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0:5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崇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庆文学崇高美特征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被发现的同时,也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广大石油工作者们积极参加开采石油的工作。面对头上只有青天一顶,脚下只有荒原一片的极端恶劣、困难的工作环境,为了鼓舞会战职工的斗志,各探区(1960年初为三个探区)党委会号召各基层单位利用墙报、黑板报、工地宣传栏和广播站等为阵地,在广大职工中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业余诗歌创作活动。这不仅调动了广大石油工人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同时又为大庆石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使大庆文化蓬勃发展。45年开采石油的历程,大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优美的诗歌、散文,宏伟的小说、话剧,以石油为背景的佳作层出不穷,广泛的体裁将崇高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对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得到新的解释,形成了作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两种基本形态1110黑格尔曾说过,如果把各民族的史诗搜集来“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他又说,我们倘若想要认识希腊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荷马史诗就是最生动最单纯的资料来源了气文学作品是民族和时代的艺术纪念碑。各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不但是民族的标志,而且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回看大庆石油会战历史,从偏僻无人问津的村庄,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成为了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而从大庆的文学作品也不难看出不怕苦、不怕累、拿下大油田的革命精神,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广大石油工作者无论身处怎样的工作岗位都纷纷拿起笔来写诗著文,讴歌火热的石油大会战,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而其中的“英雄不怕风雪寒,日进千尺只等闲;今年会战非小可,力争奇迹再加番。”例和“未经严冬不喜春,孤J撮知父母心;尝透昔日奴隶苦,方感今为福中人。福根甜源哪里来?造福为民党的恩。坚定斗志跟党走,饮水不忘掘井人。”州等诗歌都充分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悦心情,为了国家的建设努力拼搏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使国家更加富强、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精神,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为此奋斗终身。“身穿冰结凌,北风当电扇;修好采油并,为国作贡献。”均正体现广大石油工作者为开发大油田奋斗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抒发了广大石油工作者心系党,心系国家,为石油会战拼搏奋斗终身。
这些佳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广为传颂。诗人们的佳作不仅鼓舞了广大会战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早日拿下大油田而埋头苦干,忘我奋战,无私奉献,而且也对一些诗歌爱好者们产生了广大的影响。在这壮观的景象中,更无形地突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崇高美,不仅使大庆石油诗歌创作蓬勃发展,也使得大庆精神深入人心。由大庆剧作家杨利民创作、再现“铁人”人格魅力的多媒体八幕话剧微人轶蔚,正因为其较强的思想教育性成为展现大庆精神、学习“铁人”精神的教材,成为教育后代不忘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在全国多次上映。杨利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时代的眼光,把“铁人”放在世界石油风云大背景下,讲述了“铁人”那一代石油工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通过在舞台上对“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8个场景进行精彩的解说,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一个用钢铁脊梁担起民族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写下的光辉的历史、以博大情怀彰显光辉的人格魅力的真实铁人形象,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铁人”精神。广阔的视野和磅礴的气势尽显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铁人轶勤的可贵之处更在于用铁人的美,让我们牢记那些为了祖国的命运而奋斗甚至牺牲的人们,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崇高的美,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新兴人类的要求。可见,崇高美的文学作品既描绘本民族的真实形象一又起到了陶冶情操、培育下一代人的作用,在展现本民族精神的同时,又使得本民族精神得以继承与发扬。
