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0:46: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充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充分挖掘保护非遗研究
内容摘要:以海州五大宫调为例,阐述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性,针对“非遗”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挖掘保护并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有效资源的见解,并结合当前保护传承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对传承人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关键词:保护非遗传承人资源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当今一项国际性的探索课题。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诸多问题需要探索,但笔者以为,对代表性传承人资源的挖掘及保护,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受到严重冲击,而不少代表性传承人也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有可能失传。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将其所掌握的技艺进行传承,并总结他们的艺术规律,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我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但因保护意识不强,自1980年后,五大宫调已渐呈濒危状态。直到2005年,海州五大宫调才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中国明清音乐史的研究,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的行为来传承的。许多独特的技艺,不见书载,不见史录,均存在于传承者的身上,“身在艺在,身亡艺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非常令人扼腕叹惜的现象。而现在许多优秀传承人已年迈体弱,致使某些民间技艺濒临绝境。因此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体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赞助他们的传承活动,总结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如海州五大宫调代表性传承人徐希来老人,生前会唱[马头调],四年前他完成了自己最终的绝唱,离开了人世。遗憾的是他的[马头调]和[九腔十八调]等绝技没有来得及授徒流传。同样,1890年出生的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的赵广江老人,他演唱的集曲“娃娃忆”和“草虫”,短小精干、地方色彩浓郁而演唱难度极大,堪称海州五大宫调中的两支精品小令。当他92岁高龄为我们作最后一次录音后,没有传人而去世。所幸的是多少年前一次文化创作采风活动,均为他们的演唱进行了录音,保留了声谱一致的记谱,使这些珍贵的遗产得以完整保存。2008年2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已出炉,就在名单正式公布之际,551位传承人中已有两位离世,令人痛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因此,对这些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正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对代表性传承人本质特征的透析与资源挖掘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本人不端浅陋,根据对五大宫调保护工作的深入调研,在这里粗略总结出代表性传承人的几点本质特征,并从传承人的特征分析中,逐渐挖掘保护传承人的潜在资源。
社区成充分就业社区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今年新目标全市40%社区成充分就业社区
15日下午,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市正着手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争取在今年年底前,让全市40%的社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将点名通报,并抄送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表现突出,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省、市将通报表彰。
据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赖锡涛介绍,“充分就业社区”是指城市社区中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充分整合社区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率达85%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社区内“零就业家庭”至当年12月底为零。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优化,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无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
据了解,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175个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或工作站并挂牌的有110个,占63%,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与社区单位、居民的关系。各地在积极解决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有址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基础上,选择了15个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连南县劳动保障局在自身经费不算充裕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展工作,这此举措为我市推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00年“路经就业服务”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两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做到社区平台工作人员熟悉和深入宣传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按规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基础数据库、资料台帐。为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协助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岗位、社保、培训等补贴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此外,还坚持动态跟踪管理,对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就业情况定期走访、了解,掌握最新情况对就业困难群体落实挂钩帮扶。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基本确定。
充分就业村创建事宜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作用,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和充分就业,促进我区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决定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创建范围
全区各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
二、主要任务
严格按《“充分就业村”考评表》中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其他共六大项、二十八小项内容进行“充分就业村”创建。
三、考评认定
充分就业从社区做起
在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近举行的一次新闻会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四川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近两年来,累计有18.5万人在社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占全省同期新增就业人数的17%,社区就业实体发展到3.3万个,吸纳了近30万人在实体就业。200年,全省有9.1万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
