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利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0:10: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持续利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济宁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研讨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为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辖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济宁市处于鲁南经济带的中部位置,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发展新高地和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支点。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非农占用等问题严重,全市耕地面积锐减。

1济宁市水土资源概况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水土资源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因而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1.1济宁市水资源现状

1.1.1济宁市水资源总量

济宁是山东省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微山湖水面1,260km2,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储水量达30亿m3。另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淡水资源占全省的1/6。济宁市属南四湖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共91条,总长度1,516km,均流入南四湖。

查看全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土地沙漠化防治

论文摘要: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二、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查看全文

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论文

6月17日一24日,江主席视察黄河,令所有资源、环境工作者振奋,通过对这条河流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以什么样的资源、环境与生态观点来分析问题,才能通过科教兴国,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育观、科学技术观、资源、环境与生态观既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又是落实十五大精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迎接21世纪的基本战略。为落实十五大的方针,切实制定各项具体政策,在三讲学习的热潮中,有关部门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科技部门提出了知识创新的科学技术观;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什么是我们的资源、环境与生态观呢?资源的持续利用就是我们的资源、环境与生态观。作为一名资源工作者,由于工作关系,自9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国内外进行研究探讨,现在仅把初步想法写出,求教于各界。

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就是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的持续利用观

资源就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质。这里有必要做两点说明:首先,按国际惯例,目前讲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不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观世界,而资源则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资源将随着人对自然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而发生变化。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亿万种,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来看,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大类。这里又需要做两点说明,首先,能源与多种资源互融,但按国际惯例列为一种;其次旅游资源则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分类学上有交叉。同时,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来看,对资源又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分类,就是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又有其相对性、可变性与多重性。相对性表现在如煤、铁和石油等矿产在人类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内(如10个世纪)是不可再生的。可变性表现在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资源的根源物种资源迄今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未来人类又可能克隆已经灭绝的物种。多重性表现在水资源中的大气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层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类别和性质的分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认识基础。(见下表)

不可再生可再生

查看全文

土地生态经济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就主要针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来展开了探究,同时综合的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的阐述,从而确保两者可以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确保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在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作用下,土地资源才能够实现持续利用,而在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中,也会使得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得到相应的转变。可以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元素

1.1生态圈

所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由人工掌控的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两者结合构成的。地球是由生态圈所构成的,其生态圈总共分为5个部分,在地球的表面,各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土地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其中子系统主要包括林地、矿地以及园地等。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土地生态系统位于较高层次。从人类出现开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人们就开始人为的对土地资源实施利用和干预。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相应的增加,对土地资源形成了过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生态问题,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查看全文

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讨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主要的林业资源所在区,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是实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有效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实现生态平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对当前的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当前自然保护区中的林业资源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避免破坏现象更加严重,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应对策略。

1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对全球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该战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合理的相关策略。林业资源本身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是优化环境关键,同时还为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再生资源,所以保护与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对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保护措施,还能为推动林业资源多样化与多功能化发展提供助力。所以,实现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2当前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为实现林业资源保护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但就当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缺陷,林业资源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林业资源中的鸟类资源所遭受的破坏与影响最为突出,而大量的生产噪声等是造成鸟类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1]。对于林业资源本身来说,当前的过度放牧形式导致林业资源被大量破坏,生态平衡发展受到威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鸟类栖息地,进一步对林业资源中的鸟类资源造成影响。另外,相关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时,所依靠的观念理论依旧处于发展初期,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或相关措施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部分政府部门在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仅依靠经验或模仿,过度重视该工作经济效益的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与实际情况结合的重要性,过度或不合理地开展资源开发工作,不仅导致实际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偏离,同时还使该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部分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相关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时,没有严格遵循相关制度与标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导致实际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混乱。另外,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林业、农业、畜牧业三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来实现工作的,这不仅可能会导致管理工作的互相推诿而造成的管理缺失,同时还会增加管理工作的混乱程度,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限制。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往往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没有切实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导致工作效益低下。

