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1:1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冲击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视觉冲击力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视觉系统已经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平面广告作为商品促销环节中的重要工具,其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已经成为影响平面广告宣传效果的关键因素。视觉冲击力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形态、色彩等的结合在短暂的时间内表现商品最突出的特点,最终在观众心里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实现吸引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研究平面广告中视觉冲击力的特征和实现策略对于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面广告;视觉冲击力;消费者;经济效益
1引言
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使现代社会进入了广告时代。漫步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品宣传广告,能够引起市民极大兴趣的无疑是那些色彩艳丽或是图案奇特的广告,他们无不是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对于广告设计而言,它是一种消费文化,主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心理重建使消费者具有“自我”的实现感受。从艺术角度分析,视觉冲击力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视觉力,通过各种视觉印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进而为更好地宣传本产品而服务。随着电子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告形式得到了大力改善,LED巨型显示屏和先进光影处理技术的巨大应用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商品宣传的落后局面,促进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中视觉冲击力的含义和作用
2.1视觉冲击力的含义
CI企业文化冲击力管理论文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敏感的时代。企业文化对于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来说,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一件锐利无比的武器。而CI作为一种创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形象影响力、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兴起,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企业推进剂。当中国的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硝烟时,在CI的设计开发和推广过程中创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可以说,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一个庸俗的企业,它在导入CIS战略系统过程中将因为缺乏自身独特的文化品质而无法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一个没有形象的企业,则注定要在市场中失败。当我们对可口可乐的成功津津乐道时,当我们对松下电器的信誉深信不疑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了,这些成功的企业正是在CI设计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成功结合的典范。
二.CIS系统构建的战略体系同企业文化各个层面的密切关系
CI设计是企业对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告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它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三大部分构成。这些由CI设计建构的系统化、标准化的整体设计系统则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即CIS。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有论著将企业文化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指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共同构成的“器物文化”;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四是精神文化,指企业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种企业思想和理性认识,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上述四个层次划分的企业文化理论,每一个层面的企业文化都与CIS战略体系相关。
1深层的精神文化同CI中的理念识别系统几乎合拢
小议低碳时期碳关税贸易对我国的冲击力
摘要:随着全球步入绿色环保的低碳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碳关税”的概念。本文认为碳关税措施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新兴的表现形式。碳关税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我国应从国际与国内多个层面积极应对,一方面对自我进行合理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予以坚决的回应和抵制。
关键词:低碳碳关税路径
一、低碳时代“碳关税”研究概述
(一)碳关税的概念及提出
