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20:5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设计

傣族服饰创新设计探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别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服饰是具有代表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一。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本和名片,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傣族拥有众多的美丽服饰,目前对于傣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傣族服装等相关产业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及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傣族服饰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继承和推动传统的傣族文化的进步,促进当地的经济改善。《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中对于傣族的服装和装饰搭配分门别类地展开分析和介绍,为传承和创新傣族的服饰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是傣族文化的分卷。本丛书旨在抢救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全面并详细地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本傣族文化的分卷中们,作者从傣族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的服饰、传统的饮食文化、生活工具、生产用具、传统民俗和习惯、宗教信仰、特色雕像等诸多方面出发,精心选取了约一百五十多个传统的经典案例,对于其中的设计灵感、设计的特点、外在的表现形式、审美文化价值、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的讲解和分析,并且搭配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所拍摄的图片,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傣族人民的传统设计成就;傣族地区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该书对于我国傣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傣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长期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在语言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傣族人民的服饰文化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如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傣泐,所穿服装比较轻盈,造型简单不复杂,色调也比较温和;德宏州地区的傣讷比较习惯于穿短衫和黑色的筒裙,戴高筒帽子;性平地区的傣亚穿着主要以开襟的短衫为主,在裙子上装饰鲜艳的布带,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颜色比较丰富;元江等地的傣格所穿着的衣服比较宽松,袖子大且长,下身不穿传统的筒裙,而是穿裤子。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建立了自治区,在与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傣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开始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走出了国门。

该书介绍了当代傣族服饰发展的创新设计。为了适应新时代以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变迁的要求,推动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傣族服饰进行了创新设计。在款式上,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在保留整体的紧身上衣、筒裙的基础上,对于衣领、袖子和裙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改良。外罩更加紧身,致力于突出女性的曲线美,筒裙增加了拉链,会让穿脱更加方便。在色彩上,主要选择以红色、蓝色、黑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在内衣的色彩选择中则保留了原本的白色、粉色、肉色等简单素雅的色调,突出女子的冰清玉洁。在面料上,不再使用自己手工纺织的土布,随着手工业的让步和工业化的飞速进步,傣族服饰在面料方面主要选择了市场上常见的各种面料,如棉麻、蕾丝、聚酯纤维等,使得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更加方便,也有了更大的设计空间。在装饰上,不仅仅使用原本的串珠、刺绣等材料,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时下流行的水钻、花边、蕾丝边等对服饰进行装饰,让服装看上去更加精致,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设计感。该书探讨了创新发展傣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传统的傣族服饰文化进行创新有助于促进西双版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服饰的设计提供全新的思路,在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服饰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傣族服饰文化还有助于响应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号召,加强傣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繁荣世界的文化。傣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一脉相承,处处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在服装上得以彰显。因此,发展和创新傣族的服饰文化不但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有助于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傣族的服饰文化是傣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记录了傣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傣族人民的精神风貌、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选择,表现了人们坚韧的生命力、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思想,成为傣族人民新时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傣族服饰文化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服装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傣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既加强了民族交流,也增进了民族团结。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傣族》一书通过对傣族文化全方面的展示和介绍,有助于启迪我们发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美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傣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服装设计等相关产业未来的进步。

查看全文

创新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指出创新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系统分析了创新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历程,并针对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总结了其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设计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创新设计;设计方法;产品设计

创新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设计的研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1创新的内涵

20世纪初,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5%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而现在发达国家中的40%是依靠技术创新取得的。

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次提出。

查看全文

现代汉服改良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我国古代服装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现代改良汉服在承载古典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灵活多变的现代设计元素,通过对现代汉服面料、色彩以及款式的创新设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的面貌继续传承下去。通过对汉服进行的改良设计,使传统意义上的汉服得以新生,从而达到一种古衣新穿的效果。

