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3 01:5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统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统筹思考
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大开放”战略。主要任务是把握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走一条内陆科学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道路。战略目标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扩大贸易规模,组织外派劳务,争取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3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0亿美元,把**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密集区、出口制造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科技合作与技术创新平台、国际金融资本聚集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坚持统筹城乡对外开放,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一是推动国别(地区)产业聚集发展。主要以韩国、日本、德国及台湾地区在渝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自动控制、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芯片制造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以璧山、荣昌、永川等区县为基地,发展鞋类、灯具、服装、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二是推动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好国家汽车、科技兴贸医药、服务外包、装备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和农产品出口基地。三是推动企业海外和谐发展。主要是引导企业参与中非及与东盟的多双边合作项目,鼓励与大型企业联合承接海外工程。四是推动服务贸易纵深发展。主要是争取金融、保险、电信、物流、教育、科研等领域服务贸易政策在**试点开放。
坚持“大开放大创新”,建立“一圈两翼”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一是开展主城科学发展示范。引导出口由无牌和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指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提升出口制造国际竞争能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完善涉外经济公共服务新体系;二是推进中心城市改革试点。下放企业外贸出口经营权审核备案权、限额内新办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核审批、三资企业的变更审核审批、外商邀请等外经贸行政权;三是进行库区开放综合试验。落实“万商西进”、“农产品示范区”、“农产品出口基地”、“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国际无偿援助”、“人才研修工程”等36个项目,建设15个“国家级万亩生态蚕茧基地”、12个万担优质茧基地区县(市),形成20000户十担户、2000个百担社、200个千担村、20个万担优质茧基地镇乡。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贸易与产业同步发展。一是实现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依托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天然气与石油工、材料产业、创意产业等产业基地,引进IT芯片、天然气和乙烯、机电和装备制造等跨国公司战略投资。二是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出口核心竞争力。主要建设汽车、摩托车、通机、船舶、IT等五大出口基地和生猪、柑桔、榨菜及盐渍菜、茶叶、茧丝绸等五大出口示范区,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三是推动“走出去”便利化,开拓企业境外发展空间。建设韩中国际产业园区、中国(北非)突尼斯工贸园区、中国**(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提供企业海外并购、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便利化服务。
坚持建设内陆地区一流口岸,增强口岸的辐射力和聚集力。一是完善口岸设施配套服务。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的要求,完善永川、江津口岸联检职能,推动寸滩港、人和公路等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电子联网监管;二是构建西部航空国际货运枢纽。主要开发和巩固南亚、东南亚印度客货航线、**—达卡和**—吉隆坡航班航线,发展万州机场支线运输;三是促进口岸物流发展。引进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增强码头、空港、涪陵、万州口岸物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等区域性物流分拨功能;四是完善口岸协作机制。分别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海关的关贸、税贸、检贸、工贸和港贸联动机制。争取到2010年建成以江北国际机场和寸滩水运两个一类口岸,万州水运、涪陵水运、江北公路、团结村铁路四个二类口岸,实现机场旅客总吞吐量1200万人次/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
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建设内陆地区国际会展中心。一是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试点启用“修正BOP”统计办法,参照货物贸易促进政策鼓励拓展物流、金融、保险、电信、教育、科研等领域国际业务,落实软件、信息、金融、保险、文化、专利、旅游、运输、建筑等出口鼓励政策;二是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依照“大开放、大格局、多主体”的发展思路,培育物流服务、软件开发、跨境外包、职业教育、物业管理、经贸会展、设计咨询等服务领域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国家鼓励类产业政策向软件外包、国际货代、外派劳务中介、技术服务贸易、国际会展等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改善国际会展配套设施。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和专业性技术展览中心、工贸展览中心等,引进国际会展专业管理机构,举办国际展会、国际双边会议、国际商务会议,把“渝洽会”打造成为投资、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交流展示平台。四是加快国际会展机制改革。按照靠近产地或市场的原则,鼓励国际会展专业机构入驻**,争取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联合承办专业性会展,承办进口商品专业博览会。
城乡统筹就业意见
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现就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创新破难,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全面推进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培训网络,巩固扩大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力争五年内使全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0%的水平。
二、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一)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制订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城乡统筹就业发展的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制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列入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城乡统筹实践的指导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直辖十年来,**立足特殊市情,在完成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主体任务的同时,积累了城乡统筹的丰富经验。在国家批准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的实践中,**尤其要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在**直辖10周年前夕,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到**代表团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市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讲话成为**“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基本依据。刚刚结束的**市第三次党代会,把“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因为“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内涵,既涵盖城市又涵盖农村,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既是对发展目标的概括又是对发展路径的表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具体化。最近,中央又批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是中央对深化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部署,更是对**在城乡统筹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
——把**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定位,更加明确了**这个祖国中西部唯一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直辖市的特殊使命,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早在直辖之初,中央就要求**探索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这实际上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发端。现在,更明确地将**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表明中央对**在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上率先“破题”的殷切希望。
