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2:30: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革出成效
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根据区委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加强整治,严格监管,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实效,为改善我区的投资环境作出了努力。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机制改革出成效
根据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如何提高监察管理效能,解决下属部门职责、职能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根据“重心下移,事权下放”的精神,优化部门组合,合理、科学的落实各部门职责。目前,设立南北片大队,突出执法的职能;新设立地区管理科,重点处理“疑难杂症”和协调地区的市各项管理工作和新设立机动中队快速反应群众但愿投诉举报。通过近三月的实践,效果显现。各部门既能根据职责、职权开展工作,又能尽快掌握监察管理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市民投诉热点也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二、更新观念促效能
实践成效交流
“我国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体党员所掌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每天下午,省公安厅机关全体民警的手机都会收到厅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发送的一条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的短信。民警小张一边从手机里翻读短信,一边对记者说,提供这样的学习服务,很及时也很科学。
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全体民警学习领会。省公安厅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注重活动实效,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为机关全体民警提供了从形式到内容都丰富多样的“学习套餐”。正在开展的“八个一”活动就是如此:观看一部警示教育片、进行一次科学发展宣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作一次专题发言、接待一次人民群众信访、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参加一次双重组织活动。
记者看到,省公安厅在内部网上精心开辟的学习实践活动专栏,有重要文件、情况专报、领导讲话,也有各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每个民警都能在第一时间交流学习,互动提高。
学习从服务上入手,成效在实践中提升。省公安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追求的“服务”,更主要的体现,还是在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中。为此,省公安厅把践行“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是公安机关最大政治,多侦破一起案件、多化解一件矛盾、多消除一个隐患和少发生一起案(事)件、少伤亡一个人、少造成一点损失是公安机关最大政绩”的“两个最大”理念、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建立、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对全省高速公路交通违法实行异地处罚制度、在省际卡点及省内各主要出入口设置执法服务岗亭等——这是高速公路交警总队推出的“高速交警八条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申领二代证的时间从60天缩短到30天、居民有身份证或户口簿就不需再做户籍证明、新生儿取名可免费查询避免重名等——这是治安总队开始实施的新一轮5项便民利民措施……
成效问题思考
**年10月,科左后旗进行了嘎查村撤并工作,为加强对村级的管理,旗委组织部、民政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以党小组为活动主体、村务管理联合会为决策机构、村民广泛参与的村屯分别自治的管理模式,于**年底印发到各苏木镇嘎查村,通过一年的落实和运行,村级组织活力增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稳定,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村级管理模式的内容及成效
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各苏木镇党委指导各嘎查村组建党小组,落实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建立村务管理联合会、党员议政会、村民代表议事会,为加强村级党建和强化村级管理夯实了组织基础。
(一)完善嘎查村党组织设置。本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调整和改进党组织设置。
1.科学合理设置党小组
合并后组成的各嘎查村党支部,有两个特点,一是党员人数多了,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0-30名扩大到现在的30-70名;二是居住更加分散了,合并后的嘎查村由几个自然屯组成,最远的相距30多华里。党员不便集中,不好集中的现实,要求改变以前以支部为单位召开会议,组织党员等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各嘎查村党支部以自然屯为单位设置党小组,由支部委员或村委会委员兼任党小组长,管理自然屯内的日常工作。全旗共设置党小组574个,党小组的组织生活成为党员组织生活的主体,增加了组织生活的活力,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
精准扶贫模式及成效分析
1研究背景
楚雄州南华县自2013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加快了扶贫工作的开展。2014年南华县积极响应国家电商扶贫政策,建立了中国野生菌第一信息平台—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2015年南华县成功申请第二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进一步促进了其扶贫工作的发展。经过3年多的精准扶贫,楚雄州南华县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3年,南华县贫困人口2.62万人。2014年年底,南华县贫困人口减少至20661人。2015年,南华县贫困人口减少至16167人。2016年,南华县新增5710人脱贫。本文基于楚雄州南华县2016年度5710人的脱贫数据,分析南华县精准扶贫的模式及成效,旨在为云南省及其它省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2精准扶贫模式介绍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展现了党中央扶贫工作的新思路,为扶贫工作确立了新的模式和要求。
2.1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①。产业扶贫目的在于促进贫困家庭与区域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力。产业扶贫发展内容为: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农田审计做法与成效
近日,市审计局在市本级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情况审计调查时,利用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通过数据分析查明多计面积753亩。审计人员将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现状数据导入现场实施系统中,运用SQL语句、图型化SQL功能,计算标准农田面积为69765亩,与国土部门提供的竣工验收标准农田面积69012亩相差753亩。经核对主要是国土部门上图入库时将竣工验收图中的不属于标准农田的新增耕地及不属于标准农田的部分苗圃、房屋等载入,造成上图入库的标准农田数据与竣工验收数据不符。
二、通过套图比对查明占用标准农田482亩。审计人员将莲都区航拍图与莲都区缩编图及土地现状图三图导入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系统,三图重叠发现在灌溉水田的区块中有与标准农田不符的情况。将疑点导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计算面积有620.48亩。经与国土部门竣工验收图核对以及到实地勘查,发现主要是养殖、苗圃、果园、建房等占用,经审计核减面积482.48亩。
三、通过数据比对查明诸多质量问题。审计人员将“全市标准农田土壤调查数据库”导入现场实施系统,并将“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土壤取样点基本信息表”、“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土壤取样点野外调查季测试结果表”、“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土壤取样点作物及施肥情况”三表连接,取出“莲都区”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高,地力等级偏低,已建成的部分标准农田存在一定障碍因子等问题。
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摸清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并能够通过套图、数据比对等方法核实面积、查明质量等问题,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解决标准农田审计的“无从入手”的问题,实现了标准农田计算机审计一大突破和创新。
微贷模式显成效研究
