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5:2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导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现实研究热点。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而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在发达国家纷纷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同时,我国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来,央行连续4次降息,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货币投放放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度宽松”作为货币政策的最新基调,为近十几年来首次采用。从全球经济过热到目前的全球经济紧缩,各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果究竟多大,其传导途径是怎样的,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我国的研究

2.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米时金(Mishikinetc.,1995)对三种主流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坚持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强调货币资金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短期市场利率变化,经由市场预期作用,影响长期利率和实际投资,最终影响产出;梅尔泽(Meltzer)强调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普遍的资产价格调整,通过“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最终影响产出;伯南克(Bernanke)则提出了新的信贷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资产价格,影响企业和银行的净价值,进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规模,最终影响产出。围绕这三大理论存在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强,2008)。

2.2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研究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浅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分析

(一)1.为实现中央银行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中央银行陆续摒弃了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并在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上取得一定进展。2.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较大。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市场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和层次。仅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且市场缺乏纵深,仅存在银行间、机构间的批发性交易市场,像柜台交易等基础性市场则没有。二是市场存在分割现象,缺乏联通。既存在地域分割,又存在条条分割,不同的市场主体分割于不同的市场。三是市场交易工具较少。缺乏形式的多样化、可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的金融工具,使交易不够活跃。金融市场的这种现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缺乏足够的运作空间,一些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也制约了其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能够及时正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利率的形成,不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供正确的信号,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单一,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力。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也主要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则往往被忽略,造成广大中小金融机构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近年来,发生了存款重新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而必须提高备付率,使金融体系整体货币派生能力受到抑制。表现在贷款上则是信贷资金纷纷流向大城市和大企业,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银行支持,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充分传导。同时,分业管理使货币政策作用范围缩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在银行业内部调整和传导,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资金调控与货币政策缺乏有机联系,使货币政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传导媒介,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导向作用。(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内部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实际效应的发挥近些年来,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操作已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而具有经济杠杆的特征,已不再是完全取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内生变量。而商业银行自身矛盾重重和体制改革滞后又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造成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内部传导过程受阻。商业银行面临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迅速实现商业化改革的双重挑战,风险约束机制明显加强。但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风险控制与激励机制的不对称和责权利的不统一,造成商业银行过度关心贷款的风险,甚至以特殊市场份额和贷款的盈利为代价,放贷行为过于谨慎,甚至发生“惜贷”现象。其结果是银行的风险有所“缓解”,但广大企业的金融服务被忽视。那些融资渠道本来就狭窄的中小企业和企业的季节性储备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流动资金、新产品开发、短平快项目所需贷款等正常资金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二、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重点,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呈现出“逆程序”的特征,即企业倒逼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传导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逆程序”变为“顺程序”,即中央银行驱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驱动企业。这种新的传导程序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传导阻滞,必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一)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目前条件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比较可行。而由于金融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创新的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会大大降低。我国要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进行完善,增加其涵盖内容,把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提高其操作时效,并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经过改革积累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人民币贷款利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这样能增强金融业的竞争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还能提高利率的市场弹性,准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政策时效创造条件。(二)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完善和扩大资本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1.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一是要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统一电子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积极推进行业务,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全国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应更多地吸收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二是发展债券市场。注意加快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发展的相关技术条件,加紧研究开办银行柜台债券交易业务,并尽量增加市场交易主体,着手培育人和做市商制度,建立一个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居民的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三是发展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应通过完善再贴现政策,引导和推动票据市场立足于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完善票据发行和贴现机制,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手段传导货币政策创造更大的空司。2.完善资本市场。一是要尽快弥补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建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二级股票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以造就足够多的市场参与主体。要在市场的参与和准入方面降低壁垒,减少行政性管理,在侧重于标准控制的同时让更多的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获得证券融资的可能性。二是要解决证券市场功能的结构性缺位问题,强化其资源配置作用。运用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性,引导筹资者和投资者按市场规则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金融结构和传导货币政策方面的作用。3.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满足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基础货币的需求,要扩大市场债券数量,尤其要增加短期债券发行量,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以满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需要。同时,要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进入债券市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吞吐债券影响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三)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传导路径1.完善决策机制。中央银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提前做好货币政策安排,增强政策透明度,促使公众产生合理的政策预期。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监管出现盲区或盲点。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和发挥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作用,以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2.理顺传导机制。要着力理顺货币政策在银行业内部的传导机制。在人民银行内部,要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适当扩大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对辖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力,以加快货币政策在系统内部的传递速度。对政策性银行可增加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规模,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扩大其信贷投放。对国有商业银行则要进行综合性改革,重点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发挥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落实对中小企业和农村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环节少、传导快,要把它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在商业银行信贷萎缩的条件下,支农再贷款可以引导农村信用社优化信贷投向、改善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受到了普遍欢迎。中央银行要充分运用这些有效的传导媒介和路径,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作者:李丽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支行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现实研究热点。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而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在发达国家纷纷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同时,我国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来,央行连续4次降息,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货币投放放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度宽松”作为货币政策的最新基调,为近十几年来首次采用。从全球经济过热到目前的全球经济紧缩,各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果究竟多大,其传导途径是怎样的,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我国的研究

