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8:08: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伤骨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伤骨科

创伤骨科病患全面护理

创伤骨科患者的创伤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或者是意外造成的,与一般的住院患者有很大差别。不仅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而且有很强烈的心理反映,创伤骨科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和四肢骨折,有疼痛剧烈、制动时间长、卧床时间长、恢复慢等特点。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在心理上受到创伤甚至要极力忍受折磨。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的差别,制定相应的对策,提出了全方位护理的概念[1]。所谓全方位护理,是在当前舒适护理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护理对象、护理的多个阶段进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舒适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患者一个舒适的条件,如舒适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方法、舒适的体位、疼痛的舒适护理、心理的舒适护理、放松训练等。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处于最佳的状态,以最好的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护理手段。根据治疗过程,把全方位护理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几个阶段,再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加上不同的心理和身体锻炼等方法,使患者更快的得以康复。

(1)术前护理。

骨科创伤初期,因突发性和强烈的心里反映,患者会有紧张、恐惧等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前准备的同时,必须以热情主动、同情和爱护的态度,加上相关的健康教育,以适当的方式将手术准备的目的、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告诉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满足患者对治疗效果等知识的需求,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放松患者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会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也会得到增强,并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中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一般被麻醉,加之术前的心理护理,患者已经做好手术的准备。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心理方面的护理。这一阶段,对护理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动作迅速、思维敏捷,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掌握常规检查结果的正常范围,严格按照规程执行操作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根据医嘱及时护理,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标准、规范的治疗。

(3)术后护理。

查看全文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研究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急,且导致患病的原因较多而复杂,尤其是近年来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疼痛是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许多患者由于剧烈的疼痛而导致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部分耐受性较差或身体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还可能因为创伤性疼痛威胁到生命安全[1]。所以,加强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治疗与护理技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友好关系的升温发展,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快速康复[2]。本文通过分析强化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探讨更佳的疼痛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的标准:(1)年龄小于60岁;(2)住院治疗,且没有发生中途转院的情况;(3)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能自主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3]。根据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纳入标准,对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98例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满足创伤骨科临床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数字分配的方式将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的49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19~57岁,平均(34.68±6.19)岁;男26例,女23例;普通摔伤4例,交通伤29例,器械伤5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观察组年龄18~55岁,平均(34.71±6.03)岁;男27例,女22例;普通摔伤6例,交通伤28例,器械伤4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的意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其中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创伤处置、药物镇痛等措施。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了强化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主要的内容如下:(1)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来提升护患的友好关系,从而便于采取语言安慰与鼓励,交流过程中适当的肢体语言及为患者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都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并联合病房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的声音,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素质,使得患者心理上的疼痛应激反应得到充分降低[4]。(2)优化护理操作技术。在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柔,且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患者的创面或创伤发生感染,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操作可能造成的疼痛担忧[5]。在对患者的创面或伤口进行接触性护理时,应轻柔、有序地进行,尽可能降低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例如在进行伤口的清洗与包扎、改变体位、病床用品的更换等过程中,都应该动作轻柔,控制好着力点与力度[6]。(3)疼痛感转移法。正确应用疼痛感转移法,能够较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过在病房内播放舒缓、悦耳的音乐,与患者聊天或者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来缓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7]。(4)科学使用镇痛药。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尽量不使用镇痛药物,但是对于疼痛过于剧烈,患者难以忍受的情况时,可使用适量的止痛药来降低疼痛感;另外,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机制用药,防止出现滥用止痛药的情况出现,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损伤[8]。(5)开展疼痛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与镇痛知识,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镇痛观,并指导患者学习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疼痛时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技巧,告知患者急诊创伤性骨疾病应注意的事项[9]。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价。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主要的观察指标是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其中,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进行评价,评价得分越低,说明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调查表总分100分,由患者自主填写,根据患者最终得分来评价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超过80分的评价为非常满意,得分为60~80分的评价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评价为不满意[10]。护理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观察。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3.28±0.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中接受治疗的8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强化疼痛护理法用于观察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心率和收缩压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稳定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疾病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创伤骨科;强化疼痛护理;疼痛评分;满意度;心率;收缩压

