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4:35: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程序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程序理念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理念分析

[内容提要]

民事审前程序是当事人起诉与法院审判的一个中间过滤机制,也是敞开的法律大门中的第一关卡,因此有关它的制度设计、理念转变合理与否,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笔者认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固然是程序权利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蕴含在其内的理念转变才是最为根本与关键的。通过借鉴国外合理的理念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审前程序理念应转变的方向,即由超强的职权主义干涉理念转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私法自治理念。但同时亦不应全权否定法官的作用,并简要提出一些相应制度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审前准备程序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理念转变

民事审前程序是当事人起诉与法院审判的一个中间过滤机制,也是敞开的法律大门中的第一关卡,即诉讼程序自当事人有诉起,具体法律程序模式便是相应进入到诉讼第一程序----审前准备阶段。“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经典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也正是各国不约而同选择审前准备程序的理由之一。民事诉讼法作为民法的程序法,具有实现权利保障,解决民事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等目的。其中贯穿始终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合理程序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保障。而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设置无疑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还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提高司法效率。那我们就从这里作为切入点,探讨理念转变及相关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审前准备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会为以后进行的各个阶段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并对程序权利的完整实现,最终保障实体权利的实现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所以我们且把视角聚焦到各国审前准备程序上,当然先从自我检查始。

一我国超职权主义干涉理念原由浅析

民事诉讼是以国家权力解决以私法关系为内容的纠纷的程序。正因为其解决内容的民事性质,使其与刑事诉讼大相径庭。“不告不理”是民事理论构建的基础,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对自己的实体权利自由处分。而这些实体权利恰恰是民诉所要处理的对象,依意思自治原则,在诉讼之外的司法领域内,不论纠纷是否存在,法院原则上均不主动干预。同样道理,即使民事纠纷进入诉讼领域,法院仍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自由处分自己权利的自律性,坚持没有争执即不干预的根本原则。亦即,在民事诉讼中,案件的争点及审理对象和范围应由当事人自身决定,法院不应以职权横加干涉。否则,必然侵害到当事人的处分权,其程序主体地位也必然受到影响,整个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机制也会受到结构型破坏。而此两种截然不同的在案件中的主体地位,渗透着两种理念,即法官占主角的超职权主义干涉理念,在我国有着较稳固的土壤;当事人占主角的当事人私法自治理念,在其他国家广为流传。

查看全文

经济法程序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提升体现经济法本质的独特的经济法理念与建立相应的经济法程序规则是经济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经济法的程序理念,指导经济法程序规则的创建;同时,受制于经济法的实践理念,贯穿并表现出与传统程序法不同的价值趋向,作为其内容的实质平等、保护公益和多元善治理念,都应当通过传统程序规则的修正和补充,来构建和完善其程序制度支撑。

[关键词]经济法;程序理念;实质平等;保护公益;多元善治

一、经济法程序理念的含义

(一)程序与实体

在现代汉语中,程序包含着规程与次序两层含义,通常被解释为“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或“按时间先后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1](P267)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是指为保证法律实施结果的实现在法律上予以调整或规定的程序,在法学理论中,大多数学者将程序作为与实体对应的法律形态来看待;辩证地认识程序与实体的关系,不难得出结论,实体法是程序法的实质,程序法是实体法的外在形式,实体法的精神理念决定着程序法的精神理念。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程序法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能自行运行,而实体法则不行,抽象的实体规则总是借助具体的程序规则得以实现。本文所指经济法程序是指经济法的程序规则,包含诉讼程序规则、立法程序规则、执法程序规则。其与经济的实体规则共同构成经济法部门的全部。

(二)特殊的经济法程序理念

查看全文

行政程序理念分析论文

正义。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一剑,倚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所值,不多不少;剑,表示制裁严厉,绝不姑息,一如插着斧子的束棒,那古罗马一切刑罚的化身。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权杖申威,书籍载法,骷髅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义恰好相反:正义属于永恒……

[意]利帕:《像章学》卷三1593页

程序就是正义的蒙眼布。

[美]柯维尔:《程序》1232页[2]