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在社区就业的达到3.86万人。社区已成为四川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四川省在社区就业上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个省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项决策带来的活力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大省。近年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交汇为庞大的就业大军,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这个省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成为四川省各级政府的重头戏。从2002年开始,四川把就业视线从单纯的瞄向企业转向了瞄准社区。随着国家重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和不断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的作用,使它成为促进社区就业的一个重要平台?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负责同志认为,既要建立健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解决“由谁抓”的问题;更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如何抓”的问题。把组织保障与制度建立、人员到位与措施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一项决策产生了———2004年,四川省劳动保障厅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此项创建活动,并提出了明确的创建标准:本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其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2%以上;“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救助对象的就业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这一目标需要有切入点。社区蕴藏的就业岗位丰富,岗位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用工灵活,多数适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易于使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街道、县、市。通过稳步推进,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就落到了实处。”在一份关于促进社区就业的宣传材料中,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对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初衷作了这样的解读。
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化的思考
摘要:理想的德育应当是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形成,不是我们去空洞说教所能奏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德育的充分实践化,人们都在做着颇具实际意义上的思考。本文对小学德育之充分实践化的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德育教育;充分实践;策略思考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许有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实施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人们也许认为就那么去哄哄骗骗就能够奏效的。其实不然,哄骗式的德育教育不可能在学生的心头烙下深深的印记,也不可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充分实践。
一、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可以引领学生将心比心
作为德育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些比较简单和接近自己生活的实践。如我们让学生去爱护自己的校园,去保护自己的环境,我们有时就领着孩子走进花圃,那花圃里的花花草草在阳光雨露下正健壮地生长着,当学生看到那简洁的宣传语言“小草在欢笑,莫让它泪流”,小学生会联系到自己所学到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会想到那文中小姑娘对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思考,想到那小姑娘对自己所见到的那最弱小的保护,会顿生怜悯之心。不要去践踏那小草,不要去乱摘那些小花,不要去乱撕那些小叶。让小学生进行德育意义上的实践,可以让学生结合比较丰富的实践内容进行广泛意义上的联想,这联想可以是实际内容上的联想,也可以是自身凭借具体事物所进行的联想。小学生最喜欢把物当作人来看了,针对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在德育诸多实践活动中,将相关活动中的事物付诸于一定意义上人的思想或者感情,那学生也就会立马生发出一定意义上的情感来。譬如,学生在校集体用餐,浪费粮食的现象是那样的严重,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亲,看看一粒粮食需要家长付出多少辛劳。当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家长时,家长会如数家珍地道出许多农作物生长的许许多多。学生也因此会从家长的述说中,比较深刻地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二、小学德育充分实践可以促成教师以心换心
深挖社区潜力,推进充分就业
20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把建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深挖社区就业岗位作为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200年,立足于社区发展,依托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我市启动开展了创建无下岗失业人员街道办事处、无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居委会、无下岗失业人员楼院(简称"三无")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发挥政府职能与社区就业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无下岗失业人员单位128个(其中无下岗失业人员办事处6个,无下岗失业人员社区37个,无下岗失业人员楼院80个,创建充分就业文明村5个),树立再就业明星145名,促进2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我市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省厅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省政府办公厅主办的《河北政务信息》200年第41期上刊登了我市相关做法,付双建副省长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我市经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就业、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新浪网站、邯郸政府网、邯郸电视台、邯郸日报、邯郸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现将我市开展创建"三无"活动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创建"三无"活动凝聚合力
(一)领导重视,积极推动。邯郸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老工业基地,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就业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200年全市开展创建"三无"活动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市委书记聂辰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专门听取汇报,市主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积极推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把该项工作作为落实再就业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狠抓落实,强化督导,确保了该项活动有目标,有措施,见实效。
(二)明确思路,广泛发动。200年,我们提出了"本着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服务,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全市社会稳定和谐做贡献的宗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无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从而带动全市社区就业工作的发展"的创建思路,制定了创建"三无"活动实施办法,层层分解任务目标,广泛宣传发动。200年元月,召开了全市"三无"创建表彰大会,总结交流了200年创建活动工作经验,对43个"三无"单位和30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年中,作为"三无"创建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目前全市2003户"零就业家庭"已有1342户实现再就业。今年年底,全市将召开"三无"创建活动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并进一步探讨促进该项活动深入开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三)构建网络,协调联动。为保证该项活动深入有序开展,市劳动就业服务局从组织领导、机构完善、队伍建设、服务手段等方面入手,为活动精心构建服务网络。一是市局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市内各区就业局与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并明确了相关负责人。