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20:5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实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实践

剖析实践是创新之源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我们积极开展了历史实践课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将之分为:课堂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两种类型。

历史课堂实践,是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创新。

首先,历史课堂实践活动离不开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谐的课堂环境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前提。

其次,历史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特别强调课堂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师生互动、成果共享。

历史课堂实践活动形式各异,内容多样。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也可以穿插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内容上,可临摹作品、朗诵诗歌、讲解地图、问题辩论、角色模拟、游戏竞猜等。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创新实践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1、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为敏感,同时,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滞后发育。这样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

2、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

4、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查看全文

创新思维下思政课实践探究

摘要:总结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5个月调研,以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思维为引导,开展的为期一年的“寻匠悟道”思政系列实践教学探索,通过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转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的充分调动、高校与地方企业联动、学生与杰出工匠的面对面互动,实现实践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回应了高职思政课为何且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创新思维;八个统一;寻匠悟

道思维是我们的主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创新思维”则是与惯常思维相对应的高级思维活动,它能得到独特而具有显著效果的思想,可以此指引个体或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十八大以来,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多次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它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为新时代思政课定性,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方法论。特别是其中的“八个统一”,可为高校思政实践创新提供积极指引,防止形式主义和价值缺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寻匠悟道”系列思政实践活动以此创新思维为指引,在思政课创新上做了为期一年的积极探索,尝试回应思政课实践创新为何创新、对谁创新、围绕什么、突出什么、实现什么等根本问题。

1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思维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创新思维”一词不是稀缺品,但其本质和涵义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以灵感、直觉、顿悟、联想甚至梦境等非逻辑方式产生的思维[1],这给创新型思维罩上神秘色彩。还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能够产生新结果的思维,创新思维根本特点在于结果而非过程[2]。而笔者比较赞同陈昌曙和张晓芒先生的观点,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两者的整合。”[3]创新思维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协同作用,既受知识、经验、认识规范和逻辑规则制约,又受随机的潜意识因素作用。好的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思维,通常离不开以比较、归纳为主要形式的程序化、规范化的逻辑思维,更离不开以顿悟、灵感等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的突破和创造,创新思维离不开过程,更不能没有创新型结果。创新思维的过程通常包括基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创新验证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属于意识活动,对面临的问题有强烈的解决欲望;孕育构思阶段是围绕目标,提出各种解决性创想;潜伏顿悟是潜意识在寻求突破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产生灵感或顿悟;创新验证是采用逻辑思维对创想进行验证[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坚持创新思维,寻找矛盾、找寻思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讲话有三次,分别是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思政教师座谈会,由点及面,反映出中央有关思政课的思考由准备到构思到创新突破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它们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系统梳理,并致力提供方向指引和解决方案的逻辑化的思考,蕴含决策者独特的灵感、联想、顿悟等非逻辑智慧,体现了中央关于思政课的逻辑思考过程和战略创新,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思维的主体。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到2019年思政教师座谈会时已将此定位明确扩展到所有类型的教育[5],强调办好思政课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这一系列思考,从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给思政课定性定位,其顶层设计因此更加牢固。

2“八个统一”创新思维及其对思政课实践探究的价值

查看全文

创新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

**区全面启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并相应成立区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明确活动的参加对象为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区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街道(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确定了三个阶段的18项活动内容,使新一轮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到了职责明确、启动迅速、重点突出。