鸿篇巨制的文学作品会震撼人们的心灵,使人受益匪浅。与一般的作品不同,它不是重在表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欢悦或忧伤、惆怅或感慨,它所描写的总是那些关乎社会公众生活、联系着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题材的宏伟性要求作者要具有历史的眼光,和正视生活的勇气,与他同时代人相比对生活具有更加透彻和精辟的认识。丁羽创作的以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伙地之分全面向人们展现了大庆石油勘探、开采的过程。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下,广大石油工人从玉门关搬迁到北大荒,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始了他们开采石油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辽阔的章原尽显人们忘我奋战的身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零星点点,小小的聚集点成为了数以百人的集合地,成为了大的村落。壮丽的山河,天然的牧场,石油工人们投身开发大庆石油的建设之中。那时条件艰苦,没有水就吃雪,他们在极寒的冬季用火热的激情战胜了严寒的扫创伴,他们是勇敢的,是令人敬佩的。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宿舍,没有取暖设施,只有围坐在火炉的旁边,生活是艰苦的,但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到处欢声笑语,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油井出现井喷,王进喜首先目匕入泥浆中,用自己的身躯来搅拌泥浆,工友们面对此情此景无不为之感动,纷纷跳入泥浆中,加入人工搅拌泥浆的行列。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忘我的工作激情才使得油井顺利产出石油,宣告大庆石油的勘探成功。没有搅拌机就用自己的身躯加以搅拌,没有抽水的设备就用自己的脸盆、水桶来进行人力接力抽水,一飘、一盆都见证了人们忘我的工作热忱。正如王进喜的口号,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么壮观的场面怎能不令人感动,这么壮观的场景怎能不让人记忆犹新!在宣告石油会战拉开序幕之后人们更加以饱满的热情,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参加石油建设工作,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全国振奋的好消息,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人们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党中央号召下的各种生产活动,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大庆精神正向人们设释了那种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解决困难的坚定决心。他们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正是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广大石油工作者们积极参加开采石油的工作,生活艰苦能够克服,勘探成功大庆油田,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己之力!宏伟的场面让我们真正感受其中的崇高美,真正感受到了大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的热忱,令人敬佩。在现在的时代更是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又如杨利民的话剧心也质卿,向人们全面展现了一群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学生,在60年代奔赴大庆石油会战的壮观场面。通过他们的艰苦历程全面展现了大会战在严寒、困苦中进行的全景。如,刘仁爷爷的一个战友在寒冷的冬天冻掉了鼻子和耳朵,乐观豁达的刘仁也因公被冻伤了双腿,做了截肢手术,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骆驼”洛明得了强直症,躺下起不来,起来躺不下;众多工人累到经常几个月不脱衣服睡觉,头发长的像囚犯、浑身长满跳蚤、手脚生了冻疮,夏天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脸被蚊虫咬得像馒头……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奋斗,大庆油田才得以勘探成功,解决了国家石油荒的困境。回顾大庆文学的半个世纪的建设,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庆市文化局的止确领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家及爱好者们怀着忘我的工作情怀,传承着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纷纷投身文学创作之中。他们有的从新的学徒成为业务骨干,他们有的身在一线,但心里仍然深爱着文学创作,心系诗歌。不论是专业作家,还是广大群众(包括石油工作者、广大教育事业的建设者们还有基层老百姓),都积极参加到文学创作的工作中,为大庆文艺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大庆这座城市成为文学的海洋,成为石油诗歌创作的根据地,为大庆石油文学的创作拼搏奋斗,百花争艳,群星闪耀,使石油文学走出大庆,走出黑龙江,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
大庆人那不怕苦、不怕累,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正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展现民族精神。无论是短短的诗篇,还是长篇小说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石油大会战时的场景,那壮阔的景象仍历历在目,使人感受到了气势宏伟、磅礴。每一篇佳作的背后都会让人感受到大庆精神的鼓舞,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话剧也罢,工人们艰苦奋战的全景再现更是让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佳作使人们充分体会到了大庆文学崇高美的特征,向世人展现大庆精神,告诫今人和后人要时刻以大庆精神来为大庆的明天贡献力量。
在沟通中体验崇高
在沟通中体验崇高
人作为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总会与其他人产生隔阂,同时,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就需要人们消除隔阂,把个体的人整合为统一的群体。因此,能与他人沟通就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我参加工作之前我并没有体验过,所以,过去的我对沟通看得很淡。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面对一群孩子,我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他内心很激动,于是满怀激情的准备了一堂语文课。课上得很成功,这位年轻的教师很高兴,看看时间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于是他要带领学生做一个精心准备的小游戏。他说:“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下课前咱们做一个课堂作业。请大家按照我说的做。”孩子们一片叹息,老师说:“请大家安静,其实这个作业很简单。咱们唱一首歌,大家跟我一起唱,‘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幸福你就拍拍肩,如果幸福你就跺跺脚……’”。孩子们跟着老师边唱边拍手边跺脚,一片笑声歌声感染着每一人。老师也很高兴,陶醉在孩子们的欢乐之中。忽然,老师发现一位同学坐在后面竟然不拍手,老师心里有点气,全班同学都配合老师做游戏,偏偏这位同学不配合,于是,老师让大家暂停,他走到这位同学跟前,问道:“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拍手,难道你不高兴吗?”这位同学把头低了下去。“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老师冷冷地对学生说。学生来到办公室,老师责怪道:“你刚才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拍手呢?”学生没有说话,原本低着的头垂得更低了……“怎么,为什么不说话?”老师伸手去拉学生的手,老师突然发现学生的手袖空荡荡的,“你的手……”老师诧异地问道,学生抬起头,一行热泪挂在脸颊上……老师蹲下身,为学生擦去泪痕,什么说不出来,站起身,摸摸学生的头,自己的眼里也噙满的泪水。
