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1:07: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冲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财政冲击动态效应

摘要:运用协整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财政政策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财政政策变量与实际GDP、私人投资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而且财政支出对实际经济在长期均衡关系上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动态分析则表明,财政支出对实际经济、私人投资影响显著,这意味着通过变动财政政策对稳定经济可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成效。关键词:财政政策冲击,动态效应,私人投资,实际GDP一、引言从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我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连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效应。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拉动效应,还有一些学者的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发生挤出效应,而且有挤入效应;但另外一些学者从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的稳定性出发,指出过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们认为把宏观经济系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随机性系统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它是现在和过去各种冲击的反应,因此,按照这个观点,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自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实证分析工具。一些学者的调查表明,用VAR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在国际上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方法,并且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鉴于此,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财政政策冲击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财政政策变量与实际经济、私人投资等的长期关系;二是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政策实施效果的把握还是对政策目标的及时调整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财政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财政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可以概括为对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主义政策含义的阐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前,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而在充分就业水平时,总供给曲线则是垂直的。在凯恩斯看来,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经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凯恩斯认为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手段的政府干预,能够使这种总体不稳定性得到纠正,并使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上保持稳定。在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理论中,政府支出和税收是两个主要的政策手段。关于政府支出对实体经济的效果,凯恩斯主义以消费函数加以说明,认为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这样,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又导致消费增加,而消费增加将再次导致收入的增加,因此,一次财政支出的增加将使收入呈倍数增加,即乘数效应。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宏观税率、边际进口倾向。货币主义认为经济的稳定性是固有的,当经济受到某种干扰后会很快恢复到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均衡,正统的货币主义者对积极的稳定政策提出质疑。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对税收变化对刺激需求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消费依赖于持久的收入,而不是暂时的收入,由于税收变化并不影响持久收入,因而至多只有微弱的乘数效应。因此,在弗里德曼看来,财政政策只在短期内能够影响产量和就业,但就长期而言,财政扩张不过代替和挤出了某些私人部门的投资,实际收人仍保持不变的自然率水平上。70年代新古典主义者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他们的财政政策含义是,财政赤字的扩大,政府将来必然会增加税收,弥补赤字。如果民间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并且信息是完全的,消费者就会抑止当前的消费,将收入储蓄起来,留到将来政府增加税收时用来交税,消费者这种理性的行为将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者对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持的是肯定态度,而非凯恩斯主义虽然承认财政政策具有短期效应,但对长前效应却持有否定的观点,尤其是货币主义认为长期上财政扩张不过是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显然这些不同的政策主张只能通过实证分析来加以检验。三、我国财政政策冲击效应的动态分析我们选择四个变量:实际GDP(用符号Yt表示)、财政支出(GIt)、宏观税收(Tt)和私人投资(PIt)。其中宏观税收(Tt)用各种税收总额作为变量,私人投资(PIt)用按投资资金来源分类的统计报表中自筹资金、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债券和其它来源资金合计作为变量。这些变量均采用季度时间序列,样本范围为1998年第1季度到2003年第4季度,样本数据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部分数据是通过把月度数据折算为季度数据得到的。这里只用了6年24个季度数据,主要是受限于投资资金来源的详细月度数据在统计报表中仅从1998年开始的,而冲击反应分析不宜用年度数据的结果。上述各序列均采用X11季节调整程序进行了季节调整,并进行了对数变换。1.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由于VAR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并且,通过协整检验我们也可以对所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PP统计量和1%水平的临界值,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4个时间序列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这4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我们继续对这4个时间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4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检验结果略)。因此,可以判断所考察的4个时间序列都是1阶单整的。下面我们对这4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设四维随机向量为:Xt=(Yt,GIt,Tt,PIt)'''',它的P阶VAR模型为:其中εSt是无序列相关的残差序列,T是样本容量。可以将上述模型表示为:如果上述模型中矩阵∏是降秩的,即0<rank(∏)=r<4,则称向量Xt的各个分量之间是协整的,这时存在列满秩矩阵α4×r,和β4×r,使得∏=α4×rβ4×r''''。这时称民:,矩阵的每一列为协整向量,即它们作为系数可以使得p,x是平稳的。我们利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特征根检验判断随机序列之间的协整性,并且获得显著性最高的协整组合。表2给出了变量Yt,GIt,Tt,PIt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仅给出了第一、第二大特征根)。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协整秩为1,即存在一个显著的协整向量,将协整向量标准化(取第一个分量为单位1)后,可以得到如下协整关系:其中协整系数下面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ut为平稳时间序列。由于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所有可能产生的伪回归问题,而且它一般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它表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趋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判断变量Yt,GIt,Tt,PIt之间长期的关系。上述4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这意味着实际GDP、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及宏观税收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关系。财政支出与实际GDP成正向变动,而且参数显著,说明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对促进拉动经济较为有效,同样私人投资也与实际GDP成正方向变化,而且相对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更有效,而税收和实际GDP成反方向变动,但参数不显著,这说明税收的变化对实际GDP的影响不明显。