一、以理清思路为先导,抓好创业创新专题调研。在4—5月调查研究、建言献策阶段,围绕本地创业创新要求,积极开展创业创新专题调研、结对联系和研讨培训等各项工作,认真研究破解创业创新瓶颈问题的对策措施。主要开展6项活动:一是开展创业创新专题调研。围绕推进和落实“转型突破”战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文化大区和文明城市建设、“解难创优”实事工程等重点工作和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区级机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以蹲点为主要形式,利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深入基层单位调研,其他领导干部根据实际灵活开展调研。二是开展党(工)委书记“夜谈”活动。要求街道(镇)党(工)委书记亲自带头,党政班子成员积极参与,结合村级班子换届工作,结合社区建设,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服务民生,尤其是要对矛盾比较突出的村(社区),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化解,形成稳定和谐的创业创新氛围。三是开展“理思路,争发展”活动。结合调研深入宣讲十七大精神和区委“转型突破”战略部署,总结创业创新经验,征求“创业创新建议书”,查找服务“两创”差距,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推进当前中心工作。四是开展创业创新结对联系。区、街道(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领导干部在继续抓好“联镇带村”和扶贫帮困工作的同时,根据职能特点和工作分工,分别与一个以上的基层单位(包括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各地各行业的示范单位和创业组织(基地)进行结对。五是开展服务“两创”系列培训。开设“创新江北论坛”,一月一次邀请专家教授对全体区管干部进行创业创新知识培训;结合领导干部年度培训工作,启动正局级领导干部、优秀年轻干部新一轮解放思想讨论和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工作,重点围绕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等主题,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创业创新的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创业创新的能力。六是开展解放思想促“‘两创’”研讨。以读书会、主题研讨班、专题培训等形式,结合“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活动,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创业创新为主题,在《新江北》上开辟专栏,组织领导干部开展“解放思想促‘两创’”专题研讨培训活动。

二、以破解难题为重点,营造服务创业创新良好环境。5月下旬开始,在破解难题、优化服务阶段着手推进破解难题、下基层送服务、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等工作,努力克服制约创业创新的瓶颈因素。主要开展7项活动:一是开展难题征集确定活动。通过部门提供、群众座谈、媒体征集、领导申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制约创业创新、影响社会稳定、事关民生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区、街道(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区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结合蹲点调研掌握情况和分管的中心工作任务,围绕推进落实全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确定一个以上难题,以项目的形式落实责任,组织力量进行破解。二是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对久拖不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组建专项小组,合力进行攻坚。对涉及全市、全区工作、事关长远发展的难题,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实行上下联动,协同进行攻坚。同时,各级领导干部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包案调处重大信访问题工作,区、街道(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抓好上年度确定的“需较长时间完成的难题项目”。三是提供创业创新“菜单服务”。根据基层的服务需求,梳理出一批服务菜单,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顾问团”、党员志愿者、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通过组建“咨询组”、“服务团”等形式,由领导干部带队,不定期下基层送服务、办实事,尤其注重开展决策咨询、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推出创业创新“点题服务”。充分听取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意见,了解掌握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在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力求让更多的基层单位和群众得到服务。五是开展“青年创业就业集中服务月”。围绕全区经济特点,充分发挥商圈的示范带动效应,在5月份集中开展“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月”,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广大青年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和潜能。六是组建“创业俱乐部”推动创业。通过组建“创业俱乐部”,为有创业意向的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提供创业技能培训、项目推介、创业咨询、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平台,充分推动创业就业。开展“激情创业在江北”活动,评选“十佳创业明星”,通过政策支持,典型引导,形成浓厚的创业就业氛围。七是开展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重点围绕推进创业创新,组织开展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对拟出台的重要政策、改革举措、创新办法的意见建议,出台一批创业创新政策措施,同时按照省、市委的统一要求,对现有政策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并在9月底前公布清理结果。

三、以满意度测评为落脚点,抓好服务创业创新经验总结。在第四季度总结宣传、巩固提高阶段,及时组织开展回访和满意度调查,加强对服务创业创新工作的总结宣传,引导全社会各阶层都来关心和服务创业创新,不断提高全民参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情。主要开展5项活动:一是开展创业创新“回头看”。组织人员对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各项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回访,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实情、听取意见掌握情况、对照检查查找问题,切实推动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开展满意度调查。结合年度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对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调查,把满意度调查作为今年民主评议机关的主要内容之一。满意度调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三是开展“创业创新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及时发现和宣传在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中服务创业创新工作突出、实效明显、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先进典型。四是开展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记录和梳理破解难题过程中对难题现状的深刻分析、破解难题的思路对策、破解成效、对今后工作的启示及领导干部在破解难题中良好作风的体现等内容,总结编写较为生动、有较高质量和较强借鉴意义的案例并组织评选。五是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及时对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化拓展进行总结,巩固推广活动取得的成果。

