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9:5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持续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持续发展

医院持续发展思考

**市人民医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偏远山区,没有铁路、港口,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这样的一所县级市医院——不但开展了多项填补省内、甚至是国内空白的技术,而且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北京、江西等全国18省38县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甚至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的病人慕名而至;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以及**省模范集体、**省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最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这些连许多城市大医院也难以达到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调查发现,最关键的是:该院非常努力地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从而使医院的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的持续发展。

一是机会育人。要成事,必须要有人才,而山区医院最匮乏的就是人才。**市人民医院提出: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之策、长久之策。于是,该院每年都创造很多机会,使本院的人才得到有计划的培养。如选派医疗骨干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邀请来自德国柏林心脏中心、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脊髓研究所、**省人民医院等200多位名医专家,前来手术示范和学术讲座,现场传、帮、带,培养本院人才。据统计,该院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的投资多达200万元。走出去,汲取了四面智慧;请进来,感受了八方精华。就这样,该院的医疗骨干不断成长,与国内外的技术前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并且不断有技术上的突破。例如:今年该院完成的《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研究》通过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7位全国著名专家的会议鉴定,为**首创,达国内先进水平;最近,该科研成果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胡盛寿教授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上公开说:“**市人民医院结合内镜和介入技术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国内仅有的两个被提名赞扬的医院之一。据了解,该院**年心脏手术量将近1000例,已连续7年稳居**第二、全国前十名。

二是情感暖人。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钟焕清院长颇有见地的一段话。他说:“人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核心竞争力形成于某个时期,必然带有时效性,始终有一日能被对手模仿而贬值或者流失。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发展现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今后保持或扩大它的领先地位。而情感是促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极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该院积极鼓励职工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并在经济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职工外出学习期间,不但连出租车等旅差费可以报销,而且可以继续享受全额工资,更可以享受全额学费资助。不过,外出进修期满者,要带回或开展一项填补该院或地区空白的技术,所以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另外,该院工会把全院职工的生日等喜庆日子登记成册,到时送上节日慰问金和贺礼。平时,集体活动十分丰富,使全院职工感受到被爱呵护着。

三是待遇留人。该院根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分配突出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骨干倾斜,达到或基本达到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医院的分配水平。在业务上有较大突破的技术骨干,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经科室申请,医院批准,可以享受年薪制。年薪额度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指标、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开展新技术项目、医德医风等情况评定,实行动态管理,年薪最高者达20多万元。年薪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励了技术骨干的开拓创新。

四是事业励人。该院用人不唯资历、学历,更重能力。只要是真才实学者,就要积极为其搭梯子,找位子;让想做事的人有机会,能做事的人有舞台,做成事的人有地位。如心血管外科陈海生,是该院从海南引进的年轻本科生,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已成为该科“一把刀”,成功救治了无数的心脏病患者,贡献突出,被提拔为该院副院长、**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目前,该院43个临床科室中,担任正副主任的中青年骨干占90%以上。

五是机制励人。为了避免病人承受“不道德成本”,该院从源头上防止医务人员道德滑坡,通过建章立制,成立医德医风领导小组等机构,专职干部4名,设置意见箱、意见簿和2条投诉电话热线,并聘请11名社会监督员对医院医德医风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医院领导班子带头坚持廉洁从医,全院向社会公开承诺“三不”(不收受病人的红包礼物、不赴病人的宴请娱乐、不分病人贫富一样热心服务);违规者,予十倍至一百倍的处罚,并推迟进修、晋升,甚至缓聘或解聘。医院强调医生采用最经济、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群众治病,严禁“三滥”(滥检查、滥开大处方、滥收费),坚持多用国产药、少用合资药、限用进口药。并且不定期对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违规者予警告、限期整改的处罚;再不达标者,就停发科室主任的奖金、甚至调离岗位,而分管该科室的医院领导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由于上下一条心,全院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蔚然成风,成为无红包医院。例如该院首创的头盆环牵引技术治愈了印度尼西亚华侨小霞的重度脊柱后凸侧弯畸形,而一再婉拒小霞母亲连送3次的7件金器(总值约1.2万元),被传为佳话。

