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9:5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持续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院持续发展思考
**市人民医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偏远山区,没有铁路、港口,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这样的一所县级市医院——不但开展了多项填补省内、甚至是国内空白的技术,而且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北京、江西等全国18省38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甚至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的病人慕名而至;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以及**省模范集体、**省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最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这些连许多城市大医院也难以达到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调查发现,最关键的是:该院非常努力地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从而使医院的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的持续发展。
一是机会育人。要成事,必须要有人才,而山区医院最匮乏的就是人才。**市人民医院提出: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之策、长久之策。于是,该院每年都创造很多机会,使本院的人才得到有计划的培养。如选派医疗骨干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邀请来自德国柏林心脏中心、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脊髓研究所、**省人民医院等200多位名医专家,前来手术示范和学术讲座,现场传、帮、带,培养本院人才。据统计,该院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的投资多达200万元。走出去,汲取了四面智慧;请进来,感受了八方精华。就这样,该院的医疗骨干不断成长,与国内外的技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并且不断有技术上的突破。例如:今年该院完成的《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研究》通过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7位全国著名专家的会议鉴定,为**首创,达国内先进水平;最近,该科研成果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胡盛寿教授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上公开说:“**市人民医院结合内镜和介入技术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国内仅有的两个被提名赞扬的医院之一。据了解,该院**年心脏手术量将近1000例,已连续7年稳居**第二、全国前十名。
二是情感暖人。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钟焕清院长颇有见地的一段话。他说:“人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核心竞争力形成于某个时期,必然带有时效性,始终有一日能被对手模仿而贬值或者流失。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发展现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今后保持或扩大它的领先地位。而情感是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极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院积极鼓励职工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并在经济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职工外出学习期间,不但连出租车等旅差费可以报销,而且可以继续享受全额工资,更可以享受全额学费资助。不过,外出进修期满者,要带回或开展一项填补该院或地区空白的技术,所以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另外,该院工会把全院职工的生日等喜庆日子登记成册,到时送上节日慰问金和贺礼。平时,集体活动十分丰富,使全院职工感受到被爱呵护着。
三是待遇留人。该院根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分配突出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骨干倾斜,达到或基本达到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医院的分配水平。在业务上有较大突破的技术骨干,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经科室申请,医院批准,可以享受年薪制。年薪额度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指标、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开展新技术项目、医德医风等情况评定,实行动态管理,年薪最高者达20多万元。年薪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励了技术骨干的开拓创新。
四是事业励人。该院用人不唯资历、学历,更重能力。只要是真才实学者,就要积极为其搭梯子,找位子;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舞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如心血管外科陈海生,是该院从海南引进的年轻本科生,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已成为该科“一把刀”,成功救治了无数的心脏病患者,贡献突出,被提拔为该院副院长、**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目前,该院43个临床科室中,担任正副主任的中青年骨干占90%以上。
五是机制励人。为了避免病人承受“不道德成本”,该院从源头上防止医务人员道德滑坡,通过建章立制,成立医德医风领导小组等机构,专职干部4名,设置意见箱、意见簿和2条投诉电话热线,并聘请11名社会监督员对医院医德医风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医院领导班子带头坚持廉洁从医,全院向社会公开承诺“三不”(不收受病人的红包礼物、不赴病人的宴请娱乐、不分病人贫富一样热心服务);违规者,予十倍至一百倍的处罚,并推迟进修、晋升,甚至缓聘或解聘。医院强调医生采用最经济、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群众治病,严禁“三滥”(滥检查、滥开大处方、滥收费),坚持多用国产药、少用合资药、限用进口药。并且不定期对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违规者予警告、限期整改的处罚;再不达标者,就停发科室主任的奖金、甚至调离岗位,而分管该科室的医院领导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由于上下一条心,全院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蔚然成风,成为无红包医院。例如该院首创的头盆环牵引技术治愈了印度尼西亚华侨小霞的重度脊柱后凸侧弯畸形,而一再婉拒小霞母亲连送3次的7件金器(总值约1.2万元),被传为佳话。
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烤烟生产对品牌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掌握其生产要领,将会制约行业的发展。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升烤烟的生产质量,促进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人为本,从长远利益出发,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正确处理烟草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烟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从狭义上分析,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烟叶的生产水平包括产量、质量等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效益与资源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近些年我国对烟草种植业也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烤烟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还应结合种植区域的优势,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找出影响制约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各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烤烟生产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制约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一旦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质量,对烤烟来说亦是如此。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区域的水利设施得以完善,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缺少骨干工程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大部分水利设施都是为了灌溉农田而建设的,很少有用于烤烟生产的水利设施[1]。烤烟种植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时,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导致烟叶生产质量不高,可以说是“靠天种烟”,这种情况无疑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机械化程度不高。