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3:2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再谈废品不能成为商品
我们的拙文《废品不能成为商品》在《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贵刊在1997年第1~2期合刊中,刊载了《废品可以成为商品》(以下简称“可”文)一文,对拙文的有关论点提出质凝,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混乱思想。
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我们首先指出了理解这一问题的原则。高一《思想政治》(上册,11页)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同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或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可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这样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那么,废品是一种怎样的物品呢?我们在这里借用一下“可”文所下的有关定义:“废品是指在生产中未能实现预定使用价值和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而丧失了特定使用价值的物品。”这种“预定使用价值”或称“特定使用价值”,同经济常识中所讲的使用价值是一回事。否则,“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这个假定就不存在了。我们承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但我们购买商品,都与特定的使用价值相联系,特定使用价值的丧失,商品就不成为其商品了。例如:某厂生产的保温瓶如果严重破碎,我们就可说它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人们就不会当做商品购买它。我们认为作为保温瓶厂也并不是为了给废品站提供商品,或为了给玻璃厂提供原料而生产保温瓶的。我们强调要大力发展的商品生产,都是指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生产,而不是丧失其特定使用价值的废品生产。
我们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废品就是指没有用的,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物品,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可”文指出这段话有三个方面的漏洞,现在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三个“漏洞”。一是说对废品内涵的揭示不准确。我们查了《现代汉语小词典》,它对废品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破的、旧的或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在这里看不出我们对废品的解释有何不妥。二是说从废品失去使用价值推出“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不合情理。“可”文是这样说明“不合情理”的:在生产中报废的热水瓶,没有“保温”这一使用价值,花费在它上面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不能算劳动,也就不能形成价值。我们承认这话是正确的。但还有另外的情形,当某种商品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其使用价值才丧失的,随着使用价值的丧失,是否可以说“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这样表述的。因为,耗费在这种产品上的劳动,已经被社会承认了,即它形成了价值,只不过随着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的损坏而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就随之消失了。三是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也不妥当。在这里,“可”文援引了马克思的话:“生产资料在丧失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并不丧失价值,因为它们通过劳动过程失掉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实际上只是为了在产品上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虽然价值存在于某种使用价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态变化表明,它存在于哪一种使用价值中是没有关系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08~209页)“可”文作者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在这里丝毫无助于说明我们的问题,反而暴露了作者理解问题上的随意性。首先,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生产过程,而我们讲的是消费过程结束之后。其次,我们讲的“价值消失”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商品而言。例如:一台价值10万元的机器,假定每年的折旧费是一万元,那么10年后,其价值就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如果这时该机器报废了,仍可以把它卖给废品收购站,这个过程也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收购站并不是当做商品来购买该机器的。再次,我们讲的使用价值不存在了,价值也就必然消失了,是按废品的定义表述的,是同废品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可”文作者断章取义,把这句话拿来与马克思在另一个意义上讲的话对照,是不严肃的。
我们在《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一文中为了说明废纸没有价值,因此也就不是商品的观点,作过这样的表述:“废纸的价格并不是由原先生产这些纸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这种比较效益的差别决定的,即废纸价格加制成纸浆的费用不能大于购买木材的价格加制成纸浆的费用。”“可”文就这一点提出责难:在这一表述中,废纸的价格到底是怎样决定的,大概谁也看不懂。接着,作者指出:“废纸作为再生纸的原料,凝结了人的过去劳动,含有劳动产品成分。当废品站收购废品时,就以生产纸品原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废品的价格。”对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废纸价格是以生产纸品原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在讲商品的价值时,都是指凝结在商品本身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凝结在他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能成为此种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可”文在最后引用了我们的这样两句话:“纸币没有价值,因此就不是商品。”“生产纸币所耗费的劳动与票面额所代表的价值是两个不相等的量,相比之下,纸币本身所耗费的劳动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并指出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对于这种批评,我们想举一个科学史上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时,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最后同时落地,并由此得出结论:在没有阻力的条件下,不同质量的物体都是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下落。在这里,空气对铁球的阻力显然被忽略了。一方面空气的阻力是个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忽略它并不违背科学研究的原则,伽利略是否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其实,“可”文也是一面承认纸币没有价值,一面又承认生产纸币耗费了大量的劳动。
倒是“可”文本身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例如:一面说“在生产中报废的热水瓶,没有‘保温’这一使用价值,花费在它上面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不能算劳动,也就不能形成价值。这类废品本来就无价值可言……”一面又说,“废品可以成为商品”,这样一种既没有价值,又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是怎样在“可”文的魔术盒里变成商品的呢?这确实“谁都看不懂”,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懂得了。
我幸运成为教师
在二十五年前,在我的父亲的撺掇下,选择了老师这一富有荣誉而光荣而神圣的职业。而今的我,已成长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绽放人生的光彩,收获着为师者的幸福。
我永远记得1984年的那个夏天,那个让我实现了由学生向先生跨越的美丽季节!当时我还是一个年龄不满二十的大姑娘,带着憧憬,满怀希望,背起简单的行囊,回到我的母校,走进了乡村的初中课堂。在那里,我感受了初为人师的困惑,也品尝出传道授业的艰辛,还体验到了乡村教师的清苦。但是,还是在那里,我编织着自己五彩的梦想,探寻教书育人的真谛,诠释为人之师的涵义,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和无限的情爱注入了钟爱的事业和可爱的孩子,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生季节,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我幸运,我是一名老师。