查看全文

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烤烟生产对品牌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掌握其生产要领,将会制约行业的发展。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升烤烟的生产质量,促进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人为本,从长远利益出发,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正确处理烟草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烟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从狭义上分析,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烟叶的生产水平包括产量、质量等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效益与资源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近些年我国对烟草种植业也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烤烟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还应结合种植区域的优势,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找出影响制约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各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烤烟生产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制约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一旦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质量,对烤烟来说亦是如此。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区域的水利设施得以完善,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缺少骨干工程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而且大部分水利设施都是为了灌溉农田而建设的,很少有用于烤烟生产的水利设施[1]。烤烟种植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时,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导致烟叶生产质量不高,可以说是“靠天种烟”,这种情况无疑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机械化程度不高。如今,我国已经迈入机械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因此受益众多。但是,烟草种植劳动强度较大且技术性较强,因此烟农种植烤烟具有一定难度。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有文化的青年多数选择在外就业,而留守的种植人员一般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这便影响了“科技兴烟”的落实程度。再加之烟草种植通常在山丘地带,此类地带土壤更适合烤烟生长,因而生产成本较低。但是也正是如此导致烤烟的可持续发展受阻,这类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其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给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三)交通不便。由于烟草通常种植在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乡村缺乏公路设施,给烟用物资、技术指导及销售带来了不利影响。缺乏先进的技术、所需的物资及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烟草产业的发展。另外,基层收购站点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不具备烟草储藏保管条件,影响烟草质量,进而影响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种植布局和耕作不合理。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主要通过人工劳力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生产模式有一定优势,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小规模生产会影响商业发展进程。由于烤烟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同时也会降低烤烟质量,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2]。另外,很多烟区缺乏相应的轮作制度,在同一耕地上实行连年种植,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质量分数,导致养分失衡、土壤板结,水肥保持能力弱化,病虫害频发,影响种植质量。

三、促使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查看全文

论绿色财政观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政”现强调科学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绿色财政”所强调的科学发展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公平性原则。做大“蛋糕”是财政的首要责任,切好“蛋糕”也是财政的基本任务。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切好“蛋糕”,都要关注公平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公平性就是公民在占用财政资源、享用财政资源上的“时空公平”,也就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头上。这种公平性原则是一种新的公平观,强调建设一种公平环境,既是财政发展的目标,又是财政发展的条件。为实现这种公平性,一方面,注重横向间的公平。应注意中央财政的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把解决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当作重要问题对待;应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忽视东部地区发展优势,使优势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运用财政的杠杆作用注重缩小东西部差距;应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中央财政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政权运转、公益事业发展充分享受公共财政的反哺;应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注重纵向间的公平。要充分认识到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公民享用的财政资源也是稀缺并需要休养生息的。因而作为理财者不能只图当代(甚或是一届政府)的发展或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忽视后代(或下一届政府)对资源享用的权利,要始终恪守“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宗旨;决不能在财源建设上和税收征管上“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要注重积蓄后劲,保持财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持续性原则。其核心就是财政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经济、社会、公民的承载能力。一方面,财政发展一旦以破坏财源基础为代价,财政发展本身也就存在难以持续的可能。因此,不能一味地追求GDP增长,要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结合的提高。凡是追求一时财政收入提高而浪费了资源甚至伤了财源基础元气的,未来的财政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要在涵养财源的同时注重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收入绩效。“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另一方面,在财政管理上要始终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能超越财力可能无限度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不能无视财政风险的存在,应掌握好债务规模,控制住隐性财政风险,并且注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尤其要采取严厉措施控制和处罚人员工资难以保证、公共事业难以维持、却不顾实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种种违规、违纪行为。总之,保持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首要的是强化经济对财政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以提高财政绩效为核心推进财政管理工作。

