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20:27: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力

国税创新力调研报告

国税系统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是税收事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国税系统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如何,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创新力作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之一,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它肩负着能否带领全体国税干部全面推动国税工作创新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各项工作落实和税收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国税系统领导干部的创新力,使本单位、本部门跟上时代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葆活力,是当前国税系统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简单地说,创新力就是人们抛开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创新技能则是创新的基础。

由上论述可以看出,创新是创新力的源头和关键环节,创新力是创新的基础,决定创新的成败,两者相辅相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力不仅仅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也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因此,领导干部的创新力其基本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常常运用于人们的创新性活动过程之中,它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思维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特征:第一,积极的求异性。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的、有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第二,敏锐的观察力。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作出新的发现和发明。第三,创造性的想象。表现为不断地改造着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抽象思维以独特的形式。以上创新思维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着的,它们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的目的。可以说,思维能力决定工作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尽力摆脱单向思维和惯性思维的束缚,确立独立性、批判性、系统性、开放性、逆向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创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是创新决策能力。决策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决策具有突出的战略性,即领导决策的事情一般都是有关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决策又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为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的环境或条件往往是未知和不可控的,可见决策面对的是高成本和高风险,也因此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决策创新的高要求。领导决策创新是指对传统的决策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的革新。在决策的主体上,改变过去那种单靠个别领导人拍脑袋决策,转向靠集体智慧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变传统的经验决策法为科学决策法,变单纯定性决策法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在决策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仅依靠少量的、零散的信息进行决策的方式,演进为依靠大量的、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决策的方式;在决策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古典的决策理论发展为应用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决策论等新型理论。领导干部创新决策能力高低实际上就是体现在能否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查看全文

领导创新力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当今受到了高度重视,国税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税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参与和付出。国税事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国税干部职工不断创新的历史。国税系统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国税事业不断树立新目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就的内因所在。如何提高创新力,也成为各级领导、广大国税干部职工热议的话题,被摆到并上升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上来。本文拟从县级局领导的角度,浅议如何提高县级局中层领导干部的创新力。

一、县级局中层领导干部创新力现状简述

调查发现,从创新力方面的表现看,县级局中层领导干部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固步自封型。这部分中层领导干部中一部分人乐于墨守成规,犹豫观望,喜欢迈着“老八步”,不想、也不愿意去尝试创新以提高工作质量和绩效,对他人的一些创新的思想和做法既不感兴趣,也不埋怨和排斥,经过长时期的适应以后,才慢慢试着采纳一些创新做法。还有一部分人受一些传统或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怕人说闲话、怕惹麻烦而不去尝试创新,体验创新。

(二)消极应对型。这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对别人的一些创新思想和提出的一些创新做法,有着一种“先天性”的排斥心理,总是持怀疑、抱怨甚至打击的态度。他们总认为别人的创新思想是标榜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手段,对工作的实际帮助有限;对于经领导批准实施的创新做法,经常嘀咕,这也不行,那也不是;对提出创新做法的人,经常予以冷嘲热讽,甚至不择手段进行打击。

(三)有心无力型。这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受自身学识、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对工作怀有一腔热情,想通过一些创新的做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总不能尽如人意,他们的一些创新做法经常会由于指导思想不对路、方法不对头而流于失败,差强人意,令人感到心疼和惋惜。

查看全文

学生的创新力浅析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教师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③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2.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①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③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3.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3.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创新力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创新力不足而导致其控制力弱化所致,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之间具有因果负反馈、源动力与外动力、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了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防控安全事故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查看全文

论文学术创新力特征研究

1引言

HeatonJeremyPW指出创新力在学术部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创新价值高、能较大程度推动学科发展的论文,从而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创新。目前关于学术创新力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学术创新力评价正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与创新力评价相关的研究较多,包括高校创新力、学科创新力、企业创新力等,但直接研究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文献非常少。因此本文在进行文献搜集和参考时,不仅参考了学术创新力评价相关的文献,还参考了与学术创新力相似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学科创新力等方面的文献。