自从199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一直呈上升趋势,从上述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是能够得到统计检验支持的。但我们也发现,自1998年开始,宏观税率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即宏观税收相对于GDP上升速度更快,这必然会对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从上述检验的结果看,这种影响不会很大。以上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仅是本文目的之一,下面我们对财政支出冲击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模型是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2.财政支出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上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到这个变量的本身,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它所有的内生变量。由方程(1)得到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VMA)为:其中Ψp=(Ψp,ij,为系数矩阵,p=0,1,…。则对yj的脉冲引起的yi的响应函数为:Ψ0,ij,Ψ1,ij,Ψ2,ij,…。下面我们分别给财政政策变量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值,代表了财政政策冲击造成的反应。图中的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路径,两侧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由于税收冲击对实际GDP影响较弱,脉冲响应函数值在横轴附近轻微波动,因此这里我们只给出财政支出冲击对实际GDP、私人投资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2][][]图1是对财政支出的冲击引起的实际GDP变化的响应函数。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本期给财政支出一个冲击后,实际GDP在前3期增长较快。这主要是因为在国民收入核算(SNA)的支出法中,投资是国民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的结果,由第3期到第4期开始快速回落,然后再缓慢上升,到第7期达到最大,并且呈现出长久效应的特征。这段时期的效应应该是财政支出对实际经济的拉动效应的真实体现,同时也说明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存在滞后效应。总之,在通货紧缩时期,通过连续地给财政支出冲击对解决内需不足和促进实际经济增长是能够得到统计检验支持的。图2是由财政支出的冲击引起的私人投资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2中可见,当给财政支出一个冲击后,在私人投资水平在前两期呈下降特征,尤其是从本期开始到第2期呈快速下降,然后开始逐渐回升,到第5期到达最大值,然后逐渐回落,到第8期后又开始微微上升。对于上述现象,我们认为,短期的挤出效应是由于政府在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时,增加借贷资金需求同私人部门资金竞争,从而导致了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下降结果。但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来的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较快时,如果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它就会对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制约,此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成本,刺激私人投资。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还会对与之关联的钢铁、水泥、建材和部分机械制造业带来辐射效应,从而形成新的、有利的投资机会,这也会引致私人部门投资。当政府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的这种拉动效应大于因政府投资导致利率上升的挤出效应时,它就会在经济中综合地表现为对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因此,我们从图2看到从第3期到第8期财政支出冲击对私人投资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3.各变量对实际GDP和私人投资贡献率分析下面我们利用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各种冲击对实际GDP和私人投资的贡献率。方差分解是Sims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描述系统动态的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变量的冲击效果,而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通过将一个变量冲击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做的贡献,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可以了解不同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方差分解模型为:其中,Ψa,ij是脉冲响应函数σij,是白噪声序列第j个分量的标准差,yit是自回归向量的第i个分量,RVCij(S)表示第j个分量对第i个分量的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大小的经济含义是,如果RVCij(S)较大则意味着第j个分量对第i个分量影响较大;反之则反是。下面我们分别给出了各变量对实际GDP和私人投资的贡献率的合成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对应于不同滞后期各变量的贡献率。我们首先给出了各变量对实际GDP贡献率的合成图3,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实际GDP自身的贡献率(自我累加效应),则私人投资对实际GDP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而财政支出和税收的贡献率则较小,这个结果和我们的协整检验结果基本相同。说明私人投资对实际GDP拉动效应较财政支出对实际GDP直接的乘数效应要大得多,这也预示着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对私人投资的间接影响,而不仅仅是财政支出自身对实际GDP的直接影响,这是把握财政政策效应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私人投资方差贡献率,在图4中,如果不考虑私人投资自身的贡献率,我们会发现对私人投资影响最大的是实际GDP,对这一点不难理解,即投资取决于收入。除此之外,宏观税收对私人投资影响比财政支出影响作用大。因此,通过上述方差分解分析,我们得到两点启示:1、考察财政政策效应的关键是看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这也预示着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着眼于对私人投资的效应;2、私人投资对宏观税收的敏感程度要相对高于对财政支出的敏感程度,这也是在政策制定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四、实证检验的基本结论通过季度时间序列,利用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财政政策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我们发现在实际GDP、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和宏观税收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其中财政支出和私人投资均对实际GD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和凯恩斯主义理论相吻合。但从长期看,宏观税收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点和非凯恩斯主义观点相一致。因此,通过调整财政支出来稳定经济的政策能够得到统计检验支持。其次,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对于拉动实际经济具有明显的长久效应,但对私人投资在短期内具有挤出效应,这正是政府在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时,增加借贷资金需求同私人部门资金竞争,从而导致了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下降直接体现。但是从长期均衡关系上看,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则具有拉动响应,这是政府以基础设施领域为重点进行投资引致的私人投资增加与利率上升导致对私人投资挤出两种效应的综合效应。第三,通过对各变量对实际GDP和私人投资重要程度分析的表明,相对于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大,而私人投资对宏观税收的敏感性要强于对财政支出。最后,根据本文的检验结论,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局部过热问题,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部分基础设施投入等宏观调整政策是有理论根据的,而且在短期内(2—3个季度)应该有明显成效。但是由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相对于私人投资对实际经济的效应小,因此,在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过程中,必须关注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间接影响,而不是仅仅关注财政政策自身对实际经济的直接影响。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调整还必须注意,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在基础设施存量上的差异,财政政策效应本身又存在区域非均衡特征,因此,在财政政策的调整上,不仅在各行业上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保有压”,而且在地区上也应该实行“有保有压”的财政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提出的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顺利实现。

