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5:2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承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
一、过饱和接待游客对生态景区的影响
1.对生态景区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留在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使旅游环境不断恶化。过多的旅游车辆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旅游景点的宾
饭店的大量污水排放,造成了水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会造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城市化,旅游景区美感退化。以“九寨沟”为例,它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也是当今最热门的生态旅游区。在20多年的时间里,政府以及景区的经营者增加了必要的服务设施,但是这些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景区内的生态系统,景区不堪重负。
2.对生态景区当地居民的影响
生态旅游景区过多的接待游客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各样污染等)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旅游者作为景区的外来侵入因素,可能会影响原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为其带来侵扰而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会激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某些矛盾,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将使当地居民的在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
3.对生态景区服务设施的影响
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论文
自20世纪以来,新疆随着土地开垦面积的扩大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不断增长。1909年新疆总人口201.79万,总耕地76.6万hm2,人均耕地0.37hm2。解放后,新疆进行了大规模土地开发,到1990年,耕地面积达到308.68万hm2,较1949年增加1.54倍。同期人口增加到1515.58万,较1949年增加2.49倍,人均耕地面积为0.203hm2,较1949年减少0.073hm2,但粮食单产却由1342.5kg/hm2增加到3705kg/hm2,人均占有粮食由196.3kg增加到447kg,居全国各省区第五名,较为充分地保证了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要。
显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提高,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也在提高。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的条件下,在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新疆的社会经济能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程度?人口的承载量是多少?其生活水平又如何?
1生活水平的期望值分析
衡量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小的主要依据是承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主要决定于人民群众对工农业产品的占有量。因此未来人口对工农业产品的占有量则必然影响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计算。
为了更客观的分析新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必要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农业产品可以分为粮食、棉花、蔬菜、油料、肉、蛋、奶等消费品,相对来说,简单而一致;工业产品产品种类繁多,且与历史年代有关,相对复杂,为简单起见,用人均GDP描述工业产品的消费水平。
1.1主要农产品生产状况
城域网多业务承载优化探讨
随着骨干网层面多业务承载的讨论尘埃落定,各大运营商采用了单独建网或者单,/多业务网承载方案解决了多业务在骨干网层面的承载问题。城域网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是业务的接入和汇聚的平台,是下一代网络落地的关键点,是运营商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城域网的多业务承载将成为下一阶段各运营商网络优化和改造工作的重点。
城域网多业务承载也可以采用和骨干网多业务承载类似的策略,即单独建网业务或者单一的多业务网。但是相比骨干网,城域网建设有其独特的特点:城域网的投入大,变化快、技术多,设备杂,而且城域网的运维能力受限,基于以上考虑,城域网单独组网进行多业务的承载不会成为主流的城域网建设方式。
当前尸城域网按照组网的设备可分为以高速路由器为主的路由型城域网和以高速3层交换机为主的交换型城域网两类。现网中普遍存在问题有以下三点:
(1)二层交换网络大,网络结构复杂,层次过多,QOS支持能力较弱,网络故障恢复慢,不能满足将来的业务在QoS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2)城域网核心没有设置QoS策略,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的城域网还是一个不可控制、不可管理、不能保障服务质量的网络。带宽的增长永远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和业务的要求,而且由于不具备对用户和业务的智能,往往不能提高用户和业务的服务质量差分,和精细化的控制,造成网络价值难以体现,带宽和收入不成比例。
(3)旁挂式BRAs带来的网络可靠性低、效率低、端口浪费、制约带宽等种种问题。
轨道交通综合业务承载研究
摘要:贵阳地铁计划采用LTE技术,综合承载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和智能视信系统业务从带宽需求和性能要求2个方面,分析贵阳地铁综合业务承载需求;提出适宜的LTE综合承载组网方案,包括LTE无线网络架构、LTE基站站址、LTE传输网络和LTE传输QoS保证方案;对贵阳地铁1号线进行车地无线通信综合业务承载的现场及实验室测试验证结果表明,LTE无线网络能够满足贵阳地铁2号线多种业务综合承载的需要,在轨道交通专用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LTE;CBTC;智能视信;综合承载网;组网方案
1WLAN系统的不足