3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相关措施

查看全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立法研究论文

[摘要]: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长江流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危机和立法现状谈起,阐述了制定《长江法》和完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初步建构了其体系,从管理体制、水权交易、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流域管理,水资源保护,水权交易,《长江法》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已经出现了因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而严重影响整个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制定《长江法》,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马骧聪先生曾撰文呼吁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长江法》,对流域的开发、利用、保护作出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1999年末,《半月谈》等多家新闻刊物先后登载了“全国人大正酝酿制订《长江法》、《黄河法》,以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消息。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的地位和职责,进一步为《长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及理论基础。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立法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和环境的基本要素。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之一,良好的水资源条件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指长江流域水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节约、管理,还包括作为环境价值的水环境保护,防治污染,防治水害等。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经验启示

米埔保护区利用丰富的红树林和鸟类资源开展旅游。通过旅游开发,在保护区内对香港公众、特别是香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米埔保护区每年还为数千海外学者和观鸟者提供研究和考察的机会。此外,米埔保护区每年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湿地管理和保护人员举办12期湿地管理培训班。据估计,米埔保护区每年这部分收入达1000~2000万港元。米埔保护区严格按照立法局和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区管理计划和员工管理守则进行管理。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米埔保护区还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保护区管理人员、大学专家、观鸟会代表、政府代表和当地渔民代表组成,用来监督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协调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基围养虾也是米埔保护区利用滨海湿地进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范例。基围是米埔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基围养虾是指基围通过通海水流闸口来控制进水和排水,来养殖和收获鱼虾的方法。米埔基围虾的养殖方式采用传统生态养殖方式,即虾苗从后海湾纳入,然后靠潮汐带来的食物和内在的红树林食物链向基围虾提供养分。米埔保护区通过基围养虾和其他生态经营大约每年有900~1000万港元的经济收入。米埔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不仅为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经费来源,而且还宣传了保护区,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制定并成功执行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条例计划、实施可持续的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米埔保护区的湿地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日本日光国家公园中的尾濑沼泽是全日本海拔最高的沼泽湿地,总面积6000hm2,以其优美而多种多样的高原沼泽植物而闻名。这片沼泽湿地的一半属于政府,另一半属于一个私人电力企业。近来游客持续增加给公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游客的践踏和为旅游者汲干的河、湖出现了滨海化,一些特有的脆弱植被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威胁。因此日本环境厅会同林业厅、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板和博物学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最后确定采取以下优先措施:将私人经营的旅店数量限制在16个,床位限制在2300个;控制洗浴用水并禁止用肥皂等洗浴用品;在沼泽上修建木板路,并设置标牌以防游人误入湿软沼泽;修建污水处理池,恢复植被;增加管理人员和翻译人员的数量,加强自然保护宣传工作。另外,为更严格有效地管理这一地区,参与公园管理的3个地方政府机构建立了一个公共社团。该社团由县、市、镇、村、电力公司和其他相关的商业企业资助,协助环境厅管理这一地区,主要提供清扫公园旅游点、收集垃圾、为游客引路并监督其行为、提供翻译服务,修理维护各种设施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支持和服务。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经验指出,为确保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必须对其施以适当的管理。政府、科学家、公众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是湿地公园或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地区,它包括1.2万平方公里海岸湿地,美国40%的盐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包括重要港口新奥尔良。由于人为更改入海河道、破坏城市外围大片海边滩涂,以及在靠近港口的海边兴建石化企业,使得“卡特里娜”飓风的到来曾经为新奥尔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为保护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美国正在执行为期15年的墨西哥湾和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的动态监测研究等,这项研究具有定时、定量的特点,能周期性地采集系统数据,使得密西西比河口的部分湿地已利用河水的涨落实现了人为控制。为储备能源和防止海域和湿地污染,美国墨西哥湾的大片油井都已被封闭。美国还加强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规定每占用部分天然湿地,必须造出相同面积的人造湿地予以补偿。湿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能源,最普通的就是水电、薪柴和泥炭。但是,湿地能源的开发也有很大的负作用。譬如,泥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持续的开采会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泥炭开采也会毁坏泥炭湿地及其价值。为高效利用并保护泥炭资源,在开发泥炭资源的同时,应确保将开采对湿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德国在开采泥炭的同时,大力开展泥炭与泥炭地利用研究。一大批新型泥炭产品被开发出来,新型农业、园林和花卉业的泥炭复合肥料效果比以往同类产品更好,用于环保、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的新型泥炭产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从而减少了资源浪费。性能更好的泥炭开采与泥炭生产机械设备不断问世,提高了工作效率。泥炭地利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加强了采后泥炭地和人类活动过程对泥炭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湿地保护、利用与管理中,要克服重视利用疏于管理的思想,实施优先保护、持续利用、适当恢复的方针,一方面,在那些湿地已受到人类干预而严重改变的地区,要采取措施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保存尚较为完好的湿地,应首先考虑保护,在充分了解湿地生态特征、论证开发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利用。有效的湿地保护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应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管理的规划之中。要将湿地开发与利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的可承受限度,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在充分调查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湿地的保护规划,依据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原则,将湿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对不同功能区域采取相应的、有区别的保护措施。在湿地保护核心区,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物资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需要采取建立鸟类投食点、优化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以及建设鸟类人工繁殖基地等必要的人工措施。通过生态恢复项目的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技术的采用与恢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的监控等实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方法有: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建设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区;通过疏挖河道、修建与扩深池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地质环境;对于部分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的地点,可以从其它湿地搬运湿地土壤来恢复其土壤基质,通过本地植物的移植加快植被的形成与恢复过程。在湿地保护实验区,改变原有的以高强度物质输出、土地开垦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代之以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同时在开发利用中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措施。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旅游者及其市场需求的研究,做好湿地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统计,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建立科学、高效的湿地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参与。改变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的、无公害的和集约化的湿地生态农业。湿地生态农业具有产业发展综合性、地区分布多样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性等优势。应针对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和稻田等不同湿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建立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继续探索湿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泥炭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沼泽地表草皮层,待采完泥炭后放回地表,以恢复湿地景观。制定泥炭开采规划,把湿地泥炭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出发,采用合理的开发方式,规范人类开发利用湿地泥炭资源的行为,使人类开发行为不破坏生态环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补救措施,以使湿地面积不缩小、质量不下降、生态环境功能不丧失,生物多样性不减少,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政府部门应提高湿地科学研究的意识,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就全局性和整体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矛盾突出的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攻关研究,使研究成果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的依据。研究侧重在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湿地数据库,加强科研和生态监测,建立各种自然资源的基础档案,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演变趋势研究,开展定位观察研究,了解和掌握主要生物种群的特征、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开展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研究。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湿地资源,必须加强湿地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公众和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湿地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对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进行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中能够科学决策、举措得当;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建立游客教育中心,强化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宣传职能;建立湿地管理人才和公众教育培训基地,提高湿地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及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措施,通过“湿地日”、“爱鸟周”等形式,并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本文作者:杨倩工作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查看全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方法