查看全文

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冲击国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三大因素左右“二次探底”;各显其能应对“二次探底”;中国需两手应对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风险之一:赤字与债务危机阻碍经济复苏、希腊等国债务赤字压力巨大、自身融资偿债能力不足、欧元区债务危机引发外部投机、欧盟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危机扩大局面的出现、风险之二:经济较快复苏积累通胀风险、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推高需求扩张型通胀压力、上游原材料与中间品价格上涨推高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推高货币型通胀压力、风险之三:宏观微观领域复苏未能同步、欧盟:削减赤字公债提升就业水平、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刺激就业、“二次探底”冲击较小情景下的应对策略、“二次探底”冲击较大情景下的应对策略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从欧盟全局来看,如果任由PIIGS五国和英国的债务货币危机不断恶化,那么最终势必通过欧元这一共同货币通道冲击其他国家,从而引发波及整个欧盟的二次探底。从欧美日三大发达经济体的状况来看,目前主要是欧盟内部PIIGS五国与英国经济复苏乏力。而法德两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其中法国的经济恢复较快,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已经恢复至-0.3%,德国的恢复速度基本与欧盟整体水平保持一致,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在-2.4%。

关键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债务危机,新兴市场

一、三大因素左右“二次探底”

1、风险之一:赤字与债务危机阻碍经济复苏

首先,希腊等国债务赤字压力巨大。前期危机干预时期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与欧元的融资便利大大增加了政府支出和财政负担。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均大幅提升,部分国家已经逼近或者超越欧盟规定的临界值。PIIGS五国与英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早已远超3%的上限,其中希腊超过13%,达临界值的4倍之多。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对文学创作冲击

进入21世纪,经济、科技以及部分物质文化的发展日趋全球化、一体化。那么,含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伦理文学的精神文化发展是否也会出现一体化的趋同形势呢?精神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有必要,或者说,精神文化有没有一定的可能朝着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呢?尤其是与多元化文化紧密相联的日本文学。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