——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定位,表明中央在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把**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的精要在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统筹区域发展;要推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对**的“增长极”和“中心”的定位,就是要求**加快发展并带动区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多做贡献。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去谋发展、促发展。在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作为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缓慢、发展滞后等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弱,城市支持农村少,农民收入保障低,推进城乡统筹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眼于“三农”,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改造农业,构建和谐基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稳固,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贫困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最需要改造;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最需要巩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理念引领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对接。一是创新生态农业理念。生态资源丰富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发展特色农业最大的优势。既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稳基、畜牧增收和劳务富民。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理念。农业区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依托当地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改造、引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出产、地方制造、地方专有的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规模农业理念。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农民收益少是不少贫困地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推进土地流转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新型地主,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
(二)聚合资源壮大农业。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多、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是适度集中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二是做强优势产业。聚合地方资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发展一批主业做强、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建好粮油、茶叶、畜牧、药材等主体功能区,减小成本,集中经营,抱团发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实行一个或几个品牌打天下,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健全体系提升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一旦市场链条脱节,就会影响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护农业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等“五专”组织,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城乡统筹就业意见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为指导和全面推进我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就业结构调整更好地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破除城乡壁垒,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城乡产业的现状以及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统筹城乡破解三农
2004年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讲,应该是一个具有转折性和标志性的年份和时期,这里有它的背景。中共十六大提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思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概括为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巨大的城乡差距、巨大的地区差异,可能会造成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断裂,就是说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单靠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业和农村的矛盾不行,“三农”问题的成因早已超出农村的范围。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的权益又得不到保障,难于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好处,不仅给城乡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也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围绕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提出20多项措施,以及其它惠及农民的政策,体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这个转变具有历史意义,是具有标志性的转折。
2003年9月份以后,粮食价格突然上涨。这是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我们连续四年当年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当年需求,累积起来,缺口越来越大。连续六年粮食价格低迷,种粮农民增收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就是支持14个粮食主产区,想办法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三补两减”。比如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中央转移支付219亿,农民拿到减税和补贴两项得到的好处是302亿,这对于形成2004年农民收入能比上年增长6-7%这样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种粮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是1287元钱,从1997年到2003年,农民的这部分收入从来没有超过这个水平。而2004年前三个季度,农民这块收入达到了1371块钱。2004年粮食总产量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扭转了4年粮食生产连续下降的趋势,这件事意义重大。
在支持粮食生产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包括农村税收体制改革,加快了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进程。
同时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国家开始探索转变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方式,这背后即有wto农业协定关于国内支持政策要求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国家财力不断增强而导致的支持方式的变化,2005年会在2004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支持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的长效机制。
2004年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着力解决乱征滥占农民土地的问题。过热征地,一是浪费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二是造成数千万失地失业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在严重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我们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这两法之间的征地制度有缺陷。《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范了农村土地内部的权益等问题,当农村土地一旦转成建设用地,他就无能为力,无法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这里边有很多数字,比如规划了多少开发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等等。总的讲,城市经济之所以能这么高速的发展,靠农村便宜的土地和农村便宜的劳动力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这实际上都是对农民权益的损害,造成了城乡之间巨大差异,从而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因此也不可持续。2004年中央政府应该说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宏观调控先控的乱占农村土地。同时启动修改土地管理法,主要是改革征地制度的调研和讨论。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宏观问题,更是战略问题。
统筹城乡改革交流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它预示着重庆经济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掀开了重庆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崭新的一页。