碳关税是欧美发达国家设计的由其海关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或地区的高碳高耗能产品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起因源于美国拒绝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逃避其作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加之《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份额,因此签署了该议定书的欧盟国家认为若只有其实行成本较高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欧盟各国国内的高碳产品竞争极为不利,因此多次提出对未履行《京都议定书》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而美国虽然在国际社会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在国内立法中却吸收了碳关税的概念,于2009年6月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对在2020年未达到美国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将征收高额的边境调节税,其实质就是碳关税。
可见,虽然欧美各国对碳关税的理解有别,征收的碳关税的数额和名目也各不相同,各国征收碳关税的法律规制也千差万别,起始征收的时间也互不统一,但有两点是不可否认的:一是碳关税必须征收;二是碳关税可以避开国际贸易规则的硬性约束。这样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就可以打着“生态”经济的幌子,把大多数的环境成本施加于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欧美碳关税的矛头就是针对碳排放限制较低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绝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因此,碳关税一经提出,就遭到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然而国际社会对此态度却模棱两可,WTO和联合国共同的一份报告曾指出:“只要起草得当,理论上可以使这样的税收符合WTO法律,但很难证明它们并非一个幌子,目的是对国际贸易进行非法限制”。WTO虽然也怀疑碳关税对贸易限制的非法性,但也为碳关税的合法存在留下了空间。
剖析新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冲击力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国际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资本流动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国家间、地区间的竞争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竞争的加剧,战后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的WTO制度本身的缺陷越发明显,尤其是本世纪金融危机以来,各种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极大地阻碍了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应对不断升级的新贸易保护。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FTA美国337条款社会责任壁垒贸易救济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一对并存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如何选择经济发展的原则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政策的选择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完善。
相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外界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作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上世纪末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保护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进而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既有竞争加剧、经济理论发展的推动,也有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自由和保护的相互交织必然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部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因此,此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脑积水病理生理学研究
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pressurehydrocephalus,NPH)是一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步态异常、痴呆和排尿障碍三联征为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脑室扩张而颅压正常的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其中临床上无明确病因的NPH被称之为特发性NPH(iNPH),多发于老年人,据报道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2/1000人,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5.9%[1-2]。迄今关于iNP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就iNPH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1965年Hakim和Adam就提出假设:iNPH是由于脑脊液增多,脑室代偿性扩大所引起的;根据容量守恒定律,脑脊液增多时颅内压升高,机体则通过脑室表面积代偿性增大来缓解局部压力过高引起的不适症状,最终表现为脑脊液压力正常。目前认为,导致脑脊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是脑脊液吸收障碍和生成增多。