医院中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患者,患者病情较为危急,发病原因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身体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水平明显升高,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死亡[2]。为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应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预后[3]。现阶段,倡导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4]。本文将于2020年1-12月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80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1-12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4~83岁,平均(56.8±2.8)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84岁,平均(57.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定期进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观察组行强化疼痛护理法,包括几下几方面:①开展疼痛教育: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介绍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疾病知识及镇痛知识,增强患者对镇痛工作的重视度,告知患者疼痛缓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导患者一些缓解疼痛感的小技巧。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期间,应严格做好消毒杀菌处理,并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患者的创面部位处出现严重的感染。伤口及创面护理需有序及轻柔,避免操作不当而引发患者出现较大的疼痛感,应确保动作的轻柔性,并对力度及力点进行控制。根据创伤骨折部位采用不同体位或肢体摆放,使用丁字拖,夹板,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固定,用伤科黄水纱湿敷骨折部位,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患者的骨折部位处能够快速愈合。②环境干预:若环境舒适度不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身体舒适度的提升,加强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将清创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安静、温馨、清洁及舒适,使患者的身体疼痛感得以明显减轻。③心理护理:若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将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缓解。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进入到医院之后,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疏导,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自信心的提升。另外,应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疼痛是创伤骨折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还可采用为患者播放电视节目、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减轻。④轻柔操作:在对患者行体位变换及创面包扎等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轻柔的动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创面,而导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药护理:当患者出现疼痛感时,若使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将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应给予患者镇痛类药物。在此期间,要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服药,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药物成瘾。观察指标:①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轻,重度疼痛度评分为≥7分,中度疼痛评分为4~6分,轻度疼痛评分为1~3分。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6]。③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水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处理,VAS评分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查看全文

创伤骨科护理风险及管理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管理策略。方法选择本院创伤骨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意外伤发生情况、投诉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投诉率、意外伤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风险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临床护理;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公众维权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单位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环境、患者、护理人员、护理制度、技术、药物、护理流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预见、分析与管理,进一步降低经济损失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创伤骨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治疗组男152例,女106例,年龄33~79岁,平均(54.8±8.2)岁。对照组男156例,女102例,年龄32~78岁,平均(52.7±7.9)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饮食管理等,不对护理内容做特殊要求。1.2.2治疗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查找护理缺陷:①护理人员不足,由于人手不足,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紧张、大意等情绪,导致很多工作未按要求进行。②有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相关制度的执行不到位。③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无法对现有的或是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进一步导致多种风险的发生。④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骨科护理知识,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不熟练,不能及时观察患者病情,也无法重点观察病情。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缺乏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而导致多种风险发生。⑤不能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医患关系较差。⑥疏于环境管理,相应的设施设备不合理。(2)制定风险管理措施: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管理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量以及工作时段变化,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人员的充足,进而保障骨科患者的有效康复。②各科室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加强风险培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清晰认识到在病人护理中,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相关义务权利等等[1]。同时,穿插反面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及时通报护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高发环节,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证据意识。③各科室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护理培训,进一步加强关于急救、急诊等突发事故的培训学习。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应急预案以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护理质量。④加强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细节管理,在护理全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护理技巧与沟通技巧,把握好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每一项护理的规范性、标准性[2]。在护理之前,向患者介绍相应的护理操作,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⑤针对医院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应当加强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开水房、地面等的干净、卫生,只有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才有利病患的康复。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情况(误吸、自伤、褥疮、坠床等)和投诉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疗效。方法将近期我院18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经样本抽取方式将其分为2个组别(综合护理组90例与常规组90例),综合护理组患者主要使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常规组主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比分析组间护理后的患者的满意程度与围术期疼痛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综合护理组患者的总体满意率占98.65%,与常规组患者的86.87%相比,综合护理组满意程度明显较高(P<0.05);其中综合护理组的VAS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围术期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综合护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与交通等提升,各种意外事故所导致的骨折患者逐渐增加,临床表现:创伤位置疼痛,活动受到局限,肿胀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疼痛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会围术期治疗的重要辅助[1]。本文主要探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情况,以便为后期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80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样本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综合护理组90例患者,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40.17±2.15)岁,常规组90例,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在19-67岁左右,平均(43.23±4.26)岁;其中病情状况:有60例患者出现上肢骨折,70例患者出现下肢骨折,30例患者脊柱,20例为多发性骨折;且两组患者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间的年龄与性别、病情情况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规组患者主要选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主要包括一般护理与饮食营养护理、用药护理等[2]。综合护理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添加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所示:①健康宣教。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其中主要包含了手册宣教与口头宣教,或者是利用视频宣教等方式,同时为患者介绍此次手术治疗的目的与手术操作方式以及术后情况等,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与生理需求,并向患者与家属介绍手术中的重要性与配合,指导患者进行各项功能的锻炼;②心理护理[3]。由于创伤性骨折时常会出现疼痛感,使患者各项活动受到限制,再者由于患者对手术中的风险与术后恢复情况出现担忧,时常会出现焦虑与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针对患者的疑问应及时给予解疑答惑,指引患者适当的进行深呼吸,以此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与情绪。③日常生活护理。在整个围术期,要保持患者的病房干净整洁;同时还要确保患者的皮肤保持干燥与清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护理与管理,帮助患者整理床铺,以此来确保病房环境干净、整洁、舒适,预防压疮。针对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康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有效的指引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并做好清洁等工作。④术后康复训练。手术后,需要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与指导,其中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了早期床上肌肉锻炼运动以及后续的关节功能锻炼,这样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创伤部位的快速恢复,进一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快速恢复[4]。1.3诊断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主要采取百分制,将其分为三部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大;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发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有效的评分,总分数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觉越大,分数越少表示疼痛感低[5]。