一、引言

行政程序是现代行政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其在中国的行政法学体系中只占据着并不显眼的位置。新千年伊始,随着中国加入WTO,为顺应世界潮流,中国也开始筹备起草中国大陆第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与此相应,行政程序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界也成为热点问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显著,但大多是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进行展开比较研究,很少深入探讨西方现代行政程序的深层次问题。本文拟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两个角度对行政程序之理念进行一番梳理,试图勾画出行政程序的西方理念原型及其形成过程,略带论及其与中国行政程序的深刻差异。本文认为,现代行政程序是实质理性萎缩形式理性扩张[3]、内容正当性嬗变为程序正当性的产物,现代行政程序所主张的程序正义无法保证真理与正义,至多是保证了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从而又从结果上强化了行政程序的形式合理性。

查看全文

行政征用理念及程序论文

摘要:本文从“非典”期间一则医疗器械搬运事件中引出文章的主题——行政征用。通过对目前有限的理论成果的归纳梳理,提出了行政征用作为依职权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归纳出了“统一行政征用说”,并对其加以分类,包括特殊行政征用和普通行政征用。结合行政征收制度指出现代扩张征收理论的根基是公共利益、平衡补偿以及“信赖保护”,并由此勾勒出普通行政征用的一般程序,还偿试着拟出了“普通行政征用法草案大纲”,建议中国及时制定《行政征用法》。

关键词:行政征用普通行政征用征用程序行政征用法

中图分类号:D912.1文献标识码:A

目次:

事例

查看全文

司法理念与执行制度的关系

一、现代司法理念概述

现代司法制度设计和有效运转的基础就是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公正性。我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因此强调程序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不能说明法官与法院可以通过程序减轻自身责任,让当事人承受各种举证负担与司法成本,这样会让社会公众普遍怀疑司法的正当性。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二)效率性。司法制度的主要价值就是司法效率,目前诉讼费用降低与诉讼迟延减轻已成为必然。基于现代社会诉讼数量大幅度增加及严重浪费司法资源的情况,司法制度延伸出很多新型措施以降低诉讼成本及诉讼延迟的克服,如非讼事件城西、诉讼外解决机制等。(三)权威性。司法作为最后一道维护社会正义的防线,也是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的有效措施。司法解决的最终性决定其权威性与公信力,而公正则是司法权威的来源。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纠纷问题,既判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制度。

二、执行制度问题分析

目前司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难”、“执行乱”等问题,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及司法体制等影响,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执行制度存在问题。(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包含执行制度,但执行程序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有法律学者认为,改变强制执行立法滞后是解决执行难的主要措施,需要政府考虑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强制执行法。虽然目前不断增加民事诉讼法中执行的比重,但依然无法解决当前执行困局。(二)执行体系不全面。目前立案、审判及执行程序之间不协调,造成执行工作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法院内部也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法院审判的后续环节就是执行,直接受到立案与审判环节的影响。我国司法改革实施立案注册制,法院接受案件数量飞速增加,造成执行难问题愈发突出。(三)执行机构地位偏低。现代社会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造成执行难度增加,缺少保证执行权行使的措施,如虚假离婚、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隐匿财产等。另外受到一直以来存在的“重审轻执”思想影响,执行机构地位偏低。虽说名义上执行局与审判庭平行,但实际地位远不如审判庭,部分执行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素质参差不齐。

三、执行程序设计引入司法理念的措施

司法程序中执行工作是最终环节,也是国家彰显法律效力与尊严的程序。在设计执行程序时引入现代司法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措施如下:(一)司法理念设计执行程序。(1)当事人主义在执行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平等保护债权人权益与平等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避免出现“执行乱”情况,禁止执行中采取法律之外的执行措施,如拘禁、强迫拉动等;(2)民事执行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性与便捷性,实现债权人权利通过最快速度与最小代价达成,将执行周期缩到最短同时大幅度降低执行成本。司法效率理念通过执行依据形式审查等规则体现;(3)通过强化执行力度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保证人们法院判决的权威性。执行机构工作人员职业化体现出司法专业化。(二)做好司法执行顶层设计。(1)公开执行程序。执行程序公开化与透明化,可以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执行工作,降低腐败发生概率,提升执行官专业素质及执法水平,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利;(2)分立执行程序。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传统上采用“一条龙”模式,存在过度集中执行权的问题。执行程序内部分立就是针对执行权运行机制来说的,将执行权分成两类:执行裁判权与执行实施权,分别由不同结构与人员承担,这样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能相互监督,保证执行效率,维护法院及法律的权威;(3)保障执行程序。法官在立案环节形式释明权,审理环节采取相应司法措施,创造良好环境。