三是坚持共同性原则。虽然各地区间与财政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财政发展的目标步骤、措施也有所不同,但我国政权的统一性、国家财政的完整性、各级财政的依存性,决定着我国的财政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各级财政增强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共同的责任。中央财政在注重提高“两个比重”的同时,应科学安排转移支付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财政在管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则应强调规范管理,不以损害中央财政利益为前提来维持地方财政的运转;发达地区财政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应关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发展问题,而且应时刻考虑到自身发展的行为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是否有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财政则要增强发展的主动性,不躺在靠救济的温床上。现阶段在我国坚持共同性的原则还应注意国家财政内部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发达地区利益与落后地区利益的统一。

四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即把财政发展当作系统工程来推进,首先应改变就财政抓财政,算死账、管死钱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做大“蛋糕”上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其次应理清财政与经济、政治,财政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财政支撑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等的辩证关系,使财政发展处于更高的平台上向前推进。再次应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注意先保什么,后保什么,尤其要注意为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拆了建、建了拆的瞎折腾。最后,应注意把握收入结构的合理和支出结构的合理,通过调整这两个结构促进财政绩效从根本上的提高。

(二)“绿色财政”现强调以人为本。人是推进经济发展、事业兴旺、社会繁荣、人类进步的主体和动力。财政只有重视人的生存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很好地实现财政的职能,使财政有长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讲,就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查看全文

矿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矿业已经成为云南省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2009年全省各类矿山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为405.89亿元。截止2009年全省矿山企业达8449个,小型及以下为8345个(占98.77%),矿山企业从业人员372707人,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精加工十分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低,有些个体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足10%,综合回收率也多在10%~30%[1],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在采矿、选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水、废渣,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实现云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9年瑞典人Karl-HenrikRobèrt博士成立自然阶梯组织(TheNaturalStep),该组织建立了一个被证实的、科学的模型,可以帮助组织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1漏斗比喻

漏斗壁表示供养我们的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过度砍伐、占有耕地等人类行为导致森林和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我们面临能源危机等,种种现象表明地球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能力不断下降,而对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为了维持消费水平,意味着将支付更高的成本,直到整个系统的坍塌。

1.24个系统条件

查看全文

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烟草行业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改善的基础设施让烟草的生产体系逐渐得到完善,烟草的生产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就我国而言,烟草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烟草生产停滞不前,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依旧存在。烟草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是一次烟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要保持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基础打牢,创新发展新的模式,加强烟草区的物质条件,配置合理的机械条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烟草农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烟草的生产要努力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与时俱进的。而我国的烟草生产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步而进步,反而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如今传统的烟草生产模式落后于现代行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烟草行业的生产规模停滞不前。因此,要完成从传统烟草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势在必行。

一、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具有的本质和概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而现代化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的。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要从生产方式上提高烟草生产系统,建立优质的、低消耗的、高生产的烟草生产区;保护烟草生产区的生态环境,让烟草区的土壤等特性都处在生产优质烟草的阈值的范围内,保证烟草生产生态方面的安全状态;完善烟草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烟草为主体的耕作制度,配置完整的机械化运作体系,让烟草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特色。

二、关于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形势

查看全文

小众期刊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出版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文字、图片单一模式,逐步向融合了图文、声音、影像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形式转变。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行着“资源的融合”,谋求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小众期刊而言,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要立足于自身特点,探索一条能够保持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将以《黄埔》杂志为例,探讨融媒体环境下小众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融媒体;小众期刊;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出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传统媒体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纸质报纸、期刊、图书、有声广播、影像视频等等在内容、载体、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大融合境遇下,传统出版业既面临着新媒体出现后所带来的传播途径、阅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对于资源相对丰富的出版集团而言,融媒体时代更多地意味着打开了新的发展领域;对于传统模式受到冲击,新的模式尚未形成的小众期刊,如何在融媒体时代生存、发展就成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期刊面临的改变