有一座桥,连接着希望与辉煌;有一种爱,化解了矛盾与战争。它就是沟通!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走上了教师的行列,这个故事中的老师一直成为我思考的源泉,让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审视自己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过程。“师之者,教之以事而育诸德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更是教师所担负的特殊的光荣使命。
然而,在我读到这个故事之前,我却经历过我自己与学生之间一段难忘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在对比中体验了什么是沟通。记得那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秋天。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叫李树强。他很懂事,对父母也很孝顺,平时话虽然不多,但是学习刻苦,每次考试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国庆节收假却迟迟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心想是不是学生把收假的时间给忘了?等明天回到学校,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他一顿,要让他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还有学校的纪律’。不然,好好的学生就会因为管理不严而变得厌学,甚至逃学。三天之后仍没有他的消息,打电话也无法联系,这样的好学生不来上学,学校要追究责任,当班主任的我首当其冲。下午上完课后,我按入学时留下的地址,打的到他家。没想到走到半路上,出租车司机竟然不送了……秋日的夕阳渐渐落下去了,而我却独自走在陌生的乡村路上,在路人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学生家。见到李树强,我差一点没认出他来,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穿这一套蓝白相间的运动服,给人的感觉就是个中学生。但眼前的李树强只穿着短裤和一件看不出颜色背心,一头汗水,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农民,他爹妈也都是扛着农具刚回到家。他们见到我,不知我是谁,李树强向爹妈说我是他的老师,两位中年人忙说对不住老师,我说明来意,希望李树强跟我回校上学,他们便烧水做饭,边向我说家里的活需要孩子干几天,没让孩子到学校上学,对不起老师,让老师吃苦了。李树强的爹妈说着客气话,我却一点也没听进去,我被这个贫困的学生家庭状况所吸引,扫视这个家,除了一盏电灯和几样简易的家具外,最显眼的便是用土墙上贴满了他曾荣获的若干奖状……此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片断:同学曾跟我反映他很不和群,很少在宿舍里吃饭。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看着朴实的父母,看着懂事的孩子,我沉默了。一路上想好教育家长的话再也开不了口。临走前,家长要留我吃饭,我婉言谢绝了。我知道那顿饭对于整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伴着星光,从未走过夜路的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山间小路上,我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做一名好老师,我缺少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一名好老师?当一名人民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他们,也不是强制的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专制,而是要与他们沟通成为朋友,能够理解他们。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因为跟学生的沟通太少使得师生关系疏远:一位同学没有听我讲课而是和同桌在讲话,顿时让我想到的是太不尊重老师了,没有问清楚原因就劈头盖脸地责骂他。当时,同学没吭一声,但从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他不服气。在过后的几周里,本来喜欢听我讲课的他,却再也不愿抬起头来。后来了解到:这位同学是因为我所讲的问题而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我却武断地抹杀了学生的想法,同时无形间也改变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句鼓励的话语胜过了千句的批评;一个善意的微笑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肯定。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一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热情开展我的工作。其实教师只要充满爱心,就可以让这微妙的隔阂解开,毕竟爱是一种沟通,一种接纳,一种力量。
有人曾问我,你教的学生今后会走了一茬又来一茬,都像这样花时间与他们交流值得吗?但我要说:我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因为我是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求知,还要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合作,教会他们做人。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而我却要说,师不可以不德高。没有高尚的品德,岂能安贫乐道?没有高尚的品德,岂能“化作春泥更护花”?“书师易得,人师难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让我们一同唱响教育的主旋律。
自然与生态意义中的崇高综述
论文摘要:将崇高与生态观结合起来,是用生态意识对传统崇高概念的再认识,亦是对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整合。本文以康德等人的崇高美学概念为参照,结合部分在生态语境下对“崇高”做出新理解和阐述的批评家和作品,指出了崇高概念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正典建构作用,并同时阐述了生态意义上的崇高在颠覆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论文关键词:崇高观念;生态意识;文学批评;自然;梭罗