查看全文

浅谈我国审前准备工作

民事审前程序是当事人起诉与法院审判的一个中间过滤机制,也是敞开的法律大门中的第一关卡,因此有关它的制度设计、理念转变合理与否,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笔者认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固然是程序权利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蕴含在其内的理念转变才是最为根本与关键的。通过借鉴国外合理的理念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审前程序理念应转变的方向,即由超强的职权主义干涉理念转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私法自治理念。但同时亦不应全权否定法官的作用,并简要提出一些相应制度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审前准备程序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理念转变

民事审前程序是当事人起诉与法院审判的一个中间过滤机制,也是敞开的法律大门中的第一关卡,即诉讼程序自当事人有诉起,具体法律程序模式便是相应进入到诉讼第一程序----审前准备阶段。“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经典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也正是各国不约而同选择审前准备程序的理由之一。民事诉讼法作为民法的程序法,具有实现权利保障,解决民事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等目的。其中贯穿始终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合理程序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保障。而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设置无疑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还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提高司法效率。那我们就从这里作为切入点,探讨理念转变及相关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审前准备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会为以后进行的各个阶段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并对程序权利的完整实现,最终保障实体权利的实现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所以我们且把视角聚焦到各国审前准备程序上,当然先从自我检查始。

一我国超职权主义干涉理念原由浅析

民事诉讼是以国家权力解决以私法关系为内容的纠纷的程序。正因为其解决内容的民事性质,使其与刑事诉讼大相径庭。“不告不理”是民事理论构建的基础,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对自己的实体权利自由处分。而这些实体权利恰恰是民诉所要处理的对象,依意思自治原则,在诉讼之外的司法领域内,不论纠纷是否存在,法院原则上均不主动干预。同样道理,即使民事纠纷进入诉讼领域,法院仍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自由处分自己权利的自律性,坚持没有争执即不干预的根本原则。亦即,在民事诉讼中,案件的争点及审理对象和范围应由当事人自身决定,法院不应以职权横加干涉。否则,必然侵害到当事人的处分权,其程序主体地位也必然受到影响,整个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机制也会受到结构型破坏。而此两种截然不同的在案件中的主体地位,渗透着两种理念,即法官占主角的超职权主义干涉理念,在我国有着较稳固的土壤;当事人占主角的当事人私法自治理念,在其他国家广为流传。

首先看看我国审前准备程序,具体内容主要有:⑴向当事人送达有关的诉讼文书,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如果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及其副本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⑵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法院可在案件受理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中书面告知,也可以口头告知。⑶组成合议庭,并在组成后的三日内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⑷合议庭人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⑸追加必须共同进行的诉讼当事人。

查看全文

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定位综述

本文作者:金立槟工作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中国的司法改革走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司法制度、司法体制革新的问题。由于缺乏法理学意义上足够的理论支持,各种具体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能从本质上改观中国的司法现状。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只有在司法理念上有所突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才能落实。司法理念是支撑司法制度,形成法官思维方式,建构法官职业道德,推动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石和原动力。因此,探析司法理念,构建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司法理念是法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司法改革成效的本质性因素。理念一词具有较深的词源,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理念是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古老的范畴。司法理念作为一种法哲学属于实践理性。在法律适用的语境中,司法理念是司法主体对与司法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状况所持有的理性原则和观念。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司法理念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现代司法理念是司法主体在对司法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原则和观念。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容

