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10:00: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持续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业化是农民持续增收良策

2004年,9亿农民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实现了粮食产量4550亿公斤的预期增长目标。与粮食的增产相对应,农民收入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增幅达10%,但这主要是前三季度的情况。进入第四季度后,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出现了农民卖难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一、2004年农业大幅度增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几年持续下滑的颓势,实现了年初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也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远远高于去年。我认为,2004年农业增产,既有市场本身的因素,也与中央的支农政策分不开,还与风调雨顺的气候有关,总之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4年农民收入的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季度,随着粮食的增产,农民增收幅度较大;但进入第四季度以后,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急转直下,农民增收发生重大困难。

为了扶持农业,国家大幅度调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事实证明,国家对农产品涨价的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起主导作用,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是难免的。那么,怎样使农民增受能够得以持续?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查看全文

农业持续化管理论文

摘要世界上各种思潮时起时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转变为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并不是对立或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农业的伟大目标是在二十一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走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查看全文

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

对当代中国文明论的研究,最缺乏的不是“文明学”、“文明史”、“文明哲学”、“文明社会学”的研究,而是缺乏对当今中国千百万市民在追求与实践的“文明城市”本质的论证,缺乏对“文明城市”在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新模式方面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我基于10多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

1文明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化

城市是一种文明,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但是,随着工业化、后工业化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中国的城市化,正因其在走向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给当代中国的城市文明①、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提出了种种问题:要不要确立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如何以城市的文明发展来引导可持续城市化?如何针对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种种挑战来破解城市文明发展的难题?

今后10到20年,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化面临八大挑战。这八大挑战也可以说是中国要确立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走向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八个难题。

1.1资源约束给可持续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土地资源约束。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国家,人均国土面积不到1公顷,且地貌复杂,山地、高原多,平原少。在土地资源总量中,农用地指数不及55%,垦殖指数只有10%,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沙漠、石山等面积较大,道路、居民点等就占据了国土面积的20%;草地数量虽然较多,但可利用面积不到75%。

查看全文

小议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查看全文

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林业产业化经营,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和重大的制度创新。作为林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扬弃和超越,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的变迁对生产发展的必然反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从历史及哲学的高度,对人类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说是对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是对唯经济的、掠夺性、自利主义的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否定。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弄清这两者的本质内涵,摆正这二者的关系。从哲学层面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世界观”问题,因而需要发展的哲学理论来回答;而产业化则是一个发展的“方法论”问题,因而需要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来回答。不同的发展观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展结果。因而发展观是发展问题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是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制订经济政策的依据,是评价经济结果的尺度,是指导经济工作的总纲。林业产业化无论从内涵、目标及手段上都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统一的。因此,在实施林业产业化进程中,关键在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观细化为发展战略,融合于产业化进程之中,用以指导产业化的过程。

一、转变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观,实施生态发展战略

在推进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发展观的革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观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可以断言,本世纪是生态文明观居主导地位的世纪,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确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林业产业化进程中,将生存观与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观为取向,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于战略高度,把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利益与局部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生态发展战略上来。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由于林业承担着中国21世纪农业、生态环境与整体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把林业发展置于基础产业地位,切切实实地在政策、投资、税收等方面将林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来办。将林业产业化与江河治理、水土保护及环境保护、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实行整体推进、综合发展的策略。

(2)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林业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给予明确的界定,使林业生态环境资源资本化。在制度上,建立合理的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林业产业化运动(因此说生态经济学是生态文明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和生存发展经济学)。

(3)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实施区域发展诊断、实际效果的测定及发展程度的评价,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工程和示范区域网络,提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模式。