1.1抗干扰能力差无线局域网(WLAN)方案采用2.4GHz的ISM频段,与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PIS)、公众Wi-Fi设备、公众蓝牙(Bluetooth)设备等在同一频段,容易产生干扰[1],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营[2]目前各信号厂商采取的抗干扰技术只能保证内部互不干扰,而对于外部干扰,由于带宽的开放性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标准2.4G的频道带宽只有3个完全不重叠的频点,即1、6、13信道目前采取的抗干扰方式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等技术的窄带通信技术,将原本20MHz带宽分为312.5kHz的子载波针对外部干扰因素,往往只能和运营商等单位采用频率协商、错频使用的手段来避免,但协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3-4]1.2频繁切换WLAN方案下,由于轨旁无线访问节点(AP)的发射功率较低,AP的间距一般为220~240m目前WLAN方案下列车运行的最高速度为120km/h,此速度下轨旁AP每隔10s要切换1次,切换时间在100ms以内,导致列车在运行中无线切换次数较频繁[5]并且WLAN方案下轨旁设备较多,维护成本较高,维护工作较繁琐1.3互联互通不易实现CBTC系统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目前因各系统供货商都按照各自的产品特点来设置解决方案,采用WLAN私有协议,造成CBTC信号系统架构、子系统之间接口设计、车地通信方式等方面存在不统一,制约了CBTC系统在线路间的互联互通
2LTE系统的优势
贵阳地铁1号线是贵阳市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通信、信号等专业均采用WLAN技术进行车地无线传输,WLAN技术抗干扰能力差、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逐渐显现结合贵阳城市轨道交通远期建设规划,考虑线路互联互通需求,LTE系统相对于WLAN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2.1抗干扰能力强LTE方案采用1.8GHz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专有频段,从使用频率上根本解决了外系统的干扰问题LTE技术采用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技术,可有效降低小区边缘频率干扰,提高小区吞吐率采用干扰抑制消除(IRC)技术,能够抑制信道相关性干扰,提升上行速率[6]2.2支持高速切换运行LTE方案下,轨旁射频拉远单元(RRU)设备间距可达1.2km,大幅减少轨旁设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列车终端切换次数且采用基于频偏的切换技术,可保证高速切换场景下的带宽稳定,能够支持列车200km/h的高速运行LTE系统的设备采用电信运营商级别进行设计和生产,设备的可靠性提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大于100000h[7]2.3支持综合承载LTE系统支持多种带宽分配,包括1.4、3、5、10、15MHz[8]各城市可根据综合承载的业务不同,灵活申请带宽、灵活组网系统会根据组网方式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传输速率,最大性能地满足业务需求不同组网方式下的峰值传输速率见表1采用LTE方案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承载的特色,实现智能视信等大数据业务的综合承载,创建更加安全、友好的轨道交通出行体验LTE可提供9级服务质量(QoS)算法[9],带宽基于业务需求按需分配,优先保证高等级业务(如CBTC业务)的带宽需求,确保列车安全运行2.4支持互联互通LTE技术采用成熟完善的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其中接口、信令流程及网元职责均标准化,具备良好的互联互通能力,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间互联互通提供可靠保证同时,LTE无线网络的底层设计较为先进,可扩展性较好,为后期网络发展预留充足的接口,可满足后期新的业务需求
阿库乌雾汉语诗歌承载文化分析
阿库乌雾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中用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的杰出人物,成绩斐然。其中以汉语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走出巫界》《神巫的祝咒》《阿库乌雾诗歌选》《混血时代》等。从他的诗作中,后人可以探析当代彝族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一书。哈布瓦赫就历史记忆和文化批评者如何对待历史记忆的问题展开阐述。20世纪80年代,文化记忆的研究在德国蓬勃发展,学者扬·阿斯曼在《论集体记忆》的研究基础对文化记忆理论进行了细化,他提出:“文化记忆包括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不可少且反复使用的文本、图画、仪式等内容,其核心是所有成员分享的有关政治身份的传统,相关的人群借助它确定和确立自我形象,基于它,该集体的成员们意识到他们共同的属性和与众不同之处。”扬·阿斯曼对记忆的研究为阿莱达·阿斯曼在记忆研究上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阿莱达·阿斯曼将记忆在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审与批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记忆观。从此,对记忆的研究已然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研究,演变为对文化记忆的研究。文化记忆主要包括了对时空的认知记忆、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记忆、对社会人际及情感认知记忆。对于普通人来说,记忆不仅仅是人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甚至是对现实梦境的补偿,或者说是心理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它是艺术性的。与普通人不同,诗人可以用文字艺术地表达记忆。新时期以来,众多凉山彝族诗人进行汉语诗歌创作时,在语言表述、叙事风格、审美取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又显现出现代文明的因子,彰显出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写作的独特魅力。诗人的诗歌中对彝族古老文明进行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彝族的生存发展状况。笔者基于文化记忆理论阐释阿库乌雾汉语诗歌承载的文化记忆,进而探赜诗人对彝族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对彝族传统文化在当下走向的哲学思考。
对彝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一个民族如果想让其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就离不开民族记忆的传承,民族记忆的历史性延续[论坛]Forum23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民族文化的品格特征依赖于民族记忆,民族记忆也在建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彝族神话传说和创世史诗是彝族族源的历史溯源和民族文化追忆,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中,不乏对此类文化基因的注入,如他在《记忆》中写的:“那是女人跟动物私奔的世界/那是男人被任意放逐/成为兽中之兽的世界/那是生子不见父的世界”。凉山彝族先民对于生命的起源有着独特的想象与认知,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猴世的家谱”部分就记载了有关推翻人类是由猴子演变而成的说法。在该创世史诗中天地始于混沌,水是万物的本源,人类是由雪水幻化而成,诗人在《雪史》中讲述了彝族先民雪变的神话,如“多么奇特的雪人啊/头上有喜鹊做窝/腰间有蜜蜂筑巢/鼻中有丝丝虫鸣唱/腋下有觉别鼠奔突/脐里有吉紫鸟建巢/腿间有阿尔鸟穿梭/脚背上蚁穴如野果”。这种水是万物本源的自然观是彝族先民生活实践的产物,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诗人在发现世界之美和体验生命之美的基础上,把彝族先民的生活实践和生存智慧作为其诗歌的审美取向,希望能再现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记忆。