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集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6:0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镇集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200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2001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2000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当前妨碍小城镇发展和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政策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不足、小城镇经济中产业缺乏规模化、小城镇土地、人口素质较差、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加大小城镇发展的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合理布局,超前规划、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发展小城镇经济,增强发展实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服务业吸引力城镇集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服务业;什么是城镇化;服务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服务业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它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城镇化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镇化是发展服务业的载体和依托、发展服务业是推进城镇化的加速器等,具体请详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发展服务业和推进城镇化进程都成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都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因此,认真研究服务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此调整服务业发展思路,使之适应并促进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什么是服务业
服务业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它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在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新调整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服务业包括15个门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
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二、什么是城镇化
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查研究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当前妨碍小城镇发展和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政策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理清思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不足、小城镇经济中产业缺乏规模化、小城镇土地、人口素质较差、提高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加大小城镇发展的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合理布局,超前规划、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发展小城镇经济,增强发展实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优化升级对策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城镇化升级的过程中,分析县域经济和县域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集聚经济特性,着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出了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和县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城镇化;产业集群;对策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联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基本行政区域经济,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力量。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域数量多、人口众、面积广,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城镇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慧社会发展引发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一种聚集方式和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缺乏、产业关联性不强、城镇化发展相对迟缓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郡县治,则天下安”。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县城,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以县城为依托,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县城建设成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城镇化的经济中心,使县城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桥梁,吸引县域人口向县城聚集。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现状
河北县城数量较多,城区规模普遍偏小,经济辐射带动功能不足。2018年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浙江占21席,山东占19席,河北仅占2席。2018年河北省GDP为3.6万亿,远远低于7.6万亿的山东、5.6万亿的的浙江;人均GDP4.8万元仅排在全国第20位。河北县域经济呈现非均衡特征,经济实力整体偏弱,其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结构单一,特色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缺乏,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未完全发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18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河北省2018年末常住总人口7556.3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264.02万人,城镇化率为56.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5个百分点。河北城市化率在省域尺度上排名第17,远远低于城市化率超过80%的沪、京、津,同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70.70%广东、68.9%的浙江相比差距明显。从京津冀城市圈而言,北京86.5%和天津83.15%的城市化率已达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三地之间巨大的落差严重制约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二、集聚经济与产业集群的作用及机理
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2005—2018年广西农业生产数据,通过计算研究期内广西农业碳排放水平,实证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关系;(2)农业经济发展显著增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但有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城镇化水平提升会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4)畜牧业产业集聚相比种植业产业集聚更有利于降低农业排放量。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聚;农业碳排放;多元回归;广西
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研究日渐增多,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产业聚聚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李文华等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框架得出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倒U型”特征关系。[1](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农业生产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胡中应等认为种植业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会带来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而畜牧业产业集聚的效果则相反。[2]张哲晰等认为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高农业碳生产率的农户而言,农业产业集聚的低碳增效作用更加突出。[3](3)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对农业碳效率的作用亦不相同。张俊飚等认为农业产业集聚是造成我国七大农区农业低碳经济效率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4]程琳琳等进一步发现农业碳效率在农业高度集聚区随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先升后降”特征,而在处于农业低集聚度区时农业碳效率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升级得到明显改善。[5]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碳排放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研究较少。鉴于我国区域间差异较大、农业产业集聚、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有必要分区域讨论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关系。目前关于广西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排放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广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广西农业产业集聚对其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以期从培育或抑制产业集聚角度为广西农业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一、农业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理论分析
农业产业集聚是一个或多个农业主导产业及其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高度集中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产业类型不同,可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等农业集聚类型。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作物的生命活动和要素投入带来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6]农业产业集聚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形成,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碳排放总量也会随着种养规模的扩大相应提升;然而受农业产业集聚水平高低的影响,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可能具有区间性。换言之,在农业产业集聚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集聚会带来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随后得益于中高级阶段农业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效率会得到显著改善,碳排放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第二,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碳排放会受到基础设施共享、农业社会化供给等规模经济、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业产业集聚在降低能源消耗和要素投入的同时,能够抑制碳排放。农业产业集聚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催生和推广新的技术发明,从而提高能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第三,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升级,规模化生产会使分工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交易效率,进而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同时,农业产业集聚利于促使产业内企业在节能减排行动上的合作,采用更多的环保生产技术,形成迂回经济助力农业碳减排。