2相关研究

目前,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以同行评价为主要手段的定性评价法和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定量评价法。2.1同行评议法。同行评议最早源于1416年威尼斯共和国邀请同行专家对专利进行评审,该方法被大规模采用是在19世纪的美国,由美国科学基金会组织和实施。之后,德意志的联合研究会、欧洲科学基金会、加拿大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基金会等组织都开始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同行评议逐渐成为被国际学术界广泛采用的一种学术评价手段。同行评议这种评价方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一直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不同专家本身的思维认知和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同,对同一问题按照同一标准产生的观点也存在不同,并且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限制专家的判断,因此该方法易受到专家主观性的影响。另外,当面临海量评价数据时,专家评议的速度慢,耗时长,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制约同行评议方法使用的因素。2.2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就是基于与创新力评价相关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论文创新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评价方法中,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文献计量法包括单个特征指标评价法、以影响力测度创新力法、指标体系评价法、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构造创新力评价指标法五类方法。(1)单个特征指标评价法【2-3】。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用h指数,影响因子等单个特征指标来衡量学术创新力。单个特征指标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论文的质量,但h指数高的作者产出的论文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新力,影响因子高的论文质量高,但质量高的论文可能是对之前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也可能是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创新力不一定高。因此,仅用h指数或影响因子这些单个特征指标进行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评价存在不合理性。(2)以影响力测度创新力法【4-7】。目前,有很多学者将创新力和影响力等同,认为影响力大的论文其创新力一般都比较高,而影响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所有很多学者直接用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和方法进行学术创新力的评价。但实际上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新力之间不能等同,影响力高的论文创新力不一定高,因此直接使用影响力测度创新力存在不科学性。(3)指标体系评价法【8】。这类方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取与学术创新力相关的指标,利用相关指标构建用于学术创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通过熵权法、层次分析法或专家评测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创新主体的学术创新力。该方法虽然分析角度比较完整,但各个变量对学术创新力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简单使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测度创新力也存在不合理性。(4)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9】。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的手段,从题录数据或者全文内容中提取出能表征论文创新点的数值特征或者文字特征,得到同领域论文创新力的相对大小。基于论文内容的评价法指标提取过程复杂,且通常只能对同领域的论文进行评价。(5)构造创新力评价指标法【10-15】。在关于学术创新力评价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引文或者知识网络构造了新的学术创新力评价指标,用构造的指标值指示学术创新力的大小。构造的某些指标存在定义方式过于直白、可解释性不强等缺点,该方法考虑到的数据维度有限。2.3研究现状述评。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创新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在学术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文献大多集中在对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上,鲜有文献真正结合学术创新力的概念、特点和过程对学术创新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不管使用定性法还是定量法对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准则做出判断,因此结合创新力的特点提取出真正影响学术创新力的因素非常有必要。通过上文对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可知,与其他四类定量评价方法相比,构造指标体系法只使用一个构造的指标衡量论文的学术创新力,可操作性强。这类方法从引文网络或者知识网络的角度出发,探究学术创新力的相关规律,能相对有效地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构造指标法构造学术创新力特征指标体系。目前有代表性的构造指标法主要包括下面三种:“S指数”测度法【11】、基于期刊组合的测度法【14】、动态网络测度法【15】,在这三种方法中,基于期刊组合的测度方法认为只要在参考文献中对期刊进行了新的组合,即实现了创新,目前这种定义方式过于直白,可解释性不强,并且这种方法的计算过于复杂。“S指数”评价法和动态网络评价法都符合科学简单、测量维度单一、基于结构属性等原则【11】,能有效地对论文的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相比较而言,动态网络评价法不仅关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还关注了引证文献引用结构的特征,更能体现出论文对学科知识的革新程度。另外,动态网络评价法的被引频次远大于“S指数”评价法,该方法的被认可程度高。图书情报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大部分工作都是对现有工作的革新,动态网络测度法更偏向于测度常规性革新,因此本文选择动态网络测度法对论文进行创新力值的标注。动态网络测度法如图1所示,图1是论文的引用结构图,在图中,中间的灰色方块代表论文,左边的圆形代表论文参考文献的集合,右边较大的圆形代表论文的引证文献集合。根据引用结构,引证文献有三类:图中绿色的方框表示引证文献既引用了论文i又引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j,红色方框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论文i,蓝色方框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论文的参考文献j。图1学术创新力的动态网络测度法该文章认为,在论文的引用结构中,如果引证文献只引用了该论文,没有引用论文的参考文献,证明该论文对现有理论、技术的革新程度较大,即该论文具有很大的创新力。如果该论文的所有引证文献既引用了该论文,又引用了该论文的参考文献,就认为论文对于已有知识理论的改变很小,该论文几乎不具有创新力。据此将创新力公式定义如下:D=ni-nkni+nk+nk(1)其中ni表示引证文献只引用了你的论文,nj表示引证文献既引用了你的论文,又引用了你的论文的参考文献,nk表示引用者只引用了你的参考文献。该值基于引用结构度量了创新性,该值的取值范围是[-1,1],值越接近于1,说明文章的学术创新力越强。认为被引频次为0的文章不具有创新力,创新力值记为-1。

