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法施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7:19: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沉井法施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沉井法施工
1.测量准备
1.1布设测量控制网
按照设计图纸的平面位置要求设置测量控制网和水准点,进行定位放线,定出沉井中心轴线和基坑轮廓线,作为沉井制作和下沉定位的依据。
2.沉井制作
2.1首先做地基处理,用粗、中砂垫层做地基的传力层,使沉井第一次制作时的重量通过混凝土垫层扩散后的荷载值小于下卧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井身开裂,对粗、中砂垫层基底夯压密实。并在上铺设C10砼垫层一道。
沉井法施工分析论文
1.测量准备
1.1布设测量控制网
按照设计图纸的平面位置要求设置测量控制网和水准点,进行定位放线,定出沉井中心轴线和基坑轮廓线,作为沉井制作和下沉定位的依据。
2.沉井制作
2.1首先做地基处理,用粗、中砂垫层做地基的传力层,使沉井第一次制作时的重量通过混凝土垫层扩散后的荷载值小于下卧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井身开裂,对粗、中砂垫层基底夯压密实。并在上铺设C10砼垫层一道。
工程沉井施工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对某工程采用沉井施工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沉井施工工程应用
引言
沉井是修建深基础和地下深构筑物的主要基础类型,它具有结构截面尺寸和刚度大,承载力高,抗渗,耐久性好,内部空间可有效利用等特点,施工时不需要复杂的机具设备,对地质较复杂的状况下均可施工。缺点是施工工序较多,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要求严。下面对某工程采用沉井施工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沉井施工工艺
基坑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刃脚垫层施工→立井筒内模和支架→钢筋绑扎→立外模和支架→浇捣混凝土→养护及拆模→封砌预留孔→井点安装及降水→凿除垫层、挖土下沉→沉降观察→铺设碎石及混凝土垫层→绑扎底板钢筋、浇捣底板混凝土→混凝土养护→素土回填。
矿区大口井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口井工程的结构要求,论述了大口井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大口井;沉井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各种矿区众多,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乱挖乱弃的废弃土随处可见,致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和破坏,不仅使所占土地无法利用,也使得周围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受到了限制。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在进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时,应根据治理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设计目的主要是场地平整后恢复土地使用功能,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措施。主要治理工程包括:大口井工程、固体废弃物整平工程、设置泄洪明渠、覆土、平整、植树、种草及设置标志牌等。本文结合某大口井工程案例进行探讨。
1结构要求
本案例中设计的大口井为圆形水井(见图1),外径6m、内径4m,深度为水位以下5m,井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1.0m;井底封底采用砂石料填塞形成反滤层,先填塞砂卵石,填塞厚度为0.5m,然后填塞碎石,填塞厚度为0.5m,为了保证井壁的透水性,混凝土使用无砂混凝土。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口井井壁上顶高出平整后地表0.5m。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无砂混凝土,采用沉井法施工,人工挖土排水下沉,井壁分段浇筑。
2施工工艺
泵房抗浮结构设计论文
1抗浮验算
由于泵房尺寸较大,埋置深度较大,且上部荷载较小,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抗浮设计往往是设计控制因素之一。目前,工程中较常用的抗浮方式有:自重抗浮、配重抗浮、锚固抗浮、抗浮桩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采用一种或多种抗浮方式。
(1)自重抗浮
自重抗浮荷载计算时不包括设备重、使用荷载及安装荷载。自重加大后,泵房体积也随之加大,浮力相应增加。因此自重抗浮只能在不具备其他抗浮条件或自重加大不多即可满足抗浮要求时采用。
(2)配重抗浮
配重抗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泵房埋于地下,常用的配重方法是在泵房底板外挑部分的填土,底板向外延伸会使支护范围加大,且当泵房较深时,基坑回填压实难度较大,不易满足设计要求。也可在泵房顶板增加配重,但会加大结构承载量,对抗震不利。
