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组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6:5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组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控技术在机械工程的发展与运用
摘要:机械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机械工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新时期,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现代机械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通过将信息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机械工业领域提升机械工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技术被称之为数控技术。文章在分析数控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为机械加工技术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就数控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智能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工业;制造技术
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以西门子、FANUC、海德汉等数控系统在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现代机械加工对于加工的精度、速率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更是需要超高精度的加工,不论是零部件加工后的尺寸精度、几何精度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做好数控技术在机床中的发展与应用将能够有效地提升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1数控技术的组成与特点
数控技术是数字计算机控制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数控机床,从上世纪60-70年代第一台数控机床发展至今数控技术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现今,数控机床更是将现代现今的传感器技术、光电技术以及计算机和通信组网技术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数控机床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不仅是数据处理速度更快、机床移动和切削速度更快,同时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也更高、加工速度也越快。可以说,数控机床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需要积极做好数控机床的发展与应用。数控技术是一体化的技术,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由多个组分共同协作,共同促进数控技术获得良好的发展。
2成组技术与数控技术的联系与应用
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
1研究数据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专利文献是最能及时地反映一个领域目前技术发展的信息渠道,也是反映科技水平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41-42],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包含技术、法律、经济等有效信息,实用性强,传播最新的科学技术,而且高度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43].Liefner等[44-45]指出,合作专利能较好地反映产学研关系,是刻画不同产业的创新网络结构、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关系、创新网络演变的重要数据来源.农业科技知识涵盖范围广、领域多,包括育种、畜牧、种植、渔业、农机具、瓜果等多个领域,因此文章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知网版)》中的“农业科技”一栏,按照从198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专利申请日期逐个对“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农艺学、植物保护、农作物、园艺、林业、畜牧与动物医学、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和渔业”10个子栏目的专利数据进行筛选.对于合作专利的界定,文章认为合作的专利须由两个及其以上单位的作者合作完成,以合作专利作者的工作单位信息和空间区位信息为数据源.文章对数据的筛选和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从中国知网专利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公开发表的从1985—2015年的农业专利中选取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7个时间节点,以不同单位合作专利为研究对象,具体农业科技领域包括全部10个子领域的合作专利,不考虑中国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机构以及与国外机构联合申请专利,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信息;②将合作机构分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机构四类.由于在中国申请专利时,政府很少单独出现,大多是以政府推动下形成的混成组织如技术推广站、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县技术服务流动站等出现在作者名单中,故为了突出混成组织的政府导向作用,也为了叙述方便,将混成组织归为政府机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以农业科技专利数据为对象,从整体上对我国农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分析,但是数据统计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由于专利申请的成本因素,导致专利申请机构中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难以反映小型企业和个体的创新活动;②对于难以专利化的农业创新活动无法描述.1.2研究方法.CiteSpace[46]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ChaomeiChen)博士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用来绘制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软件利用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展示科学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的方式,堪称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47].科学知识图谱是近些年才兴盛起来的,多被应用于科学计量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它能揭示知识来源及其发展规律,而且能以可视化形式将知识结构和演进规律等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其设计原理包括引文分析理论、多元统计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法、共被引分析理论等.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中,不同的节点类型决定了CiteSpace分析的目的及功能,包括了作者、机构或者国家的合作网络分析,主题、关键词或WOS分类的共现分析,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作者的共被引分析以及期刊的共被引分析,还有文献的耦合分析和共同资助分析这四大类.图谱可以揭示科学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其演变趋势,进而做到演化分析、科研评价等.但针对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的具体的研究问题,应根据不同图谱的绘制原理、分析性质、参数选择来进行制定[48].