摘要:驻马店农商银行改制组建以来,积极谋划战略转型,以信贷机制转型为引领,努力在改善金融服务方式,提升信贷服务能力方面下功夫,初步建立了符合当地市场定位、特色高效的微贷业务模式。2017年5月,驻马店农商银行启动信贷业务战略转型,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之后,决定筹建微贷中心,积极发展微贷业务,引领信贷经营机制转型,于当年9月份成功发放第一笔20万元的商户经营贷款。至2019年8月末,共累计发放贷款14409笔,金额11.73亿元,余额7.17亿元,笔数6156笔。历时两年整,微贷业务在引领信贷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发展方面不断创造着丰硕成果。
关键词:微贷;驻马店;农商行
一、打造“四个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特色化风控模式。微贷业务以引进德国IPC财务调查技术为核心,融合系统内信贷业务管理与运作方式,对原有的信贷业务环节进行调整优化。客群设定突出“四小群体”即:小商贩、小型服务提供者、小生产商、小个体工商户。风险分析突出“三重”即重还款意愿,重信息分析,重贷后监控;突出“三轻”即轻准入门槛,轻资产规模,轻担保要求;突出“三多”即申请渠道多,产品类型多,还款方式多。财务调查坚持信息交叉验证原则,凡是有效信息必须可交叉验证,无法交叉验证的信息,不得作为授信模型中的定量数据。信用评价综合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违约成本“三要素”侧重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及其稳定性。(二)特色化产品设置。微贷产品设计遵循“标准化”原则,对目标客群进行分层,分析不同客群信贷业务需求特征,设置标准化额度区间、标准化利率、期限、和用信方式。目前微贷中心共推出贷款产品18个,按客群、用途和额度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1)满足100万元以下各类用于生产、经营用途的个人贷款-商户贷、易捷贷、乡村贷;(2)满足30万元以下用于装修、购物、旅游等家庭综合消费用途的个人贷款-消费贷、精英贷、速E贷;(3)针对特定客群、满足特定消费用途的个人贷款-乡村贷1号、党员先锋贷、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快易贷、光伏贷、粮贷通、个人一手住房贷款、个人二手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车位贷、新能源电车贷;(4)满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小型企业批量开发业务的需求-集团业务;(5)采用大数据反欺诈—信用评分模型满足线上快贷需求的个人纯信用纯线上贷款-快驿贷。(三)特色化业务运营模式。在市行零售金融管理部下设微贷中心,在中心下设业务营销、专职运营、专职评审、风险控制四个条线管理版块。营销条线设立专职区域经理岗,通过网格化分配,细化分工,进行扁平化管理,提高了微贷业务的标准化程度。专职运营负责信贷信息电子化录入、信贷业务统计、审批后的出账放款。审批规则实行委员投票,严格遵循一票否决制,标准化产品流程设计和贷后任务的操作方式有效防止了操作风险,强化了贷后管理成效。通过引入科技模块上线使用网格化金融服务系统、网格化外拓服务系统和阳光信贷系统,实现客户信息采集规范化、业务运作流程化、线上贷款审批集中化,高度解放了微贷经理并提升其业务办理效率。(四)特色化绩效考评体系。微贷中心成立以来全部选用应往届大学生,打造年青、专业、高效的业务团队,本科以上学历40人,大专以上学历46人,中共党员9人;按年龄段划分20岁以下员工1人,20-23岁(含)员工23人,23-25岁(含)员工31人,25-30岁(含)员工30人,30岁以上员工1人,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通过系统的微贷技术培训和拓展业务实践,对员工设置准入考核、前置任务考核、独立调查权限考核的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考核成长,培养出营销观念强和营销技巧成熟的微贷经理。综合考评设置KPI(关键绩效指标)、PRI(岗位职责指标)和WAI(工作态度指标)指数,形成“业绩+能力+态度三维度评价标准,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制度,形成了对人员引进、培养、发展和淘汰的有序管理,通过把好入口、过程培育、业绩评价、优胜劣汰来推动微贷人才的“选、育、用、留”工作效能的全面提升,为微贷业务发展和高效团队建设持续输出动力。
二、优化信贷结构、提升经营质效
通过发展微贷业务,驻马店农商银行贷款结构显著优化,在金额方面,个人贷款金额占比由10%上升28.45%;户数方面:个人贷款户数占比由40%上升49%;贷款户均方面:个人贷款由户均21.97万元下降至户均12.14万元,全部贷款户均66.5万元下降至户均30万元。微贷业务从0至10个亿用时用时827天,已领先于转型初期对标的江苏沿海区域农商行。微贷业务发展两年来,累计收息5291.4万元,累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9.288%,高于2019年8月末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332个百分点,扣除累计工资支出642.21万元、管理费用支出330万元,和平均资金成本,实现毛利润2545.65万元,人均毛利润约30万元,无账面不良贷款,经营质效显著提升。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分析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最近,广西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壮乡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整的广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打造一批凸显桂风壮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显著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挖掘和丰富我区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保护和利用水平。目前,全区共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广西历史文化名镇、51个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9个名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29个名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已公布36片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678处历史建筑,其中有1片街区被列为全国30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分四批公布自治区级传统村落770个,其中有280个村落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排名全国第10位;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不可移动文物1059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95处。然而,我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底子依然薄弱,地方和公众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保护人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在城乡建设中系统性地对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传承。
多措并举守好文化根脉
在加快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广西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积极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我区要建立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和认定,注重对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加快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各类保护对象的“一图一表”,编制好自治区、市、县三级保护规划,多措并举守护好文化根脉。首先,明确保护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保护和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保护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激发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地名文化遗产、老字号等的活力。其次,严格拆除管理。未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未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区域,不应实施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对于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存在安全隐患不得不拆除的,应进行评估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第三,实施活化利用。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重点落实如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要求,保护好沿线红色遗址、遗迹等价值载体。实施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程,鼓励采取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实施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彰显历史文化时代内涵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只有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才能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实现古为今用、发扬光大。