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9:3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池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池塘

养殖策略影响池塘养殖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30年来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资本,它为人类社会提供的许多重要服务,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11。仅认识到这种自然资本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将其作为一种重要变量纳入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决策系统中,必须能够测算这种资本价值量的大小。因此,costanza等对全球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全面评估,吹响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号角旧1。近10年来,该研究领域已成为生态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目前逐渐受到关注,原因在于农业生态系统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首先,世界对粮食的需要有增无减,到2050年,世界人口增长50%,对粮食的需要增加l倍。目前农业生产面积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25%,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旧1。其次,在人口稠密且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农业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替代品,替代自然生态系统供应部分生态服务。再次,人类对地球的影响逐渐加深,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多或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H-。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评估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尺度和强度,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第四,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作为农业的经济产出,但农业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当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由于缺少相应市场体现,农业价值被大大低估,对农民和农业的补贴不足,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好的产业发展政策。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众多服务。撇开它所提供的其他生态服务不谈,仅食品供给服务1项,该系统2005年就给国民提供33932501t水产品,海水养殖面积达1994531hm。,内陆养殖面积达5805488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为2495361hm2,占内陆养殖面积的43.0%。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和世界上唯一1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水产养殖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服务,其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但国内学者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在研究某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时,对水产养殖系统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法:把水产养殖系统生态服务等同于裸地口J、把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等同于河流湖泊Mo、采用与costanza等拉1、MiⅡennium等o¨相类似的方法,把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归入农用地哺’91。难以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对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而正如Heal等指出的那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清楚表述和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分析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评估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的第一步。但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是一个半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受人类各项养殖管理措施的影响,各种养殖措施通过改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结构而影响其功能,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内容和数量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为例,重述水产养殖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各项养殖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确定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可供给的服务类型。

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

McLusky等认为,生态系统结构由3类特征决定和体现,第1类为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类学特征,第2类为有机体及环境因子的尺度和生物量特征,第3类为具有相同生态属性的功能组特征¨“。因此,国外研究人员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时往往是通过各个生态指标来研究的,如非生物属性的温度、盐度、颗粒类型、溶氧量,生物属性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物种丰度,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组特征等¨“”1。

1.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结构指的是该系统中光、热、水、泥土、气体、及无生命的有机与无机物质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非生物环境要素构成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项:光强和光照时间‘“1、水温㈣、悬浮颗粒‘1“、溶氧㈣、池塘底泥‘”1。

1.1.2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系统结构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生物学特征与天然河流、湖泊、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更明显的区别,尤其在物种多样性n“、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啪1、种群繁殖及寿命、功能组(functionalgmup)旧¨等属性上有较大差异。

查看全文

鲟鱼循环水池塘养殖综述

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该鱼是底层冷水性鱼类,喜弱光,对溶氧含量要求较高。鲟鱼不但个体大,肌间无刺,骨头全是软骨,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几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鱼价大幅度下跌,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售价是发展这一产业的首要问题。池塘养殖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传统模式,也是养殖成本较低的养殖方式。水泥池塘流水是适合鲟鱼高密度养殖的一种有效的养殖方式。本文是对池塘流水养殖鲟鱼的科学原理、设施、养殖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试验材料

1.水源

临汾市龙子祠泉域涌泉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流量常年在0.3m3/s~0.5m3/s之间,水源出水口水温14℃~25℃,pH值为7.5,溶解氧9.4mg/L,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适合西伯利亚鲟鱼生长。

2.池塘

采用的是半地面设计水泥露天流水池塘,并呈阶梯状排列。养殖池塘为长方形,池深1.2m,长宽比5∶1,试验用池塘6个,每个面积260m2。池塘全部采用水渣砖砌成,用水泥砂浆抹平,表面光滑牢固,四个边角砌成圆形,这样设计不但保证了换水充分均匀,且易于排污。池底平坦(水泥底)并呈坡降,向排水方向倾斜,倾斜坡差30cm,保证池水能自流排干。养殖期间保持水深0.8m以上。