2结果

查看全文

骨科创伤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的骨科创伤患者70例,根据其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35例研究组患者通过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对疼痛程度优良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1.43%和94.29%,均高于对照组患者(68.57%和77.1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科;临床疗效

骨科创伤是医院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是骨科创伤患者治疗期间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70例。3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23~79岁,平均(48.6±13.1)岁,致伤原因:摔伤51例、车祸20例、砸伤18例、情况不明3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5例、Ⅱ型32例、Ⅲ型41例、Ⅳ型8例、Ⅴ型6例;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5~79岁,平均(49.1±10.8)岁,致伤原因:摔伤48例、车祸22例、砸伤20例、情况不明2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40例、Ⅳ型7例、Ⅴ型4例。此外,本次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的情况下,自愿签订知情确认书后方进行本次研究。

查看全文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疗效分析

疼痛是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最主要的症状,由于肢体骨骼和肌肉受创,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且剧烈的疼痛感;并且疼痛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过快等一系列症状;而此时患者心理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因此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术后整体恢复。由此可见实施相关疼痛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选病例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本院急诊创伤骨科患者132例为纳选主体,依不同模式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29.5~66.5岁,平均区间(46.19±11.40)岁。观察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28.5~65岁,平均(46.13±11.42)岁。临床选取的病例资料对比后的结果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在监测生命指标的基础上对其病情进行加强观察。观察组:强化疼痛护理:①心理干预:入院后热情接待,积极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语言安慰与鼓励患者;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中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患者,增强患者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降低心理疼痛应激反应;②优化操作技术:动作轻柔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并严格执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创面发生感染。在进行操作时可以通过语言来转移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感。护理创面或伤口、清洗与包扎伤口时动作轻柔;③痛感转移法:教会患者使用正确的痛感转移法来缓解治疗带来的痛苦;可以在睡前播放轻音乐来缓解注意力,降低疼痛;④药物镇痛:若患者剧烈难忍,必须遵医嘱来给予止痛药。1.3观察指标。1.3.1分析对比两种措施下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睡眠质量情况。[2];其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评价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值0~21分,分值和睡眠质量成反比,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1.3.2对比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分值。100分,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90分),不满意(≤70)。1.4统计学方法。计算软件:SPSS22.0版本,连续性变量资料:t计算以(x±s)表示。定性数据:x2核实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0.05,证实两组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资料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阐明两组疼痛、睡眠质量。数据显示: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较低(较对照组)(P<0.05)。见表1。2.2对比护理满意度。数据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61%,观察组92.31%,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护理的作用

