强化教学效果。

一、创业管理学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化了创业管理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创业管理学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集成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更强调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何将所学知识得到直接的体现和实践,这在传统的更倾向于理论教学法中并没有兼顾,导致课堂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及演练,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通过各个子项目模块的亲身参与和演示,强化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创业管理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创业管理学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酝酿到创业机会的把握自主完成一个创业项目规划,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尤其是在创业机会的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等方面需要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去发掘、探索,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挖掘创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自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符合该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创业管理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各子项目理论模块的学习去进行模拟创业的运作,使学生进入“商业实战”状态,逐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的体验式过程。而创业本身可以说是整合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等多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创业团队构建、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发展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规划和实施能力,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多课程的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查漏补缺自身知识储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公司”的名义模拟创业,全班同学在团队数量的限制下自行分组,先产生各组组长,然后由组长“招聘”成员,锻炼组长的组织执行能力,各成员在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分工及协作,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各展所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子项目模块给学生留出通过PPT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的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灵活应对能力。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竞争和风险分析亦是在不确定性下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因此,学生整个创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其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业教学策略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师资、课程状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晚且步伐慢。十多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已开设成课程,走进高校课堂,但无论从师资,还是课程方面都处在摸索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及大学生创业教育日渐火热,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据了解,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专业设置,从而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习的老师,大多高校创业课程老师都是学工,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零散,没有实践经验,对创业教育理论上做不到引导,实践中谈不上演练。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中国区总裁黎松江说“中国大学生的创意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能够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和社会激励机制,他们的创新将为中国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未真正纳入到高校办学的核心指标体系中去、课程的开设、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课程的完善都没有纳入教学日程中。教材的编写、上课内容的选择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盲目跟风。最终高校创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要么众校一面,千篇一律,万人一格,要么用活动、视频代替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与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这些问题产生的教学效果,就是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觉得这种课程是浪费时间,觉得开设创业课程没有意义。有创业意向、创业素质高的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训练,激发不了创业激情。

2.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能力状况。①传统观念多,自主创业意识少。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害怕竞争”的思想很普遍,从而形成“面向过去、迁就现实、顺从继承”的生活方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部分学生选择条件好、稳定性高的大机关、大企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其次选择先找个小公司落下脚,最终还是为了进“稳定”的单位。少部分有了创业想法的大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深度认识,对社会和大众消费缺乏深刻的了解,造成盲目的创业行为。同时,创业艰苦磨难多,更需要开拓的勇气。预测到的可能的危机与压力,也是大学生产生回避创业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兴趣与热情多,坚持创业的毅力少。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创业的诱惑,大学生创业激情普遍高涨,且创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益性,很多学生都是冲这点来的。但创业也具有艰难性、风险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都会体会到艰难,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同时,创业可能成功,给你带来风光无限,也可能失败,让你负债累累,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热情,更要有毅力。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项目选择不准、缺乏资金、不懂管理知识等原因导致创业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缺乏恒心和毅力。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1.搭好创业教育的教学舞台。搭建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参与单位立体化舞台。首先宏观上依托资金政策背景,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单纯依靠学校或老师都是不够的,需引入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科技人员、学生、教授、投资基金等,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在这当中,高校在创业教育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政策,密切同政府、企业各部门联系,获取创业信息,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争取资金投入,扶持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教学优势,培养学生各种创业能力、意识,让学生能与企业接轨,与市场靠拢,这样才能确保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创业场所的选定上,理论上的讲授可以在教室进行,但是实践性的操作、意识的养成、素质的拓展,可以选择企业,形成一种全社会都关注创业,都参与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

2.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起步之局,结合国内外的创业教育状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亟待根据不同高校特点,完善课程的内容,总的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可分为三块:一是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二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和拓展,三是创业实践的演练。其中每块内容的选定、实践上的操作都没有形成体系,需要广大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同共思考完成。

查看全文

透析教学行为与院校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断层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偏重于应试教育,大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在“学以致考,以分为本,分数至上”理念导引下,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当今高考选拔体系下,升学指标仍然是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参考系数,任何中小学都不得不将提高升学率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将知识异化为分数,能力异化为答题技巧。创业教育理念未融入基础教育领域。在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教育专家的强烈抨击下,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十几年并且还在不断深化,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仍然流于形式,创业教育在中小学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下,基础教育领域难以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故而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分内之事。但很多高校甚至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一个补充,只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这种断层的创业教育,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国外发达的创业教育具有层次性。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普及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美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据媒体报道,1998年美国就开始实施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培养未来的经理人。在美国,经过60余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教育网络,这个网络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该体系由K-12(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社区学院、高等学校、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四部分组成,并用法律将各方面的内容规范化、制度化。

创业教育学科未界定清楚,师资匮乏

目前,我国对创业教育的学科归属还未达成共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上,无论是高职、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培养的学科门类或是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设置中,都几乎没有“创业”或“创业学”相关的专业。“创业学”仍是一门由各高等院校课自主决定是否开设的“课程”,而非规范的专业或者二级学科,创业类课程在高校成为可有可无的业余课程。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体系,不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创业形式多样,但当前创业指导教师组成相对单一,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创业的创业指导教师极度匮乏。教师主体多是先前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或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这类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性不强。由其他学科改教或兼职的教师,由于自身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缺乏,很难针对学生实际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合格师资的匮乏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五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课程在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结构,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外大学在选聘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上特别谨慎,他们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师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国外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既有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如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等。

教育价值观知识化倾向明显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的知识化倾向明显,体现为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不可否认,知识在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否则能力就失去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融智慧性与精神性为一体的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能力的提升才是教育的目的与实质所在。当代知识理论把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把不可编纂的、隐藏在大脑中,包括信息、价值观、判断力、激情、良知、责任心、不可编写的操作程序等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在实践中必然被应用,但支配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隐性知识,只有借助于隐性知识的力量,显性知识才可以发挥作用。创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成长,而远非通过课堂知识学习可以达到,将创业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创业的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隐性知识却很难从书本或教师的讲授中获得,主要依靠个人的实践。一味地强调显性知识的学习,只重视创业理论知识和观念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室里面空谈创业教育,期待学生成为创业家是不可能的。要避免陷入“纸上谈兵”式的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性和社会的参与,注重学生对创业有关内容的体验。中国教育强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规范和集体主义;西方教育强调人的适用性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实践能力。国外创业教育非常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美国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如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创业体验,学生能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实践能力。英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创业实践,2007年“英格兰高等教育创业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比例为11%,其中36%的创业活动在课程中进行,其余的64%。

查看全文

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背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举措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背景、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经济背景、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就业背景、公共能力是所有社会人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职场能力是指职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调整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科学安排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建立创业能力实践训练平台等,具体请详见。

一、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背景

1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背景

创业教育是2l世纪的重要教育课题。早在1998年1O月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风生水起,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全国举行首届“桃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研究渐成大观。在广告学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2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经济背景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创新的本质为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增长的差异化,又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创业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救助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金融危机加速了创业的社会认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形势的低迷使得人们对创业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人们不再认定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更把它看成一种寻求生存出路的最佳方式。三是金融危机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为创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