一直以来,历史的发展是事实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纵观历史三千多年,深刻影响人类的不仅仅只有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同时发生,共同改变着世界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依旧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友好态度和开放心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艺术、文学以及宗教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都受益于印度佛教,而印度佛教在中国也获得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欧洲文化之所以到今天依旧生命力旺盛,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大大引进了外来文化,即在丰富自己文化体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总而言之,一个文化体系、文化宝库的形成来源于差异中的不同文化,而这些差异又是激发人们灵感和创新力的源头,它们共同促进了文化的与时俱进和不断革新。文化的差异成就了文化的多元性,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

二日本多元化文化的特点

1日本多元文化里的单一性复合文化对于单一性复合文化的理解可能比较难,但是站在英语的角度去思考可能会比较容易些,也就是日本文化包含于Mono-Bi-Culture。其实,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简单,日本从中国引进了不少先进而堪称精髓的文化内容,而这也从一定程度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并使其展现出复合性文化的典型性特征。例如:漆器,英文中叫做“Japan”;陶器,英文中叫做“China”。而事实上,无论是漆器还是陶器以及最后日本传统文化里的漆器技术最初都来源于中国。但是,日本却将这种复合性文化慢慢地转变为具有本国特色的单一性文化,以致后来漆器成为日本的国粹。换句话说,日本最终形成的单一性文化最初来源于复合性文化,在后来不断地加工、消化以及统一的过程中,才逐渐显露其特色。

2日本多元文化里的南北结构问题日本南北纬度相差大约二十度,因此气候冷暖悬殊较大,而这也造成了住在南方的人向往北方,而住在北方的人对南方满怀憧憬之情。这样的情节在日本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曾提到过,如中西进的《日本文化的南北结构》。而《奥洲小记》这篇著名游记所阐述的正是南方人对北方在精神上的向往、追求与探索。日本风土本身就有着不一样的南北结构差别,因此在日本文学理念里,也存在着南方和北方两种因素;但它拒绝单纯于北方,抑或是纯粹于南方这样单一的精神追求,而是南北方两者的高度结合。在中西进的《日本文化的南北结构》里,在北方诞生的平田冯岚从师于南方的本居宜长,他一直抱着敬仰的情怀,但在其灵魂深处却有着不一样的理念,甚至完全相反。在本田宜长眼里,可悲的是死亡,但其拥抱的是以人为本的处事观念。值得一提的是,中西进认为,文学家的出身地不是一个绝对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精神的归属点。

查看全文

国际税收规则冲击论文

摘要:电子商务在三个方面对传统的国际税收规则造成了冲击:常设机构原则、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收入的定性分类方法,对收入来源国和居民身份国的税收管辖权都造成了损害。对电子商务征税应当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平衡原则、弹性原则、简易原则。为应对电子商务对现有国际税收规则的挑战,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拓宽常设机构的定义,使之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交易;适当调整对企业居民身份的认定标准;应用功能等同的原则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收入性质进行分类。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常设机构,居民身份,收入分类

进入21世纪后,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际社会至今仍未能找到对跨国电子商务交易进行征税的有效解决办法,至今大量电子商务交易仍处于事实上的免税状态之下,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税收规则的冲击

一、对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的冲击

当前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对跨国交易的征税规则是:跨国企业的居民身份所在国对其收入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征收所得税;而跨国交易发生地所在国对交易的所得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查看全文

国际合同法规冲击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开发与应用,使跨国贸易成本降低,人们将广泛采用互联网签订国际合同,同时互联网合同也将对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带来一系列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互联网合同中的法律选择以及互联网合同争议的解决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影响,从法理学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一引言

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人的通讯联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便捷迅速。作为国际信息社会的象征,互联网是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产物,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基础上的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它集电话系统、邮政服务、购物中心、新闻媒体、信息集散地等系统功能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传播媒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为众多的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前景,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访问网址去获取国外的商业信息,网上销售将成为与传统销售渠道并存的另一渠道,我们将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时代。根据最新估算,到2000年互联网将有6,000万私人用户,最迟到2007年,所有购货合同的7.5%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交易额可达6,000亿美元。