1.1脑脊液吸收障碍1.1.1脑血流量减少理论iNPH因脑白质深部的小血管受损引起血流量减少,导致脑脊液回流障碍,形成脑积水引起脑室扩大,扩大的脑室给予周围组织机械力,其中包括对大的动静脉牵拉作用和对周围毛细血管压迫作用,导致血流量进行性减少,使得脑脊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如此循环往复。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证实,iNPH脑室周围包括广泛额叶及皮质下、前后扣带回、胼胝体、海马旁回、颞叶等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相应部位受损[3-4]。额叶及皮质下受损会引起执行功能障碍和注意力减退,甚至出现精神运动性迟缓及淡漠等症状。认知障碍不仅局限于额叶损伤,海马和颞叶血流量减少也会加重认知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是由于额叶皮质、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和基底节损伤引起[5-6]。步态异常与额叶内侧面及侧脑室旁白质纤维的损伤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腹腔分流术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且临床症状亦可得到改善[7-9]。iNPH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血糖、血脂等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而升高[10-11]。近期多项研究指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白质病变等是导致iNPH深部白质小血管损伤的高危因素,约25%iNPH患者可由上述血管危险因素解释[12-14]。血管机制参与iNPH病理生理学的具体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1.2颅内静脉系统顺应性降低理论矢状窦顺应性降低是阻碍脑脊液回流的重要原因。Bateman[15]研究结果发现,iNPH组矢状窦流出量占流入量百分比较对照组降低9%,且矢状窦顺应性下降50%。分流术后皮质静脉顺应性升高,浅表静脉压力降低,促使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量增加。此外,脑脊液蓄积在蛛网膜下腔,限制了蛛网膜下腔内动脉扩张,并产生脉冲传至脑实质的毛细血管床,作用于室管膜下的白质,导致神经胶质组织损伤,使其弹性回缩力降低,进而加重脑室扩大[15]。因脑室扩大是由于组织弹性损伤造成,而非压力梯度所致,分流手术后弹性损伤不可修复,故术后脑室并不会缩小至正常。1.2脑脊液生成增多1.2.1脉动矢量理论(又称barotraumas理论)Preuss等[16]研究认为,脑脊液循环是由于血流脉动引起的。动静脉血流产生的血流脉动可分为3个矢量力:间质液冲击力、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冲击力和离心脑扩张力。间质液冲击力是动脉血液进入灰质产生的脉冲,脉冲方向指向脑室。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冲击力是使脑脊液穿过蛛网膜颗粒表面的胶质膜将脑脊液运送到皮质表面、毛细血管和静脉系统的脉动压力。离心脑扩张力为脑室中的部分脑脊液脉冲,表现为作用于脑室壁的离心力,引起离心脑脊液搏动。当3个矢量力达到平衡,脑脊液才能跨越皮质的血脑屏障重吸收入静脉系统。该理论认为,间质液冲击力的增加是形成iNPH的一种潜在原因。肥胖、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引起动脉血流压力升高,而动脉血流压力与间质液冲击力呈正比。研究导水管动力学显示,尽管导水管内脑脊液流速增加,但是通过导水管脑脊液体积流量并没有增加,即导水管流出阻力不变[17]。间质液冲击力导致iNPH的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导水管流出阻力不变的情况下,间质液冲击力增大并作用于脑室,反射性引起离心脑扩张力的增加,离心脑扩张力可以抵消间质液冲击波,使脑室周围间质液水含量增加,加重脑白质损伤;另一方面,高振幅间质液冲击力可以改变静脉流出阻力,引起血液淤积,导致脉络丛生成脑脊液增加。1.2.2平衡论此观点认为,脑脊液增多是由于脑血流量减少导致。Salma[18]提出了1个简单又新颖的观点,在坚硬的颅骨内,颅腔总体积保持不变,当任意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液(动脉或静脉)]减少,颅腔内其他内容物体积则会增加。由于大脑自动调节机制衰退和血管硬化性改变,且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力呈线性正相关,当脑血流量不足,脑灌注压力随之降低,导致慢性低颅压。根据上述观点这种低颅内压会以脑脊液蓄积作为代偿,使得颅内压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颅内压由血液、脑脊液和脑组织三者压力组成)。分流术后,颅内压随脑脊液排出而降低,脑血流量代偿性增多,从而可改善部分临床表现。
2免疫调节作用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iNPH患者由于动脉硬化性改变引起脑血流量减少,导致颅内小动脉缺血、缺氧,激活血管周围小胶质细胞增生,并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和炎性因子,使其迅速做出免疫应答反应。长期过度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会产生TNF-α、白细胞介素1β等。Castaeyra-Ruiz等[19]研究发现,iNPH患者脑脊液中TNF-α表达明显升高。大量TNF-α蓄积一方面会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轴突;另一方面脑室周围少突胶质细胞上的TNF-R1高表达,TNF-α激活受体TNF-R1通过半胱天冬酶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过度表达的白细胞介素1β与神经干细胞上的白细胞介素1R1结合,激活NF-κB信号,抑制海马神经再生循环,可导致抑郁行为[20]。Israelsson等[21]通过对比176例iNPH患者与368例对照者发现,iNPH患者抑郁评分较高,且可能发生抑郁(46%vs13%)及怀疑有严重抑郁症(7.3%vs0.6%)的比例远远高于对照者,给予分流手术后抑郁评分明显降低[22]。腺苷是应激的代谢产物。腺苷及其受体在血管保护、调节炎性反应和神经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NPH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A1型腺苷受体和A2a型腺苷受体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3]。多项研究强调,腺苷系统参与iNPH发生,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点[24]。