2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单螺旋主体分析
三螺旋理论的创新主体[49]主要包括大学、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四类主体,其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因为都是从事的学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而并为一个螺旋,故而为三螺旋.四方主体共同成为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来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共同担任合作创新的任务.下面通过观察1985—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政产学研合作专利数量(表1)和1985—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政产学研合作专利百分比(图1)来具体分析单个类型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情况.2.1产业主体.企业是合作创新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组织内合作尤其频繁.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参与到合作网络中的企业,公司众多,合作频繁,在1985—2015年7个时间节点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之间的1780次合作中,其中1357次有企业参与;企业组织内合作总计500次,仅2015年就有414次;有企业参与的组织间合作有865次,没有企业参与的组织间合作仅有396次,显然,企业已经成为合作创新中的经济运营和技术创新的最活跃主体.在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主要受益者,吸纳网络中其他机构外溢的知识,通过实现创新产出,进而带动整个网络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有着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因此产业方作为技术需求方和转化方,是实现专利成果转化的最终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将科技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实现科研方与产业方对接的合作,或者说是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对接的合作.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于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价值在于科学发现的知识理论经过转化开发而诞生的新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因此,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来自企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对技术转化的能力很重要,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出技术创新需求的能力、选择相匹配的合作机构的能力、有效管理合作过程降低合作风险的能力、确保合作开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能得到有效应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等能力.2.2科研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是人才与知识的聚集地,共同作为合作创新中的科研方机构,向其他机构输送科研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来源.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31年来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之间的1780次合作中,科研方总共参与1212次.分开来看,大学参与611次,其中373次与企业合作,43次组织内合作;科研机构参与768次,其中434次与企业合作,136次组织内合作.大学与科研机构源源不断的科研力量向企业寻求发力点,以产业方为技术需求方和生产要素转化方,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成为合作创新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大学与科研机构肩负生产与扩散知识的任务,作为知识和技术网络的节点,是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科研力量的代表,是产业升级与创新的重要支撑,与创新主体企业,形成“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企业”的直接线性利润导向的合作模式.科研方的组织内合作并不活跃,在合作创新体系中,无论是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非正式交流、内外部一体化、人才联合培养和人才交流或是产业技术联盟,都是科学家向企业家的交接而找到利益诉求点,将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要素.而科研方的组织内合作是知识的生产与组合行为,没有产业方的对接,注定无法在市场导向原则下的合作创新中流行起来.2.3政府机构.政府是合作创新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其混成组织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参与度很低.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有政府机构参与的合作专利寥寥无几,在所有的1780次合作中,政府参与只有133次,仅占7.5%.中国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强调政府的引导与集成作用.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地位平等,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革新所达成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契约中,需要政府制定规划与政策,合理配置资源与投入,建立科技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知识扩散与人才流动、完善监督与保护机制,促进服务体制发展,推动交易市场建设,以推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并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在合作创新中,政府作用内涵一是引导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二是促进国家科技计划与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在知识网络中,政府作用内涵一是推动合作创新和服务机构的发展,缩短知识网络中节点间的社会距离与时间隔阂;二是加强处于知识网络边缘区域节点的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对知识进行有效利用和传播.2.4科研团队.以申请合作专利的发明人为研究单元,以发明人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明人的合作创新网络的细化分析,得出发明人合作创新网络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图2).从图2可以看出,总体来说,科研方和产业方均出现了大量的合作创新主体,图谱中节点厚度和与相应时间分区内成果数量成正比,每个大节点就是一个创新牵头人,在创新网络中相互合作关系最频繁、最稳固的多个人,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最大的节点可以形成发明数量意义上的创新极,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团队的活跃,带动整个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变.但也有一些没有形成创新团队,只是分散型合作.科研团队的长期稳定合作是推动知识诞生与扩散、转化与应用,增强创新网络节点,固化节点联系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和创造力的高低作为衡量合作创新的指标,其取决于知识学习过程和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关系的质量、强度及其网络的结构.合作创新网络中知识创新极有滚雪球效应,容易形成“一极多强”.由图2从2000年到2015年的图谱中可以看出,已经形成明显创新团队的有2000年同济大学束昱团队、2005年烟台大学张全胜团队、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马允团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刘贵林团队等.从2010年开始也出现了较多的产业方创新团队,如2010年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杨荣生团队和2015年北京高氏投资有限公司蒋俊蕊团队等.由此还可以看出,要在创新网络中成为关键的节点,除了科研能力,还受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名望影响.一位资深科研专家在某个领域多年积累的成果和声望,必然使之成为领域元老,成为创新中心,吸引外界交流,从而发生以其为中心的、建立在师缘和业缘基础上的大量合作.