统筹城乡发展,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但是就其所处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就重庆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现象与东北现象叠加、大城市与大农村同构一体的特殊市情来说,却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有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需要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问题;土地制度创新的问题;城市容纳能力的问题;老少边贫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重庆深入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去解决,并且交出一份令重庆、令全国、令党中央都满意的答卷。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问题。即需要解决如何有机地实现城乡发展的联动并进,彼此呼应中的制度性问题。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在促进城乡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为重庆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新村运动,以“农村工业化”模式带动城乡发展,建立起了农村与城市联动并进,合作发展的桥梁;我国陕西省宝鸡市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城乡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起城乡互助、工农相扶、优势互补、综合开发的格局;四川省成都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为中国统筹城乡发展、引导集中聚集最佳案例城市。这些成功经验无不显示出机制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对城乡特别是对农村的要求很高,包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城乡各种资源自由流动与配置的机制;统筹安排的决策、规划、联系机制;城乡信息传递及响应机制;城乡互动的组织、推进、协调机制;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并由此形成符合重庆新阶段特征,能够完成新阶段任务要求的发展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着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创新土地制度,使土地资源能够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有效地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多年来,我国在土地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今年人大审议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年限等做了新的规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这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物权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尽快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方面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立,积极探索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如农田股份制、家庭农庄制、公司承包制等,以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集中,有效解决土地撂荒的现象,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要积极按照“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要求,按照“三个有利于”和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原则,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在扩大城市容纳能力上寻求出路。重庆拥有近2**0万农民,农民人均土地面积不到2亩。根据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民所拥有的人均土地面积,其产出率起码要达到城市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样才能产生比较效益,从而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按照2**6年重庆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9215元来看,一个农民要想通过种地来达到这种收入水平,按照现在的耕作水平和种地收入水平(2**6年农民种地人均收入约16**元),最起码农民人均土地面积需要达到20亩以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至少数百亩,有的多达上千亩)。因此,按目前人均拥有耕地面积20亩的最低要求计算,至少有15**万农民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这么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必然会对城市造成极大压力。这样,城市能否扩大容纳能力,大范围地接受进城农民,就成为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重庆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特殊市情,重庆可以而且能够通过“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渝经济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文化产业创新等,在扩大城市容纳能力上探寻新出路。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把激励、创造、责任、智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市民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举措。这种激励机制,主要应包括对组织和个人创造性思维活动和行为的鼓励支持;对自由创业环境的培育和倡导;农民自觉学习的鼓励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31**万重庆人的能动作用和主人翁责任感、创造性。创造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但更需要拥有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和重庆现实状况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弘扬创造精神,鼓励探索创新,激发出全市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做到这一点。重庆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对国家、对重庆,对31**万重庆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领导责任、行政责任、组织责任等。统筹城乡发展,涉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全市31**万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使之在城乡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统筹城乡三农思考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思想。所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然而,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差别发展的政策和城乡分割的体制仍在阻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城乡之间形成了四个鲜明的反差:一是不断扩张规模、正在走向信息化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形成鲜明反差;二是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的城镇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面貌变化不大的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反差;三是收入持续增长的城镇居民与收入低水平徘徊的农民形成鲜明反差;四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文明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形成鲜明反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仅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城镇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造成需求不足,导致工业产品过剩;同样,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又造成农产品过剩。可见,“三农”问题也是促进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建立互补互促、协调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到****年底,我国已总体上实现小康,但这个总体上的小康是总数和平均数的概念:GDP的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这个总数和平均数掩盖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实际上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使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有更快的增长。如果不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不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具备现实条件。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既与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应重在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高级阶段,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摈弃落后因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但是,城乡是不同的空间区域,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变为乡村,而是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比如,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在再次分配中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这样,通过调整政策导向和发展战略,既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又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得到转换,从而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