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课的创新开展,要做到挖掘地域特色、挖掘玩的成分、挖掘学科资源、挖掘时代热点、挖掘创新意识、挖掘动漫元素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村小上过4年学。记得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我们交一挑柴火。周末,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邀约好上山砍柴,一路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山上的野果更是我们解馋的美味。说实话,回忆小学时候所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被有趣的童年生活所掩盖,还能够记起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而自编的跳绳、用柳条扎成的“野战帽”、亲手折的纸飞机、茶山上采茶叶、亲手喂大的一头头大肥猪,几乎占据了我对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全部。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们不知有趣多少倍、丰富多少倍。因为,我的童年生活,整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度过的,充满了童趣、童真和童心,劳动实践、技术实践、服务实践,研究与制作,应有尽有。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综合实践课呢?笔者从以下六点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地域特色,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应以本土文化加上“玩”的成分,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窍。如我们在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明溪的桥灯、茶花灯等制作进行探究。课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桥灯、茶花灯制作了解制作原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整理好问题题纲。课中,教师带学生到桥灯、茶花灯制作现场实地考察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师傅制作桥灯的流程,倾听技术员的讲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亲自制作桥灯、茶花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桥灯、茶花灯制作。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代表说说本组的设计思路,有何寓意,教师指出各组的优势及不足,然后要求各组回到各自座位上改进不足,力争最后展示能一举夺冠。最后,教师让各组再次将制作的桥灯、茶花灯进行展示,通过比较,评出最有创意组和最佳制作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培养。通过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综合实践课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如宁化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玉扣纸的制作、客家山歌的传颂等。清流的校本教材有稻草龙的制作等。泰宁的校本课程有傩舞的传承等。将乐的校本课程有擂茶的制作及创新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挖掘玩的成分,促进学生开窍

查看全文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摘要: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和实践途径。高职院校应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以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注入顶层设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技术技能积累与科技创新机制,搭建政行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发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实践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结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1]。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与智力支撑。本文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

(一)增强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五大功能。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功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培育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技能积累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政行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发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显著增强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2]。(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的真实项目为载体,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完成生产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和教学情境的创设[3]。通过项目教学和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成长。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要强化需求和应用导向,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以解决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由于高职院校科研能力有限,所以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中小微企业成长[4]。

二、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摘要: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在当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中增加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与技艺;在美术、设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民族美术与传统技艺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使其将所学的造型、设计技巧与民族传统技艺相结合,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找到新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选修课

一、背景介绍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保留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样本。其中,云南地区各民族和地域因文化的差异,又拥有各具特点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傣族的剪纸、刺绣、竹编、象脚鼓、慢轮制陶,白族的银饰、染织,彝族的漆艺,建水的紫陶,玉溪的青花彩绘,临沧、曲靖、保山等地的土陶,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技艺因自身的局限性而走向衰落,传承人逐渐老去,古老的技艺与文化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危险。作为服务地方的高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将传承民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方向。近年来,学院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实践,从美术教育、雕塑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到校级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等,均涉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二、实施过程

从2011年开始,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团队发展规划中将提升专业技能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了解、调研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陶艺作为调整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专业教师将陶艺作为专业选修课实用美术的重要内容,从基础的陶艺教学开始积累教学经验,营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学院有针对性地增加了陶艺基础作为美术教育专业选修课,并借助学生作品中期展览的机会向全校宣传陶艺文化,向学校教务处申请了面向全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在学校的校级公选课教学中,美术设计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同时在工作室学习与实践的方式,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相互指导、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学院美术类专业在云南地区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从学生规模到教学设备的完备程度都难以与其他院校相比。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传承民族陶艺文化需要的实训场地与设备是最大的限制条件。美术教研室通过五年时间,在2016年基本配齐陶艺实训室需要的教学实训设备。截至目前,陶艺实训室设备有拉坯机20台、0.3立方高温电窑炉一座、0.5立方高温气窑炉一座、真空练泥机一台、水洗喷釉台一台、烘干机一台、球磨机一台、泥板机一台。学院在开设陶瓷艺术课程的三年中,积累了一些教学与实训经验,又在此基础上申请开设了雕塑艺术设计专业与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逐步在设计专业中开展剪纸、扎染、蜡染、木雕、泥塑等关于民族传统技艺的课程,并在2016年成功申请了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按计划于2017年开始招生,培养系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的青年人才。