疼痛护理管理手段能够为患者考虑,有效尊重并保护患者,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提升手术的治疗效果。手术的疼痛护理管理手段体现了对患者缓解不安情绪和对保护患者隐私以及考虑患者的舒适程度的人文关怀。针对创伤骨科患者来说,在治疗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痛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对相关护理干预带来更高的需求。一些研究发现[1],在治疗创伤骨科患者时,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手段,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相关护理工作的舒适度。本次研究抽选某医院在2017年至2018年一年之间收容诊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旨在针对创伤骨科患者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手段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某医院在2017年至2018年收容诊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并将这100例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即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在普通诊治组中,存在男29例和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41.1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6例患者患有股骨平台骨折,14例患者患有胫腓骨骨折,13例患者患有髌骨骨折,7例患者患有踝骨骨折。在优质诊治组中,存在男27例和女23例,年龄19-63岁,平均38.5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5例患者患有股骨平台骨折,13例患者患有胫腓骨骨折,12例患者患有髌骨骨折,10例患者患有踝骨骨折。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普通资料的比较中,两组数据分歧不存在统计学事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1.2方法。对普通诊治组的患者,采用普通的护理手段,即:手术室的护士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尽量缓解患者不安和畏惧的心理;在手术的过程中加强体位护理,使患者感到安全和舒适。针对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手段,具体措施如下。手术前的护理:在进行手术之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各项数据,掌握患者的基本状况,并进行访视和沟通,对患者介绍手术的步骤和手段等操作,缓解患者对手术陌生而产生的忧虑和疑惑,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并为患者介绍手术医师的情况,提高患者的信心,使其能够配合手术的进行。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获取患者的信任,对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询问其身体状况和主观感受。手术中的护理:对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冬季要保证手术室的温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体位纠正等操作时动作要柔和细致,使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调整患者体位时需要在患者关节处放置棉垫,防止患者因关节受压迫造成的疼痛;要时刻询问患者的需求并竭力满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使患者保持舒适度。手术后的护理:手术结束要使用温水对患者身体的血污进行清洗,保证患者的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内,注意保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监测。告知患者和家属手术进行顺利以及手术结束后的注意事项。手术后第二天需要回访,掌握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感受并进行疑难解答。1.3观察指标。对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在医学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和对相关护理工作的舒适度进行观察和比较。

2结果

2.1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普通诊治组的患者在护理之后,疼痛评分是,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在护理之后,疼痛评分是,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在疼痛评分的比较中,两组数据分歧存在统计学事理。优质诊治组的患者疼痛评分要显著比普通诊治组的患者低,两组数据分歧存在统计学事理。2.2普通诊治组和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对相关护理工作的舒适度比较。在普通诊治组的50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十分舒适,24例患者一般舒适,8例患者不舒适,舒适度是82.0%。在优质诊治组的5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十分舒适,20例患者一般舒适,2例患者不舒适,舒适度是96.0%。优质诊治组的患者对相关护理工作的舒适度要比普通诊治组的患者高,两组数据分歧存在统计学事理,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高压氧治疗创伤骨科患者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高压氧治疗应用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护理问题,探讨护理措施,完善护理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方法对创伤骨科250例次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治疗前对患者的详细护理评估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治疗前准备,以及治疗后的密切观察、指导患者应对不良反应和加强饮食护理等,实施综合护理管理。结果通过系统、有效的综合护理管理,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治疗安全。结论为提高高压氧治疗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实施综合护理管理是必要的。

【关键词】高压氧;创伤骨科;护理;管理

高压氧治疗在创伤骨科中应用广泛,对软组织挤压伤及缺血、筋膜间隙综合征、骨折、骨愈合不良或骨坏死、断肢断指再植术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周围血管疾病、皮肤溃疡等的治疗效果较好[1]。本文通过对2003年1月~2005年11月,本院行高压氧治疗的250例次创伤骨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就治疗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系统、有效的综合护理管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安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50例次患者中,男165例,女85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其中软组织挤压伤32例,软组织缺血38例,筋膜间隙综合征1例,四肢骨折51例,骨折愈合不良6例,骨坏死2例,断肢断指再植术后18例,皮瓣移植26例,骨髓炎8例,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28例,周围血管疾病18例,皮肤溃疡22例。在手术后接受高压氧治疗5~10天,每天2h,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2高压氧应用的综合护理管理方法

查看全文

骨科创伤患者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6例骨科创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2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而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0.93%(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预见性护理程序;抢救成功率;并发症

骨科创伤发生率在临床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主要是由交通事故及建筑事故所致,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故此需尽早实施抢救措施,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86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6例骨科创伤患者,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5.12±0.4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5例、殴打伤20例、坠落伤8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17±0.48)岁,年龄最大53岁,最小18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殴打伤18例、坠落伤9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具体如下:①院外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后,应在电话中了解患者的病情,且记录其具体位置;与此同时备好可能应用的医疗器械及药物。到达现场后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呼吸及创伤部位,给予相应包扎,且在回院途中通知院内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以争取最佳抢救时间。②入院护理:入院后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药物过敏史、合并症等,与此同时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③心理护理:由于骨科创伤属于突发事件,患者容易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故此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进行交流,且在沟通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可适当地给予心理引导及安抚,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工作。④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保持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高纤维,可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大于2000mL,有利于预防便秘等并发症出现。⑤并发症护理:由于骨科创伤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易增加压疮风险,故此术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了解,且定期给予按摩,协助其翻身,有利于减少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与此同时告知患者戒烟酒,且指导其采用正确方法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有利于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定期消毒尿道口,有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抢救时间、住院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