阅读方式改变。自1999年起至2018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六次。根据2018年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根据这一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对阅读方式的影响可谓巨大,数字化阅读方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除了图书阅读率勉强持平,报纸、期刊的阅读率与上一年相比都在下降。通过这一调查可以看到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纸媒阅读一统天下转向纸媒、电子书、有声书等多种形式的共存。市场份额重新划分。互联网技术对出版行业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图书、期刊、报纸等纸媒体与手机、电脑、Pad等新媒体共分读者市场。传统出版行业虽凭借新技术,种类增加,产能扩大,但受限于文字、图片相对单一的传播形式,竞争力上弱于新媒体,受众的需求量逐年降低。而新媒体则凭借在时效、灵活、便捷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融媒体时代迅速获得广大受众的关注,逐渐占据上风。融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对传统纸媒体的冲击有目共睹,直接影响到传统纸媒体的未来发展。面对危机,传统纸媒或转型、或融合,无不尝试在新的环境中脱困。对于小众期刊而言尤其如此,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查看全文

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探究

1农村沼气发展的重要性

沼气是20世纪研发出的清洁绿色能源,通过将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有机物垃圾、粪便等进一步利用,制成可燃性气体。通过沼气能源的开发,能将污染物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物的排放、堆积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能有效的节省如煤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出新的经济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民就业困难,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农村沼气发展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2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对沼气利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识文化程度偏低,且相对于使用木材、煤炭资源而言,建设沼气池较为困难,人们难以认识到使用沼气对生态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了沼气的建设发展。由于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而年轻人群也多数在外地打工,以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较多,缺少劳动人口,无法有效的进行沼气池建设,老年人口不懂得如何使用,即使建设后也使得沼气池闲置,未取得预想中的发展[1]。

2.2沼气池工程建设质量不足

查看全文

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措施

小额信贷是指向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通常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担保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小额信贷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孟加拉国以“乡村银行”的形式出现,由于其缓解贫困、促进就业效果显著,随即推广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并由最初的高利率无担保小额贷款发展成为涵盖存贷款、住房金融、小额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通过分析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开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未来给出发展建议。

一、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小额信贷最早出现在1993年,是中国社科院由从孟加拉国引入的“扶贫社”模式。经过不断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约172家,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近1100多家。目前初步形成了三种运行模式:一是由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二是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基金开展的小额信贷,如陕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针对贫困农户的政府扶贫项目;三是由国际捐赠等方式形成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如加拿大CIDA的新疆项目、社科院的“扶贫社”项目等。

二、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风险防范能力较弱

农村小额信贷的放款对象多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村贫困人口,一旦信贷资金投入的农业生产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小额信贷机构必然面临借款者的还款风险,而风险防范机制的薄弱,会使其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小额信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模式也导致贷款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由于借款者金融常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而农村地域广阔、信贷投放分散、信贷人员短缺等因素使得小额信贷讨债难度加大,违约现象难以处理。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坏账率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查看全文

灌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灌区的发展概况

辛集渠灌区隶属河北省石津灌渠三干渠系。1977年7月,辛集市(时称束鹿县)沥涝成灾,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原县委、县政府调动全县力量,进行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在石德铁路以南地区,废除了原来的排灌渠系及建筑物,改排灌分开的自流灌溉渠系为排灌合一的提水灌溉渠系。自1978年冬至1979年春,共改造耕地41.14万亩,新挖各类渠道714条,新建支渠以上建筑物565座,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方格渠系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促进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制约灌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灌区至今已经运行了三十多年,期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对灌区和灌区农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资机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灌区内60%以上的干渠工程和80%以上的支斗工程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失修问题,半数以上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得不带病运行。渠道淤积加大了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了渠道输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