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7:51: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沉思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沉思录

读沉思录后有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

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查看全文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是总理的推荐语。那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使人民的总理也如此重视呢?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沉思录》一书,为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哲学著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帝王所留的生命思索。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完成的,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看完关于此书的简短介绍以后,自己迫不及待的仔仔细细读了这本书。还真如总理所言,此书百读不厌,可以说每一次翻阅,总带着给我不同的感受,一遍有一遍新的收获,一遍有一遍新的发现……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往事如烟,人们往往回首往事才发现,没有几个人可以抵御名利的诱惑。书中,有一句话这样论述:“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一样消失了。”是啊,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名利对于人的诱惑,名利又能给别人留下什么?看了这本书,就是我内心灵魂的一次净化。综观古今中外,人生的误区不外乎名、利这两个字,也就是金钱和地位很不容易被人看淡。人创造了财富就以为可以永远为自己占有,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误区。国外的富豪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把钱用在了公益事业上,用在慈善事业上。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生若能走出想拥有一切的误区,他的人生之途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斗,就一定坦荡得多。你创造的财富再多,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自己实实在在消费了,那金钱才真正属于自己。另外,人太看重自己的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这样容易目空一切。岂不知道名是别人捧出来的,也许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你很有名,可出了这个范围,你就一分不值,所以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人。有的人在企业界有名气,但是,如果出席文化界的社交活动,便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象自己想的那样明珠般显眼。所以,当没有前呼后拥时,千万不要生气或者有我们失落感,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本来就非常非常的渺小。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岁月如水,人们往往反思岁月才发现,对现在的把握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没有几个人可以进退自如举重若轻。《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在书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这又是何等的自我超越啊。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俗世如尘,人们往往穿越红尘才发现,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好好珍惜眼前。马可•奥勒说“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是啊,沉思万物,你看到的是天地五彩斑斓的色彩,沉思生命,你看到的是人性最纯洁的一面,沉思生活,你将在无穷的哲理中慢慢探求着人生的真谛。我们的现在不是被迫的被夺取,而是因为没有理性的把握,而糊里糊涂的被夺取的。人生匆匆,百年如瞬,无数个现在构成人生,扪心自问:你珍惜现在,珍惜人生了吗?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让人在感悟人生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分析论文

近几年参与各种广播文艺节目的评奖活动,听评的广播戏曲、广播文学、小说连播、广播曲艺、广播综艺等节目不下数百。也涉足电视文艺,如电视戏曲、电视音乐、电视散文、电视综艺等。沉下心来,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点评广播文艺,但广播电视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电视文艺。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论文

近几年参与各种广播文艺节目的评奖活动,听评的广播戏曲、广播文学、小说连播、广播曲艺、广播综艺等节目不下数百。也涉足电视文艺,如电视戏曲、电视音乐、电视散文、电视综艺等。沉下心来,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点评广播文艺,但广播电视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电视文艺。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查看全文

语文教育革命管理论文

我之所以对“教育”加上引号,是因为人们把上学叫作“受教育”,办学校是办“教育”,是错误的,也是一切弊端的根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导训诫,居高临下不平等单向灌输的,因而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要这样搞,就要这样管学生整家长,问题是别国的学校不是“教育”人而是培训人(请人们查查英美人词典中education这个词的原意,它第一和主要的决不是什么“教育”),为人的学习服务的。我们也这样的话,今天所说的多数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事情不是教育革命而是革教育的命(详见拙作《革教育的命——知识创新沉思录》)不过既然大家都把办学校叫办教育我也这样称呼它吧。

