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1:5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统筹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作为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缓慢、发展滞后等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弱,城市支持农村少,农民收入保障低,推进城乡统筹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眼于“三农”,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改造农业,构建和谐基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稳固,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贫困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最需要改造;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最需要巩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理念引领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对接。一是创新生态农业理念。生态资源丰富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发展特色农业最大的优势。既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稳基、畜牧增收和劳务富民。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理念。农业区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依托当地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改造、引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出产、地方制造、地方专有的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规模农业理念。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农民收益少是不少贫困地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推进土地流转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新型地主,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
(二)聚合资源壮大农业。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多、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是适度集中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二是做强优势产业。聚合地方资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发展一批主业做强、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建好粮油、茶叶、畜牧、药材等主体功能区,减小成本,集中经营,抱团发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实行一个或几个品牌打天下,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健全体系提升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一旦市场链条脱节,就会影响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护农业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等“五专”组织,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考察城乡统筹发展报告
去年初,我在中央党校进修培训期间,参观考察了浙江省台州、**市、绍兴三门等3个市县,侧重考察了**市市的部分乡镇、农村和乡镇民营企业。从考察中看到了**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市凭借民营企业和小城镇比较集中的优势,国民经济以年平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市基本看不到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让政府头疼的失业和下岗问题,也看不到农村中的闲散人员。这是因为10年间,**市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即34万农村非农队伍已转移到小区镇的二、三产业中去。
通过对**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地考察和与我区的对比,我深切感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多么迫切和必要。可以设想,如果在全国的许多县市都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发展起来,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有了充实的基础。
一、**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特点
**市是个仅有920平方公里的沿海城市,夹在宁波市与温州市之间,总人口114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辖区11个镇,831个村,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3%。**年GDP已达218.4亿元,财政总收入17.7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9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县市第十五位,以上情况表明:**市走“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同步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其区域经济已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应该归功于小城镇和小城镇聚集起来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年为例,**市的GOP为218.4亿,其中80%来自小城镇中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过150亿元,**年-**年的十年间,**市农村转移来的34.1万劳动力,有95%被小城镇中的民企所吸收,或异地交流。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始终坚持以小城镇发展为纽带,城乡联动、一体推进、拆并自然村、改造空壳村、建设中心村,始终坚持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其突出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同步考虑,实现城乡融合。**市的城乡一体化,是指小城镇与乡村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以城带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市在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开始实施四个聚集,即:工业向乡镇工业小区聚集,农民向乡镇和中心村聚集,农田向规模经营聚集,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流向小城镇聚集。聚集后的工业形成了市、镇两级16个专业化特色工业园区,一改过去工业“低、小、散”的状况;聚集后的农民,开始入住乡镇和中心村小区,享受到社区化的服务和管理;聚集后的农田,建设现代化示范园区28个,建成标准农田20万亩,建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3个,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聚集后的社会资金,累计投资56亿元,完成了事关**市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其中支农资金多达13.3亿元。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城乡产业的现状以及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统筹城乡发展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黄舣镇来讲,要紧紧围绕“酒业强镇、果蔬富镇、旅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托酒业集中发展区、城镇发展带和沿江经济带,带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发挥集镇的带动功能,加速农村发展。
一、依托酒业集中区,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发展
紧紧围绕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拓展外围工业功能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居民,提高园区对农村的带动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
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的带动作用,营造招商引资环境,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健全激励机制,在酒类企业、园区配套型企业上做好文章,发展外围工业功能区,引进更多的工业企业入驻黄舣。要以酒精原材料供应为主,主动服务四川沁园生物有限公司等龙头型企业,用“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山地农业经济区发展高粱、红苕等酒精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企业,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用工人数约为3.5万人,给黄舣镇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我镇将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中介组织,制定劳务培训方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待业人员进行生产型、服务型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定期、定量输出合格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酒业园区有效转移,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向富裕。
二、依托城镇发展带,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城镇建设理念,依托以泸州城区和沙茜半岛为中心,江北、黄舣为两翼的城镇发展带,科学制定黄舣城镇建设规划,不断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集镇的辐射、带动优势,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十七大代表谈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民举双手赞成——十七大代表谈统筹城乡发展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董峻、谭剑、何丰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农民举双手赞成。”来自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的韦先娥代表说。
桑植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之一。五年来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大,刘家坪白族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桑植有大批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农村的非农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七大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来自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古冲村的龙四清代表说:“现在农民种田不但不交钱,国家还要返钱;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读书不要钱……农民朋友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对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山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代表认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既要靠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也要靠工业“反哺”、城市带动,而农业、农村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城市和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
统筹城乡发展研讨论文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市场取向改革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和城镇化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以下,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1%。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人都担心我国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固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由此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速度跟不上,使农民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我国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量的劳动力,这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过高,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1990年的4倍,扩大到2002年的5.3倍。这表明这段时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那么,应当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纯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几乎都谈到物化劳动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在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多余的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待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投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种因为农业活劳动投入量过多而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偏低,实际上是属于不充分就业。这就说明了,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业部门中,仅仅节约劳动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才有可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农业生产要素(诸如土地、劳力、资金)的配置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假设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了,就会有资金(技术装备的货币形态)来替代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要素配置,但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价格甚为低廉,而其他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则是较为昂贵的,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很难被替代出去。由于土地(包含耕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劳动力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率都产生不了,资金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中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金替代劳动力的机制,也就很难形成。
本来,在难以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让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拥有足够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土地。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非农业部门的扩张,还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这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除了土地,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一步说,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耕地所承担的农民福利保障功能,远远“超越”了耕地所承担的生产要素功能。在耕地福利化趋势下,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这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汉有到位,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使得农村严重过剩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流不出去,农村甚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和人才)流不进来,一句话,正常的生产要素流动严重受阻。这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真正地把自主权、平等权和发展权还给农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体制下解放出来,把生产经营启主权还给农民;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收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五个统筹”是其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又摆在“五个统筹”的第一位。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实际,就此作一初浅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在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于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而言,也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态。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2、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收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五个统筹”是其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又摆在“五个统筹”的第一位。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实际,就此作一初浅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在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于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而言,也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态。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2、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1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1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2继续强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虽然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统筹城乡党建推进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温江区突出“统筹城乡党建、推进科学发展”主题,坚持“富民惠民”价值取向,着力在三级联创上下功夫,在城乡互动上谋突破,在协调发展上求实效,努力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四大机制”,推动城乡党建相融互动、协调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构建党建工作三级联动责任机制,形成城乡党建整体推进合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层党的建设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城乡党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常抓不懈。
一是统筹三级联创目标任务,促进城乡党建整体推进。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大党建理念,区、镇、村逐级成立党建工作机构,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建立责任明晰、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机制。实行党组织结对共建、班子成员分片包村、机关干部联户帮扶,形成纵横结合、相融互动的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三级联动考评体系,确保党建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工作纳入区委综合目标考核,并对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活动中心建设、非公企业党建等重点党建工作实行专项考核。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述职制,区、镇、村层层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量化考核,强化监督,年终述职,逗硬奖惩。
三是健全三级联投保障制度,夯实统筹城乡党建基础。区、镇街分别将党建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村(社区)按一定比例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党建工作经费,根据辖区人口、地域面积每年分别补贴村、社区党建和办公经费2-4万元、3.5-5.5万元,形成区、镇、村三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