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贫困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6:22: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镇贫困人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镇贫困人员医疗保障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研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研究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镇贫困医疗管理论文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城镇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面相对扩大,除原有的老、弱、病、残和无固定收入鳏寡孤独者外,城市贫困人口中新出现了贫困职工群体。如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分流下岗的职工:“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及其他原因致贫的职工等。而这部分贫困职工群体呈增长趋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总规模在1400万人左右,约占非农业人口的4.5%。这些人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基本医疗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人均4798元)低51%。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许多家庭支大于收。城镇贫困人口增加或贫困程度加深,虽然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因病致贫,“医疗贫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起步晚,加之社会保障功能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一定比例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贫困人口,个人收入只能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有部分城镇贫困职工虽然有工作单位,但由于企业不景气,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支付职工医疗保险费。私营企业则成了医疗保险的“死角”,没有部门负责,也没有政策渠道解决。据调查,目前在私营企业中有50%以上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由于生活贫困导致他们健康状况较差,加之收入较低,因而对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很多人自费医疗的现状更加重了这一趋势。据调查,城镇贫困人口利用门诊治病每次自付费用均为162元左右,占月收入的2/3,而利用住院治病的自付费用是他们年收入的1.25倍。由此可见,医疗费用对于收入几乎只能维持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的城镇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由于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城镇贫困人口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很弱,承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需要支付较高医疗费时,就会面临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选择。患病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许多患者无钱就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重病,而健康损害又因影响劳动而使贫困进一步加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
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将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一是改变贫困状况。这需要社会多部门的综合努力,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二是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解决恶性循环、改变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以提高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则是维护和增进他们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特殊贫困人口救助工作汇报
按照洮督办﹝2018﹞6号文件要求,现将市城镇特殊贫困人口救助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一)城镇特殊贫困人口调查核实情况。
按照洮办发【2017】29号文件要求,各街道办、镇于2017年12月19日—2017年12月25日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记录”的五部识别法进行入户调查。。
(二)责任落实情况。
按照洮办发【2017】29号文件要求,经过研究,在城镇特殊贫困人口救助方面,市政府办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市扶贫办负责指导精准识别人口、审核把关、动态调整等工作;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发放救学补助资金工作;市财政局负责筹措就医、救学补助资金工作;市教育局负责特困学生信息核实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民政医疗救助、报销工作;市卫计局负责对患有大病的特困人口信息审核、协调指导四家定点医院做好特困人口治疗、报销工作;市医疗保险经办中心负责特困人口住院、就医、报销工作;各街道办、镇负责特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督查指挥中心负责对特困人口的认定、资金使用、政策落实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中国城镇贫穷人口问题探讨
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份、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将对关注这一群体并对其所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城市化、对策研究
一、造成城镇人口贫困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基数过大,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大致呈橄榄形,即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逐渐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所取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二、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估计
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截止2005年9月底,中国城市共有贫困人口2186万人;[1]截至2004年底,中国农村共有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2]以及近6000万低收入人口。城乡贫困人口在构成、致贫原因等方面并不相同。在城市,下岗、失业、困难企业职工,以及上述人员的家属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是导致这部分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农村,自然条件因素和个性因素同时对贫困起作用。上述城乡贫困人口的差别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无关系,与这一社会结构同样关系密切的还有城市和农村各自独立的社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也不例外。
一、城乡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障覆盖
1.卫生服务利用之比较
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显示[3]了城市不同收入居民的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按照收入五等分法划分,从最低收入的1/5家庭到最高收入的1/5家庭(从左到右),两周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差别并不明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数据的来源是“居民自我报告”,如果考虑到收入不同的被调查者对患病的主观判断因素在内,结果可能略有不同);然而,从因病卧床率的数据来看,收入最低的1/5家庭却远高于其他收入的家庭;同时低收入人口的未住院率和未就诊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人口(见表1)。
表12003年城市不同收入居民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12345
医保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按照全市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医疗保障局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现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保扶贫工作运行情况
(一)提高精准扶贫人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
2019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比上年提高15元,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将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调整为3千元,报销比例在原支付比例基础上提高5%,最高支付额为30万元,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受益水平。
(二)制定大病兜底补偿政策和“一事一议”救助办法
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医院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服务,在统筹推进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防线基础上,设立大病兜底第四道防线。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在省、州关于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提出的不得超标准简单搞自付封顶或“零自付”的整改要求,出台《市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大病兜底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调整为90%,慢病门诊调整为80%。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报销补偿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额度仍然较高、确实无力承担的特殊贫困患者,采取个人申报与政府主动救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事一议”办法设立第五道防线予以救助解决。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思考
摘要:近两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领导部门提出的有关措施和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体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民政局兜底保障工作汇报
一、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1、截止7月份农村低保7160户12039人,特困人员1516户1542人,城镇低保1015户1732人,城镇特困人员1户1人,2020年共发放低保资金2517.13万元,特困资金543.26万元。
2、我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41人,其中享受低保兜底保障的有4960人,享受特困人员供养的有1092人,救助比例是23.7%。
3、我区未脱贫共22户79人,其中享受低保22户71人,因有劳动能力等原因未纳入保障范围的8人共涉及五户,救助比例90.24%。
二、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低保平均补差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情况
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4510元提高到5124元,低保补差从21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32元,成年单身重度残疾人执行全额保障,确保农村低保标准始终高于扶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