3毒素沉积
市政工程新型钢栈桥护栏装置探讨
摘要:在市政工程中,钢栈桥作为组成部分之一,其施工工艺和质量都是格外注意的。关于现有的钢栈桥护栏装置,本论文特提出一种新型的钢栈桥护栏装置,对行人和车辆进行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钢栈桥;护栏装置;市政工程
1技术背景
栈桥是形状像桥的建筑物,在车站、港口、矿山或工厂中用于装卸货物或上下旅客或专供施工现场交通、机械布置及架空作业用的临时桥式结构。在土木工程中,为运输材料、设备、人员而修建的临时桥梁设施,按采用的材料分为木栈桥和钢栈桥。现有的钢栈桥护栏大都较为简单,能够对行人和两轮车辆进行有效地保护和警示,但随着交通的发展,现在钢栈桥上通行的车辆越来越大,普通的护栏并不能对车辆进行有效地防护,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往往会导致车辆翻落钢栈桥,给人员造成较大伤害。
2主要技术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论文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钢栈桥护栏装置,包括桥面,桥面顶部焊接安装有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顶部焊接安装有左栅板,第一安装座顶部位于左栅板焊接安装有右栅板,左栅板的一侧壁和右栅板的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泡沫填充物,左栅板的一侧壁和右栅板的一侧壁位于泡沫填充物的上方和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一撑架,左栅板的一侧壁和右栅板的一侧壁位于第一撑架正中焊接安装有第二撑架,右栅板的另一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二安装座,右栅板的另一侧壁位于第二安装座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三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底部与第三安装座顶部转动安装有防撞辊,防撞辊外侧壁上设置有气垫柱,左栅板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左栅板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凸铰链与凹铰链相匹配,右栅板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右栅板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桥面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第四安装座,桥面的一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五安装座,第五安装座与第四安装座焊接连接设置,桥面的顶部焊接安装有第六安装座,第六安装座与第五安装座顶部以及左栅板的一侧壁焊接连接设置。泡沫填充物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与左栅板和右栅板焊接连接设置。第一撑架形状为S形,所述第一撑架数量为四组且前后对称设置。第二撑架呈跑道状,数量为两组。第二安装座与第三安装座数量为三组且平行等距设置。第六安装座呈L形,且设置有多条加强筋。图1为本论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论文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论文右视图示意图;图4为本论文左视图示意图。图中:1桥面、2第一安装座、3左栅板、4右栅板、5泡沫填充物、6第二安装座、7第三安装座、8防撞辊、9气垫柱、10第二撑架、11第一撑架、12凸铰链、13凹铰链、14第四安装座、15第五安装座、16第六安装座。3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照图1-4,一种新型钢栈桥护栏装置,包括桥面1,桥面1,桥面1顶部焊接安装有第一安装座2,第一安装座2顶部焊接安装有左栅板3,第一安装座2顶部位于左栅板3焊接安装有右栅板4,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泡沫填充物5,泡沫填充物5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与左栅板3和右栅板4焊接连接设置,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位于泡沫填充物5的上方和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一撑架11,第一撑架11形状为S形,第一撑架11数量为四组且前后对称设置,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位于第一撑架11正中焊接安装有第二撑架10,第二撑架10呈跑道状,数量为两组,右栅板4的另一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二安装座6,第二安装座6与第三安装座7数量为三组且平行等距设置,右栅板4的另一侧壁位于第二安装座6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三安装座7,第二安装座6底部与第三安装座7顶部转动安装有防撞辊8,防撞辊8外侧壁上设置有气垫柱9,左栅板3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13,左栅板3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12,凸铰链12与凹铰链13相匹配,右栅板4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13,右栅板4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12。