【关键词】改良汉服;创新设计;款式特点;应用;传承

近年来,走在街头巷尾或闹市区,总是不经意间能发现许多穿着清新雅致、锦绣霓裳的汉服女子,她们长襟飘飘、气质优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现代流行的“改良汉服热”现象。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以“华夏一汉”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和“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艺术[1]。现代改良汉服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和谐含蓄的意境和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改良的现代汉服在承接古典汉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灵活多变的现代设计元素,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传统气息、显著的民族特征和时尚色彩的服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一般性的礼仪场合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喜庆日以及各类社交聚会等,现代改良汉服穿着适用范围比传统规范汉服更广泛,使用频率更高。

1传统汉服的款式特点分析

汉代服饰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类服饰文化从殷商时期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有较完善的一套服饰体系。为其他朝代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汉代服饰款式特点鲜明,配饰考究,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其中汉代的织染、刺绣等工艺也都得到较快发展,推动了服装款式和配饰的变化。汉服以及汉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影响,对我国当今服装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2]。传统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常用交领,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子宽大,袖口收缩,腰间系带,配以各种挂饰,下摆或宽大或曲绕,外衫无袖。汉代服装配饰极为考究,如腰带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螳螂形或琵琶形等。形象十分生动有趣,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在汉服款式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女装汉服款式研究为主,款式丰富多样,大致总结为如下3类。1.1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衣”为缝有袖筒,前开式的服装,衣襟右掩的称为右衽,衣襟左掩的称为左衽,不用扣子,多采用绳带系结。“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为了好看,裙摆做的宽大或用许多褶锏体现摇摆之感(如图1所示)。1.2深衣。深衣,是汉代达官贵人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右衽交领,圆形袖,开襟从领曲斜至腋下,右面衣襟接长,接长后的衣襟呈三角形,穿时绕至背后,垂及裸部,再以丝带系腰,上部合体,下部宽大,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是女子重大节日必穿的礼服(如图2)。另一种是“直裾深衣”,多采用右衽交领,开襟从领斜至腋下,下摆衣襟在右侧垂直向下,腰间系带。直裾深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是男子家居常服(如图3)。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领、袖和下摆的边缘都用不同色彩的布料或绣绘滚边[3]。1.3襦裙。即上身穿短衣,下身配长裙。短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襦裙通常分为3种:齐胸襦裙、交领襦裙和对襟半臂襦裙(如图4)。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和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腰间系带并配以装饰物,女子穿着时仙气飘飘、弱柳扶风、娇艳柔美。汉代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短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和“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4]。

2现代汉服的创新设计

查看全文

浅议创业模式皮具创新设计

摘要:本文浅议了创业模式下,关注市场与用户彼此间信息流的关系:设计创新与社会用户审美水平之间的适应或突破关系;中西艺术与审美的互置并存关系;一用设计与多用设计的转换关系,从而开展皮具品牌产品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皮具;创新;设计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及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启动了创业教育工作,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在治校层面、教育思想上全面推进创业教育,学院把“立业”作为校训,逐步构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学分制教学内容,探索师生共创的创业模式。服装学院手工原创皮具设计工作室在尊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注册与专业相关的服饰公司和品牌。创业模式中皮具品牌产品设计,主要关注市场与用户彼此间信息流的关系:设计创新与社会用户审美水平之间的适应或突破关系;中西艺术与审美的互置并存关系;一用设计与多用设计的转换关系。