3学术创新力特征指标构建

学术创新力归纳为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过程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等新知识的能力。根据概念可知,学术创新力表示的是创新主体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最终体现在创新成果中。因此,要对学术创新力进行测度,需要对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进行研究,提取出能表征创新力值的特征。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创新积累阶段、创新产出阶段和创新扩散阶段。相应地,根据创新过程将学术创新力分为创新吸收力、创新产出力和创新扩散力。对学术创新力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跟创新过程有关的指标,还要考虑能影响学术创新力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无关创新过程或创新成果。综合上面的分析,将学术创新力的一级指标归纳为创新吸收力指标、创新产出力指标、创新扩散力指标和学术创新力评价的其他内在影响指标。如表1所示。3..1创新吸收力指标。学术论文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对同一领域的现有知识进行采集、整理和吸收。学术创新的吸收阶段依托的主要介质是跟研究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16】,高质量的参考文献能为创新主体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激发学者新的想法,为论文创新的前期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将参考文献的相关特征作为创新吸收力的评价指标,评估论文在创新过程中对现有知识的吸收和采纳程度。采用参考文献数量表征吸收数量,参考文献被引频次和参考文献期刊影响因子均值表征吸收质量,参考文献中近三年论文占比表征吸收速度,参考文献的学科广度分布表征吸收的广度。学科分布广度计算是将论文参考文献的分类号作为参考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使用参考文献来自不同学科的程度表示创新吸收的广度。信息熵是香农提出来的用于量化信息的指标【17】,用于描述状态的不确定程度。本文借鉴信息熵的概念,定义了如下公式来表示论文d创新吸收的广度:H(d)=-∑i=1kpilogpi(2)其中k是论文d的参考文献所属的学科类别数,pi是参考文献中属于第i类的论文篇数与总参考文献数量的比值。当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来自同一学科领域时,该公式的值为0。该公式的值越大,表明参考文献涉及的学科领域越广,创新吸收的广度越大。3.2创新产出力指标。创新主体在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借鉴和吸收后,会激发脑内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灵感,从而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创造出新方法或者新理论。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无法物化,但科研成果是创新的最终结果,也是创新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研究成果中,作者可能基于之前研究方法的不足,对方法做出了改进;或者将之前零碎的知识融合创新,构建出某研究领域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通过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研究,提出新的观点理论。科研成果体现了创新主体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本文将创新成果即论文的各种特征作为创新力评价的特征指标。