实施例二:参照图1-4,一种新型钢栈桥护栏装置,包括桥面1,桥面1,桥面1顶部焊接安装有第一安装座2,第一安装座2顶部焊接安装有左栅板3,第一安装座2顶部位于左栅板3焊接安装有右栅板4,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泡沫填充物5,泡沫填充物5内部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与左栅板3和右栅板4焊接连接设置,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位于泡沫填充物5的上方和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一撑架11,第一撑架11形状为S形,第一撑架11数量为四组且前后对称设置,左栅板3的一侧壁和右栅板4的一侧壁位于第一撑架11正中焊接安装有第二撑架10,第二撑架10呈跑道状,数量为两组,右栅板4的另一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二安装座6,第二安装座6与第三安装座7数量为三组且平行等距设置,右栅板4的另一侧壁位于第二安装座6下方焊接安装有第三安装座7,第二安装座6底部与第三安装座7顶部转动安装有防撞辊8,防撞辊8外侧壁上设置有气垫柱9,左栅板3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13,左栅板3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12,凸铰链12与凹铰链13相匹配,右栅板4的后侧壁焊接安装有凹铰链13,右栅板4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凸铰链12。桥面1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第四安装座14,桥面1的一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五安装座15,第五安装座15与第四安装座14焊接连接设置,桥面1的顶部焊接安装有第六安装座16,第六安装座16呈L形,且设置有多条加强筋,第六安装座16与第五安装座15顶部以及左栅板3的一侧壁焊接连接设置。在使用时:在安装时将凹铰链13和凸铰链12对接,由于凹铰链13和凸铰链12的配合,使得该护栏可以实现单元化,安装后可连成较长护栏,当车辆失控后撞在护栏上时,首先车头与防撞辊8接触,冲击力释放在防撞辊8上,由于撞击时车辆与护栏有一定的角度,使得防撞辊8可以通过滚动将车辆的冲击方向改变,避免车辆冲出钢栈桥,由于在防撞辊8外侧设置有气垫柱9,使得车头在撞击时第一时间受到缓冲,并增大车头与防撞辊8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车辆迅速改变冲击方向,在受到车辆冲击时,凹铰链13和凸铰链12配合拉动相邻的护栏单元,使得冲击力被分散到其余护栏单元中,使得单个冲击力减弱,同时右栅板4向外侧倾斜,此时泡沫填充物5、第二撑架10和第一撑架11同时通过塑性变形吸收冲击力,对车辆进行缓冲,防止护栏单元被直接冲毁,通过设置的第四安装座14、第五安装座15和第六安装座16,使得左栅板3的安装固定更稳固,在收到冲击时对车辆的防护效果更好。综上所述,该新型钢栈桥护栏装置,通过凹铰链13和凸铰链12的配合,使得该护栏可以实现单元化,在安装后即可连成较长护栏,且在受到冲击时,使得冲击力被分散到其余护栏单元中,使得单个冲击力减弱,通过设置防撞辊8,使得在受到车辆冲击时,可以通过滚动将车辆的冲击方向改变,避免车辆冲出钢栈桥,通过设置气垫柱9,使得车头在撞击时第一时间受到缓冲,并增大了车头与防撞辊8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泡沫填充物5、第二撑架10和第一撑架11的配合,进一步对车辆进行缓冲,防止护栏单元被直接冲毁,同时通过设置的第四安装座14、第五安装座15和第六安装座16,使得左栅板3的安装固定更稳固,使左栅板3的支撑力更强,在收到冲击时对车辆的防护效果更好,且方便护栏安装时的定位。
浅谈红海行动影像真实感的营造
摘要:影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燃”成了一个交相赞誉的词汇。影片以其强劲的视听觉冲击力、极具震撼力的逆景深效果、艺术上的创新突破,完成了真实之感的艺术创造,是当前主旋律影片的一个新的成功的探索。
关键词:影像真实感;视听觉冲击力;逆景深;价值
真实电影《红海行动》上映以来,观众对其“燃”的情节回味无穷,特别是已经见诸报纸媒介的评论文章,从很多方面品评了电影带给观众“燃”的审美感受。好莱坞式的特效,震撼的视听艺术效果,真实到残酷的场面呈现等,都成为观众和影评者评述的“燃”点。异彩纷呈的激战场面,足以和经典好莱坞大片相媲美,观众对影像带来的视觉、听觉震撼极为推崇和赞美。但总起来看,影片评价最终指向的却都是真实。枪支、坦克、军舰等战争元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战争场面的复杂多样,残酷血战镜头等等都是影片真实的品评元素。除此而外,故事的蓝本———也门撤侨,也再度成了影迷竞相了解的历史事实。这些都有赖于特定艺术手段的运用。普通2D影片在构图上通过穿插、重叠,实现镜头在“Z”轴上的深入,加深了屏幕后的空间,属半立体空间。《红海行动》运用了3D技术,影像空间是立体的,银幕被分为“前银幕”“银幕”“后银幕”。因此,不同于普通电影一般向内的景深,《红海行动》的景深为“逆景深”,观众时常感觉银幕之中的事物飞出了屏幕,观众似被纳入到了影片之中,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此外,作为主旋律影片,影片对港式电影手法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影片带给观众优质观影体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视听冲击力与影像真实
视觉冲击力以往被认为是和影视的真实相悖的,但学者金单元认为,“事实上,‘视觉冲击’与‘现实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本身并不一定构成悖论,‘现实主义’作品中当然可以出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形成某种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道德力量、人格魅力;同样,有着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也不一定都是玄幻、魔幻或天马行空、完全臆造的非现实主义叙事,关键在于如何协调‘视觉冲击’与对现实关怀间的关系”[1](99)。《红海行动》基于真实的也门撤侨事件,导演受军方委托,拍摄这部以海军为题材的电影,为典型的主旋律电影,现实主义是影片的底色,但同时,这部电影的视觉、听觉冲击却也是很强的。整部138分钟的电影中,100分钟以上都属于冲击力很强的战斗画面,影像运动也是在紧凑的节奏之中进行,做到了冲击场面的有意义呈现。在这里,适度的视觉冲击力没有影响影视的真实,反而借助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使影视的真实得到更充分的表达。电影本来是从无声片开始的,一些适用于无声片的技术表现因素,由于声音的出现变得不适用或者被弱化了。有声电影既被看成是独立的艺术,又被看成是无声片的延续。因此,以往夸张的表演到了有声片里,会显得滑稽可笑,因此电影出现声音以后,也在力避演员的刻意表演,过度的表演会使得电影显得不真实。于是,摄影机下事物的“表演”(电影化呈现)就天然地成了导演进行艺术创造的理想空间。《红海行动》战斗镜头在100分钟以上,极少有和缓的镜头,全程几乎都是运动的影像和爆裂的音响。电影开始,军舰舰长和蛟龙队长在镜头前面谈话时,军舰横在银幕上,人是前景,而舰船是中景,远处的一角海洋是远景。