彝族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集中展示了彝族的文化内涵,对调节彝族社会矛盾具有强有力的作用,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宗教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在扬·阿斯曼看来:“文化记忆的保持有两种方式:仪式关联和文本关联。”宗教文化浸染着彝族悠久的历史,卷帙浩繁的毕摩经书与代代相传的圣洁仪式见证着这个民族的传统。如诗人在《行咒》中写的:“巫师把玩着语言的魔方/在日月的鼓沿上/在女人的头帕上/在扫帚的哀鸣里/在断蒿的伤痕里/面对时流面对浩宇/用低沉而悲怆的节奏/独自行咒”。诗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起兴的表现手法,吟唱出了一曲神巫的祝咒,表达了诗人对彝族宗教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宗教文化是一种包容性较强的文化,总是以祭祀仪式的形态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祭祀仪式又是文化记忆的活态表现形式。诗人对彝族宗教文化的书写实际上是对彝族文化记忆的书写,再如《巫唱》写的“双目微闭造就一面土墙的罅漏/生与死的毡叶从此处切开/流出鬼怪与神灵的混血/全被眼前瘫软的禽兽吸食/只有一根柔韧的青柳/成为长在禽兽身上的绿竹”。“绿竹”代表彝族的一种图腾崇拜,他们认为竹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祖先就是从竹子里长出来的,人逝世后灵魂也将化为竹子。诗歌通过“绿竹”体现了诗人对彝族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彝族同胞的关怀,饱含着细腻的个人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情怀,同时也对宗教文化的际遇做出冷静和客观的思考。彝族最早的文化印记、最早的文化象征与宗教意义的建构来源于其始祖文化记忆、这种记忆从根源上来说,是一种集体记忆,是由于民众共同唤醒的历史。它以符号的形式表达,是对神圣化仪式的模拟。它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值得少数民族学者注意。诗人把彝族民间文学的艺术样式作为诗歌创作的主题,期冀激活彝族深层记忆里的集体无意识原型。
对彝族精神的礼赞
凉山彝族诗人擅长通过诗歌唤起彝族的自信,进而重塑民族精神形象与现代民族精神。作为彝人之子,阿库乌雾在诗歌写作中自然不缺关于彝族的民族精神歌颂,他在诗歌写作中多次对神人支格阿龙射日的英勇事迹进行重现,以彰显彝族勤劳、果敢的精神样态。彝族是一个崇尚和平、果敢坚毅的民族,在历史的漫漫征途中,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还要与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搏斗,造就了大量民族英雄,因此从古至今都持有英雄崇拜情节。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和价值传承的核心源泉,民族英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人格尊严、骄傲和自豪,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财富。支格阿龙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英雄人物,云、贵、川、桂等省区的广大彝族地区皆流传着与他有关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及典故等民间文学作品。诗人在诗歌《图尔博里》中就写下了彝族英雄支格阿龙的英雄事迹,旨在对民族精神的彰显,如“泪证求生的肝胆/莫非你只是神人支格阿龙的神箭/射出去的一把土一块石一粒沙/由此/生命之河早已渊远而流长”。民族的文化基因总是孕育于民族的原始文化。原始时期,先民们对大自然认识能力浅薄,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质匮乏,由此对民族英雄产生渴慕以及崇拜。支格阿龙射日、定疆界,或者是斩杀恶龙,无不凝结着现实生活中彝族先民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景,人们将这种愿望寄托于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人物,支格阿龙正好承载了这种愿望。民族节操、民族气度、民族风范等都是民族精神的表征,民族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英勇顽强、至死不屈等气节和情操则是民族精神内核的体现。且看《神人之弓》。“神人/你将那把罕见的木弓/随意压在你渊深的脚印上/这个民族的洪荒历史/未能再挪动半步”。支格阿龙不仅仅是彝族中有射日本领的神人,更是民族精神的表征,他的英勇形象在彝族人心中永存不朽,对于建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具有着重要作用。支格阿龙承载着彝族的生存精神和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敢于斗争、勇于进取、不畏强暴、同情弱者。民族英雄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书写的重要元素,对于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是彝族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成分、是彝族的根脉、是彝族的血液、是彝族的精神。诗歌中对神人支格阿龙射日的回顾,是对彝族历史文化记忆的还原,折射出彝族刚毅、果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是对英雄崇拜时代的彝族文化进行歌颂和传承,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资源枯竭型地区承载力与经济转变
一、引言
在建国之初,根据国家工业的整体布局,众多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富集地区产生发展起来。这些城市在国家经济恢复、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就是为国家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国家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注入资源富集地区,其目的是要在短时期内获得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从产生之时,就存在着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天性不足等问题。同时,资源型城市数量扩张型的开发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集约化开发和综合开发,导致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转换率的相关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使城市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包括资源枯竭型地区)则是资源型城市中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一类城市(或地区)。这些城市所依托的主体资源采掘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主体资源已经萎缩,资源主导产业衰退而使城市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开始全面衰落。