除了采用论文的字数、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均值表征创新产出力外,还采用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相似度表征论文的新颖性,论文涉及的主题范围表征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论文新颖性和论文主题分布广度的选取依据和计算方法如下:(1)论文新颖性一般来说,论文内容的新颖性可以通过论文和其他文献的相似度来表示。若相似度较高,证明论文和其他文献的差异度小,文章的新颖性低。相反地,低相似度意味着论文的高新颖性。来自不同领域的论文之间肯定存在着较低的相似度,依据其他所有论文计算出来的新颖度值不准确。通常认为论文和其参考文献所在的研究领域相同或者相似,所以本文借鉴文献【18】的公式,用论文和其参考文献之间的相似度表示新颖性:Novelty(d)=1|DR|∑d∈DR∑w∈Vp(w|d)logp(w|d)p(w|d')(3)其中DR是论文的参考文献集,V是根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的内容构建的无重复词汇集,p(w|d)是单词w在论文d中出现的概率,定义如下:p(w|d)=num(w|d)∑w∈Vnum(w'|d)(4)该公式的原型是KL散度【19】(Kullback–Leiblerdiver⁃gence,KLD),它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性。在这里该值用于衡量单词在论文和参考文献中分布的差异,该值越大,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相似性越低,论文的新颖性越高。(2)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每篇论文虽然都有核心的研究目标,但不同论文涉及到的主题范围不同。论文用到的主题概念越多,说明论文涉及的学术领域越广泛,论文具备创新力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本文将主题分布的广度作为创新产出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借鉴文献【20】中的公式,论文主题分布的广度定义如下:diversity(d)=1|Z|∑zi∈Z-p(zi|d)logp(zi|d)(5)其中Z是论文涉及到的主题集合,P(zi|d)表示文档d所分配的主题z∈Z的概率分布。此概率分布可以使用主题模型LDA【21】来计算得到。LDA是一种概率生成方法,输入论文的内容和主题个数,可以得到文档在各个主题下的概率分布。3.3创新扩散力指标。学术创新的过程表现为“吸收—创新—扩散—再创新—再扩散”,学术创新扩散是指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被他人引用和借鉴,催动其他学者新想法的涌现。知识创新后的扩散程度和范围能反映出学术创新的价值和被认可度,是学术成果创新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的科研成果形式是学术论文,论文创新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被引用的特征量化。因此,本文使用引证文献的相关特征来测度创新扩散力。具体包括采用被引频次表征扩散数量,采用引证文献的平均被引频次和引证文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均值表征扩散的质量,采用论文扩散到不同学科的程度表征扩散广度,扩散广度的计算方法同创新吸收的广度,在计算时需把参考文献的相关特征替换为引证文献对应的特征。3.4学术创新。力其他内在影响指标以上的评价指标是基于论文的创新过程提取出来的,实际上除了以上指标,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论文的创新力。本文选取合著者因素、作者声望、论文受资助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学术创新力的特征。合著因素主要是通过合作者数量和合作者所在机构数来表征。作者声望主要通过第一作者总被引频次、h指数、参与发表的文章数量,论文最大被引次数,平均被引频次五个方面来表征。基金资助主要分为不同的等级:重大国家级基金、国际级基金、省部级基金、一般基金和无基金。