教育问题多多,改革似乎很难。其实世界上的事物、真理、科学的本质都是极其简单的,爱因斯坦有学问吧,可他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他认为简单性是世界的原则之一。如果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把事情说明白,这要么就是还没有理解问题想清楚,要么就是故弄玄虚有意回避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是学问,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要学问只要权力就行了。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嘛,人间的事都是人为造成的,哪有那么复杂!现在教育的问题和改革被说得复杂至极肯定是没有说到点子上。中国的教育根本问题有三个:一是学得虚不实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二是学得死缺乏创新精神,中国的学生最聪明最勤奋教材最深但是却非常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三是现在上学代价高昂而使群众不堪其负;而实际上只要两个字最多三句话就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字就是民办,打破垄断,这是最根本的。具体地说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自古“学在民间道在山林”,要打破垄断放手让民间办学,国家由办学转变为只为办学服务。这是从办(教)学主体上讲。大家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官工官农官商是如何打破的吗?不就是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变国家办工业办农业办商业包揽一切为让企业让农民让商家来办,国家只为此提供服务和管理(当然还有待改进)吗?工业农业商业不是比过去好得多吗?官学同样要用如此办法打破!修长城放卫星这是任何学者都做不到的而只有国家才能做到,而发明创新则从古自今都是民间都是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的。别国的诺贝尔奖大概也没有几个是国家课题吧!学校、办学是最没有科技含量但又是最高科技的行业,它传承知识没什么科技含量和难度,而培养突破能力实现知识创新则又是最高科技的东西!让民间来办加强服务没有任何风险和问题,要比管工业农业商业简单容易效益高!估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都不是由政府任命为“重点大学”、执行“规定课程”而名扬天下,相反它一直就是这样做这样教有成果而闻名的。放手让民间办学,国家很好地为人民的学习服务(而不是教育人民),在十三亿人的中国大地上出世界一流的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本不在话下!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六倍,而成果可以是它的五六十倍!因为量的差别必然导致质的差别!

第二句话是学校不要教“御龙术”“屠龙术”而要教“御马术”“杀猪术”,这是从教学内容上讲。世界上有没有龙还很难说,有的话中国三五个人学杀学御就行了,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学御马和杀猪。中国的教材可能是世界上最深的,我们还可以把它变得更深,让全国人民都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我也能说出不少理由啊!能这样吗?要说现在学校教的全是没用的东西不对,但是可以大大精简却是肯定的。现有内容至少可以压缩一半,而社会实践需要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则要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不能像现在这样学校有什么教什么,想教什么教什么,而应当是社会和群众需要学什么教什么!

第三句话是教师要变“智者”为“爱智者”,变“教师爷”为引导者,变灌输式为引领式,鸭子应该放养而不应该喂养。这是从教学方法上讲。西方哲学和教学的转变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他不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自称“智者”而是“智慧爱好者”,它变灌输传授式为精神助产术(education的引导之意即来自于此),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创造过程,而中国的孔子从而今天的教师还不过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智者水平罢了!在大自然中,圈养的鸭子如何同放养的鸭子竞争?中国的学校根本用不着学现在的这样一些知识,就是学有用的知识也要改变方法,这样师生的平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就不成问题了!

而在这些问题中,打破垄断,还学于民,让人民成为知识文化和学习(而不是教育)的主人是根本的一条!官学误国误民害死人,说真的某些管理者,除了作威作福以权谋私他们什么本事都不会;某些专家,除了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他们什么学问都没有。可悲啊!打破垄断于国于民甚至于这些人都有利!(作者为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哲学教官,并参见拙作《革教育的命》,《学习革命论》《重新认识汉语,实现识字革命》,《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等论文)

查看全文

学习型机关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协机关建设,提高政协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政协履职工作,实现合肥跨越赶超目标,根据市政协主要领导的指示和《市政协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精神,围绕2010年市政协工作要点,紧密结合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以解放思想、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开拓创新为目的,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切入点,以开展支部活动和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在机关营造“讲学习、爱学习、善学习、学有所成”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型机关的建设,促进机关干部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整合机关学习资源,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做到思维开阔,志趣高雅,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人人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为政协履职服务工作提供充实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学习内容

1、围绕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统战理论,熟练掌握党的统战政策,深刻领会和掌握省、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并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推荐书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型政党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党的知识200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读本》、《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合办通报》。

查看全文

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它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打破了公共艺术原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怎样将城市公共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关专业领域的划分日渐模糊。如今,在新材料与文化创意的推动下,以往人们依赖于报纸、书籍、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各种电子书、微信、视频、手机APP软件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规划师芒福德指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形态和运作范式,其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要表现形式是壁画和雕塑。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反映公众的意志与精神理想,普及审美文化,改善公共环境,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让艺术融入生活,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怎样将新技术、新材料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是教师在公共艺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图形软件的应用

新媒体艺术既带有技术,又含有艺术,具有后现代、大众化的特点,技术性、艺术性、互动性和虚拟性是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新媒体艺术的造型和表现手段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软件技术。因此,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扩大图形软件的应用。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设置,让教师积极“充电”,多掌握一些软件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专业设计课教师,很多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学校的专业教师到国内或国外的知名学府进行访学,或是请一些知名学府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学,同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