3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多螺旋合作分析
通过观察表1和图1中多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发现中国农业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具有如下特点.1)网络结构正由单螺旋向双螺旋阶段演化,而三螺旋阶段的到来还较遥远.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国农业专利总体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2000年为缓慢增长单螺旋阶段.专利数量缓慢增加,专利合作总数也在波动中增加,但一直少于50次,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农业创新基本是单个主体(个人独著或同单位作者合作)独立发表;2000—2010年为较快增长双螺旋阶段.专利总数及两个不同单位间的合作专利数量均稳步增加,而三个单位合作专利依然稀少;2010—2015年为飞速增长双螺旋阶段.专利总数、两个及三个不同单位间的专利合作数量均大幅增加.这是因为2000年以前,非国有企业申请专利的权利受限.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此次修改使得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家科研机构等具有了相同的申请权利和地位,加快了个人和民营企业申请专利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期间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刺激和促进了农业科技专利的大发展.2)31年来各类型机构参与创新合作的总数均大幅上升,从“研企合作”到“企企合作”,企业间合作创新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机构间合作专利的总数由1985年的4次上升到2015年的1148次.其中,企业间的合作增长最快(2015年到达414次),其次是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政府及其推动下的混成组织参与合作最少(共76次).31年来,中国农业的合作创新是以企业之间合作为主.企业成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最活跃的主体,最高频合作对象由研究机构演变为企业,合作次数爆发式增长,“企企合作”成为最高频合作模式.过去的科技创新路径处于科学家时代,而现代的科技创新路径已经步入了企业家时代.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既需要科学发现的眼光确保技术创新的前沿性,也需要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引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与应用导向,企业家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市场导向代言人,他们追求效率最高和利益最大化是催生“企企合作”的最主要原因.3)科研团队的形成产生了合作引力,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极化趋势.2000年之前的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散乱、稀疏、零星分布,没有明显集中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形成多个集中结构,出现高频定向合作和高产量创新强人,并以其为创新中心形成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的形成,显现出人才优势,机构资源优势,在团队活跃发展的同时,引领业界相关领域呼应,进而带动整个创新网络集中化发展.相比于没有形成科研团队的知识节点,科研团队更具有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突显于创新网络中是必然结果,从点对点分散式合作到网络集成式合作发展是必然趋势.4)政府及其推动下的混成组织的作用还不显著.31年来,虽然产学研之间合作逐渐加强,但是政府作用不显著,2015年政府及混成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次数只有76次,仅占总数的6.6%,次数极少,而且增长缓慢.说明中国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程度还不高,创建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政府混成组织已迫在眉睫.2012年底召开的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政策回应.5)不同阶段参与农业专利合作的主体不同,大学的作用已经显现.2000年以前,农业专利合作以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内部为主,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较少.2000年以后,各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开始增多,并且企业主体之间的合作开始成为农业专利合作的主力,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占据不同主体合作的50%以上.2015年企业参与农业专利合作次数达到920次,占当年所有机构参与合作次数的80%以上(图1).从不同机构参与合作的次数变化来看,我国创新合作主体始终是企业类机构,科研院所类机构参与合作次数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这说明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大学参与农业合作的次数逐渐上升,对合作专利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宽厚钢板电磁起重管理论文
摘要:基于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给出了宽厚钢板电磁起重系统的组成原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点论述了系统总体设计的约束条件、总体布局设计原则及其采取的措施、耐高温专用线性电磁铁的设计思路和电控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在电磁起重技术领域引人了精确调磁的概念,并付诸于设计实践中;同时给出了一个总体分布实例及其电磁铁的设计结果。
关键词:电磁铁;起重技术;宽厚板
宽厚钢板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宽厚板起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川。为满足某特大工程项目的需要,基于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作者对宽厚板起重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较深人研究,并研制了宽厚板电磁起重系统的样机。