国外桥梁发展的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公路建设的高潮,我国桥梁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发达国家桥梁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早几十年,了解那些发达国家桥梁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对于指导我国目前桥梁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桥梁
1、跨径不断增大
目前,钢梁、钢拱的最大跨径已超过500m,钢斜拉桥为890m,而钢悬索桥达1990m。随着跨江跨海的需要,钢斜拉桥的跨径将突破1000m,钢悬索桥将超过3000m。至于混凝土桥,梁桥的最大跨径为270m,拱桥已达420m,斜拉桥为530m。
2、桥型不断丰富
本世纪50~60年代,桥梁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混凝土梁桥悬臂平衡施工法、顶推法和拱桥无支架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竞争能力;斜拉桥的涌现和崛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极大的生命力;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所有这一切,使桥梁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立井井筒表土段加固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范围的增大,部分立井井筒因受人为因素或自然地形因素影响,需在深厚、复杂的不稳定回填土层上进行施工。那么立井井筒表土段开挖支护及防井壁下沉施工技术的选择,将决定能否安全、优质、快速的通过不稳定表土层(回填土层)[1-3]。立井井筒表土段施工方法根据表土的性质及其所采用的施工措施分为普通施工法和特殊施工法两大类。普通施工法包括井圈背板施工法、吊挂井壁施工法、板桩施工法等;特殊施工法包括冻结法、帷幕法、沉井法、注浆法及钻井法等[4-8]。采用冻结法、帷幕法、沉井法等特殊施工法能够有效安全地通过不稳定回填土层,但因其施工周期长、建设投资大、施工工艺复杂等缺点,难以满足市场竞争带来的工期和成本等压力。而采用吊挂井壁法、板桩法等普通施工法通过不稳定回填土层,不仅可解决立井井筒施工的诸多不利因素,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10]。本文针对兴无矿下组煤进风立井井筒表土段地质情况,结合目前常用的表土段施工法,研究采用“吊挂井壁+井圈+钢板桩加固”综合施工法,短段掘砌单行作业,以保证表土段安全、快速施工。
1工程概况
兴无矿下组煤进风立井井筒设计深度为2937m,井筒永久锁口标高+9127m,井底水窝底板标高+619m。其中,井颈段5865m,井身段2242m,1号壁座185m,2号壁座1m,井底连接处8m。井筒净直径6m,单层井壁,0~605m表土及基岩风化带采用钢筋混凝土单层井壁,井壁厚度为800mm,混凝土强度为C40;基岩段采用素混凝土井壁结构,井壁厚度400mm,混凝土强度为C30。进风立井井筒担负矿井下组煤进风任务,兼做安全出口。根据野外钻探揭露的地层和堆积物沉积韵律特征,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立井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岩性依次为:素填土、粉质黏土、全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中风化泥岩。立井场地地基土参数见表1。综上分析,立井场地表土层为复杂不稳定的回填土层,其表土层具有复杂性、不均匀性、结合度低、受力分布不均等特性。
2“吊挂井壁+井圈+钢板桩”综合施工法
吊挂井壁施工法是适用于稳定性较差的土层中的一种短段掘砌施工方法,为保持土的稳定性,减少土层的裸露时间,段高一般取05~15m,按土层条件,段高内还可分别采用台阶式或分段分块,并配以超前小井降低水位的挖掘方法。此种施工方法可适用于渗透系数大于5m/d、流动性小、水压不大于02MPa的砂层和透水性强的卵石层,以及岩石风化带。井圈背板普通施工法是指采用人工或抓岩机(土硬时可放震动炮)出土,下掘一小段后,即用井圈、背板进行临时支护,掘进一长段后,再由下向上拆除井圈、背板,然后砌筑永久井壁,该施工法适用于较稳定的土层。板桩施工法是对于厚度不大的不稳定表土层,在开挖之前,可先用人工或打桩机在工作面或地面沿井筒荒径打入一圈木板桩或金属板桩,形成一个四周密封的圆筒,用以支承井壁,并在其保护下进行掘进。木板桩适用于厚度为3~6m的不稳定土层,金属板桩适用于厚度为8~10m的不稳定土层。根据已勘察的井筒表土段地质情况,井筒表土段主要为深厚、不稳定回填土层及风化基岩,综合了吊挂井壁法、井圈背板法、板桩法等常用的表土段施工法,拟采用“吊挂井壁+井圈+钢板桩加固”综合施工法,短段掘砌单行作业,以保证表土段安全、快速施工。
3“吊挂井壁+井圈+钢板桩”施工方案
水电工程边坡稳定论文
摘要:我国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通过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载、排水等加固、治理边坡的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建成了天生桥二级、三峡、李家峡等复杂的高边坡工程。
关键词:高边坡抗滑结构锚固减载排水治理水利水电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是水利水利和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施工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区高边坡、漫湾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安康水电站坝区两岸高边坡、龙羊峡水电站下游虎山坡边坡等等。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我国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如三峡、龙滩、李家峡、小湾、拉西瓦、锦屏等工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边坡稳定问题。其中三峡工程库区中存在10几处近亿立方米的滑坡体,拉西瓦水电站下游左岸存在着高达700m的巨型潜在不稳定山体,龙滩水电站左岸存在总方量1000万m3倾倒蠕变体等。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水利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测技术,已经成为水利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一、混凝土抗滑结构结构的应用