查看全文

诠释池塘养团头鲂实验

摘要:在两口池塘中采用80︰20模式,以蒲江一号团头鲂为主养鱼,鲢、鳙、鲫、草鱼等为配养鱼,投喂配合颗粒饲料,从2005年2月28日到9月10日,每667m2产775.6kg和779kg,鱼类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饲料转换率。

关键词:80︰20养殖模式团头鲂

80︰20养殖模式由美国奥尔本大学史密脱博士设计,该模式让鱼类直接摄食全价颗粒饲料以提高池塘产量,收获时主要产量(约80%)由一种摄食配合饲料的“高价值鱼”鱼类组成,其余的产量(约20%)由被称为“服务性鱼”的鱼类组成,如滤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它的特点是︰(1)放养品种少,一般是3~5种,起捕规格整齐。(2)不施肥,水质好,使用增氧机少,鱼病少,成本低,效益高。

重庆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蒲江一号团头鲂鱼种养至商品鱼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利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示范池塘养殖蒲江一号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查看全文

淡水池塘养殖废水治理分析

摘要:文章研究了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的水域环境现状、淡水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其影响,并通过国内外对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调控技术的现状研究,表明了利用生态沟渠来防治水产养殖污染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几种主要的生物操纵技术及其应用方式,研究了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沟渠的生态化构建技术。

关键词:池塘养殖;养殖污染;生态沟渠;生物操纵

中国是渔业生产大国,其水产养殖品的总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据2016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1],2015年我国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701.22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94%,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31.91%;池塘养殖产量2195.69万吨,占淡水殖产量的71.70%,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4.47%。但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和水域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提高产量,向养殖水体过量投放苗种和饲料,造成了水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使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并伴随着养殖生物病害的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2]。目前我国多数淡水池塘养殖场的用水来自周边的各河流、湖泊。淡水养殖池塘、水库、河流由于养殖条件的需要,水中剩余的氮、磷、有机物有一定的积累[3]。面对池塘养殖发展对水域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急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抑制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产养殖废水治理的意义

水产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蛋白质来源,且对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等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向上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养殖业者对养殖产品的高效益追求,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养殖密度远远超过了水体可承载量,养殖规程中大量的饲料残饵、生物代谢产物和肥料等其它投入品的累积,导致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日益严重[4-5]。韩志泉等[6]研究显示,与浮游植物数量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是总氮、总磷,水中总磷浓度每上升0.01mg/L,浮游植物便增加3.53×10个/L;Brown等[7]发现,离养殖区越近,水质DO饱和度(溶解氧实际含量/饱和含量)越低。养殖区附近3m和15m处的水质DO的饱和度分别为35%~70%和50%~85%。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但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区域分布广、养殖用水又属于无组织排放,故对水产养殖排放水进行管控效果不佳。水产养殖业属环境依赖型产业,其环境状况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及产品的质量。但养殖生产的同时也会产生自身污染,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进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从水产养殖整个产业链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所在[8]。因此,保护渔业环境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淡水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其影响

查看全文

池塘草鱼病害防治论文

摘要:介绍了池塘草鱼病害的种类、发生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查看全文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1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发展健康、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品健康生长造成危害,间接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状况愈加重视。其次,大力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健康、生态、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池塘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2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锐减、大气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都对自然水体构成严重危害,致使水质状态每况愈下,对池塘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综合来讲,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2.1池塘水体中PH值异常。

PH值即酸碱度,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PH值异常对池塘水产品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水产品死亡。当PH值过低时,水体呈现酸性,致使在水中生长的水产品血液PH值降低,水产品动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动物生理性缺氧,晕厥而浮出水面。当水体PH过高,水体呈碱性,此时水体腐蚀性强,容易对动物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引起动物大量死亡。此外,水体PH值异常还容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有机物常留水体,不易分解,水体毒性强,动物不易生存,更谈不上生长发育。