1创造市场适应的皮具创新设计

设计创新与社会用户审美水平之间是适应还是突破,是争议已久的话题,唯市场论的保守商人坐拥稳定的商业利润,强调设计要适应社会、适应民众,现今的服饰市场大多陷入了消费适应的困境,失去了惊喜感和乐趣,趋于审美疲惫,企业的转型升级忽视了产品设计的转型升级。然而,学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仍是注重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主张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哲学中捷取设计美学,创制新产品,建立新的适度。当然,新的产品与消费者应存在对话的可能性、顺畅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引导社会审美认知的权利。富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设计一系列产品,总有部分产品的创新设计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或多种生疏感和新鲜感,在产品与消费者的对话中推动消费者从生疏变为熟悉,从熟悉抵达喜欢,这便创造了市场对创新设计的新适应。在某购物网站上搜索“女包”,出现的几乎都是单一材质,素面或常规图案的包袋款式,如图1所示,审美关系的和谐性让市场作出了停滞式的适应,普通消费者对美的体验和需求自然随之锐减,个性消费者陷入了审美疲顿。师生共创品牌的学院派设计充满了艺术理想与创新活力,品牌产品定位于小众消费者,而又引导大众对美的审度与思考。如图2的双层结构单肩包,产品创新了两种材质的组合叠加设计,PVC的透明外层结构,包裹着着内层的皮质小包,呈现出外观层次的丰富性,表达了设计师的自由心境,同时也是对长期设计市场适应束缚的干涉和超越,获得对自由的心理适应,在设计形式上引导市场的多元化组合设计考虑。图3的泼彩手提包设计立意于艺术,产品的艺术化塑造趋势鲜明,自由泼彩图案是艺术对生活的审美直觉,是精神优势的感性吐露,试图创造人的审美适应可能和感知系统,呼吁世俗情感的自由净化,手提柄的设计大胆借用了衣架本体,冲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衣架的形和质,让人们逐步去适应创意所构成的设计的形神、气度和情境。设计师的幸运体现为这样一种事实:熟知社会审美适应范围,在产品企划和设计中突破适应的惯性和惰力,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心理适应和市场适应。创造这样的适应,本身也是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

2体现中西美学互置的皮具创新设计

查看全文

公益广告中海报创新设计探析

摘要:公益广告是以通过广告形式向大众宣扬积极的道德规范为目的的,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及号召力是举足轻重的,具有自身独特的视点和社会价值。文章首先分析了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一步阐述了公益广告中公益海报的定义及特征,最后整理归纳了创新思维在公益海报中的运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海报;创新设计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公益广告的数量和表现形式也与日俱增,在创作公益广告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创新制作的表现手法、运用创意设计思维以及注重传播路径,同时应该关注创作的情感因素的运用,从而达到引起大众共鸣、共情的传播效果,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一、现代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公益广告的水准充分展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文明面貌、道德水平及社会风气。从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公益广告起步较晚,且运作模式可以归为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其发展状况可简单归纳为:(1)企业公益责任感弱,公益广告宣传路径窄。企业的盈利目的与公益广告背道而驰,尤其在这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更多企业会关注能带来更大利益的服务形式,阻碍了公益广告的创作及宣传;(2)内容没有创新性,远离群众生活。我国的公益广告大多数内容平分秋色,内容不具备深刻的内涵且缺乏创新思维,情感诉求表达不到位;(3)资金支持不足。没有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公益广告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4)形式和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平台的衍生,拓宽了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但就目前而言,公益广告传播途径利用率低,广告的格式以及内容也很单一,缺乏多维度创新设计。根据以上对公益广告发展状况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未来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1)政府与企业强强联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2)整合优化新媒体资源,为公益广告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宣传途径和形式,还可以从中学习创作方式、理念及思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3)加强公益广告社会责任的传递。公益广告首要特性就是秉承着社会责任和使命。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建设,有助于公益广告的更好的发展;(4)明确公益广告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制度;(5)深入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提升公益广告创新设计。应该鼓励开展公益广告学术研讨会和作品优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助力公益广告的可持续发展;(6)公益广告的公共性与个性化创新的统一,公众性与个性需求的多元化。基于对公益广告如今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总结,笔者以公益海报形式作为分析对象,以创新设计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公益海报的特征及创新设计在公益海报中的运用,为提升公益广告设计水平及各个群体对其的关注度助力。

二、公益广告中公益海报的概念及特征

查看全文

毛毡衍生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毛毡概念分类等基本内容的阐述,对其优势进行分析,并充分结合毛毡衍生产品的特点,分别从实用性、装饰性、可塑性和兼容性进行论述。最后从设计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从而为进一步引导毛毡衍生品创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毛毡衍生;创新设计

一、毛毡概念

毛毡历史悠久,据记载最早记录距今约8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记载最古老织品形式之一,与纺织、针织等技术相比而言,更早为人类使用。毛毡是以羊毛、牛毛等动物毛料为原料,经过挤压、揉搓等工艺制作过程,毡缩形成制品,无接缝和经纬交错,一体成形。