二是进一步强化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按照"四统一、六到位"标准,完成了208个劳动保障事务站和18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的达标验收工作,配齐了2300多名工作人员,基本做到了应建尽建,夯实了工作基础。三是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和省厅要求,对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了业务轮训,组织880余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了2006年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提升了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素质。四是投资10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建立了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相关高级人力资源的多层次、全方位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目前已发放微机设备283套,初步实现全市20个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173个乡镇(街道)、市内68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与市就业服务局的信息联网,基本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求职、用工登记、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多措并举,建立创建"三无"活动长效工作机制
充分就业 社会才能和谐
“就业”这个倍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重新审视它的定义。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但突出的就业矛盾,也引起了贫富悬殊、治安复杂等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就业方案,让劳动者尽快工者有其岗,商者有其铺,农者归其田,各尽所能,安居乐业,是当前社会稳定、和谐最为有效的重要举措。
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问题的思考,笔者有以下个人见解。
一、国家有计划安置就业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部分高学历人才已步入闲置浪费与求才不得的怪圈。大城市,研究生、本科生人浮于事、学非所用,长期找不到工作;边远山区、农村和基层,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却奇缺,有的热血青年在穷乡僻壤适应不了“水土”,一些技术岗位不能吐故纳新,基层乡、镇因无人事编制将其拒之门外,特别是科技、卫生、教育、法律、经济、农牧等专业性人才,有的早已严重缺位、青黄不接。个别地方出现了青年学生宁做保姆也不离开都市,大三在校生不惜牺牲学业忙于求职筹划,学成归来者也有感叹怀才不遇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完全是择业者主观原因,也非我们的伯乐不识千里马。要使我国现代高学历人才学有所用、人尽其才,解决好人才浪费与需求的矛盾,单靠人才市场本身不能实现,国家在就业政策和机制上作相应调整很有必要。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各级政府应建立人才需求库,由国家有计划安置;对机关、事业单位,中、省企业的就业岗位,由有关部门组织公考、择优选拔;对县城以下边远山区所需的人才,由政府定向选招,政策性分配;对不服从分配安置、学业与岗位严重背离、不主动求职长期待业者,应采取限定与抑制办法。全社会都要倡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到祖国艰苦的地方,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发挥才干。
二、重振国企为精英提供就业舞台
充分就业村考评验收通知
为切实加强农村就业工作,根据《“充分就业村”考评办法》和《创建“充分就业村”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决定开展2011年“充分就业村”考评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范围
全区涉农街道18个行政村劳动就业工作。
二、考评内容
主要考评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及其他等内容(详见考评表)。
三、考评认定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讲话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扎扎实实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9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9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充分而正确地行使党员权利
“权利”一词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有了,但大体上是消极的或贬义的。比如,荀子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西汉桓宽说:“或尚仁义,或务权利”(《盐铁论·杂论篇》)。19世纪中期,当美国学者丁韪良和他的中国助手们把维顿《万国律例》翻成中文时,他们选择了“权利”这个古词来对译英文“rights”。从此以后,“权利”在中国逐渐成了一个褒义的、经常被赋予正义色彩的词,并且被广泛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权利”一词,一般是指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的权利就是指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可以并应当行使的权力和应当享有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强调党员要忠实履行义务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党员权利与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而密切的联系,引导并保障广大党员依照党章党规,有效而正确地行使党内民主权利。
一、正确行使党员权利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条件
党员能否有效而正确在行使权利,关系到党员先进的发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保持,从而也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保障党员权利有效行使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第一、党员权利得到有效行使的程度关系到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强度。共产党要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离开了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精神,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级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而发挥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根本条件是保障党员权利的有效和充分行使。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的时候,全党1900多万党员之所以无动于衷,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内的高度集权和个人崇拜窒息和磨灭了全党和智慧和布责任心。由于不需要也不允许党员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的个性和积极被压抑,也失去了对组织和责任感和归属感。以至于党遇到突发事件时,下级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反应都十分冷淡,党的战斗力完全瓦解。苏共在有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希特勒。却在有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亡了党,苏共的教训充分说明,保障党员权利,对于党保障生命力和战斗力,是何等的重要!
第二、党员权利得到有效行使的程度关系到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发展党内民主,是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提升执政党政治权威、优化执政党组织功能的迫切需要,是党的事业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能够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党的意志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党员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决定着党员对待党内民主的态度,决定着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进而决定着党内民主的进程甚至成败。党员主体权利得不到确立、保障和行使,党内民主不可能健康发展,甚至寸步难行。因此,要发展党内民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引导、鼓励和支持广大党员充分而正确地行使党内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