宽厚板的特点是大而重。如外形尺寸13000mmx4900mmx50mm的钢板,其重量达25t。一般的钢材吊运,通常采用一个或几个电磁铁进行起重。但对宽厚板而言,需要几十个起重单元协同工作,而不是一堆电磁铁的简单组合,由此给电磁起重系统的设计带来一系列特殊问题,如电磁铁的布局合理性,成组电磁铁的选择与协同工作,需满足不同被吊物的磁力调节,系统安全防护与故障诊断,等等。作者就此进行了阐述。
1系统组成
起重电磁铁是以被吸物作为衔铁的一种直流电磁铁。将n台电磁铁通过电控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电磁起重系统。电磁起重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工作时根据上层网络的指令,电控系统控制全部或部分电磁铁协同工作,达到吸放钢板的目的。
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及制造技术探索
摘要:机械设备是行业生产当中的重要设备,要想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做好加工工艺的应用十分关键。在本文中,将就现代机械的先进加工工艺及制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制造
1引言
在现今工业发展中,机械制造技术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机械制造技术当中,制造工艺是重点的内容,能够通过工艺系统将材料实现对机械产品的加工。为了能够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即需要能够做好该项工作,保证工艺制造水平。
2加工工艺
2.1精密特征加工。对于该加工方式来说,其属于非传统的加工方式,即化学以及物理加工方式,包括有电解加工、激光加工、离子束加工以及电火花加工等方式。在该工艺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对难以加工的材料进行处理,包括有陶瓷、金刚石等超硬材料加工等,在加工精度方面,能够达到原子级单位,也因此成为了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2.2快速成型加工。在具体加工当中,加工零件具有三维的特点,即在某个坐标方向上,其是由很多个面叠加形成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即可以对堆积成形以及离散概念进行应用,在经过一定堆积处理后形成三维实体,也正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在实际当中应用的重点原理。该工艺具有较多的类型,如立体光刻以及叠层实体制造法等等。以叠层实体制造为例,其在实际应用中即以叠层几何信息为基础,通过数控激光机在箔材上对本层轮廓进行切除,在将零件部分去掉后,将一层箔材进行铺设,在加热后通过固化粘结剂的应用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滤铝箔能够在已成形体当中牢固的粘结。之后,再对该层的轮廓进行切割,在经过多次处理后加固完成。2.3零件分类编码。该项工作可以说是识别零件相似性的关键方式。具体来说,即通过数字的方式对零件几何形状、工艺特征以及尺寸等进行描述,即零件特征的数字化。在该项工作中,主要以零件特征现实性为基础开展工作。结构特征方面,主要包括有零件的结构性能、几何形状以及尺寸大小。工艺特征方面,包括有零件的加工精度、形状以及表面粗糙度等。生产组织计划特征方面,则包括有工艺过程、加工批量以及制造资源情况等。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对应的标志表示零件特征,通过系统当中对应环节进行描述。在零件当中,会按照一定规则将不同特征排成不同的列,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在该过程中十分关键,能够对零件进行分类成组,以此使零件设计具有通用化以及标准的特点,辅助实际工作进行成组加工设计,对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进行改进,以此使工艺设计具有合理化的特征。同时,也能够使工艺路线向着标准化发展,在打下辅助制造基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成组的方式开展生产工作。2.4柔性制造系统。在该系统中,即将各台数控机床同一台主机进行连接,同时对信息流、物料流的自动控制生产系统进行配备。在实际工作中,其首先能够开展自动化生产,且能够使零件组当中具有不同的零件,在进行适当调整后,对属于不同工序的加工进行实现,可以说是现今工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中,成组技术即是其中的基础性技术,目前,派生辅助工艺设计已经成为了工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够对集成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化工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论文
1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化工安全生产领域的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化工生产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步提升,如何提升产品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并在高强度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了化工生产制造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解放工作人员的双手,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提高化工生产制造的效率,也使得化工生产制造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不小的提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尽管自动化控制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以用作自动化设备的购买,但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则在很大程度弥补了这部分支出,同时自动化技术在提升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表现更加优秀。