2.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米时金(Mishikinetc.,1995)对三种主流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坚持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强调货币资金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短期市场利率变化,经由市场预期作用,影响长期利率和实际投资,最终影响产出;梅尔泽(Meltzer)强调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普遍的资产价格调整,通过“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最终影响产出;伯南克(Bernanke)则提出了新的信贷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资产价格,影响企业和银行的净价值,进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规模,最终影响产出。围绕这三大理论存在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强,2008)。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从经济活动开始的那一天就存在于人们身边,没有人希望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旦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将有数以万计工人面临失业,无数企业倒闭,但它在来临以前几乎毫无征兆。美国属于国际中经济最为发达国家,世界上的很多企业都与美国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在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致使全球范围很多国家受影响,随后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就成为现代社会关键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与我国建立起良性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影响总的来说并不大,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正是如此使得我国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但我国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忽视。我国作为国际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体系难免会存在危机性。因此,需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防范金融危机爆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危机传导的概述

所谓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主要是指在社会金融系统中所出现的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中,金融指标将在短时间内出现重大变故的现象,而其中所指的金融指标不仅有货币汇率和证券价格,还包括倒闭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房地产价格等。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整个金融系统进入重度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样也会致使国际经济出现不良震动,形成经济危机[1]。对于金融危机传导,由于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也就对其设定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都将金融危机传导认定为是在平稳期或危机期使传导方式受到冲击,进而发生了改变。随后有学者从狭义方面对传导进行概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传导就是在一定路径中传输危机,也有学者从广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认为传导就是将各个国家及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运动路径[2]。但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传导应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讲,金融危机传导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发生的危机传输给另一国家或地区,从狭义角度讲,则是将金融危机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使被传导国家在毫无防备中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理论

查看全文

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分析论文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与传导

1.次贷危机的起源

次贷是对有欠佳信用记录或负债与收入比例偏高的借款人发放的房屋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次贷有两个主要特点。从需求看,次贷借款人的特点决定了次贷必须批量化、高利率,这就产生了对衍生产品的需求。从降低风险来看,次贷的发放取决于房价的稳定上涨和利率的持续低水平,一旦这些宏观经济因素逆转,次贷的拖欠率必然上升。次贷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规模一直很小,直到2001年,次贷才开始在美国飞速发展。新增贷款额从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8%。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在按揭贷款市场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2.6%增加到15%。

低利率、房价稳定上涨及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美国次贷飞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2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的历史最低点。长时间的低利率推动了房贷需求及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导致的风险低估又刺激了房贷需求。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为适应这些需求,金融机构开发了次贷。次贷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购房需求及房地产价格,反过来又刺激了对次贷的需求。

刺激次贷飞速发展的低利率、高房价等宏观经济因素发生逆转,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004年6月之后,美国为对抗通货膨胀,17次提高利率,至2006年7月,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升至5.25%。但是,次贷产品在降息过程中形成的势能没有削减,反而随着衍生产品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持续降息、升息造成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稳定埋下了次贷危机的隐患。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降。利率的升高、房价的下跌,使资信状况欠佳的次贷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至2007年7月,次贷拖欠60天的比率超过15%,是2005年同期的3倍。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因此而显著上升。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宣布倒闭,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2.次贷危机的传导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摘要: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其爆发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具有严重影响,且爆发时毫无预兆,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多个国家被囊括在影响范围之内,经济水平急速下降,因而,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也成为了金融危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查看全文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论文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与传导

1.次贷危机的起源

次贷是对有欠佳信用记录或负债与收入比例偏高的借款人发放的房屋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次贷有两个主要特点。从需求看,次贷借款人的特点决定了次贷必须批量化、高利率,这就产生了对衍生产品的需求。从降低风险来看,次贷的发放取决于房价的稳定上涨和利率的持续低水平,一旦这些宏观经济因素逆转,次贷的拖欠率必然上升。次贷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规模一直很小,直到2001年,次贷才开始在美国飞速发展。新增贷款额从12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8%。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在按揭贷款市场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2.6%增加到15%。

低利率、房价稳定上涨及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美国次贷飞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2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的历史最低点。长时间的低利率推动了房贷需求及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导致的风险低估又刺激了房贷需求。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为适应这些需求,金融机构开发了次贷。次贷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购房需求及房地产价格,反过来又刺激了对次贷的需求。

刺激次贷飞速发展的低利率、高房价等宏观经济因素发生逆转,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004年6月之后,美国为对抗通货膨胀,17次提高利率,至2006年7月,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升至5.25%。但是,次贷产品在降息过程中形成的势能没有削减,反而随着衍生产品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持续降息、升息造成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够稳定埋下了次贷危机的隐患。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降。利率的升高、房价的下跌,使资信状况欠佳的次贷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至2007年7月,次贷拖欠60天的比率超过15%,是2005年同期的3倍。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因此而显著上升。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宣布倒闭,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