查看全文

我国企业创新力影响论文

摘要:创新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但是,在激烈的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企业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机遇。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

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

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们都纷纷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企业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使我国多项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项目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占51.4%。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市场销售额达560亿元。数字化产品以及信息家电等新一代产品正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产品、数字化终端产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为97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高科技人才辈出,2001年我国科技人员增致136.8万人。2004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递交专利权申请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长38%,17。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38.4%,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其销售收入的0.71%,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到2003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71%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使我国企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决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底的产品生产,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企业和市场严重脱节。由此而知,我国企业的创新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企业创新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查看全文

加大创新力扶支柱产业化转危

今年以来,市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重点支柱产业增势趋缓、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增长乏力等情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强化校企对接,抓好项目攻关,扶持企业创新,支柱产业、企业转危为机初见成效。

一、创新模式,为企业争取科技立项。紧抓省加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投放力度机遇,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各地企业及部门作推介,充分调动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实现由“等项目”到“争项目”的转变。目前,市共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62项,比去年同期增长32%,计划争取省财政扶持资金94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广东温氏集团的“大型养殖场污水零排放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市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材工业废料生产人造石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省级重大项目。同时,积极与南京工业大学有关教授对石材加工产业作专题研究,以“石材加工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为主题,向省科技厅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

二、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全省首批两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之一,为增强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市围绕辖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重点抓好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并力争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北京化工大学分别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充分发挥中南大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研究院的作用,主动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培训等业务,促进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态势。

三、重点帮扶,为企业增加科研经费。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组建和完善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畜牧业开发研究及产业化中心。积极组织各方面教授、专家深入调研,紧抓项目开发重点,充分利用广东温氏集团现有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着力建设该市第1家、我省第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动承担国家863、973重大攻关课题,并大力推进国家级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及推广。同时,认真组织不锈钢、石材、硫化工三大产业集群“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实施,着力争取省级科技经费,拉动投入,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力争创建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环保型企业。

查看全文

透视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创新力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又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但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来看,有些地方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缺点,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仅有的一些思维火花也给无情地熄灭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我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谈一下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立目标、任务可以去掉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上好每章开头的启始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了解了本章学习内容之后,他们会想一想,自己在学完本章后将要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作品,从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大的方面不说,就说小的方面。例如:在讲完文字编辑软件Word的学习任务目标后,又向大家演示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其他学校学生制作的优秀电子报刊,让学生为自已的班级作一个电子报刊。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查看全文

自主实验设计与学生创新力锻炼

机能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强调的是验证性实验,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验室的再现,对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为此,自1999年我校机能实验中心成立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包括最初的综合性实验、随后的自主实验设计以及新近设立的医学动物实验设计理论课,为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学生广泛的好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深化机能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与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地融合,使得实验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为此,北医在1999年成立了统一的机能实验中心,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教学实验室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并相应开设了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如“血压调节和失血性休克”、“影响离体心脏灌流的因素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家兔肾功能测定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机制、疾病时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药物的作用有了直观和连贯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彼此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综合性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课时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常常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综合性实验中依然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相对来说还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性还远远不够。

二、自主实验设计的开展

在掌握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在2001年又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课程[1]。针对与机能学内容相关的研究目标,由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自选题目,课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查阅文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验设计答辩,通过学生之间的提问、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完善学生的实验设计,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在橱窗展出。比如学完肝功能衰竭,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去设计一个肝性脑病及其防治的实验方案;学完呼吸衰竭,就会想到去设计一个肺水肿及其抢救的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针对某个有争议的环节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者突破所学课程的局限,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不足之处在于最初的实验设计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很多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抱有不小的遗憾。

三、自主实验设计及操作

查看全文

中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创新力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是当前时展的重要特征,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要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创新教育。这样才可以促使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因此,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把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育也更肩负着重要的民族兴盛使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逐渐转变思维理念与工作方式,也在改变教育模式。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时代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业成绩、文凭并不再是评价人才的标准,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才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要求。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就要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头脑,提升紧迫意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在中职院校当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专业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很多学生都热衷于学习相关的技术,并且乐于探索信息网络,因此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适合于年青人,尤其是学生的学科。在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学生来说亲和力非常强大。中职院校本身的优势就在于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大胆进行实践创新等教学活动探索中去。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教师是与信息技术接触最多的,对于最新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嗅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创新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计算机教师应该掌握扎实的学科素养,明确先进的学科发展动向,有良好的教师基本功素质,开展赏识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理念,使学生们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获得学生的支持,从而增强自身的学业素养,更加自尊、自信、自强,有积极向上的源动力,尽量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使自身成为社会上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课堂当中展示自己的所学、所得,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使学生每一次努力都可以收获较好的亮点,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去,并在学习过程当中采用更具有主动性的学习技巧与操作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在不断进步,教学方式也在创新。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演进为小组教学、互动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引领学科,计算机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教学创新力。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袁提升中职生创新能力

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教学的一贯追求,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利用鼓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内容。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要大胆整合教学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情实际,更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运用竞赛方式加以解决,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让学生们之间共同探索,启发思路,碰撞思维的火花,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编辑文稿能力,用做图软件画出彩图及制作书签等较小的实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成绩,运用photshop、coredraw等绘图软件制作精美的画报等。这些教学工作与我们的学习相关,但又揉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是提高学习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训练学生创新运用素材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直观性与想象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