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学界观点纷纭。究竟哪些符合国际社会公认同时又适恰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肖扬院长在分析当代司法制度与实践特征上提出的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准确地反映了当代司法理念的共识,具有普遍性。在小康社会建设阶段,现代司法理念至少应有以下的内容:11司法独立。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是司法独立。对于司法独立及其制度形态这样一种外来法律文化,我国法律中有相应的传承。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第一,我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独立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司法活动。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基础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立法权领导之下的行政权、司法权,因此与西方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体制上的司法独立有明显的差异。第二,国际通行的司法独立包括双重含义,即法院审判独立和法官个人独立两个方面,我国法律强调法院、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职权。法官、检察官没有独立的职业人格。因此,笔者认为正是这一传承中的变异,造成我国司法运行中的制度性缺陷,司法独立的理念存在制度障碍。因此,在现行政治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实现司法独立而言最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确保司法的权威,减少法律程序外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掣肘;其次,是确立司法官的身份保障制度,最终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21司法中立。司法中立的理念是人类对司法职能的本质性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司法理念的内容,是从司法机构与其他国家机构、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司法客观规律的描述。具体是指在各种国家权力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主体(通常指相对于国家的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纠纷中,国家设置一种居中裁判的角色依法解决纠纷,而这种角色就是国家的司法职能。司法中立是当代司法制度中立性的反映,它要求法官如体育裁判一样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地对待原被告和控辩双方。31程序正义。在这些年的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程序本身也直接体现出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的精神,不依附于实现实体公正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社会正义的一种重要内容。当前,根据当事人能力及国情,程序正义的要求主要是必须保证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在现阶段应尽量缩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个体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差距。程序正义理念有利于合理分配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但必须与法院自身利益严格区别开来。41司法消极和司法被动。任何公权力都有天然扩张的倾向。而司法中立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要求裁判者在司法过程始终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正所谓:不告不理。目前,社会对司法机制寄予了过高的期待,但对诉讼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供需失衡的问题却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社会中原有的纠纷解决机制或者受到轻视,或者机能老化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状况,不能有效地分担诉讼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采取了逐年加大对法院的投入,以增加司法资源来应对需求增长的发展战略,除了少数涉及政策性的敏感案件外,法院原则上对民事案件不加限制。简易程序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基于对扩大司法和诉讼机制的利用,把纠纷解决集中于法院的基本思路。应该承认,诉讼的增长和对法院的积极利用,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改变社会调整机制以及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超过实际可能性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司法质量的提高,粗放司法的状态因此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51司法透明。司法透明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司法透明首先是指各国与司法制度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及司法判决必须要公布;其次指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应实行公开审判制度,允许公众参与审判过程的旁听;最后司法透明还指司法行为要接受社会的监督,立法机关、新闻媒体、法学专家教授、律师和人民大众均可以对生效的司法判决展开评论。司法透明的核心是反对秘密审判。61司法文明。司法活动方式与表现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公信力。建设社会主义司法文明,需要多视角、全方位的整体推进。要树立司法文明的理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清除不适合、阻碍司法文明的陈旧思想观念;要建设司法制度文明,立足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旨在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建立司法体制的文明,按照十六大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促进司法主体的文明,提高司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要推进司法行为的文明,规范司法行为,努力实现对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

二、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

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容事实上蕴涵着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现代司法理念确立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体现司法过程的价值,即公正(正义)、利益、民主、自由和平等。从法的价值内容出发,司法理念的价值更具体,更直观。11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现代司法的根本价值理念,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公正就是司法的化身,是司法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一词本身就具有公平正义的含义。程序公正的基本价值体现在:(1)公正的司法程序通过限制程序参与者(主要是裁判者和侦控机关)的恣意妄为,充分调动控辩双方的积极性收集调查证据,在最大限度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适用实体法,从而形成公正的诉讼结果;(2)公正程序通过审理过程、判决理由和判决书的公开,通过旁听、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等方式克服现代剧场式司法的空间局限性,通过普通公民民主参与司法决策等方式使裁决结果获得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认可;(3)程序公正使裁判结果具备合理的可接受性。在例行或简单案件中,程序公正的这一价值难以体现,因为例行案件中,事实清楚,是非分明,证据也充分。但是在疑难、复杂案件中,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得以彰显,原因在于,公正的诉讼程序通过赋予控辩双方平等的证据收集权,在公开的法庭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通过控辩双方承担证明责任和各方参与者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和平等地参与机会等诉讼机制保障了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化解了诉讼参与者对案件真相没有查明的不满情绪,增强了诉讼参与者,尤其是当事人对判决的可接受性。21司法主体的价值。所谓司法主体价值,是指在司法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中,应当尊重涉讼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其基本的人身权利和意志自由,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诉讼之主体而非司法活动处置对象的客体这样一种司法价值观。在刑事司法中,主体性价值理念要求刑事司法不再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成单纯的客体、司法的奴隶,而将其提高到一个自由的、自我决定的地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隐私等基本权利受到以宪法为核心的司法程序的严格保护。在具体的司法程序设计中,由于刑事诉讼本身基于追诉犯罪需要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客观上导致了嫌疑人、被告人在程序法上处于受追诉的地位,其权利和自由通常受到一定限制,无法或不能充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司法的主体价值理念要求确立无罪推定、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赋予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律师辩护权等制度予以保障被追诉人的主体地位。在民事司法中,司法主体价值理念要求:诉讼参与者作为主体的人之尊严、意志和行动自由受到尊重;司法制度作为一种公共性制度资源,其设计和运行应降低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如收费低廉,广开司法之门,使需要利用这一资源的主体能够便利有效地接近法院,即所谓接近正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导和支配诉讼开始、进程和结束。31司法效率。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定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率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及其运行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之一,司法活动的诸多基本价值如实体公正和诉讼权利保障等,只有通过高效率的司法制度才能实现。因此,现代司法总是在力求高效率中优化各种制度设计。效率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在于:对于国家而言,高效率的司法体系无疑可节约大量成本用于其他事业;司法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公众在利用这一资源时希望能尽快从讼累中解脱出来及早获得正义,因为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查看全文