查看全文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

当代法国哲学家马里翁说:“列维纳斯是自柏格森以来最伟大的法国哲学家,也是第一位严肃地力图摆脱他的思想来源(即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家。”[2]这位伟大的犹太哲学家(EmmanuelLevinas,1905年12月30日-1995年12月24日)最持久的激情就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进而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做斗争。在他看来,希腊哲学的“第一哲学”观念持久而深刻地规定了西方哲学之为哲学的思想方式,设定了西方那些伟大哲学家的哲学激情和使命。尽管西方哲学古今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存在与知识的同一”这一真理观念所塑造的追求整体性知识的意志却很少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基于犹太教的思想传统和历史命运,列维纳斯提出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思想,以反对两千年来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暴力”,在法国单枪匹马地恢复了伦理学在哲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出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新路径。

为了理解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意义,有必要从列维纳斯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西方哲学的总体性特征。在西方哲学中,“第一哲学”的概念源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并一直贯穿于现代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胡塞尔的哲学理念之中。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区分了沉思的、实践的和技艺的三种知识,而沉思的知识中又分为物理的、数学的和本体论的,而探究“存在之为存在”的本体论亚里士多德将之称为“第一哲学”。在希腊人那里,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最高的智慧就是“神性的智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最接近于“神性的智慧”就是对于“存在之为存在”的知识,就是《伦理学》(卷十:7)中所说的“自足的沉思生活”。因此,哲学就是对存在的探究,而第一哲学研究的是“存在之为存在”,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本体”,它是所有范畴中的第一范畴(1069a20)。由于这一本体论问题既是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所有其它特殊的知识的第一原理,所以它是“第一哲学”。

在《形而上学》第四卷(Γ卷)开篇,亚里士多德将探究“存在之为存在”的第一原理的知识称为“第一哲学”。他说:

“有一门知识,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由于它自己的本性而属于它的性质。这门知识不同于任何所谓的特殊知识,因为这些其他的知识中没有一门是一般地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原因。”(1003a21-32)

而在第十二卷(Λ卷)第8章中,亚里士多德又给出了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作为第一本体。(1073a25-30)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分别给出了本体论的和神学两种探究“存在之为存在”的知识。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悬而未决。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卷中说:

“究竟第一哲学是关于普遍的呢,还是关于某一个种和某一类自然物的呢?……如果在自然形成的物体之外,没有某些其他的实体的话,那么,物理学便会是第一知识了。但是,如果有某种不动的实体,那么,这一门研究它的知识就会是优先的,并且是第一哲学。而且,因为它是第一,所以,它是普遍的。”(1026a23-31)

查看全文

人的主体性研究论文

在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更加快速的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日渐凸现,人及其全面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及其主体性问题也成为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以探讨。

一、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分析人的主体性

认识的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凡是探讨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不管他走的是哪一条哲学路线--都会承认一点:认识的主体是"人"。不过对这个"人"的具体含义的理解,却因人而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开篇即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他把苏格拉底的格言"认识你自己"视为一个绝对命令,视为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视为一切研究的起始。所以,我们就首先从认识结构的主客关系角度来分析作为主体的人。

(一)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服从自然的规律,并具有自然的一切特性。正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古代哲学多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但是,处于人类幼年时期的哲学家,更为关注世界的本体,真正将其思想明确地反映在认识论上,是在哲学走上较为清晰的路线之后。

走上唯物主义道路的哲学家们多坚持反映论。他们坚信世界的一切均是物质的,认识不过是人对这些客观物质的反映,甚至说仅仅是复写。而在那个人类初步积累经验的时代,形成知识的主要方法--归纳法,也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也即是说,人们只要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归纳并给予简单证明,就可得到正确的、可以运用的规律。但是,这时的"人"并没有从自然界中彰显出来,仍处于与客体的混沌关联之中,并不是真正的"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人之为人该具有的特性:没有人高于其外界的超越性,只机械地反映外物而没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身为主体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可以说,这时的人还只是一个感性的动物。然而,"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种以旧唯物论为基础的,缺乏主体性根据的认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快走向了尽头。

查看全文

调研用读的方式建造学习型党团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号召和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读书节、读书月遍地开花,很多机关也把集中读书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日程安排。

一个尊重知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政府一旦形成,城市、乡村乃至国家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才能显着提高。而党政官员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倡导者,他们平时读什么书?通过哪些途径学习提高?这些也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读书时间过少现状不容乐观

毫无疑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如今正在各地深入发展,而学习自然离不开阅读,总理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年,习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对干部读书学习的日益重视可见一斑。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随着各级领导频频在各种场合,对机关干部的读书学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或是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干部讲学习多读书已经渐成风气。从这股自上而下推动干部读书风气形成的热潮中可以看到:干部读书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