这样就在立体空间中把观众的视野极度拉大,进而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电影的音响对于观众听觉的冲击和整个观影体验有重要影响。詹尼弗•范茜秋指出:“音响和视觉符号一样具有广阔的天地。跟编剧创造延伸的视觉隐喻一样,音响也可以暗示延伸的听觉隐喻。”[2](143)声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视觉体验,和视知觉共同完成对影片的观赏过程。同时,听觉却又独立于视觉,这在很多声音画面不同步的影片里尤其明显,声音成了赋予两个乃至多个画面以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连接手段,使得相邻的镜头过渡不那么突兀。视觉的闭合完全可以隔绝影像,而听觉不带闭合功能,声音的穿透力比影像的穿透力强。如果说影像是一种自觉的摄入的话,那么声音的摄入则一定程度上是不自主的。听觉给人带来的震撼远比视觉强烈得多。无论是记者夏楠被抓后的痛苦吼叫,还是断臂的蛟龙队员的痛苦喊叫,以及机失去队友后的声嘶力竭等,这些属于人的声音,配合着惨烈的场景,都带来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坦克、火炮、炸弹、子弹造成的声音响彻在画面之中,和人的声音交叠,形成乘法效应,情绪感染力大幅度升级。听觉和视觉的效果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没有人闭住眼睛,只靠听觉来欣赏电影。同样,只靠眼睛就能获得影片完美体验也是不可能的。无声片时代已自觉地把音乐运用到影像表现之中,现今的电影更是不能忽略声音的作用,尤其那些视听觉冲击力特别强劲的影片,更应该研究其影像和声音是怎样有机融合的。观众的观影感受也应从对影片视听效果的分析着手。以往,慢节奏的故事片已经带来了累积的审美疲劳体验,《红海行动》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刷新了人们的观影体验。极其紧凑的激战镜头让观众的神经始终绷紧,注意力集中在影像运动之中。声音上,自然声音、人的声音、无声综合运用。炮弹发射炸裂的声音、人被炮弹击中后痛苦的呻吟声、炸断胳膊的士兵惨痛的喊叫声,构成连绵不断的听觉“轰炸”。而在断指那个镜头中,无声胜过了任何声音。
二、影像的真实感与逆景深
深究齐白石印风特点及其艺术影响
齐白石作为现代篆刻大家,其篆刻风格特点已多有论述,现就个人看法补充如下。
一、刀法方面
论及齐氏刀法特点,前人多概括为:单刀侧锋直入。个人以为齐氏刀法的本质特点在于:第一个以个人风格的形式以向线下刀的毛面来表现线条的质感。
齐白石之前,篆刻的主流仍是印崇秦汉。尤其追慕汉铸印风格。或有追慕原印之工整,而以冲刀为主要创作手段者;或有追慕历史原因赋予汉铸印浑厚特点,而以切刀为主要创作手段,直向曲中求。但无论冲刀,切刀,主要都以被刀面的线条即光面为线条的主要展示面。虽有发现光面的表现力的不足,修补此不足的主要方式为做印。从文彭至吴昌硕皆如此。少有跳出此思维局限的。
明清以来,虽也有个别篆刻家的个别作品有采用向线下刀,以线条的毛面作为主要表现面的,但多为偶尔为之。缺乏深度技巧,风格的处理和提炼。
二、观念方面
新闻网站首页设计管理论文
首页设计历来是网站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因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站各频道首页及频道以下各级栏目首页的风格和框架布局的协调统一等连锁性问题,是整个网站建设的"龙头工程"。不少新闻网站的首页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不免令人可惜。尽管网站建设是以"内容为王",但其实形式与内容在各个创作领域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一个网站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首页,在内容或其它方面办得再好,也很难跻身一流网站之列。
2000年以来,各省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通,虽说主要定位于新闻网,但一般也是各省的代表性网站,不仅其规模在省内最大,其首页实际上成了某个省份的重要形象之一,是该省在网上的唯一"面孔"。所以各省重点新闻网站的业内同行实际上一直在作无声的较量,力求在开网之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首页。有些网站开通后不久即进行了改版,欲"换一副面孔"即是重要动因;因为在网站开通前的筹备期通常时间窘迫,来不及对首页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开通后不久即会有较大缺憾并非会在预料之外。
新闻网站的首页要做到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冲击力"的问题,即色彩的冲击力、布局的冲击力和logo的冲击力。如果在这三方面都能给网友以全新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就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的首页设计理念。
一、关于色彩的冲击力
省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兼作政府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其首页的风格,应当是沉稳、简明、大方。与商业性网站的色彩斑澜和个人网站的简洁淡雅相比,新闻网站宜采用对比鲜明、冲击强烈的色彩作为首页的主色调。即以一两种基色的搭配的为主色,来显示新闻网站整肃而富有竞争力的特性。由于主色构成相对单一,所以宜通过较浓烈的色彩来强化人们的视觉,如果色彩过淡,感觉上会趋向于个人主页,也容易有失轻漂,压不住阵。
千龙网作为首家开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2000年3月8日首次亮相时采用了黑与白为主的基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两个多月后开通的东方网,其首页以淡黄色为基调,过份强调了"高雅",却未能形成"色彩冲击"方面的后发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网在推出三个月后就进行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网(当年8月)改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地一扫众多网站"轻描淡写"的首页风格,以红与黑相间的主色调,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为之击节叫好。其后,东方网由于种种原因,于2001年元旦进行了第二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这色彩个性极其鲜明的主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