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探索

本文作者:刘青工作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

法院现代化是指法院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一个整体性、渐进式的变迁进程,具体而言,这一进程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司法制度现代化与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司法理念现代化。其中司法理念现代化是司法制度现代化的先导,也是现代司法制度必要的理念支摊,它能够推动法官制度、司法审判、司法行政等制度的实践创新。作为行使司法权力的主体,法官必须转变传统的审判观念.同时树立起现代的司法理念。由于民事审判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司法理念的话题时,我们必须关注民事审判领域中现代司法理念的树立。

一、现代司法理念概迷

现代司法理念是法治原则的结晶,是法律文化的积累,同时也是司法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在崇尚法治的现代司法理念中必须得到张扬。现代司法理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大致可以作如下描述:第一,司法中立,即司法者以中立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纠纷。第二,司法公正,司法者以不偏不倚的主观态度处理各种法律纠纷,并最终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第三,司法独立,我国宪法称之为审判独立,即司法职能的行使不受其他权力和影响的不当干扰。第四,司法民主,即司法职能的实现应当以实现人民的意志为根本,并在实现形式上尽可能体现其民主性。第五,司法公开,司法活动应!于公众监督之下,以求实现公正和权威。另外,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改革的主题,司法效率也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司法本质上是一个程序运行的过程,相应地,也应当从程序角度考虑司法理念问题。现代司法理念就是指操执程序本位主义诉讼观的司法理念,明显区别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司法理念以及由其引申、变异出来的所谓程序实体并重的司法理念。程序本位型的司法理念严格贯彻司法程序法定原则,以保障法律确定性为归宿。确定性是现代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法治理念最墓本的要求。程序性规则一方面是对司法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滥用,目的在于对司法权力作为“国家权力是一种恶”保持普惕;另一方面则是对司法权力运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是使司法权力正当化和合法化的良性机制和必要过程。因此,树立程序优先观念,明确程序具有实体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功能与独立价值,无疑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内容。

二、现代司法理念与传统司法观念的人性依据比较

1.琦人性依据的不闷仪设司法理念之所以有传统型与现代型之分,从深层次上讲是由于人性依据的不同预设造成的。传统型司法观念暗含的人性基本预设为:法官在道德上克己奉公,在理性上全知全能。由于法官能够克己率公、廉沽公正而不会滥用手中权力,所以不需要有严格程序对司法权力加以制约,在证据上持“客观真实”的标准和要求;基于法官愿愈也有能力替当事人做主的假设,于是奉行大包大揽的职权主义司法模式也在情理之中。同时当事人当然也就无需自己来积极寻求权利的救济,不需要太多地参与诉讼过程,个人的权利自治被严重忽略。相反,现代型司法理念有一个与传统型司法观念截然不同的基本预设:人性面前人人宇等,民众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法官同样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因为法官是自私自利之人,容易滥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因此需要用严格程序对司法权力形成有效制约。因为法官理性有限,没有能力总能探索到唯一的客观事实真相,只能在程序中追求事实的再现,因此在证据上持“法律真实”的态度。因为法官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的假设,法官不一定乐意也很可能无力替当事人做主,因此需要当事人自己积极参与到程序中,要依靠自己主张权利与举证,由自己去追求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利的实现。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更符合人类实际的社会生活,相应地,程序本位型现代司法理念也优越于程序虚无型传统司法观念。程序虚无型传统司法观念对法官的德性与智性的不符实际的预设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严重弊病。笔者以为,现代司法理念对人性的基本预设更能反映出求真务实的精神。2.不同的饭诬寻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管子曰:“夫霸王之业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在这里是将百姓作为治理国家,保证舫王之业长治久安的手段和工具。我们认为传统司法观念中也透礴出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但是,不苛刻地讲,传统司法观念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管子的思路是一致的,持的都是一种工具论。这里的“人”主体指向是本应享有崇高地位的法官,而“本”则是根本手段。在这样的基本预设下,过分夸大法官的能力,过分强调法官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法官围着田间地头转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之所以成为一段佳话,也正暗合着这种工具论的要求。因为法官是被作为司法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障来看待和要求的。较为典型的是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为了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当事人动动嘴,法官就得跑断腿。现代司法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较之传统司法观念,首先是完成了一个主体位移,即“人”的指向由法官转向了当事人,“本”也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种根本目的。当事人被视为一种目的而存在,将制度与程序作为推动司法活动的保证措施,一切都为着人的权利的充分实现来展开,持一种目的论。可以说,现代司法理念确立的权利观不仅符合法的本质,也符合司法为民的内在要求。