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主体资源衰减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僵化、生产要素匮乏、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保障能力乏力、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生态衰退和环境污染等。应当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支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先后审议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年)(草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2007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国务院又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又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经济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要求和发展主题。这也需要我们全面考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承载能力,并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核心———综合承载力
(一)资源型城市研究范式的演化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出现,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20世纪初,国外学者主要针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这些社会现象并不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范围较广,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研究主要以单一工业城市或特定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对象,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筑和城镇规划问题以及单一工业的偏远城镇中的诸多社会问题上。此后,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区域发展理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也得到了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经济学家开始利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等理论来进行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在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一直有着深刻的国家政策烙印,研究指向不仅与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关,更与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走向密切相关。从时间维度来看,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生产力布局与工业综合发展研究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经济学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多局限于个体案例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规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各个方面,绝大多数研究以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为主。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范式
剖析冷弯薄壁承载檩条安装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对在风吸力作用下各种常用规格、跨度的冷弯薄壁檩条进行了大量的稳定承载力分析。分析分两部分:一是对简支C型和Z型冷弯薄壁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的稳定承载力分析,以确定简支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稳定承载力;二是嵌套搭接的Z型冷弯薄壁连续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的稳定承载力分析,以确定搭接长度、跨数等因素对连续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稳定承载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中风吸力作用下檩条的稳定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规程中公式计算结果相对保守。据此本文提出了简支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稳定承载力实用计算公式,以及嵌套搭接的Z形型连续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风吸力;冷弯薄壁檩条;稳定承载力;简支檩条;嵌套搭接
由冷弯薄壁檩条、压型钢板及拉条组成的轻钢屋面,如图1所示,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门式刚架、钢屋架等作为承重结构的屋面围护体系中。在风吸力作用下,檩条的下翼缘受压,由于屋面不能有效地阻止下翼缘受压受压时的侧向变形趋势,就会出现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的弯扭失稳。尤其在风压较大的地区,风吸力很可能成为檩条设计的控制因素。现行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1]与《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2]
均对檩条的稳定承载力计算有明确规定,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计算结果也相差很大。而且对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嵌套搭接Z型连续檩条在风吸力作用下如何计算,国内各规范、规程均未做详细可行的规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做详细分析并得出实用的设计公式。
1有限元分析模型
1.1材料属性
LoRa技术在物资承载具监控跟踪的应用
摘要:海洋石油行业在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需要出海将大量后勤保障物资运达海上平台,而由物资的复杂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必须采用各种承载具进行物资的承载运输,因此对承载具的监控和管理是服务于海上生产的服务商共同面临的问题。结合物联网LoRa技术的大连接、功耗低、安全性高、成本低、适合私网部署的特点,将其部署应用在出海物资承载具、海上平台及基地码头等物流运输节点,实现LoRa网络下出海物资承载具的平台区域定位。应用实践证明,利用LoRa技术设计的出海物资承载具定位跟踪系统,能够满足对区域定位精度的要求,实现了对承载具的管理要求。
关键词:物联网;LoRa;承载具;海洋石油;出海物资;定位跟踪