二、毛毡制作工艺

毛毡产品工艺成形制作方法为三种:针毡、湿毡以及湿毡和针毡结合。(1)针毡。该方法在当下应用最广泛。使用工具简单,仅需泡沫垫和戳针,用针将毛混合缠绕固定,用戳针戳成预先设定图形。戳针分粗针、细针,针越细越适合处理细节部分。形状色彩随时可变,制作中需集中精力小心戳针,手指易受到伤害。该方法制成品视觉效果显著,具有独特造型色彩质感美。通过该技艺使生活节奏慢下来,充满浓郁人情味。(2)湿毡法。早期人们使用该方法,游牧民族如蒙古族利用湿毡法可制作蒙古包毡包。羊毛是主要制作材料,本身具有较好坚韧隔音效果,更成为易折叠便携式可移动房子。早期湿毡法须使用动物纤维,用肥皂水充分浸泡,再用大型机器碾压,结实耐用,常用于面积较大片状实用制品,如壁挂、衣帽等。湿毡法实用性更强,增加人们对艺术美的欣赏感悟。(3)湿毡和针毡结合法。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并进行制作,即利用两种方法优势互补作用结合应用。具体而言,先用湿毡法完成较大面积部分制作,待干透后,再用针毡法完成小面积的细节装饰处理,即使用戳针进行戳制完成细致精美部分。使用湿毡和针毡结合的方法,可实现强烈视觉冲击效果。

查看全文

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当大规模的、分享型与数据应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颠覆了以往的依靠小规模的数据来发现一些事物发展的方向及轨迹.以往被群众所熟知的互联网是指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最显而易懂的解释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的行业,基于此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无障碍的融合,进而迸发出新的力量,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将社会资源配置中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出来,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激发全面创新发展.智能化的虚拟仿真技术也凭借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展的更有方向,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互联网+”产品创新研究也令人有了更多的期待.

1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灵境技术或者模拟技术都属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另一种说法,这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仪器仪表与测量技术为支持的用虚拟的手段模拟真实的现实事物.在各大城市商场设置的VR体验馆就是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表现,在VR馆中能非常“真实的”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与味觉等多种感官中感受到很像真实世界的虚拟现实,这个过程已经是对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直接而成本低廉的接触了.虚拟仿真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继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界,发现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并且即将成为人类认识、改造与创造客观世界的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1]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较为权威的书籍Burdea所撰写的《虚拟现实技术》一书总结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四个特点,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沉浸性是指使用者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力学系统、触觉系统甚至在味觉系统与嗅觉系统都能在不同类别的虚拟仿真系统中感受得到,在这种身临其境中,人通过主动的操控虚拟仿真系统的设置,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能够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像微观世界里的分子运动、宇宙无极里的天体运动、地球深处的地质结构变迁.这类的观察感受会更加深刻并较长时间的存留记忆之中,给人以一种如临其境的沉浸感.交互性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可操控性并且通过操控能够得到回馈与反应,这种回应是实时的,无延迟的,譬如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手持“方向盘”的这个虚拟行为,但使用者却能够接近真实的获得这一感受,身体能够感觉它的转动、变化甚至因为手的触摸导致周边物体温度的上升.构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对虚拟环境而言,虚拟环境的创造者是人,人将自己的构想与设计通过互联网等载体的应用以虚拟环境表现出来,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是想象画面的创造;再,当使用者沉浸在虚拟环境时,与现实环境的天然交互,多层次的感受大大激发了人的思维的丰富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智能性特指VR系统中添加的智能因素,被人创造的虚拟环境中的虚拟物体具备了认知、推理、决策等能力,是人工智能、人工生命技术与VR的结合,最大化的让人在虚拟环境中形成的各类感觉与感受与现实世界是一致的,这种极度逼真需要智能化因素的辅助.[1]在2017年初的围棋大战中,人工智能的代表阿尔法狗以绝对的优势战胜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少年柯洁,阿尔法狗就是人工智能的产品,它以它强大的计算能力令世界为之惊叹.虚拟仿真技术中智能元素的添加将为人类的学习、实验、试验、训练、设计、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方法,进而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降低实验的成本、降低管理费用,把不可逆与不可及的客观世界发展根据其规律提前展现,从本源控制成本与提高效率.中国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已经将虚拟仿真技术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互联网+”基于目前发展前景较好且发展领域非常广泛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说是两个世界级领先的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设计,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世界发展的方向.