查看全文

乌鳢池塘养殖分析论文

1鱼种选择和放养

乌鳢的成品鱼对皮的外观、皮质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单尾体重应达2.5kg以上,鳞片紧凑无瑕疵;没有反向磷,皮肤不损伤,肤色通体亮黑,斑纹清晰。因此,要对放养的鱼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2龄优质鱼种单尾重在500~750g之间,鳞片紧凑无脱磷,皮肤不损伤,活泼健康。放养密度为乌鳢鱼种6000~7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白鲢750~1200尾/hm2,花、白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食。

2科学配制专用膨化饲料

乌鳢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以野杂鱼为食;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食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用喂养乌鳢。由于对皮用乌鳢皮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一些有益皮肤生长的营养素。可以添加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皮用乌鳢专用膨化饲料,具体配方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g、亮氨酸500g、缬氨酸750g。

3饲养和管理

3.1饵料的投喂

查看全文

乌鳢池塘养殖分析论文

1鱼种选择和放养

乌鳢的成品鱼对皮的外观、皮质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单尾体重应达2.5kg以上,鳞片紧凑无瑕疵;没有反向磷,皮肤不损伤,肤色通体亮黑,斑纹清晰。因此,要对放养的鱼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2龄优质鱼种单尾重在500~750g之间,鳞片紧凑无脱磷,皮肤不损伤,活泼健康。放养密度为乌鳢鱼种6000~7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白鲢750~1200尾/hm2,花、白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食。

2科学配制专用膨化饲料

乌鳢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以野杂鱼为食;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食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用喂养乌鳢。由于对皮用乌鳢皮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一些有益皮肤生长的营养素。可以添加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皮用乌鳢专用膨化饲料,具体配方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g、亮氨酸500g、缬氨酸750g。

3饲养和管理

3.1饵料的投喂

查看全文

黄颡鱼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摘要:基于绿色、生态养殖的基本理念,黄颡鱼养殖采取了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是在效益提升方面均有显著的价值,受到了养殖户的青睐,在养殖中被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黄颡鱼;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1养殖实施

1.1放养模式的选择。为了达到最优养殖效益,一般会选择混养,即以黄颡鱼为主,同时混合养殖其他鱼类,如鲢鱼等[2]。在放养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养殖鱼类品种的不同进行分批次放养,鱼苗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一次性放足数量。在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下,黄颡鱼养殖的放养的密度保持为3000尾/0.067hm2,所以在实验池0.8hm2的池塘中一共投入了3.6×104尾黄颡鱼鱼苗,其规格为8cm。具体放养时间为6月下旬。1.2池塘选择。利用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进行黄颡鱼养殖,池塘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的池塘需要保水性好、池底淤泥少。池塘的平均水深要达到1.5m,面积为0.66~1hm2,而且池塘的灌排水效果要好,且保证池塘水源不存在污染现象[3]。水源干净程度会影响到黄颡鱼的品质,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养殖效益,黄颡鱼的养殖池塘水质必须要实时检测,确定其达标。1.3消毒。池塘本身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一旦池塘内发生了病害,鱼类均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强调病害的控制。消毒是控制病害发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池塘确定后需要对其进行消毒。一般消毒的时间在放养前10~15d,主要是将生石灰和漂白粉化浆后泼洒整个池塘,可以灭杀池塘中的野杂鱼以及病原生物。1.4种草投螺在养殖实践中,为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一般利用种草投螺方式净化水质。要对池塘内部的旧草进行清除,泥浆覆盖原有池塘的底部,进行新草的栽种。在栽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栽种的间距。所种的水藻成活之后,投放健康的螺蛳,水藻和螺蛳的活动会使水质保持稳定的状态。1.5养殖管理。第一是饲养投喂。在黄颡鱼的养殖实践中,饲养投喂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饲养投喂的科学性,首先需要了解黄颡鱼的生长特点和习性,并基于其活动特点进行饲料的供给。第二是病害的防治。在黄颡鱼养殖的过程中,病害的出现会威胁黄颡鱼的生长安全,养殖效益也会因此出现严重下降。黄颡鱼病害防治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段,一是梅雨季节前后,二是白露时节前后。在病害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将消毒剂融入水中进行泼洒,也可以利用石灰水或0.45mg/L的二氧化氯进行防治,起到病菌灭杀的效果。也可以将对病害防治有突出效果的中草药与鱼料均匀搅拌,然后进行投喂,具有很好的病害预防效果。1.6产品上市。黄颡鱼每年上市2次,第1次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夕,第2次则集中在5月下旬。池塘内的鲢鱼则主要集中在6月初干塘时上市。总之,准确掌握黄颡鱼的上市时机,有助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1.7养殖效益分析。基于黄颡鱼养殖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每0.067hm2投入的具体情况如下:苗种一共花费1360元、饲料花费3352元、池塘租金花费850元、肥药共花费350元、水电花费300元、其他共支出200元,共计6412元。黄颡鱼共收获4620kg,每0.067hm2产量为385kg,成活率为76%。实施黄颡鱼和鲢鱼套养的方式,基于市场价格计算黄颡鱼和鲢鱼总合共计9761元。除去投入的成本,每0.067hm2效益为3349元。对比传统的养殖模式,其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