查看全文

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司法研究论文

一、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理念

(一)司法公正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完整准确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基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及原则形成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份就包括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司法中立、司法公开、程序正义等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所推崇的普适性价值。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坚持把司法公正理念贯彻到司法实践中。

(二)司法公正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科学行使司法权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司法公正理念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设计和构建的灵魂,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建构提供支撑、导引方向。

二、践行司法公正理念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一)践行司法公正理念是适应新时期司法工作新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既是经济增长黄金期,也是风险频发和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难度越来越大,企业改制、房屋拆迁、拖欠工资、环境污染、执法不公、行为腐败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以及各类犯罪活动时有凸显,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对法院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司法实践面临的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的矛盾。如何应对新挑战﹖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特点。这一矛盾的解决的途径及目标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司法公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三种矛盾,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查看全文

当代公诉人的司法理念诠释

本文作者:李晶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一、理念及司法理念的概念

理念,采用拆字注释的方法,“理”为道理、事理、理性;“念”为内心的打算或想法。因此,理念应作理性的思想认识解为妥。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极其古老而重要的范畴,然而,就其最初的古希腊词源而论,“理念”仅仅是指见到的东西亦即形象。此后,随着古典哲学,尤其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理念归结为存在于人思维中的社会某一现象的价值思考,这个概念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司法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司法理念是指人们(特别是司法工作者)对于司法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内在属性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是指通过司法实践活动,经由“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过程,进而获得的对法的精神以及价值的解读,是人们对司法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综上所述,我们所要阐述的公诉人的司法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公诉人员在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刑事司法制度的综合性、严谨性、原则性的理性认识。

二、强调公诉人司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公诉权行使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民主法治意识的逐渐深化,检察机关也在不断强化内部建设,努力提高国家公诉人员的素质。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公诉权的行使依旧存在着许多不正当、不规范的现象。首先,公诉人尤其是主诉检察官的素质参次不齐。实施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案件的起诉与否基本由主诉检察官自行决定。然而,由于当前不少检察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这种放松对起诉进行管理的方法往往导致执法的不严格、不公正,造成起诉不当或者违法办案的严重后果。再者,检察委员会对于案件的研究尚不够仔细和严谨。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检察院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召开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大都出于临时动议,由分管副检察长向检察长提出建议,检察长根据建议决定召开检委会对案件加以分析、讨论并做出决策。显而易见,检委会委员对于案件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案情也基本是由承办人负责具体介绍,这就使检委会委员的思考易受承办人的影响,自身对案件的考虑缺乏独立性,最终使得检委会很可能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决定。公诉权不当行使这一现象的存在必然要求公诉人员在公诉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理性、准确地行使公诉权,保证刑事诉讼的公平和正义。

2、我国法律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机关总是尽可能制定出各种详尽的部门法以求司法机关能够引律据典地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然而,成文法自身却具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法律一经颁布,便揭开了其滞后和不可周延的序幕。无论法律体系如何严谨规范,无论法律条文如何尽善详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门法并不可能妥善解决每一个司法活动中的新问题。在此情况之下,司法工作很容易产生混乱和随意。因此,公诉人员更需要保持统一的现代司法理念且以此作为办案准则和执法依据,以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准确行使自由裁量,唯以此才能较好弥补成文法在应用中所带来的不足,确保司法的统一性和法律的正义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