二、农业产业集聚影响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透析
摘要:随着长吉图先导区开发开放的深入进行,吉林省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吉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县域经济为城镇发展提供的产业优势,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的经济来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通过县域经济集群式发展将所要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充分协调,以实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摘要:文章以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24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各地级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基于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单区制和两区制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间城镇化发展状况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邻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对本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省域外的相邻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高于省域内相邻地级市。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绿色生产效率;两区制;长江经济带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过度追求产量的农业粗放式生产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与耕地资源破坏,农业绿色发展遭受巨大挑战[1]。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的污染物逐步向农村转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逐步加剧,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同时,与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正通过大气、水和农产品等途径扩散至劳动力和耕地,导致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2,3]。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容量约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之所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主要有:农村教育、农业保险、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异质性人力资本等[2—4]。也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样本年限存在差异,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5,6]。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8—2017年12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采用两区制模型检验省域内外的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非对称效应,深入分析由于地级市所处省域的异质性造成的城镇化溢出效应的差异。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城镇的就业岗位缺口和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农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部门,其身份也由农产品生产者逐渐转变成农产品消费者[7],这部分群体衍生出的高质农产品需求会诱导农户改变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向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型,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8]。此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挤压农业用地,造成农村可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也推动着大量城镇资本逐步回流至农村,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向集约化生产转型,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了农业绿色生产效率[9]。假设1: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是工业和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不仅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镇化发展成果也会通过回波效应向相邻地区溢出,推动相邻地区的发展。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地区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由相关性引致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0]。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劳动人口的流动深化了城乡间信息、知识和资本的转移和传播,会显著推动相邻地区间农业生产知识的交流,革新地区农业生产观念,激发农业技术创新,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专业生产信息嵌入生产环节,最终显著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效率[11]。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环保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环境治理意识会逐步增强,且中央政府将环境因素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中,出于相邻地区间官员考核竞争机制的压力,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会出台较严的环境治理条例,不仅会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对邻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地区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12]。假设2: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对相邻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由于地区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同,我国不同地级市间城镇化发展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13]。假设3:城镇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即地区间非对称效应显著存在。
2研究设计
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透析
【摘要】随着长吉图先导区开发开放的深入进行,吉林省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吉林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县域经济为城镇发展提供的产业优势,以县域的外向型经济来推进城镇化、以集聚型经济升级城镇化、以城乡结合的经济来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通过县域经济集群式发展将所要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充分协调,以实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1]是区域发展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区域的增长极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吉林省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全国百强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吉林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倍。吉林省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县域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3]
一、吉林省制约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助推城镇化发展交流材料
为处理城镇化程度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近日,省提出,把推进城乡建立、加速城镇化历程作为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崛起的全局性行动来施行,作为紧迫性工作来推进,作为前史性任务来完成。为此,省印发了《省人民县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立加速城镇化历程的指点意见》,提出了6条详细办法。
一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加速构建现代城镇系统。要从省实践动身,建立“向心结构、集群发展、两规联接、五个条理”的现代化城镇系统。向心结构,就是鼎力施行中间城市带动计谋,在全省构成以郑州为中间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结构。集群发展,就是全省18个省辖市组成华夏城市群,省辖市以上中间城市执行集群、组团发展。两规联接,就是城镇系统规划和村镇系统规划要有机联接,为完成城乡统筹发明前提。五个条理,就是尽快构成国家区域性中间城市、地域中间城市、中小城市、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化城镇系统。此外,要推进省域中间城市、以县城为重点的中间城市加速发展,量体裁衣发展中间镇,稳妥推进新型乡村社区建立。
二是加速城市建立,提拔城市功用。坚持新区建立和旧城革新同步规划、同步施行,坚持城市建立与生态情况维护相一致、与节省集约应用资本相结合、与提拔城市文明档次相联接,具体提拔城市功用和综合承载才能。首先,要加速城市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设备建立,依照城市现化代要求,突出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信息化等基本设备建立。其次,要加速城中村和旧城革新,重点推进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房屋小区、棚户区和传统贸易中间街区革新。最终,增强城市生态情况建立。加速中间城市、县城污水和垃圾处置设备、省辖市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泥措置设备建立,2015年县级以上生涯污水处置厂污水悉数完成无害化措置。
三是出力推进产城互动,完成产城交融发展。要把促进财产发展和集聚与加速城镇化历程严密结合起来,不时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财产支撑。把承接财产转移作为省增强城市发展财产支撑最便捷、最有用的路子,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的计谋性行动强力推进。加速推进财产集聚区与城镇建立互动发展。统筹老城区与财产集聚区功用结构,完成产城交融、良性互动。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间镇、新型乡村社区建立。城市新区要出力推进财产高端化,发展特征主导财产,带感人口集聚。
四是推进符合前提的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进城农民享用城市文明效果。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变市民。要把促进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打破城乡二元构造、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历程的最关键环节。坚持就业为本。农民进城的前提前提是就业和生计问题,因而要起劲扩展就业容量,增强就业指点和效劳,促进进城务工人员不变就业。要尽快树立多种保证方式有机结合的城镇住房保证准则,为农民进城发明前提。
五是要进步城市治理程度,建立宜居城市。城镇发展“三分建,七分担”。各级县政府要顺应城市框架拉大、人口集聚、功用提拔的新要求,切实改动重建立、轻治理的倾向,增强城市治理。逐渐树立城市治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治理法治化,严厉依法做事,切实做到文明法律、公平法律,具体进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文明文娱、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治理程度,进步城市智能化治理程度,使城市设备运营更富效率,人民生产生涯愈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