自朗吉努斯阐释崇高与自然的结构性关系以降,文艺批评家们总是以自然对象和在自我与自然力量的落差中用相互矛盾的表述去思考崇高。譬如面对自然时体验到的谦卑和虔诚一直是构成自然崇高感的一个根本要素。英国美学家博克在《关于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认为,在自然面前,“我们自己的本性变得微不足道并化为虚无”。博克讨论崇高体验的文学例子几乎都与自然世界的情景与意象有关,即便在专门讨论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即语言的崇高效果一节里也主要以自然为对象。后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论述自然的崇高体验时写道:“我们对它们抵抗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它的威力之不可抵抗性使我们认识到自我的无力。”然而康德却试图调和人与他性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崇高感“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快;它经历着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之后,同时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体验产生了。”康德虽然使用了“瞬间”和“同时”等词,但却暗示了崇高体验是一种继之而起的心灵升华运动,是历时的而非共时的伴随性响应。针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表述崇高瞬间体验的虚假倾向,德·曼指出,“与其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结构严谨的分析性论著,毋如说它是一个故事,它揭示出心智力活动的戏剧性场景。”尽管如此,这种瞬间体验范式却为我们思考崇高似是而非的特征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整合策略。
美国评论家维斯凯在《论浪漫主义的崇高》中阐述了康德的“浪漫主义超越的结构范式”,他将康德的崇高霎时体验分成“三个阶段”:1.精神正常的、处于前崇高体验的阶段,“此阶段的心灵与对象处于某种明确的关系之中”;2.继而是某种分离使心灵与对象之间的失衡;3.最后是“回应阶段”,即平衡恢复阶段。该结构形态有助于我们把突变的瞬间体验从康德的叙述中离析出来。在《判断力批判》中,崇高体验源于自然对象的恐惧超越我们的想象力并导致我们在知性上的不协调,即感知力与对象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接着又被理出场所征服,并最终向我们指出“自我的崇高性超越了自然”。
事实上,康德的崇高模式体现了欧洲人认识崇高体验的大致轨迹。这一轨迹具有19世纪浪漫文学中表现崇高的特征。譬如英国浪漫诗人华滋华斯在《序诗》里就曾写道:诗人的成长要“同时得到美和恐惧的孕育”,“在那给人印象深深的恐惧里/在那愉悦和幸福的重复中”去学习。
诗人在《序诗》中用亦此亦彼、又相互矛盾的两可方法去寻觅自然中的崇高,并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然而我们注意到,直至《序诗》末尾诗人最终所获得的却是“人的心智如何变得/比大地还要美丽一千倍/大地也因他的寓居而变得更加神圣”。因此济慈称他的崇高为“个人主义的崇高”,算是对华滋华斯崇高体验的中肯之言,尽管济慈本人从未阅读过《序诗》。华滋华斯诗中的自然显然缺乏济慈主张“诗人个性”中所应有的“消极感受力”,因为后者反对无处不在的诗人意图,诗人天赋就是“消极的感受力”,诗人没有“自我”(identity)o华滋华斯的矛盾体验也见于爱默生的《自然》一诗:我们应该“跨越平庸”,去感受“欢乐直到恐惧的边缘”,直到“所有卑微的自我情感消弭。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球体,我化为虚无”。同样,诗人的自我萎顿毕竟是短暂的,因为他接着写道:“我看到一切;永恒的存在似电流贯注全身;我成为上帝身上的微粒”。最终谦卑的自我羽化登仙,个体实现对自然世界的支配——“自然浑然成了中介,它成就了自我,却受到人的支配,如驴子温顺地驮着拯救者。它把它的王国托付与人,人把它当做工具役使并铸成实用的东西”。爱默生原本谴责视自然为“他性”的人类,殊不知这种谴责却落在他自己头上。因此,巴巴拉·帕克指出,《论自然》“读起来像《圣经》的‘启示录’,人是‘站在废墟中的神’,自然是异化的意识,这意识因为他不断涌现出的创造力未能生效而凝结成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只是自然却预示着人将会重新获得被他抛弃了的神秘力量,并随着‘精神的注入’,世界的创伤将会愈合,‘人对自然世界王国的驾驭’将给他‘比上帝还要巨大的权力。”
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心综述
教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速度的快慢和成长质量的高低。做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教师要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民教师,要努力践行师德要求,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学高为师,当好学生的榜样
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学高”。教师要精通业务,治学严谨,注重创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缸水”。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师德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要努力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平时多“走出去”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写好教学反思,备课中才能有所创新,才能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二是要积极阅读专业报刊。通过阅读,博采众长,使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与参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学习,及时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日益丰富起来了,才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注重身教,当好学生的标杆