2“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的特征分析

在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发展中,对互联网合理化的应用,深入的探索“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中用户心理以及针对不同的用户心理设计出较有针对性的产品.“互联网+”产品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以用户为核心,紧紧围绕着用户的体验需求提供的创新设计,是“互联网+”时代创新过程中最中心的目标.以外传统的设计的从技术以及理念方面都很难达到用户期待,难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但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构建一个以虚拟仿真系统的“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能够深层次的改善人与机之间的交互联系,并且据此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互联网+”产品创新的特点更加的先进,兼备常规产品创新的特征以及互联网产品的特征,互联网可以“+”任何事物,而这个加的过程就是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关于“互联网+”是如此讲的:“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经济创新模式.因而在“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落脚点依然放在创新上.“互联网+”的特征体现在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法制经济等方面.产品创新设计的特征可以从其收益的非独占性、系统性、技术性、新颖性、兼具硬件价值与软件价值等方面来分析.收益的非独占性是说企业在得到新产品获得的收益难以全部获取,“互联网+”中的跨界融合在其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互联网+”产品不是某一企业独立就能够生产制造出来的,需要多方面的融合协同以及群体智能,这其中无形资产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因而利益团体不再单一.其二表现在创新驱动方面,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快速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的力量来更迅速的迈向另一道路,就是产品创新过程中技术性与新颖性的另一表现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发挥出高新科技的动力,利用先进技术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2]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从硬件价值到软件价值,创造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及美学价值,简言之就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得双满足.再者,系统的开放性,“互联网+”产品的创新设计需要对以往制约创新的环境进行重建,新的“互联网+”产品的成功是多企业,多部门共同的力量以及外部因素的完全配合产出的,从经济、政治等各个涉及人的因素的所有领域全部联系起来,成为产品的市场驱动力,令其变现.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七是法制经济.互联网+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为基础之上的法制经济,更加注重对创新的法律保护,增加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是全世界对于虚拟经济的法律保护更加趋向于共通.[3]

3以虚拟仿真系统为基础的“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顾客需求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探讨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模式下的产品创新途径,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产品创新方式与顾客需求,提出“互联网+”模式下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创新模式,为推动产品创新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顾客需求;产品创新;关系要素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快速发展,顾客需求与市场需求也随之提升,产品设计必然要以不断创新的形式来适应这一变化,并且要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因此,处理好顾客的真正需求也就成为了产品创新生存和保证的重要奠基石。王方良等[1]提出把“互联网+”的跨界、市场、营销等几方面相融合,构建了“互联网+”模式与产品设计共建复合创新思维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创新力与发展力,实现了产品设计在新阶段下的创新突破与拓展。龚忱等[2]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提升产品功能及界面的创新设计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用户体验,从而提供了产品设计新的思路及方法。阿布力孜•布力布力[3]研究了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创新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消费者固有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有着很弱的影响,通过变量关系研究得出结论,替代性创新性和特定领域创新性对消费者固有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积极作用,能为新产品的营销发展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产品创新方式的突破对顾客需求的重要性备受关注,但关于顾客更为深层次需求下产品创新模式的研究不多。本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顾客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优势下的产品三大创新方式与顾客需求的关系要素,并根据两者的相互影响力提出产品设计更为系统的创新模式,从而加速推动“互联网+”模式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媒介模式

在传统模式中,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缓慢以及市场营销信息往往不对称,设计师对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使产品创新与顾客需求沟通方式堵塞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产品创新设计难以做到真正能符合顾客的满意度[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使顾客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互联网+”的显著优势,推动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产品的创新与顾客的多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的网络媒介平台。根据某些专家的推测与研究,“互联网+”模式表现出目前乃至未来的多行业跨界融合、信息链条广泛传播以及加速市场营销优势等特征[3],线上线下多元化满足需求方的意愿,用户满意产生共鸣后才会让产品产生价值,也就有了竞争优势的存在。