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引入国际合同领域,给传统国际合同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是否可以用传统的国际合同法规则来调整网络空间?本文试从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法律选择、争议的解决方式等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传统国际合同法规则的挑战与冲击。

二互联网合同的成立与效力

查看全文

近代建筑冲击论文

摘要:我国近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冲击,但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本文仅从建筑造型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思考,以便能够对我国建筑形式的现代化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建筑形态;建筑文化

Abstract:Chinahasmanycharacteristicsofmodernarchitecture,itinheritedtheonehand,traditional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letheotherhasbeentheimpactofwesternarchitecturalforms,butatthattimeundertheChina''''ssemi-colonial,semi-historicalconditions,thetwoarchitecturalstyleswerenotintegratedanddevelopedintheparticularkindofenvironment.ThispaperformonlygivessomebriefanalysisandreflectionfromthesideofarchitecturalModelinginthishistoricalperiodinwhichtoreflectsomeofthefeaturesforthepurposeofgivingtheinspirationtothedevelopmentsofconstructionmodernization.

Keywords:modern;architecturalform;architecturalculture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简述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反映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些差异可以归结到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俗、思维模式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多个原因。西方建筑的构成逻辑是一个从原型到细节的过程,西方的哲学传统认为简单几何体是最为完美的形体,也是宇宙构成的根本,这样形而上学的精神贯彻到建筑当中,就使得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视为简单几何体的构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体型拼接来做模型,这一发现就从最根本的角度展现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风貌与普遍规律。如果说西方建筑有“神”的话,那么这种“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

查看全文

冲击回波质量检测论文

1冲击回波原理

1.1冲击回波法概述

冲击回波法(impact-echo,IE)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率先提出,用于对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进行无损评价的方法。冲击回波法是运用冲击回波扫描仪在被测构件的表面运动而发出弹性波,其注浆密实度反映在检测到的缺陷区域反复反射的激振信号中。当注浆质量较差时,检测到的回波在波形上有一定的反映,将出现较明显的反射频谱,同时,反算的弹性波波速也会有所降低。

1.2冲击回波的传播

IE法检测原理:在预应力孔道位置处混凝土表面利用瞬时的机械冲击产生低频的应力波,应力波传播到结构内部,遇到声阻抗有差异的界面如构件底面或缺陷表面时将被反射回来,并在构件表面、内部缺陷表面或构件底部之间来回反射产生瞬态共振,其共振频率能在振幅谱中辨别出来,然后通过对反射回来的应力波进行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就能用于确定构件厚度及其内部缺陷的位置。当在结构表面某一点激发弹性波时,在结构中主要有三种形态的波,即:P波,与正应力传播相关;S波,与剪应力传播相关;R波,与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合成相关。

1.3冲击回波的测试

查看全文

新媒介传播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由传统的文字时代向数字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E时代过渡,在此过程中,新媒介的图像化、迅捷化、市场化让人们了解了更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资讯,形成了现今社会获得信息不可缺少的传播途径,文学也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由传统文学向新媒介文学迈进,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于是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补充、置换甚至颠覆了传统文学。

1.新媒介的视觉冲击消解了传统文学。视觉文化是看的文化,它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隐含意义的解读。人们在看小说、漫画的时候,文字过于呆板,阻碍了人们想象力和文字语言的创造,而现在电视、电影呈现出来的动画和改编小说后的流动视觉效应,使传统文字更显得呆板化、局限化,两者相比其最终结果就是文学生产了萎缩。以电视为例,观众特别是普通的观众更愿意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本,因为画面的冲击消解了观众群体的思考,补白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快餐式获取知识的方式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把影视对经典的思考强植于思想深处,让受众群体坐享其成,成为了解经典、解读经典的最有效方式,而文本类的四大名著大都束之高阁,成为个人学识和涵养炫耀的现象性资本。