师爱为魂。教师要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染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渴望被重视、被表扬,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有一位教师刚刚接手一个班级,当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给他的感觉是:学生桌子上用品乱摆乱放,地上的纸屑、食品袋满地都是,墙角的扫帚东倒西歪……看到这一切,这位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如何做,而是弯下腰把扫帚摆放整齐,整理好讲台桌,擦黑板……学生先是无动于衷,后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擦窗擦玻璃,主动干了起来。从那以后,每逢地上有纸屑,这位教师都会蹲下身子捡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再也不乱扔纸屑、食品袋了,班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卫生流动红旗经常飘在班级门口。所以说,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魅力,要有广博的学问、卓越的学问、非凡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性,让自身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
三、爱岗敬业,当好学生的表率
新时期崇高的师魂演讲稿
在全世界众多的节日中,有两个以职业的名义而设立的节日,它们就是护士节和教师节。它暗合了人类对一个完整生命的两大追求——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这两个节日一个是拯救肉体,一个是构建灵魂。在迎接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敬祝广大教师教学有成,事业进步。
教师的使命是构建灵魂,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就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他(她)的人格和行为具有榜样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历来将“学高”与“身正”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典范,这种对教师的道德期待,也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公务员之家
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兢兢业业的,尤其是广大郊区的与农村的教师,他们在条件不够优越、经济状况不够理想、工作负担比较繁重的境况下无私奉献,支撑着庞大人口的教育,他们的师德堪称世界的楷模。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论师德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师魂的标准也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一个教师的职业能力必然与个人的品行有关。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们大众服务的理念所体现的爱国心、责任心和人格修养。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情感、心境和态度。由于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因此,常常更多地担当了“春蚕”和“蜡烛”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在奉献中也成就了自我,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当我们的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时,也就把师魂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礼仪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这就是我们新时期崇高的师魂。
现代电视文化中崇高的失落
一、电视文化中崇高的失落
历史上对崇高的论述颇多,成果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崇高在当代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驻足电视文化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崇高感的丧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如今,大众文化的兴起,精英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在影视文化作品方面,“躲避崇高”的现象更是蔚然成风。例如,各种经典名著被翻拍的面目全非,更有甚者是打着“让经典名著重现荧屏”的旗帜,来搞一些选秀节目,为自己即将拍摄的作品进行炒作,从而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达到赢利的目的,实在是恶俗至极。还有的影视作品是以戏说、正说各种历史人物成瘾,一个康熙大帝,就被戏说出四部曲来。明明是一代明君,却让观众感觉到这皇帝似乎除了来民间私访,留下点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之外,就没其他的事儿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外,不知是从何时开始,都市情感伦理剧开始占据电视荧屏。剧情套路大致相似,都喜欢把婚外情作为叙述的主线,演绎一对对夫妻的分分合合。不可否认,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现象,那么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这样不分良莠的大批量“生产”作品,电视作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并且,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是很难寻觅到崇高的身影的。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影视做品也相应的受到感染,不断追求着自由、解放。但是,大部分的影视创作人员似乎是把这“自由、解放”仅仅理解为是在两性尺度方面。纵观国产影视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作品中,是没有男女演员亲密的镜头的。似乎缺少了这些“激情戏”,剧就不是完整的作品,电影就无法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作品仅仅是给现代人制造出感官刺激,崇高的意蕴,自然是荡然无存了。
众所周知,“偶像”一词是指人们心中崇拜、敬仰之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心中的偶像也随之变化。到了如今,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人们心中的偶像不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战斗英雄或者科学家,而是些影视剧的演员、流行歌手。近年来,对于这些所谓的明星的追捧已经愈演愈烈,不断有新闻报出某某人由于盲目追星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各大媒体也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增加收视率,炮制出各式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捧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平民偶像。这些偶像既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亦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着实让人很难将他们与“伟大”、“崇高”联系在一起。