物联网(I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信息化时代进入重要发展阶段[1],近几年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随着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LoRa、NB-IoT等有源通信技术在工业级物流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LoRa技术聚焦于低功耗覆盖广的应用场景,具有覆盖广、连接多、成本相对低、功耗少、架构优等特点。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使得其终端侧的5Wh电池寿命能够达到10年,低带宽、低功耗和低速率的特点为LoRa网络带来低成本优势[2]。LoRa工作在1GHz以下的频段(中国主要使用470~518MHz),无须申请即可进行网络的建设,故在应用时不需要额外支付通信费用[3]。本文结合物联网LoRa技术的特点,将其部署应用在出海物资承载具、海上平台及基地码头等物流运输节点,实现LoRa网络下出海物资承载具的平台区域定位。
1业务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海上物资的保障是为生产服务的关键,大量不同种类的生产、生活物资需要出海,物资承载具的调配和管理是油气服务供应商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4]。物资承载具主要有托盘、吊笼、料箱及绑扎吊锁具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海上油气生产由多家服务商共同服务,承载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分别属于不同服务商进行管理,存在滞留、周转效率低、无效运转等问题,造成了作业船舶及基地作业资源的浪费。由于海上区域广,平台在海上相对分散,对于承载具的跟踪管理的需求主要是跟踪到某海上平台或某作业区域即可,无须精确定位在海上平台的具体位置[5];通过对当前管理需求的系统性分析,结合行业业务痛点,利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LoRa实现承载具的跟踪管理与目前业务相吻合,可以有效实现承载具供应链的管理。
2系统的应用设计
略论环境承载与合理人口容量
问题
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2节:“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显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而中图版教材必修2第18页第一节第4行:“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这里将环境承载力等同于环境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3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中图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册第20页倒数第4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罢了,但一个是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一个是给“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显然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几个概念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必要对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细致地分析。
分析
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管理论文
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单项研究的成果较少,大多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内20世纪80年代施雅风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识,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课题。
一、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因素
1.水资源总量及水质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的确定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资料,是决定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水量与水质密不可分,两者必须同时考虑。水资源总量的确定包括: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总量;跨流域调水所引起的水资源总量的增减;各水利工程建筑物所增加的水资源总量及其控制地域范围与时间范围;丰水期与枯水期水资源总量与水质。
2.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是为了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和基本水质要求。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生态环境需水不但要满足最小水资源量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基本的水质要求。而水体流速与流量,流量与水质又有相互的联系,在生态需水总量计算中需综合考虑。
3.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可以直接提取用于工业、农业及生活的水资源量。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在一定的用水结构和开发利用深度下可被开发利用的最大水资源阈值,是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的基线。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在数值上不易给定,因为该量一方面要保证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要从水资源总量中扣除地下水总量、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蒸发量,另一方面该量与水资源的需求关系及相应的水资源配置、地区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节水潜力、节水技术、社会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因素相关,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影响了回水量及回水水质,从而对流域河道内水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发生变化。
4.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浓度在流动过程中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自净能力的大小是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流域生物群落、水体酸碱性、河床岩性与植被、水体污染程度等因素有关。对应不同的污染物,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在研究时可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用某一污染物的综合削减系数这一指标来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