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导致水资源分配竞争加剧。为此,必须确定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主要问题,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提高水资源保护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的社会。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方法分析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并不协调,许多地区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干涸现象,可能进一步导致国家水资源短缺,对社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但我国水资源保护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本文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详细介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1水资源有限且可再生

水蒸气与空气中的尘埃或微粒结合,在光合作用下,当水不能承受重力时就会产生降雨。地表水体在地下水中循环一段时间,有利于地下水的净化和再生。

查看全文

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农田、水资源、公路、树林以及村落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可利用的耕地面积,从而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种主观行为。本篇文章将针对如何加强土地整理展开研究,进一步阐述土地整理工作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理;可持续利用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待各方面发展的要求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由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导致很多农用耕地被大量占用,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国应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展开充分的调查和统计,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国家土地使用现状,采取经济调控、法律规范、技术支持等必要手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分配土地资源,从而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2我国土地资源情况概述

据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末,我国的农用地面积近65000万公顷,其中农用耕地面积近11350万公顷,约21亿亩,田园用地近1440万公顷,林地近25300万公顷,牧草地近22000万公顷;建设用地近3900万公顷,包含城镇、乡村矿产用地近3150万公顷。

查看全文

城市中水资源持续利用现状思考

1.锡林浩特市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南与河北为邻,西与乌兰察布盟毗连,东邻西乌珠穆沁旗,南与正兰旗相接。东南与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接壤,西与阿巴嘎旗,北同东乌珠穆沁旗为邻。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政府所在地,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位于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中部,南距北京市62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市625公里,东距赤峰市400公里,北距中蒙边界200公里,东经115°13′——117°16′,北纬43°52′——44°52′。

1.2地形地貌

锡林浩特市市区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的波状平原,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1300米左右。锡林河纵贯中部,形成河谷冲积盆地,间有不均匀沼泽。盆地最低海拔920米左右,市区位于河谷盆地,周边低丘环绕,地势较平坦,北倚敖包山,锡林河流经市区西部。

1.3气象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