二、崇高失落有因
透视共产党员追求崇高事业
摘要: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崇高的事业追求,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为事业不懈进取去奋斗终生,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员;树立;崇尚追求
0引言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吴运铎同志曾经讲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事实说明,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发进取、有所作为的内在动力,也是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的前提条件。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事业而奋斗之中,那他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利益得失。古人讲“:丈夫无所耻,所耻在无成”“,人生天地间,如何不直立”。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立身做人的根本。要知道,个人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只有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业是永存的,美好的思想品德是永存的,为单位做出的贡献是永存的,同志之间、上下之间真诚的友谊是永存的。这实际上就是讲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的问题。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崇高的事业追求,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为事业不懈进取去奋斗终生,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要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是人生的航标灯,是事业的里程碑。一般说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尚,意志就越坚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就发挥得越充分,事业成果也就越辉煌。正如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所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大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早在青年时代就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认主沉浮”的呐喊,毅然把奋斗目标定在全力挽救中国的前途命运上,并执着追求,百折不挠,终于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敬爱的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生好学,勤奋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千古景仰之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生坎坷,历经“三起三落”,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的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领导全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他也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代伟人。我们虽然不能象领袖人物那样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只要胸怀大目标,脚踏实地干,也可以完全有所作为和建树,完全可以通过长期的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立大志、立恒志,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最高追求。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同志在纪念陈云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他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无限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陈云同志最为鲜明的品格。
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陈云同志一向重视和提倡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读马列的著作。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进行为期三年的整党,有关部门拟了一个整党的学习文件目录。他看后说:“这个目录中没有马列的书,应当选几篇进去。比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等,还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有的同志讲,马列的书太长。他听后说:“可以搞摘要嘛,还可以把我的文章减去几篇,只留一两篇就行了(当时书目上列了陈云同志的5篇文章)。这不是谦虚,我们的东西都是从马列那里来的。”后来,中央就此作出决定,在整党完成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