顶管对电力工程的应用
摘要:结合具体工程技术条件、工程场地、地质水文条件等因素,对顶管特点、施工方法、管材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方案下穿环城高速公路方案,针对施工场地紧张等制约因素,两侧施工井推荐采用沉井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施工对高速公路的影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电力顶管,沉井,下穿高速公路
1概述
顶管施工技术是继盾构施工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开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穿越公路、铁路、河流、闹市区等不具备开挖条件的各种管道铺设,可有效降低综合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对环境及交通等的影响、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市政地下管线中应用广泛。太原某110kV电缆线路工程,线路全长2.72km,与环城高速公路G2001交叉1次。经现场踏勘,G2001太原环城高速公路为双向六车道,穿越高速里程K6+000km处,东侧与本工程新建24孔电缆排管相接,西侧与已建市政隧道相接。整个线路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受路网规划及现有建筑的限制,施工场地紧张。经综合技术比较,该段下穿高速公路推荐采用内径2800mm顶管方案,长度110m。
2顶管工程
2.1顶管的特点
铁路桥梁技术进步研究论文
摘要:以时间为线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典型特征的铁路桥梁在跨径、结构形式、工程材料、施工工艺、技术装备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铁路桥梁;技术进步
从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新中国桥梁建造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桥梁建设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为主要标志,桥梁跨径不断提高,结构形式不断创新,从勘测设计、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及技术装备等诸多方面体现出铁路桥梁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武汉长江大桥是京广线上的重要桥梁,1957年建成通车,为双层式结构,上层4线公路、下层双线铁路,全桥总长1670m,正桥长1156m。正桥钢梁计9孔,为3联3*128m连续钢桥梁,是国内首座采用连续桁梁的现代化桥梁;钢材为苏联进口的3号桥梁钢,铆接结构;构件采用胎具组拼,机器样板钻孔,钢梁制造精度很高。公路面行车道为混凝土板与钢纵梁结合共同受力的结合梁,是我国采用结合梁的开端。桥梁深水基础首次采用钢板桩围堰管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管桩直径155cm,振动打桩机振动下沉,是我国深水基础结构形式的第一次飞跃,该深水基础施工技术曾全面推广。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现代化大跨度铁路钢桥的开端。
京沪线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通车。全桥铁路部分长6772m,公路部分长4588m,正桥长1576m;主跨为3联3*160m连续钢桥梁,另加1孔128m简支桥梁。该桥应用了许多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钢桥梁在支点处加高,下弦呈曲线形,上弦平直;主桁材质为新开发的国产16锰桥梁钢,铆接结构;但公路纵梁为焊接,铁路纵横梁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对我国栓焊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公路行车道板为陶粒轻质混凝土,铁路面首次铺设长钢轨。正桥基础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有4种类型:筑岛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础(沉入土面以下约55m)、深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沉井加管柱基础,后2种基础是武汉长江大桥管柱基础的发展,管柱直径由155cm加大到360cm,并引进了预应力技术,由普通混凝土管柱发展成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是我国现代化铁路桥梁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1995年竣工的孙口黄河铁路大桥,其跨度108m的连续钢桁梁首次采用了整体节点新技术,改变了过去惯用的拼装式节点施工方法,减少高强度螺栓的用量,节约了钢材,方便架设施工,缩短了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