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化工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2.1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在化工生产中,通过过程控制系统可以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故障诊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化工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过程控制系统可以监测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系统故障并诊断、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幅度进行辨识、对故障发生时间进行推断以及对故障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过程监测可以通过解析模型的方式来监测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故障,但这种监测方式由于涉及到的设备以及技术难度较高,所以在目前还未得到普遍应用;过程监测还可以基于专家知识的方式进行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故障监测,这种过程控制方法较为实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人员在各种诊断方法的基础下,通过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并校正,组成了新的化工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名为化工过程监测与模糊诊断系统。在这种监测系统中,可以将故障发生的部分事实以及主元分析结果一同发送到中央处理计算机中,通过专家的分析诊断对故障发生情况进行决策。2.2紧急停车系统。紧急停车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过程进行关键参数以及工作状况的监视,当发现有危害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工作行为时,则自动取代过程监控系统并进行紧急停车以保证生产安全。一般情况下,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紧急停车的方式和作用都是大不相同的。正常停车是因设备需要检修以及维护等原因所进行的有原因、有计划的停车;局部紧急停车是遇到局部化工生产工作区域的设备损坏或宕机以及电源突然故障等意外情况时进行的临时停车行为;全面紧急停车是因生产过程中突发的总电源失效,水源、气源等被截断而发生的全面停车。通常来讲,紧急停车系统直接关系着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安全,所以紧急停车系统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因此紧急停车系统设置了三个串联的工作单元分别是检测单元、逻辑单元以及执行单元,它们之间共同工作来保证紧急停车系统的可靠性,在三个单元的工作过程中,其需要遵循独立设置、中间环节最少、冗余及故障安全等四项基本原则。2.3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也被称为集成控制系统。在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在化工生产制造领域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际的生产流程中应用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辅助,这些计算机辅助在不同环节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但这些计算机辅助技术仅仅针对于生产流程不同环节的具体生产项目,虽然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人力开支并提高生产效率,但在整体的化工生产制造中,其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辅助对于化工生产制造流程中效率提高的上限。计算机综合制造系统将化工安全生产制造中不同环节的计算机辅助功能进行了改进与整合,使得计算机辅助项目以系统的形式投入到了化工生产制造过程中。从整体性的角度看,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的使用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的建设借助了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先进性材料实现技术等,主要构成为电子计算机、新型自动化设备以及传感器等,这些组成部分在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其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以及物质材料进行有效控制,并通过计算机终端调节生产效率,促进生产稳定、可靠以及安全的运行。2.4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最早由英国提出,也属于自动化控制技术之一。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生产信息,配合以信息储运系统和数字加工设备,从而实现对于不同生产加工对象的控制。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在化工生产制造过程中依赖于其成组技术,成组技术是依据加工对象的加工需求,通过将加工对象成组排列的方式,使得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储运系统和加工设备,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技术。成组技术的信息控制模式呈现金字塔样式,核心是主计算机,其作用是实现对于生产信息的全面检测,并依据生产计划进行动态控制。金字塔其余内容为不同层级的计算机处理模块,负责控制的计算机可以将底层计算机捕捉到的信息向上分层汇报,并根据上层指令进行不同工艺设备的控制,从而完成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调整。