2.新媒介的传播速度消解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传播从创作到作品付梓,中间要经过艰辛的创作历程,以《红楼梦》为例,即使创作完成,曹雪芹于悼红轩中仍“披阅十载,增删十次”,而且从排版印刷到与读者见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新媒介的传播速度相对要迅捷方便得多,因为发表的门槛降低,每个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从终端文字创作到另一个终端网民阅读,前后不到一分钟,只要创作者和消费者同时在线,几乎创作者的创作与阅读者的阅读具有同步性,而且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时间安排、创作能力等随时进行网上更新,比如网络文学《鬼吹灯》,从文字量来看相当于《红楼梦》的三倍到四倍,创作到完成仅两年多时间就推呈给了读者,当然其含金量另说。

3.新媒介的信息容量消解了传统文学。如果形象地去形容,把中国所有古典文学的文本装裱成精装书籍,这些书籍堆成的体积不是一两牛车就能运载的,可谓汗牛充栋,但把所有的信息都复录到现代媒介之后,也许仅指甲大的一块芯片。再如,一座丰富的图书馆,包罗万象,图书应有尽有,但是将所有的知识都录成电子类的讯信,其实可能就是一台容量不太大的计算机。

4.新媒介的任意复制消解了传统文学。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极为快捷的工具和载体,与此同时也使大众文化产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就在于其很强的个性和先锋风格,在于其创作过程和结果,但是电子媒介可任意复制这一特性使其土崩瓦解。

5.新媒介的开放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学。网络媒体的普及运用引起世界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光电的速度、海的储量,将文本、数码图像与视频结合在一起,以其直接性、平等性、开放性、及时性为各民族作家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现代化的平台,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传播在台前幕后的绝对权威,使文学传播成了一种物质层面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传播者很难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而对文学活动进行过滤,文学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此时作家与读者互为主体成为现实。网络小说与手机短信书写的便利性与无限制性使得文学日益大众化,并且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作品还得以出版、发行、流通,文坛不再是精英论坛,它恍然变成了向任何普通写家都可以开放的休闲空间,文学已经从精英写作变为大众写作。综上所述,新媒介文学以更大的优势越来越多地主宰着消息传递方式和传播速度,文字在创作、编辑、阅读、转载的过程中越来越让位于新媒介,这是否意味着文字传播下的传统文学将要退去传媒的舞台?对此,米勒等提出了“文学终结论”。

查看全文

中国金融面临冲击论文

“新经济风潮的出现,互联网科技的崛起及加入WTO是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这是美国远东国民银行董事长卢正昕先生日前在2000年外资银行重点项目合作研讨会上演讲的基本观点。

卢正昕董事长对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

1、来自新经济风潮

国际化程度不足,包括国外据点不够普遍,以及事业体内部通晓国际事务及外国语言的人才仍属有限。科技及创新与事业经营的结合不足,包括新科技及新设备在业务上的应用,以及产品及服务上的创新在内。人才的质与量亟待开拓,特别是在人才的弹性与容量方面(譬如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与新观念,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2、来自互联网科技

发展网站的内容网页、交易平台、安全机制等的技术人才缺乏;事业体内部了解互联网的人也不很多。可用于互联网线上交易的支付工具(譬如信用卡)还不为一般民众普遍持有。网路传输环境(譬如线路铺设)还不理想(速度等),网络使用费率偏高,上网人数还不够多。全面性的网路安全认证体系尚待建立。

查看全文

新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冲击与未来

【摘要】当前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甚至引发“会计将要消失”的讨论。文章从会计的发展历程和会计本质出发,旨在探讨新技术对会计产生的影响,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本质在新技术的激发下,得到更为清晰的体现;随着会计提供信息的功能逐步被机器所替代,会计将向业务管理、数据管理乃至战略管理转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会计职业、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三个领域的未来之路:在实践方面,为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转型厘清思路,提供方向指引;在理论方面,为会计研究实现范式变迁,提出创新思维。

【关键词】会计;新技术;管理活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共享服务中心、云计算、区块链、AI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2017年BBC基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Osborneetal.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会计以97.6%高居第三。一时之间,“会计要消失了”“会计悲观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本文拟从会计的发展历程和会计本质、新技术的关键特征及其对会计的影响这两个维度,针对会计悲观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会计职业、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未来之路。