2.次贷危机的传导

查看全文

财政投入效益的传导机制诠释

[摘要]农业财政投入的经济效益显著,且短期波动和临时冲击均会带来持续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农业财政投入对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渐进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业财政投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一、引言

“为了遏制城乡差距的扩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探索缩小城乡差异的统筹发展之路。其中,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农业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等特征,使得对以追逐高投资回报率的市场主体吸引力不足,财政不得不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导力量,并以此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各地政府持续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力度,在此背景下,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研究农业财政投入取得的效益及其传导机制,对合理安排财政投入,使其切实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农业财政投入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开始关注财政投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孙美玉,2007),即着手研究农业财政投入的效益。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一些学者着重关注经济效益,如石爱虎和霍学喜(1996)、孙良(2002)、马树才和李华(2003)等:另外一些学者则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农业财政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如李嘉晓和罗剑朝(2004)、侯石安(2005)等。笔者认为,立足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对农业财政投入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三类效益的关注不可偏废,且不仅应关注投入与效益的关系,还应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传导机制。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从动态角度对财政投入效益及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即从单位根检验人手。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农业财政投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投入效益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掌握农业财政投入变动对三类效益的影响、传导机制和持续效应。

二、模型及方法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提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力是中央银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金融体系结构中银行起主导作用等原因,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因此,银行信贷行为会对货币政策效力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针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问题建立VAR模型,探究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对信贷供给的作用,结果表明:法定准备金政策效力会因为商业银行的行为而被削弱。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政策;银行信贷供给;政策建议;VAR模型

一、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并最终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信贷传导机制、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由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信贷传导渠道目前仍然是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个作用强烈的政策工具,常为我国中央银行所使用。近年来,中央银行多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理论上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多而扩大信贷供给。但在实践中,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显著效果。为此,综合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研究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学者已有不少的研究。周英章、蒋振声实证表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信用渠道占主导地位。蒋瑛琨等建立VAR模型,比较了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效果,证明信贷渠道效果更显著。徐明东使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证明流动性较低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受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较大。岳隆杰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后,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偏离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的现象。曹小艳分时段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不同时段政策工具效果差异的原因。邵汉华等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同业业务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中的作用,证明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显著地弱化了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董华平研究了银行贷款渠道的传导效率,指出了市场结构改革的重要性。陈荆松从金融脱媒的角度,探究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顾海峰利用门限面板模型,表明银行信贷行为呈现逆周期性特征。杨彬荃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梗阻,指出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影响较弱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摘要: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子银行使社会融资规模有所增加,干扰了信贷传导机制;同时,影子银行也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干扰了利率传导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影子银行规模统计口径,对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监测,为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并对货币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以此来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08年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影响延续至今仍未散去。关于这场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最初出现在美联储的一次会议上,是由PaulMcculley表述的。他认为影子银行是范围广泛的非银行类机构的统称,虽然不是正规的银行机构,却行使着银行的许多职能[1]。随后,IMF也在其年报中以“准银行”来概括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和机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文章中也把影子银行概括为具有复杂繁多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英格兰银行PaulTucker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则更加具体,他把能够代替商业银行部分职能,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进行期限错配等服务的机构及业务叫做影子银行[3]。A.Shleifer等人在他们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也给出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能够提供贷款、进行债务融通的“资金池”[4]。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有所不同。易宪容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借助于银行贷款证券化手段来隐蔽信贷关系的融资体系[5]。杨旭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别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仅包括理财业务、企业转贷,而且还涵盖贷款融资和民间金融等新形式[6]。巴曙松依据覆盖范围由小到大将影子银行划分为4个层级。第1个层级为最窄范畴,只包含信托公司和银行理财;第2个层级在上一层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租赁公司;第3个层级又在上一层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表外业务,如信托和委托贷款等;第4个层级涵盖最广,在包含第3个层级的同时,还增加了地下钱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部分[7]。近几年来,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以信托、委托贷款等为代表的信用中介规模迅速膨胀。数据显示,2013年信托、委托贷款占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比例已经超过25%。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规模、利率水平和资产价格,不仅使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挑战。王增武在研究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后发现,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币供应量,导致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指导口径会发生偏差[8]。李波等人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工具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仅对资产价格的调控难度增大,还使货币政策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9]。汤克明表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会造成传统信贷渠道的扭曲,带来货币统计量的失真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10]。

一、我国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也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别。目前,国内的学者及监管部门对于我国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表1仅列出了部分学者和监管部门的观点。总结国内有关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影子银行的界定可分为2个标准:一是从业务本身出发,把能够进行信用创造业务或银行表外业务的都划作影子银行体系;二是从监管出发,若有关金融机构和业务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或者监管不足,就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否则就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笔者的观点与以上2种关于影子银行界定的标准有所差别,认为那些具有期限、流动性转换以及信用创造等功能,却没有像传统正规金融机构那样交纳一定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及业务都应当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它们创造出高杠杆率,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给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现形式有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等;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代表是信托公司,此外包括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三是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等,由于这部分完全脱离监管。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干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