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21:39: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型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型人才

怎样培养传媒创新型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化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传媒行业正面临新旧媒体融合的全面转型。在这种态势下,传媒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传统的偏重理论或偏重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据估计,中国传媒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60万,但其中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还不到1%。高校作为向传媒业输送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承担着培养传媒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探究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文献综述

1.国外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在国外高校中,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较具有代表性。罗颖(2008)提出,美国的传媒教育经历了重术轻学到强化理论研究又向重视专业技能回归的趋势,近年来开辟了新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传媒通才教育,打破各专业课限制,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把专业课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英国更注重传媒人才的“学徒制”在职培训,而大学传媒教育概括来说是重术轻学,而日本则重学轻术,偏重于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教育。马淑丽(2009)强调,国外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与“术”的平衡,坚持“开放”与“沟通”的培养思维,保证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融合,加强传媒教育的合作开放。2.国内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国内高校的传媒教育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四个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广告学等多元专业方向,传媒学科地位显著提升等特点。同时,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师资匮乏、学生缺少实践等问题,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特质与传媒行业所需不吻合的尴尬境地。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改进措施,马淑丽(2013)提出,要从传授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三个方面改进;郑德梅(2010)提出,高校要传播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打造学生高尚的传媒品质,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彭绪娟(2007)从培养理念、通识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六个方面提出国内高校应该借鉴和参考国际知名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1.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高校传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国内10所重点高校中开设了传媒经营管理类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例,其共性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框架基本趋同,即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三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以政治、英语为主,专业学位课则是以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为主。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也基本一致。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使其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再次,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读懂专业的外文资料;最后,培养目标上都希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实务工作或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然而,各高校根据传媒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所属的一级学科点的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是部分高校是属于传媒经济学,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而有的是属于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例如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还有部分高校是属于新闻与传播学或者是广告与公关学等,仅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经营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的媒介经营管理与传播战略专业最为特殊,其属于对有1~2年媒体工作经验者的定向培养专业。二是课程的侧重点因所属一级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传媒经济学类学校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运作进行分析,开设有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实务研究等课程。而广告与公关类学校则更多地侧重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授课。新闻学或者传播学类学校在选修课上结合传媒产业,从传媒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战略、调查、广告、管理等方面,结合管理学课程开设课程。

2.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查看全文

创新型科技人才特质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对84名顶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四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关注塑造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因素。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典型特质,培育政策

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近4000万,但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亟待加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对我国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要以培育一批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的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为首要目标。同时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及背景特点

查看全文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摘要:伴随2025智能制造的到来,企业用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技术技能型向创新技术型转变,高职院校对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整。本文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现状分析;培养对策

1创新型人才内涵

1.1创新型的定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开始。之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创新杂志》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取得新成果的人。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1.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查看全文

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引入CDIO教育理念,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策略,以期实现新型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CDIO理念;本科生创新型人才

“十三五”开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战略部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提升其发展水平奠定了长远的战略基础。“双一流”建设要求我国高校致力于培育高质量本科生创新型人才。但现有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本科生教育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双一流”建设战略引领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发展在。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制定长远战略目标与规划和可行性强的具体人才培养实施计划,并协调诸多因素支持配合,以指导高校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其共性特征聚焦于“使命”、“价值”、“卓越”、“研究”和“质量”等关键议题上。[1]因此,高校在统筹构建新型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其总体目标,最终科学地落实到新型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中。(二)“双一流”建设资源配置影响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针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涉及教育培养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组织优化等相关问题,高校应慎重加以研究和处理。因此,高校需要做到相应的物质方面的保障。“双一流”建设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流向与配置,对学科组织的运行、学科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必然选择是整合现有学科发展现状,集中资源投入到最具有潜力实现一流标准的高水平学科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平台上。(三)“双一流”建设推动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出了高校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以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为根本,强化高校自身特色学科,确定“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培养战略目标,为本科生人才培养个性化,解决院校、院系与学科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奠定基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高校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调整和内涵转变的前提下推动其转型建设,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2]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摘要:伴随2025智能制造的到来,企业用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技术技能型向创新技术型转变,高职院校对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整。本文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现状分析;培养对策

1创新型人才内涵

1.1创新型的定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国外关于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开始。之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创新杂志》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取得新成果的人。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1.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查看全文

创新型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委、政府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我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进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方案》要求,现就开展“争做创新型人才工程”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载体建设,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1、积极推进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推进燕大港城创业中心、河北信息产业基地、火炬大厦等各类园区建设方面,结合存在问题,制定新的举措,力争使一些瓶颈、制约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工作突破,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创新基地建设以及重点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人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局)

2、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根据已有政策,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和文化产业创业基地,加强项目、人才等信息沟通,帮助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发改委)

二、创新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3、开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委、政府《关于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采用特事特办的方式,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人事局负责调查了解相关服务单位近期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要求,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帮助。

查看全文

德育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尽管我国大力推行人才战略,鼓励自主创新,但是当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德育观念缺乏创新

传统德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上和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1]。从这一目的出发,强调的是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人行为的约束,却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这样的观念在21世纪要求创新的新形势下,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对德育观念保持陈旧的理解,还试图以一种政治性的理念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人思维僵化、机械,阻碍人类创新的发展。

2.德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培育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德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纵观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不过德育的主要方法集中在理论学习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情况;且德育内容多说辞少实例、多空洞少内容,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创新型人才最终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

查看全文

电力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质就是让企业与个人能够达到共同进步,并且达到“双赢”。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注重凝聚集体的聪明才智,想要最大程度地显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主观动手力,前提是这个人要有创新的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影响力凸显地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项目”及相应的管理方案,创造出靠招聘引进人才、赢得竞争岗位、收入靠能力,人才可进可出、岗位可升可降、有能力的人留下、没有能力的人淘汰的竞争氛围,为了让优秀人才有展示的平台,可以采取跨部门、跨专业的合理调动人才。

1.努力学习和培养修养

“学习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质体现,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新社会和不断更新的新事物。学习是创新意识的来源,想要提高创新意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敢于尝试新方法,专注研究,关注时事新闻和新的理论、技术信息。想要冲出传统思维定势的重围,只有不断学习,重建思维模式,敢于怀疑,验证新想法,提高抓捕有用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培养人才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抢抓政治思想素质。

2.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打破传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理念是创新的重点。创新是没有前人的例子可以参照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冒险。在我们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和企业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作为电力企业员工,为了不被新的制度改革和增效减人等重大举措所淘汰,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到底,努力上进,善于创新,不断提高个人的情感品质,在顺境中成长,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从始至终地提升自己。

查看全文

实践基地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性,对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提出了实现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方法,从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实践基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

伴随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背景、具备较强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广西大学为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了“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有”领军型人才是指具有社会责任、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人才。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1]。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互促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在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科研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2-4]。

一、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5]。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实践基地规模化的建设,既使得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扩大,又使得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高。(2)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既使得实践基地配套设施获得较多投入,又使得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更加规范。

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查看全文

创新型人才社会实践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从社会是创新的大舞台出发,理清了社会实践是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载体,阐述了社会实践对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任务及培养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依赖创新教育来实现,大学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而这种互动行为良好的连接点和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人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创新教育通过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创新教育和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发展的。创新教育必须适应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

修身成材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修身成材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更好的了解社会。社会实践尤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速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