如今,我国已经迈入机械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因此受益众多。但是,烟草种植劳动强度较大且技术性较强,因此烟农种植烤烟具有一定难度。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有文化的青年多数选择在外就业,而留守的种植人员一般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这便影响了“科技兴烟”的落实程度。再加之烟草种植通常在山丘地带,此类地带土壤更适合烤烟生长,因而生产成本较低。但是也正是如此导致烤烟的可持续发展受阻,这类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其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给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三)交通不便。由于烟草通常种植在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乡村缺乏公路设施,给烟用物资、技术指导及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缺乏先进的技术、所需的物资及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烟草产业的发展。另外,基层收购站点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不具备烟草储藏保管条件,影响烟草质量,进而影响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种植布局和耕作不合理。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主要通过人工劳力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生产模式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小规模生产会影响商业发展进程。由于烤烟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同时也会降低烤烟质量,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2]。另外,很多烟区缺乏相应的轮作制度,在同一耕地上实行连年种植,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导致养分失衡、土壤板结,水肥保持能力弱化,病虫害频发,影响种植质量。
三、促使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矿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矿业已经成为云南省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09年全省各类矿山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为405.89亿元。截止2009年全省矿山企业达8449个,小型及以下为8345个(占98.77%),矿山企业从业人员372707人,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精加工十分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低,有些个体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足10%,综合回收率也多在10%~30%[1],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在采矿、选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水、废渣,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实现云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9年瑞典人Karl-HenrikRobèrt博士成立自然阶梯组织(TheNaturalStep),该组织建立了一个被证实的、科学的模型,可以帮助组织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1漏斗比喻
漏斗壁表示供养我们的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过度砍伐、占有耕地等人类行为导致森林和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我们面临能源危机等,种种现象表明地球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能力不断下降,而对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为了维持消费水平,意味着将支付更高的成本,直到整个系统的坍塌。
1.24个系统条件
灌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灌区的发展概况
辛集渠灌区隶属河北省石津灌渠三干渠系。1977年7月,辛集市(时称束鹿县)沥涝成灾,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原县委、县政府调动全县力量,进行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在石德铁路以南地区,废除了原来的排灌渠系及建筑物,改排灌分开的自流灌溉渠系为排灌合一的提水灌溉渠系。自1978年冬至1979年春,共改造耕地41.14万亩,新挖各类渠道714条,新建支渠以上建筑物565座,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方格渠系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促进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约灌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灌区至今已经运行了三十多年,期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对灌区和灌区农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资机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灌区内60%以上的干渠工程和80%以上的支斗工程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失修问题,半数以上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得不带病运行。渠道淤积加大了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
论绿色财政观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政”现强调科学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绿色财政”所强调的科学发展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公平性原则。做大“蛋糕”是财政的首要责任,切好“蛋糕”也是财政的基本任务。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切好“蛋糕”,都要关注公平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公平性就是公民在占用财政资源、享用财政资源上的“时空公平”,也就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头上。这种公平性原则是一种新的公平观,强调建设一种公平环境,既是财政发展的目标,又是财政发展的条件。为实现这种公平性,一方面,注重横向间的公平。应注意中央财政的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把解决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当作重要问题对待;应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忽视东部地区发展优势,使优势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运用财政的杠杆作用注重缩小东西部差距;应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中央财政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政权运转、公益事业发展充分享受公共财政的反哺;应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注重纵向间的公平。要充分认识到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公民享用的财政资源也是稀缺并需要休养生息的。因而作为理财者不能只图当代(甚或是一届政府)的发展或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忽视后代(或下一届政府)对资源享用的权利,要始终恪守“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宗旨;决不能在财源建设上和税收征管上“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要注重积蓄后劲,保持财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持续性原则。其核心就是财政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经济、社会、公民的承载能力。一方面,财政发展一旦以破坏财源基础为代价,财政发展本身也就存在难以持续的可能。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GDP增长,要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结合的提高。凡是追求一时财政收入提高而浪费了资源甚至伤了财源基础元气的,未来的财政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要在涵养财源的同时注重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收入绩效。“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另一方面,在财政管理上要始终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能超越财力可能无限度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不能无视财政风险的存在,应掌握好债务规模,控制住隐性财政风险,并且注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尤其要采取严厉措施控制和处罚人员工资难以保证、公共事业难以维持、却不顾实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种种违规、违纪行为。总之,保持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首要的是强化经济对财政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以提高财政绩效为核心推进财政管理工作。