2注意事项

首先,饲料的选择与投喂。就黄颡鱼的具体养殖来看,黄颡鱼生长情况与饲料的营养成本有显著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黄颡鱼的生长状态,在实践中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要明确黄颡鱼养殖需要的营养成分;二要在明确了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投喂饲料的选择。在饲料选择时需要注意两项内容:第一是饲料本身的营养性,即饲料是否含有黄颡鱼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第二是饲料本身的洁净度。如果饲料含有营养,但是存在着污染的情况,那么黄颡鱼在食用后很容易发病或者死亡。其次是病害的防治。需要强调2个方面内容:一是资料统计与分析。所谓的资料统计与分析是指对往年的养殖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黄颡鱼养殖中主要的病害以及发病情况,对于病害防治意义显著;二是技术总结。通过技术总结了解病害防治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优秀技术,对于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海水养殖池塘环保技术思考

随着养殖业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和最高产量,水产养殖投入品的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等有机物质大量积累,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养殖池塘环境逐渐恶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病害频发;再者,底层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直接造成水体溶解氧(DO)降低或缺乏,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免疫能力下降,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健康,出现缺氧浮头、发病、死亡等现象。造成养殖产量低、效益低。养殖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使水产养殖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广大养殖工作者积极努力,有针对性的探索养殖环境修复和调控技术,多种技术方法被开发应用和推广。笔者经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汇总养殖环境修复和调控的主要技术包括:养殖池塘底质活化改良技术;促进养殖池塘水体有机物降解技术;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技术;养殖品种合理搭配以及生物防病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塘底质活化改良技术

1.采用机械方法

具体做法是:每年秋冬季节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后让池底自然日晒干燥、冻化。采取机械清淤、翻耕池底等措施,池底深耕15cm左右、曝晒20天左右,池底经机耕曝晒后直观的表现是由原来的深黑色转变为土黄色,恶臭味消失,底质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底质被强化干燥后增加通气,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深松后的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透气性,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性状,提高了水、气、肥的储存量,增加了池塘的综合生产能力。池塘底部土壤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仓库,其土壤表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过程,对水质环境和养殖产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池塘底质修复彻底解决了因养殖造成的“连作障碍”。是减少养殖病害、提高养殖产量,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技术手段。

2.使用药物

应用生石灰2250kg/hm2~3000kg/hm2或含氯消毒剂(漂白粉)112.5kg/hm2,分别对池底消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