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可持续化管理方案

摘要: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了我国的人民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此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我国水资源结构分布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巨大的贡献。本文将针对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指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持续化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可持续管理;创新;管理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国民生活与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各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新能源开发技术的进步,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社会实际与近几年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等情况,水利工程的优越性与重要意义逐渐显示了出来。如09年的西南大旱。从2009年8月开始,持续了半年之久,影响了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与四川五个省区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物价上涨等严重后果。水利工程建设是关系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某一方面甚至可以决定该领域或该区域的发展未来。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以水库为研究对象的工程规划。不仅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可有效进行水资源的调度,满足缺水地区的需要,如南水北调工程等。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1.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1.1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1.1工程周期长,前期准备具有盲目性。水利工程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明显,其施工与建设方案往往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次,施工的难度与对环境的测量都导致建设过程成本高的问题。工程时期过长导致了现在在建设和施工时出现的盲目。这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应当在施工之前需要与周围的地理情况结合,并进行完整的设计与考量,这一盲目性导致了最开始的规划设计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工程的建设施工以及资金投入受到了很大限制,最终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可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1.2后期运行管理不足。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正常情况下在5-10年期间内不会进行扩建。所以在后期的使用的过程中,当地的相关部门对该工程的管理与监督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某些地区存在没有专门人员对运行的设备进行检修或定期检查等问题。另一方面,缺少对水利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招收政策,导致在职的工作人员缺少培训与相关素养,年轻的工作人员难以招收,即便招收了员工,能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留下来的人数也极为少数。长期发展下来,会形成职员工老龄化,缺少专业素养的年轻人等问题。1.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1.2.1水土流失。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国是黄土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规模黄土的流失。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往往建设在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因此水利工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安居,在移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开垦毁林,这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1.2.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库在蓄水过程结束后会对周遭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周围土地加速盐碱化,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由于在河道中的水流量大大减少,也会促使整个的水流流动趋势变缓,对于排入到河道中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排除,逐渐在其中集合,会形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对河流一带的农作物污染严重,若被人体食入会极可能造成食物安全问题,威胁人类的健康等。除此之外,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对水利工程施工地段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建设水库的周围也会引起温度、湿度、风速等直接因素的变化,同理的,水域越大对库区周边的气候影响也越大。1.2.3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尤其是对多泥沙河流而言,在运行过程中水库回水的末端易产生泥沙并淤积起来,长期不处理的话会导致泥沙越积越多,不仅会减少水库的蓄水容量,严重时会导致河床升高,进而影响该行路上的航运状态。另一方面,可能会改变河流的流向,从而引发航路的改变等问题。

2.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化管理的建议

查看全文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综述

摘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查看全文

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等,具体请详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1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查看全文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持续化的相互补充关系

摘要:世界上各种思潮时起时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点。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转变为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并不是对立或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农业的伟大目标是在二十一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走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农业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当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的必要性,探究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措施

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必要性

1.1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根据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价格战以及质量战最终将转变成为技术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技术的创新,以促使我国农业迈进世界先进前列。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农业机械化建设当中,引领我国农业完成现代化转变[1]。1.2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机械技术的支持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我国农业要想完成现代农业的过渡,掌握农业科技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前提。在未来的农业建设中,我国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创新,不断把最新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协助农业完成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现代化农业转型[2],从而开创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改革之路。

2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

2.1专业人才不足。毋庸置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正是受到了专业人才的限制,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十分稀少,同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中没有制定诱人的奖赏机制,使得农业专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延缓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2.2农业机械化机构资金比例不合理。农业内部机构资金比例不合理,大大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确实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建设中,但是相比其它领域,投入比例还是很少,远远落后于其它农业大国[3]。同时,农业各个机构的资金投入比不平衡,比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基础研究一直停滞不前,机械化水平上不去。2.3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农业管理模式依旧采取传统模式,计划经济下完成农业机械化管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相违背,从而影响着我国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团队也没有形成一套合作体系,即使农业科研完成了技术上的创新,没有推广部门的宣传推广,科研创新技术也难以在我国农业普及下去,这就使得机械化水平难以上去,我国农业基础的推广方法也较为落后,不能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加了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难度系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