三是坚持共同性原则。虽然各地区间与财政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财政发展的目标步骤、措施也有所不同,但我国政权的统一性、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各级财政的依存性,决定着我国的财政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财政增强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共同的责任。中央财政在注重提高“两个比重”的同时,应科学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在管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则应强调规范管理,不以损害中央财政利益为前提来维持地方财政的运转;发达地区财政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应关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发展问题,而且应时刻考虑到自身发展的行为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是否有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则要增强发展的主动性,不躺在靠救济的温床上。现阶段在我国坚持共同性的原则还应注意国家财政内部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发达地区利益与落后地区利益的统一。
四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即把财政发展当作系统工程来推进,首先应改变就财政抓财政,算死账、管死钱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做大“蛋糕”上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其次应理清财政与经济、政治,财政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财政支撑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等的辩证关系,使财政发展处于更高的平台上向前推进。再次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注意先保什么,后保什么,尤其要注意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拆了建、建了拆的瞎折腾。最后,应注意把握收入结构的合理和支出结构的合理,通过调整这两个结构促进财政绩效从根本上的提高。
(二)“绿色财政”现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推进经济发展、事业兴旺、社会繁荣、人类进步的主体和动力。财政只有重视人的生存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很好地实现财政的职能,使财政有长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就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探究
1农村沼气发展的重要性
沼气是20世纪研发出的清洁绿色能源,通过将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有机物垃圾、粪便等进一步利用,制成可燃性气体。通过沼气能源的开发,能将污染物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物的排放、堆积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能有效的节省如煤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出新的经济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民就业困难,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农村沼气发展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2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对沼气利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识文化程度偏低,且相对于使用木材、煤炭资源而言,建设沼气池较为困难,人们难以认识到使用沼气对生态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了沼气的建设发展。由于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而年轻人群也多数在外地打工,以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较多,缺少劳动人口,无法有效的进行沼气池建设,老年人口不懂得如何使用,即使建设后也使得沼气池闲置,未取得预想中的发展[1]。
2.2沼气池工程建设质量不足
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烟草行业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改善的基础设施让烟草的生产体系逐渐得到完善,烟草的生产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就我国而言,烟草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烟草生产停滞不前,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依旧存在。烟草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是一次烟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要保持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基础打牢,创新发展新的模式,加强烟草区的物质条件,配置合理的机械条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烟草农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烟草的生产要努力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与时俱进的。而我国的烟草生产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步而进步,反而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如今传统的烟草生产模式落后于现代行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烟草行业的生产规模停滞不前。因此,要完成从传统烟草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势在必行。
一、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具有的本质和概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的。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要从生产方式上提高烟草生产系统,建立优质的、低消耗的、高生产的烟草生产区;保护烟草生产区的生态环境,让烟草区的土壤等特性都处在生产优质烟草的阈值的范围内,保证烟草生产生态方面的安全状态;完善烟草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烟草为主体的耕作制度,配置完整的机械化运作体系,让烟草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特色。
二、关于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形势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针:“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重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还就如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坚持统筹兼顾”,分别作了更为具体的纲领性的阐述。《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就“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了八个方面的部署,都强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联系区情地情,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是地方干部的职责。贵港市土地面积1059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485多万人,在广西14个地级市的排列前位,土地面积居第12位,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人口,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比之还小呢。因此,贵港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全市人民及其子女后代的福祉,而且对全广西、全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就贵港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笔者以本文汇报一些肤浅认识:
(一)人口安全问题。所谓人口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质量和行为能否与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地发展,如不协调,就出现了人口不安全问题;不协调的情况越严重,说明人口的安全性越差,反之,人口的安全性就较良好。从定义可以推及,人口的安全性越差,对该国或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危害越大。贵港市的人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存量过大,20**年期末总人口达到485万人,每年净增人口5万。土地面积是广西14个地级市的倒数第3位(仅大于防城港和北海市),而人口密度却是前三名(仅小于玉林市和北海市),达每平方公里453人,在全国来说,地属人口高密度的地区之列;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是4000元左右,属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见,贵港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十分明显的。人均土地资源,人均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都较低,还有因人口的压力导致的大量的高坡度(25度以上)全垦(实施退耕还林以来严重情况有所减缓,但在低丘岗地区还是大量存在),森林覆盖率偏低,有林面积的林分结构以中幼林为主,林地植被群落向低级化演替,加上工业废水和石化农业导致的土壤和水污染(特别是郁江河段属自治区点名的邕郁左右四大污染河段之一)等等,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还有治安和民事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这都表明目前的人口存量已经造成了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状况。人口基数大,而目前要稳定低生育水平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二是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高,人口素质提高受阻。据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部门调查资料的反映,20**年,广西住院分娩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为21.57‰高出全国平均数8.73个千分点。贵港市近年出生婴儿缺陷的人数达2.33%,这对今后社会的统筹发展压力是可以预见的,优生优育的任务异常艰巨。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云平衡。2**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24,高出全国平均数2.66个点,高出正常值14.24个点(全区20**—2**年平均二孩出和性别比为136,三年平均多孩出生性别比为170)。从“五普”资料反映,贵港市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32,已严重超出1**的警戒线。从理论上分析,这30%的人没有性生活幸福或家庭生活幸福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又据贵港市的抽样调查资料,在30—49岁的未婚群体中,男性占86.85%,是女性的6.6倍,在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该年龄的未婚男人中有73.7%是可能娶不到老婆(当然这只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理论分析,实际上还可以通过与较低或高年龄段的未婚或丧偶女性的搭配,或通过与市外女性搭配解决婚姻问题)。四是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加速老龄化的挑战十分严峻。据“一普”资料,65岁以上的人口,广西为44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9.57%,贵港市为38.7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还略高于广西的平均数。即使以到达65岁才算是老年人,目前老年群体的人数仍以3.32%的速率增长,今后的老龄化还将加速,“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对贵港市来说,是十分突出的;还有老年歧视主义的泛滥也是影响贵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此外,还有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问题,也就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农业问题。贵港市处于低纬地区,大部分土地面积在北回归线以南,距海不远,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一年的光热资源都很充沛,无霜期长达360天以上,完全可以实施全季候农业。但是太阳光照强烈。蒸发量大,尤其是主要农作物生长期的月份蒸降比多大于1,加上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贵港市的林果用地绝大部分没有喷淋设施,在全市19.59万公顷耕地中,有8万多公顷是没有灌溉设施的旱地或望天田,有5万多公顷是低于浔、郁大河的洪涝警戒水位以下。贵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受抗旱防洪设施不完善的制约之外,更严重的是石化农业的危害。早在10年前(1998年)我国专门召开过科学会议研究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科学家提出了“化学定时炸弹”的说法,他们说认为,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土地的生长能力越来越低。土地容纳化学物质的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当低于这个限度时,土地的生长能力下降,迫使农药、化肥施用量递增;当高于这个限度时,土地生长能力就会丧失,一旦土地生长能力丧失,“化学定时炸弹”就爆炸了,所以对化学物质的使用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科学界的共识,倡导了生态农业,广大农民也深深体会到“石化农业”的危害,但要在保证稳产省工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生态农业,谈何容易。
(三)资源、能源和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再生利用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地位,这些在贵港市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之外,矿产资源也相对贫乏。除了石灰石,锰、铅、锌等一些金属、非金属矿产品之外,其它矿产品大都稀缺。火电(贵港南方电厂建成投产,火电有所缓解)和许多企业的用煤,基本上靠外地调入,液化气和石油产品靠外地调入。贵港工业的行业结构只能以农产品加工、中草药加工和原料运输成本低廉的轻化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为辅,重化工业没有竞争优势。调整能源结构对贵港来说尤为迫切,除了加快水电资源(包括小微水电)开发之外,拓展生物技能源生产也相当重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技术模式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地方国民经济体系,将是贵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不仅报章杂志电视互联网各媒体传播循环经济的理论文章迅速长温,而且从中央到各省、市、区都已把循环经济推向实践。广西区党委提出“建设生态广西”,就是其中之一。平果铝业对采空的废矿山进行回填复垦(回填复垦率达96%),广西中东部各县(市)全面推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利用链,就是很耀眼的例子。贵糖集团开拓多种副产品,对废料多重利用,也拉开了贵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序幕。然而,要在全市全面推广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改造各产业,还直面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要广泛深入地研发各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二要改革经济管理制度,如推行生态效益审计、绿色GDP统计(即扣除资源环境代价之后的GDP)、环境会计和建立废商品及包装物品回收机制等,以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是一个资源高浪费的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现在是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至80%;钢铁回收再利用,世界上达到70%,而我国只有46%;有色金属回用率,世界发达国家达70%,而我国只有30%;废纸回收利用,世界已达80%,而我国只有20%。总之,全面实施循环经济、真正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地方国民经济体系,确实任重道远。
(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发展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两者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贵港市的“两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可以预见随着“两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更强烈。工业化进程中的“三废”排放是直接挑战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集体中排放明显超出周边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近年全国环境公报披露,我国烟尘排放量都在3000万吨以上,并继续呈递增态势;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排放也一直呈递增态势。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为短缺的13个国家之一,可每年污水排放总量在600亿立方米以上,占水资源总量的2%以上,按目前的污水处理水平,要使水环境达到Ⅲ类标准,满足正常的水资源利用要求,则需用2万亿立方米的本底浓度为0的清洁水来稀释如此大量的污染物。而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1万亿立方米,这就注定了我国的污水排放不可能通过天然的水循环来自我净化,也就注定了我们要么就得严禁污水直接排放(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或再利用),要么就得喝用污水过日。上海市每天有8000吨以上的粪便排进黄浦江,又从黄浦江抽取居民的饮用水,骄傲的上海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这可怕的循环中生活。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指在没有或剔除任何补贴的前提下,机构的经营收人能覆盖其成本,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各方面包括管理、技术和财务的独立生存和发展,以实现其持续有效为穷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