3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化工安全生产领域内的优化探索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化工安全生产领域内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发展趋势为仪表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设备检测系统等。3.1仪表监控系统仪表监控可以准确识别当前化工生产状态从而预防各种故障,传统的仪表监控有微处理器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部分化工生产企业已经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等较为先进的仪表监控系统代替传统仪表,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科研基础上,研究人员又研制出了新一代仪表监控系统如现场总线系统等。3.2自动化设备检测系统自动化设备检测系统能够自动发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操作并将其排除,同时自动化设备检测系统还可以利用无损伤探伤法,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进行探伤,以综合分析其生产状态以及故障发生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前排除了设备故障威胁,切实保障了化工生产安全性。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和设备故障报警系统共同使用,在设备发生安全事故时,报警系统可以向工作人员发出警报并急停设备,极大降低了故障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威胁。
采煤工作面自动化技术探索
摘要:星村煤矿7302综采工作面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因煤层倾角变化大,构造发育,导致自动移架时出现咬架、歪架,记忆割煤时,出现煤机截割顶底板的情况,给顶板管理及煤质管理造成极大困难。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确定合理升架动作中止参数,解决顶板破碎区域跟机移架问题;通过测定工作面关键参数,构建工作面煤层三维赋存图,确定采煤机自动截割合理参数,解决了因无法进行有效煤岩识别导致的煤机割顶底板的问题。
关键词:构造发育煤层;自动化开采;煤岩识别;关键参数设置
1工程概况
星村煤矿7302工作面结构复杂,埋深大,构造多,各生产工序繁琐,正常生产期间出勤人数超过30人,工人劳动强度大,与现阶段我国煤矿生产少人化、自动化趋势严重不符。
2自动化建设情况
2.1建设情况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机械行业自动化技术应用背景的分析,列举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流程中的应用,具体说明了自动化技术提高机械设计制造水平的具体操作方式,以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机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应用
1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应用背景
1.1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行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开发简单机械结构为主、以固定生产组织和固定工作流程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变得缺乏竞争力,已不再适用。而以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开始逐渐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中得到应用,这是个性化、即时化和多样化的现代市场需求决定的。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关于机械自动化设计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设计制造技术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生产投入与智能化程度方面。
1.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意义
拉延模具数控加工研发与应用
摘要:拉延模具数控加工中的CAPP技术,就是通过定制模板,再借助计算机、支撑环境以及推理等设备和技术,对制定的零件进行机械加工的工艺技术。数控加工以及CAPP技术都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借助于CAPP技术系统,对手工工艺设计效率低、一致性低、质量不稳定、不易达到优化等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对基于拉延模具数控加工中CAPP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拉延模具;数控;加工;CAPP技术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加工已成为机床零件加工的重要工艺方法,而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CAPP)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机床零件加工中更进一步的应用,也是机床零件加工工艺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拉延模具数控加工中CAPP模板的研发
1.1模板定义
模板技术是CAPP技术应用在拉延模具数控加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模板技术的基础是设计方法以及相似的事物,即相同的零件加工。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用技术,就是模板技术。这种模板技术并不是随意发展的,而是有着核心和基本思想原则的复用技术。抽象出一类相似事物的框架模板,以并以参数化变异和重用设计信息为核心,将模板当作此类事物的范本实例,这就是模板技术的基本思想。拉延模具模板化技术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计算机的CAM技术运用其中,实现了模板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运用了现代化计算机CAM技术的模板技术,是通过定制模板,确立正确、有效并经过加工验证的程序,将其作为备用的模板文件,当有同类零件需要加工时,只需要对备用的模板文件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微小的调整,就能立即制作模板。覆盖件模具具有模板化特征,这一点通过分解车身零件以及成形模具,再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便能了解。构建模板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正式构建模板前,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这是为了在构建模板时,塑造拉延模具模板的几何模型,同时也是对工厂设计经验进行知识性的转化,以便形成相应知识模型,在知识模型和几何模型融合之后,数控加工的模板便建立起来了。