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1989年政治风波之前,有人认为新的科技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这种观点引起陈云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并没有过时,认为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他在历数了从1917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后说:“从历史事实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出起来,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对帝国主义本质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才会做到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具有空前的艰巨性、复杂性,看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与否,不仅要看他能否把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同为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联系在一起,还要看他有没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勇气。这种牺牲可能是流血、掉脑袋,也可能是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冤枉和打击。陈云同志历来提倡共产党员要敢讲真话。他最欣赏在原则问题上“能顶”的干部;最瞧不起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把这种人称之为“风派”。
陈云同志倡导干部要勇于坚持原则,他自己首先做到。1959年4月,同志就陈云同志向他表示当年钢铁生产指标难于完成一事,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那个时候有人说陈云是右倾机会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而自己认为是十足的马克思主义。其实陈云的话是很正确的。陈云同志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这里所说的陈云同志“犯错误勇敢”,是指他1956年反冒进的所谓错误而说的,历史已经证明,把那说成错误并不符合实际;但说他“坚持真理勇敢”,则是确实的。陈云同志说他一生一方面小心谨慎,一方面又很硬。他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要我讲话,我不肯讲,在陕西组的会上讲了‘交换、比较、反复’。”
上世纪80年代前期,陈云同志除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外,还兼任中纪委第一书记。有一件涉及领导干部在出国招商引资中违反外事纪律、变相索贿受贿的案子,中纪委办理起来阻力很大。于是,他亲自出面找有关领导同志谈话,做工作。有天晚上已经很晚了,他还给一位中央负责同志打电话,说这个案子一定要办,否则党风搞不好,无法向几百万烈士和几千万牺牲的战士交待。他说:“开放政策是对的,但越是在开放的地方,越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干部越是要‘金刚钻’的。”那时,有的领导同志的子女以“自费”为名出国留学,实际是外商资助。有关反映送到陈云同志那里,他亲自出面,给有关领导同志写信,说这样做不好,劝他们让孩子回来。80年代初,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不法之徒,内外勾结,大搞走私活动,涉及到不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很大。1982年1月5日,陈云同志指着中纪委反映广东一些党员干部参与走私、贪污腐化的信访简报,情绪十分激动地说:“告诉王鹤寿,要重办,要杀掉几个。杀几个,可以挽救一大批。解放初期,贪污几千元就杀。”他停下想了想又说:“干脆,我来批一下。”于是,他把这份简报批给了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写道:“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几位领导人阅后都表示同意,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加了八个字:“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六天后,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研究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指示精神,并就此向全国各地发出紧急通知。一场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斗争由此开展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中纪委在一份材料上反映:有的同志认为,中央抓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很必要,但抓晚了,问题已相当严重,积重难返了。陈云同志在上面批示:“现在抓,时间虽晚了些,但必须抓到底。中纪委必须全力以赴。”他针对一些同志担心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经济犯罪会妨碍改革开放的顾虑说:“怕这怕那,就是不怕亡党亡国。”对于这场斗争的艰巨性,他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抓这件事是我的责任,我不管谁管?!我准备让人打黑枪,损子折孙。”党的十二大之后,他对我说:十二大上有人提意见,认为中纪委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很果断,但在处理现实的案子时软弱。要告诉黄克诚、王鹤寿同志,对涉及领导干部的案子要大胆地搞,搞不动就由他提到中央常委会上。总之,纪委不能当“老太婆纪委”,要做“铁纪委”。在党中央和陈云同志的领导和督促下,这场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遏制了经济领域严重犯罪的势头,对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师德演讲稿-光辉的事业 崇高的师德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
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师德光辉崇高的事业探讨论文
【摘要】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师德;教育事业;成败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爱,刻画着伟大的灵魂,有一种爱,歌咏着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人民教师的爱。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这次学校组织学习师德规范,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再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以“三个代表”精神要求自己,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针对以往在教育行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改善教书育人的软硬环境、净化教育风气,很有必要,希望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使我们的学校都能成为培养人材的基地,我们的教师都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教师。那么,怎样才是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呢?我认为:
1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