查看全文

美术实践作业创新途径

[摘要]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通过绘画作业、剪纸作业、制作作业等作业类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作业;创新

传统的美术作业以绘画为主,既单一,又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对美术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多元化的美术实践作业能够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绘画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暂时性和非连续性的特点,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触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敏感神经。同时,学生的兴致越高,课堂训练效果就越明显。绘画作业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兼具实践性与开放性,教师可通过绘画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美术学习之中。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花》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花卉的形状特征,能用鲜明的色彩变化、线条变化呈现花卉的美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校园花圃内的花卉,记住自己所要画的花卉的特征,接着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将花卉的叶片、花瓣、枝杈的形状特征表现出来。学生作画时,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针对性指导。绘画活动符合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绘画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美育效果。

二、剪纸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实践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广州开发区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展开的工作主要有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布局实施、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境外创新人才引进等四个方面。基于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完善专项科技管理体系、拓展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构建国际合作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广州开发区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施策参考。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我国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十三五”开启之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开发区”)在《中共广州开发区工委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黄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开放创新,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区域创新枢纽;《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2016-2020年)》将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作为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之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化竞争,创新国际链接,构筑开放创新格局;黄埔区人民政府在2018-2020年工作报告中均把对外开放与合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加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交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打造开放合作高地。

1广州开发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实践

“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对外合作新模式,通过项目、平台、人才等方面的引进与合作,推动由单纯引进资金项目向区域整体创新合作的转变,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形成以开放促创新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1.1布局实施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2017年,广州开发区设立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形式,每年度资助一批由区内科技企业牵头与境外机构共同合作的科技项目。专项围绕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IAB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战略,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项目,每年度引导带动40~70家企业参与申报,激发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活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下,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2018年起在专项申报指南中增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间科技合作”等专题,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布局实施专项的同时,广州开发区通过完善专项管理体系构建,提升专项支撑服务水平。一是专项的项目管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定期开展项目中期考察和组织举办经费管理培训会,强化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提高专项整体实施质量。二是每年持续开展区内国际科技合作情况摸底调查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总结分析区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概况、合作意向及需求,进一步优化专项政策,助力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升级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管理体系进行顶层重构和流程梳理,上线科技创新业务一体化服务系统,促进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痕迹化与公开化。

查看全文

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分析

摘要:在钢琴演奏领域,舞台表演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一般会受到钢琴表演者的个体表演所影响。而在钢琴表演者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努力地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钢琴舞台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对艺术实践不断创新的表现。这就意味着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想法,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演奏形式而囿于一偶,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必须在实践中突破困境,充分挖掘自身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并且通过有效的技巧方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钢琴演奏;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创新精神

创新是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灵魂。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若是思维被禁锢了,则很难演绎出灵活的钢琴艺术。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让自己的艺术思维随时都处于一种活跃化的状态。在舞台表演中,钢琴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其演奏效果,要求钢琴演奏者立足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切实改进当下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问题,努力挖掘钢琴演奏者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提出的背景

当今,在钢琴演奏的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倍受世界关注。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已经发展到对于任何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文化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听众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聆听音乐的心理与艺术境界也难免地会出现变化。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若是钢琴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缺乏创新,则很难适应当前人们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审美观念变化。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如果没能冲破传统束缚,树立起创新意识,则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同样,对于音乐文化——钢琴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其传承和发展也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当前音乐艺术创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钢琴这一音乐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必须向前迈出步伐,突破物质利益对钢琴演奏者的影响,让钢琴演奏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可以得到释放,甚至得到一定的增强。尤其是钢琴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方面的欣赏标准也有了变化,这些问题都体现了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二、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