为充分发掘历史遗产新价值,彰显历史文化新内涵,《意见》明确,充分将挖掘凝练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文创设计等工作中,加强城市整体空间和重点地段建设管控,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基因,彰显八桂城市风貌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将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融入城乡建设,我区将按照留改拆并举、保留保护为主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一批彰显桂风壮韵的特色村庄。同时,持续挖掘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尤其是进一步挖掘湘桂走廊、潇贺古道、西江黄金水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以及革命老区、沿边地区等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在城乡建设中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此外,我区将强化监督考核,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保护成效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挂钩。对列入保护名录但因保护不力造成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建筑、历史地段,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退出保护名录。
作者:王凌云
茶文化旅游成效及对策
【摘要】信阳茶文化旅游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仍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区域发展,整合现有资源,探索一条综合性、特色化、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支持的多方努力下,信阳茶文化旅游产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旅游;效益;对策
1信阳茶文化旅游取得的成效
1.1信阳茶产业发展
信阳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长期一直是信阳市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阳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采取多项举措,不断推进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信阳市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效益显著。自1992年开始,信阳连续28年举办“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
1.2信阳茶旅游带动的效益
农业保险成效困难与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的双重约束。保险既是灾害发生后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和缓冲机制,又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保障方式。实践表明,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帮助农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市从2006年5月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委托代办”模式,2008年转换为“联办共保”模式,现已累计承担风险保障96亿元,为抵御农业自然风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农业保险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1.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在市和县(区)设立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委员会,负责防范、处置、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工作;成立了农业灾害定损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定损理赔争议。承保的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和农业保险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全市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保险经办和服务网络,并延伸至行政村。
2.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规范投保理赔操作,不断加强农业保险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理赔工作有序进行。规范农险财务制度,对管理费用比例、农险资金管理办法、理赔资金支付方式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承办保险公司的基础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对农户各种参保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建立农险基础资料台账。
3.保障作用明显体现。在推进农业保险的过程中,政府、农户、保险公司实现了三方共赢。农民得实惠。六年来,累计有40万户次农户获得理赔,得到赔付款11667.3万元。获赔的农户占参保农户总数的11.43%;农民缴纳的保费和获得的赔付款为1∶2.04;政府得民心。苏州农业保险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同时,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支农方式的创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公司得发展。两家承保公司共得到管理费1288.58万元,并获得保险费结余收入600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承保公司通过开展农业保险,在广大农村树立了品牌形象,赢得了民心,拓展了农村保险市场。
4.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基本建立。一是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各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四级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灾害损失或影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程序。二是设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了巨灾风险准备金,已积累市级巨灾风险准备金2800万元。三是推出了灾害预防服务。为加强大灾预警机制建设,市推委办与气象局合作推出了灾害性天气短信服务,将种养业大户、农险相关人员等列为短信服务对象,及时提供天气情况、施救防护措施、保险建议提醒等信息服务。
小议财政国库的改革成效
龙岗区作为深圳市区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试点区,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启动改革,至2009年1月1日龙岗区第三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启动,全区共有134家区级预算单位已经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由此,沿袭了多年的财政资金“以拨代支”拨付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直接支付、授权支付为拨付方式的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付诸实施。
龙岗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点在于将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为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行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存在弱化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但它改变了分散核算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会计监督不到位的缺点,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等有积极作用。而国库集中支付主要解决财政资金拨付中多户头、多环节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因此,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
一、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央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的用于工资支付、政府采购、经费支出等集中清算的财政集中支付专户,以及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日常支出的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经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中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账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支付专户和预算单位的账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
二、龙岗区国库支付改革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