2变量关系要素的分析

查看全文

儿童娱乐床创新设计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娱乐床逐渐走进家庭,其市场需求量在逐年增长。儿童娱乐床由于其空间大,儿童可以在其内娱乐活动而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空间大也带来了难题,即体积大,携带难。目前有的折叠娱乐床折叠后四层支杆叠加,体积较大;有的为了避免折叠后折叠横梁干涉,折叠时只能折叠短边,折叠后长度依然很长,给包装运输携带等带来诸多不便。为使儿童床更方便使用,本文运用相关的创新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折叠后两侧的折叠横梁能错位折叠且能长边折叠的倾斜式儿童娱乐床,该床折叠后体积小,大大提升了产品使用的用户体验感。

1倾斜式儿童娱乐床结构创新设计

(1)倾斜式儿童娱乐床整体设计。倾斜式儿童娱乐床创新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左前支脚杆,右前支脚杆,左后支脚杆,右后支脚杆,左上折叠梁,右上折叠梁,左下折叠梁,右下折叠梁,前上横梁,前下横梁,后上横梁,后下横梁,折叠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娱乐床折叠。整体结构采用横梁与支脚杆倾斜设置,折叠后两侧的折叠横梁能错位折叠,折叠后的厚度仅为两根管材叠加厚度,比现有的减少了一半的厚度,能长边折叠,折叠后的宽度大大减小,在保证娱乐床打开时横梁和折叠横梁均水平的前提下,实现了折叠体积最小,节省了包装成本、运输成本,携带方便,同时将娱乐床脚垫底端面设置为倾斜面,保证脚垫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1左前支脚杆.2右前支脚杆.3左后支脚杆.4右后支脚杆.5左上折叠梁.6右上折叠梁.7左下折叠梁.8右下折叠梁.9前上横梁.10前下横梁.11后上横梁.12后下横梁;13折叠控制装置.14倾斜铰接组件.16脚垫.51左上折叠关节.52左上前半梁.53左上后半梁.71左下折叠关节.72左下前半梁.73左下后半梁.81右下折叠关节.82右下前半梁.83右下后半梁.141铰接件.142定位套.横梁与支脚杆倾斜设置实现。如图1所示,前上横梁9左端与左前支脚杆1上部倾斜铰接,高度方向与左上折叠梁5和右上折叠梁6间隔距离设置,其右端与右前支脚杆2上部倾斜铰接,使得其中心线与左前支脚杆1的中心线和右前支脚杆2中心线相倾斜设置;前下横梁10,其左端与左前支脚杆1下部倾斜铰接,高度方向与左下折叠梁7和右下折叠梁8间隔距离设置,其右端与右前支脚杆2下部倾斜铰接,使得其中心线与左前支脚杆1的中心线和右前支脚杆2中心线相倾斜设置;后上横梁11,其左端与左后支脚杆3上部倾斜铰接,高度方向与左上折叠梁5和右上折叠梁6间隔距离设置,其右端与右后支脚杆4上部倾斜铰接,使得其中心线与左后支脚杆3的中心线和右后支脚杆4中心线相倾斜设置;后下横梁12,其左端与左后支脚杆3下部倾斜铰接,高度方向与左下折叠梁7和右下折叠梁8间隔距离设置,其右端与右后支脚杆4下部倾斜铰接,使得其中心线与左后支脚杆3的中心线和右后支脚杆4中心线相倾斜设置;前上横梁9、前下横梁10、后上横梁11、后下横梁12两端均连接有倾斜铰接组件14,倾斜铰接组件14包括铰接件141,铰接件141包括用于与横梁端头连接的连接套14a和与连接套14a一体成型用于与支脚杆铰接的铰接套14b,连接套14a的中心线与铰接套14b的中心线倾斜交叉设置。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横梁与支脚杆之间的倾斜设置。(3)折叠原理。折叠控制装置13,用于控制娱乐床折叠,设置在左上折叠关节51上,如图2所示。折叠时,按下按钮132,折叠控制装置13解锁,向内侧按压左上折叠梁5和右上折叠梁6,四个折叠梁的折叠关节开始折叠,由于支脚与横梁倾斜设置,在折叠的同时,左上前半梁52和左上后半梁53以及左下前半梁72和左下后半梁73的铰接端向下翘,右上前半梁62和右上后半梁63以及下前半梁82和右下后半梁83的铰接端向上翘,错位折叠使得折叠后不会碰撞干涉且后减小一半,可以折叠较长的横梁折叠后的宽度大大减小。展开时,向外侧拉开左上折叠梁5和右上折叠梁6,四个折叠梁的折叠关节开始展开,由于支脚与横梁倾斜设置,在折叠的同时,左上前半梁52和左上后半梁53以及左下前半梁72和左下后半梁73的铰接端向上翘,右上前半梁62和右上后半梁63以及下前半梁82和右下后半梁83的铰接端向下翘,在打开后折叠横梁水平,折叠控制装置将折叠关节锁定。娱乐床展开时,左前支脚杆1、右前支脚杆2、前上横梁9、前下横梁10形成平行四边形,左后支脚杆3、右后支脚杆4、后上横梁11、后下横梁12形成平行四边形,左前支脚杆1、左后支脚杆3、左上折叠梁5、左下折叠梁7形成方形,右前支脚杆2、右后支脚杆4、右上折叠梁6、右下折叠梁8形成方形。图2左上折叠关节和折叠控制装置分解图(4)脚垫结构。将娱乐床脚垫底端面设置为倾斜面,与支脚杆配合,保证脚垫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如图3所示,左前支脚杆1、右前支脚杆2、左后支脚杆3、右后支脚杆4下端均设有脚垫16,脚垫16上端设有支脚卡槽161,脚垫16下端面与支脚中心线成倾斜设置。脚垫16下端面与支脚中心线的夹角N可以设置为91.5°~95°范围内,优选为93°。