开放系统特征视角组织要素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组织要素的理论回顾;基于组织系统特征的组织要素划分;组织要素管理的三个维度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组织要素是组成组织系统的各个部分或成分,是组织的最基本单位、古典组织要素理论、现代组织要素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要素划分、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要素划分、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组织目的是得到组织所有成员认同的共同愿望、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织中的人都属于特定的群体、组织结构确定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组织过程就是指组织的运行管理过程、组织的内部环境应营造积极的沟通文化,去除或规避沟通障碍等,具体请详见。
组织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在于组织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用,达到存在与发展的目标。现在的研究普遍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是一个内外协调的,动态的,活动的系统。划分这一系统的要素是认识组织,把握组织的最基本的途径。
组织要素是组成组织系统的各个部分或成分,是组织的最基本单位。组织要素决定了组织的结构、功能、属性和特点。区分和研究组织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组织成员,组织内的类群及其相互关系的调节和预测。本文基于组织作为开放系统的特征视角,分析组织的构成要素及要素管理。
一、组织要素的理论回顾
1.古典组织要素理论。早期的组织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主要侧重于静态组织的研究,注重组织效率。马克思•韦伯的思想决定了古典组织理论的主流。他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没有权力的作用,组织就不可能达到目标。有了适合行政组织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的理想官僚组织是一层层控制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体系。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完全以理性的、制度化的准则为指导。由此可见,韦伯从组织的构成基础的视角,认为组织本质的构成要素就是权力,一切组织管理均以权力为基础,权力是组织的隐性要素。而在管理过程中的权力来源于制度,制度是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显性要素。韦伯的组织要素划分是基于他所理解的组织的本质。而这种认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只注重组织内部的适应性,强调大棒加萝卜的组织管理方式;只注重正式组织,忽视人的高层次需求。
2.现代组织要素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组织理论得以蓬勃发展,组织的研究由静态转向了动态。人际关系,个人,组织行为和组织环境成为研究重点。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开放的,充满决策的系统,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组织内部结构的协调。同时,它也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和期望,重视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个人与群体的协调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其中,社会学派和系统学派对组织要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动车组司机室钢结构制造工艺探讨
摘要:时速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是我国普速客车换型的主力产品,司机室钢结构包括侧墙、前墙组成和闸墙等部件。文中从工艺分析、工艺策划和工艺实施3个方面对司机室钢结构制造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焊接工艺评定确定Q460E钢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参数;通过采用合理工艺流程和工装等工艺措施,司机室侧墙组焊后使用弧形检测样板检测弧形间隙≤2mm;司机室钢结构组焊后满足焊接和装配尺寸要求。
关键词:司机室钢结构;组焊工装;焊接工艺评定
轨道交通作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为铁路客车带来国内市场的又一个“黄金期”。在不断提高旅客出行服务体验的前提下,铁路客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达到350km∕h和250km∕h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区域城市群的形成,为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旅客出行服务,减少基础投入和设备维护成本,时速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项目应运而生[1]。作为“复兴号”动车组的系列产品,时速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项目参照动力分散动车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流线型外形,内部服务设施设备与既有动车组基本一致,适用于所有普速电气化铁路,将成为我国普速客车换型的主力产品。
1复杂结构制造工艺分析
司机室钢结构包括侧墙、前墙组成和闸墙等部件,如图1所示。司机室采用流线型外形,侧墙钢结构外表面呈三维弧形,三维弧形准确性增加了侧墙钢结构制造难度。司机室钢结构总组成时闸墙落入两侧墙间,前墙组成安装弯梁弧形与侧墙弧形相匹配,很难保证总组成后钢结构各个尺寸。司机室结构材料为Q460E钢,相比较常用的耐候钢05CuPCrNi及09CuPCrNi,Q460E钢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及低温冲击性能,在使用前应确定相对应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参数。司机室钢结构总组成后需要组焊开闭机构安装座,安装座位置如图2所示。安装座、定位销和裙板孔等相互配合安装开闭机构,安装座组焊时要求精度高,公差为±1mm。相邻开闭机构安装座安装平面存在角度差,操作者手工组对无法满足安装座精度和角度差要求。
2工艺策划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