二、会计的本质

要想把握会计的本质,必须对人类的会计思想进行追本溯源“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类的思维方式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其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才能生存下去这个方面[1],会计思想也先后历经萌芽、发展、壮大和再轮回四个历史阶段:(一)人类史前会计思想的萌芽。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处于四处迁徙阶段,为了生存,强者甚至无任何顾忌地把弱者吞食掉,人类的思维仍处于动物思维阶段。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在石器制作过程中,原始人类通过劳动提高了认知水平,开始设法解决越冬食物的储存问题,考虑食物数量的筹划和分配问题,防止再吞食自己同类,人类思维有了筹划与分配萌芽。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食物储备数量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筹划事项趋于繁杂,部落主事人在头脑中的筹划已不胜其烦了,迫使他们寻求头脑之外的帮助进行筹划,人类最早的岩石刻画、结绳记事便产生了,正如英国考古学家科登•柴尔德(1958)所指出:“旧石器时代的雕刻与绘画,并不只是一种神秘的‘艺术行动’的表现……,却不是专门为寻求那种乐趣,而是为的一个严肃的经济目的”,揭示了为筹划而去进行刻记与绘画的经济目的,标志着人类思维进入到原始计量记录阶段。追求精确的计量、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最为原始但又最为本质的属性。(二)复式记账的兴起与发展。由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对种子有了认识,原始社会从采集维生走向渔猎种植阶段,伴随着铁制品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导致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瓦解,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组织形态开始出现,“这样一来,个体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并且以威胁的姿态与氏族对抗了”(恩格斯,1995)。私有财产观念与财产占有欲望使得战争成为经常性的行为,私有财产占有现象很快为社会所认可,作为一种习惯性的规范被遵守,当人们大量增加财产,当社会开始感受财产的影响和力量以后,奴隶制便出现了(摩尔根,2007)。从此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对产权无止境追求的阶段,促成了以“产权为本”的会计思想,对簿记学、组织结构、社会制度及方法技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13世纪至16世纪,伴随着航海贸易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产权变动更加频繁,经济利益主体分布更加分散,需要对权利分布做出更准确的说明,单式簿记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以意大利港口城市佛罗伦萨产生的复式簿记法使簿记学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查特费尔德认为,复式簿记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伙的大量出现,需要公平地分配利润,而复式簿记通过实账户与虚账户的结合就可计算出利润,相反单式簿记就没有这种功能。1640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结束了农业社会、创立了生产力发达的工业社会,而且使得产权会计控制观念稳固下来,形成了以产权控制思想为基准,并在其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产权法律制度、组织控制制度、会计准则规范等一系列完备的产权理论及体系。由此可见,复式簿记是伴随着产权关系和产权结构的日趋复杂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反映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保护经济主体的权益。至此,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逐渐显现。(三)近代会计的确立与壮大。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后的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特别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更是造就了“工业会计”占主导地位的产权会计思想及其理论、制度、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促使近代会计的确立。近代会计产权思想经历了“业主权理论”“经理人中心主义”“利益相关方理论”三个主要阶段[2],此间,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形成了主内的管理会计和主外的财务会计的分野。为了降低成本,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为了减少利益冲突风险,明确了公司治理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的要素和概念框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如美国的FASB、英国的ASB、我国的财政部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FRS)等机构。近代会计已经是一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高度趋同,层次复杂,具有核算、监督、决策等职能的信息系统。内部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核算、监督和决策职能和内部控制制度,外部形成了审计、资本市场和法律等约束机制,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能够满足产权保护和产权博弈的需求。近代会计与前面两个历史阶段相比,更侧重于决策职能,目标以价值创造为主,即表现为利用会计信息决策,将产权蛋糕做大,同时借助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等制度更加规范利益相关方的产权博弈行为。近代会计的“管理活动”属性更加明显。(四)现代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轮回20世纪50、60年代,世界进入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科学爆炸阶段。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会计学会和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于将会计的本质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ERP等各种会计应用软件不断开发、更新,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曾经的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观点逐渐被淡化。然而,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征,使得其轻易被电脑所取代,出现了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机器人等一系列能替代现有会计人员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现象,且发展迅速,这才出现会计“消失”的说法,忽略了当初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的工作终于可以被替代,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则更加清晰且更重要,再度从“业务管理”层面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