2结语

通过对现有儿童娱乐床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倾斜式儿童娱乐床创新结构,操作方便,折叠后体积小,方便包装运输和存储,提升了产品的用户体验感。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探析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崭新模式,而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垣曲县同善村及周边区域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以舜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纽带,通过场所精神构建的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节点更新活化设计,使传统文化营造的场所精神与公共空间紧密联系融合,相互促进,提升传统村落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全域旅游;舜文化;场所精神;更新设计;生命力

传统村落典型的农耕形态、优美的田园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全域旅游战略让更多的乡村活起来,使村落得到动态的、活化的保护,给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也对乡村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村落更新、旅游开发、拆迁等原因,乡村原有的肌理结构、构建方式等受到颠覆性改变,这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因此,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村落文化应放在乡村建设更新和建筑创作的首位。如果不把传统文化、人们的情感和社会需求纳入到空间更新改造中,是无法被人们接受与认同的。村落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创意点,设计中不但要对传统建筑形态、乡土建造技术、装饰艺术加以传承,而且还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审美、场所精神构建等方式进行创新发展[1]。文章以同善村的公共空间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设计方法。

1项目的文化背景

项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垣曲又称舜乡,是舜帝故里,舜帝文化是垣曲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山镇为典型的盆地地形,由历山、冯诸山、麻姑山包围形成,沇河横穿而过。据《孟子•离娄》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①可以看出,舜帝活动区域集中于该盆地,因此历山镇域范围与垣曲县“舜文化圈”高度重合,并位于其核心地带。区域内有舜井、龙山陶场、瞽叟墓、雷泽、舜塔、舜石龛、负夏古城、虞舜庙,这些舜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舜的生活生产图谱[2],也把区域盆地内以同善村、神后村、观坡村、宋家湾村为文化节点的众多村落连结在一起,即舜文化为此区域文化联结的内在骨架,是研究与探索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图1)。因此,文章提出: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舜文化为纽带的区域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设计视角,使舜文化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与经济激活点,并以区域核心同善村为例,通过场所精神构建的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节点更新活化设计。

2同善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