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3:3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差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扩大论文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查看全文

城乡贫富差距考察报告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一、城乡贫富差距表现

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

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

查看全文

当代城乡差距对消费的启示概述

本文作者:孙琳高劲工作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1.从储蓄动机方面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主要包括预防性储蓄和遗赠性储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对于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超出其收入承受能力范围的储蓄计划就无法执行。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预防性储蓄的范围会增加,储蓄的数额也会随之增多,以避免因发生意外事件对家庭造成影响。在居民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且已有足够的预防性储蓄后,还会开始为下一代进行储蓄,我国居民中这种遗赠性储蓄动机尤为突出,而且高收入者的遗赠储蓄倾向尤为突出。因此,高收入水平者在新增收入中进行遗赠性储蓄的比例就要远远高于低收入水平者。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收入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和遗赠性储蓄倾向要高于低收入居民。即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2.从平均消费倾向方面看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收入方程可以表示为:C=C0+aYd式中C表示消费,C0表示自主消费,a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d表示即期可支配收入。由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知,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居民和家庭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必然消费大部分的收入。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居民就开始进行储蓄,为日后人生阶段的消费和预防性需求做准备,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下降。整理上式可得:C/Yd=CO/Yd+a。其中C/Yd表示平均消费倾向。自主消费函数Co是常数,边际消费倾向a也是常数。从上式可以看出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即期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而减小。因此,一个人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低,储蓄占收入的比重越高。因此可以推出高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终上所述,如果收入分配极不均匀,收入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从而抑制消费需求,使消费长期疲软和不足。

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1.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最终消费率为了进一步确定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作为自变量,以消费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全社会最终消费率Y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a+a1X+Ut。通过表1得到回归方程为:Y=86.19419-10.13373X+Ut,回归方程可决系数R2=0.770254,方程拟合得较好,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并且回归系数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即当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增加1倍时,社会最终消费率就下降10.13个百分点。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2.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根据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居民收入水平、地域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全国31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N=31,T=11),以全社会最终消费率作为因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经F统计量检验和H统计量检验,建立模型形式为:Yit=ai+X’itbi+uit;i=1,2,3…;t=1,2,3…T其中ai表示31个省市的自发消费水平;bi表示31个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表示不同省份对整体的影响(见表2—表4)。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和F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解释变量能够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较强的解释和说明。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新疆等12省份(安徽、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正向影响,主要是因为在欠发达地区中,随着收入的增加,城市较乡村速度快,导致居民为了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消费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而其他19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在这些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乡村相对城市进步和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因此当收入差距增大时,消费需求反而减小。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最终消费率的不断下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关的假设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且,各个省份的负相关系数不同,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

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需求

查看全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一、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

(一)以中共十六大和政府换届为契机,中国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发展观念的进步,也反映出发展战略的调整。

发展观念的进步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中国按照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在*世纪最后*年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完全是中国化的概念,是指温饱有余、尚不富裕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中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构想,是用*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改革初始阶段所产生的某些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调整。

(二)中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人均GDP超过*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在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比过去雄厚得多,矛盾的复杂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顺利地闯过这样的“关口”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者因为举措失当而遭到严重挫折的国家,都不乏其例。现在突出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要妥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现代化的彼岸。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两个突出的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三)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为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查看全文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诠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

由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整体的现状数据分析

(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查看全文

城乡差距扩大分析论文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查看全文

统筹城乡就业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就业收入。由于就业是民生之本,因而失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是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或者称“弱势群体”。这些人本来收入就不高,一旦失业有的就基本失去了收入来源而成为新的“赤贫”。据权威部门的专家分析,近年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断增加。调查表明,80%左右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是因其家庭主要成员长时间下岗或失业造成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低下,成了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这无疑与我国广大农民长期“就业不充分”密切相关。可见,失业问题突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应该是积极扩大就业,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趋势

(一)是城市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高收入者的收入大幅度增长。在一些地区,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相当突出。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最富裕的20%的人口掌握的财富是最贫穷的20%人口的11倍,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6~7倍。另一方面,相对贫困化人口在不断增加。据民政部调查,全国城镇应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达1938万人,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8%,在个别老工业基地占20%。而城市贫困人口中95%是下岗职工。尽管大多数城市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线,但由于多种原因得不到实施。一些下岗职工是再就业无去处、生活无着落、医疗无保障、甚至孩子上不起学。因此,笔者认为,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不在于“劫富”,而在于济贫,让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再就业。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的75%,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5%以上。2000-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80.0元、6860.0元,777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253.4元、2366.4元、2476.9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2.90倍、3.10倍。表面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3.1:1,而实际上可能更高。由于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无法统计,如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用品上的消费,比如用电,公共交通等,实际收入被低估;而农民收入可能被高估,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要用于下一年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其收入更低。据估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是5:1甚至是6:1(赵欣欣等,2003;吴忠民,2003),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按照“十五”计划安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5%的年均增长速度,这样,“十五”期末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将由2000年的4026.6元进一步扩大到2005年的5193元。“十五”前两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都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2倍以上。2003年前三季度,城乡收入差距仍保持在2倍水平。以此计算,则“十五”期末城乡收入差距将至少继续扩大到3.5:1左右。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多种因素,利用1992-2017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核心变量的多种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收入差距面板回归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逐步确立,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开放政策、劳动力规模以及潜在的市场吸引了大规模的外国资本,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引资国之一。有资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在资本扩充、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等层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外资的大量流入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层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收入差距的恶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减至1985年的1.86倍,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优先实施农村改革,引领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但之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已超过3倍,2009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倍。虽然2015年下降至2.73倍,但目前还保持着3倍左右的水平。日益加深的收入差距不仅对我国扩大消费和投资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带来隐患。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该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聚集在城镇的熟练产业工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影响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基于以往研究,以1992-2017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到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环境等的差异性,在对我国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部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Kuznets(1955)提出了国民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水平而波动,即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加大,但经济发展达到特定水平,收入差距便会缩小,这就是倒U形假设。Williamson(1965)以美国1950-1960年的地区间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但经济发展至成熟时期后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进而证明了Kuznets的假设。收入差距呈现出多种类型,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产业间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所有主体间的收入差距等。李实(2007)通过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40%的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整体收入差距,从而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且强调了研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缓和效应。周娟、张广胜(2009)采用1988-2005年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和非农村地区内的就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结果外资的流入虽然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限制,整体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未能改善。盛斌、魏方(2012)以1998-2010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外资开放度、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就业率、贸易依存度、人力资本等为研究对象,采取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知,外资的流入能够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其效应较为显著。李贵茜(2012)应用2001-2008年山东省内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经济开放度、贸易依存度、人均教育费用支出、医疗保险等变量进行分析,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缓和作用。其次是扩大效应。周春应(2010)通过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1986-2007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外资的流入扩大了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陈钊、万广华、陆铭(2005)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到城市,所以有利于城镇劳动力工资上涨,外资成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因素。王海军、李愿宏(2010)分析了1979-2009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的增加使农村居民收入下降,而对城镇居民的收入起到提升作用,即外商直接投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倒U形关系。何枫、徐桂林(2009)以库兹涅茨假设为基础,采用1997-200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到U形,还提出了当时我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因此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詹宇波、刘荣华(2010)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证明了外资的流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形,而且外资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

查看全文

城乡经济差距原因分析论文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查看全文

城乡经济差距对策探讨论文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