从教以来,我努力实践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追求课堂教学的美好境界,因此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我一直追求师生平等的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观,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健康向上的生命个体放在首位。于是,我时常摸索出一些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亲切的“谈话法”,巧妙的“点拨法”,“示例引导法”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善于吸收先进的教研成果,向教育界的先贤学习,向教学能手讨教,真正让学生有所获,让自己的教法行之有效,做到教学相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多次参加了荆州市余映潮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的课题实验,并主讲了示范课《傻二哥》(获优秀教研成果奖),还写了《整体把握局部裁剪》《浅谈提问的坡度》等实验论文,先在荆州市教育年会上作交流,后登载在《中小学继续教育》上。1991和1992年先后两次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在湖北省历次作文大赛中,我辅导的学生有多人次获省市级奖,所任学科的学生整体水平良好,时常在同级同类学科中领先,深受学生家长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好评。XX年,我被评定为“荆州市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同年当选荆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我参与了武汉蔡甸区“读式”模式实验,写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等论文,后入选《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近年来,我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实践,尝试多种课型的教法,有单元综合课,诗歌联读课,作文训练课,专题复习课等。XX年,我和学校语文组成员一道试验了“洋思模式”,两年来,我们反复摸索,多方实践“一课一练”,本人几次讲授公开课作示范引导,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其中由我设计的“诗歌联读课”《行路难(其一)》,在全县援教活动中用多媒体作了展示,教学效果良好,我又一次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誉。
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
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能使我们戒除粗枝大叶的毛病,工作才会一丝不苟地去做,生活才会认认真真地过。只有注意细节,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注意细节,才能使追求完美成为可能;只有注意细节,才会有成功的天使青睐我们。
而要想让注意细节成为习惯,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习惯。那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坚持!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只要在注意细节上持之以恒,就会使注意细节变得习以为常。而要想时时刻刻地注意细节,就得从观念上重视细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态度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问题或者错误小就忽略它,也不能因为作用或效果差而放弃它。要认识到小问题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很小的成效也能促成大的成功。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在思想上我们要追求完美。先人曾告诫我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见注意细节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彻底和“大概、差不多、可能、基本上”等模棱两可的词汇告别。“精、准”应当是我们工作上的标尺。做到了这点,我们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到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中,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普通中干出不普通的效果。正所谓细微之处见功夫——寻找问题,我们不能放过蛛丝马迹;解决问题,我们更不能够疏忽大意。对已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亡羊补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
在行动上,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这里要指出的是——抓重点,并不等于不要细节。相反,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细节上去伪存真,才能有效地注重真正的细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和主次之分,什么事情应当先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在大脑里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哪些是细节,哪些可以忽略,在心里也要有个是非标准。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工作方式只能使事情变坏。
当然,成功不会一蹴而就。注意细节也不能够靠一时心血来潮。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只能使注意细节流于形式,最终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人们常常说做事情要循序渐进,其实说的也是一个注意细节的问题。只有把一件事情规划好了,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一步步地前进,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不注重细节而一味追求速度,正是成功之大忌。磨刀不误砍柴功,注意砍刀是否锋利的细节,才能有效地完成砍柴的任务。
让写作成为期待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常听到不少学生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当然有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知识积累不丰、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主观原因,但也不能忽视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写“好”,即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合实际等客观因素。
我提倡,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在作文批改与讲评中要善于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作文讲评课要少“揭短”,多表彰,使学生像期待参加表彰会那样地期待写作,期待写作讲评课,以此培养学生们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甚至期待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
多发掘优点多肯定表彰形成心理期待
在学校里,不少学生都反映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诸如知识面狭窄,生活积累不多,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等,而更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由于老师对他们作文的要求过高造成的。在教学中,由于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使学生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看到的往往都是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体验到的大多是失败与沮丧,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淡,从而越来越不喜欢写作,越来越惧怕写作了。
让学习成为责任
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强调学习。从、邓小平到,都有许多关于学习的精彩论述。同志发出了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号召。与许多同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总有那么一些同志没有把学习的事儿处理好,对此,习最近概括指出: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这种情况听起来让人感到痛心,也感到着急。
与过去比,现在领导干部的学习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党的组织不时邀请名人大家来作报告,送教上门让我们学;单位订报纸杂志发图书资料,免费让我们学;干部教育培训院校每年都办好多班,脱产让我们学;自主选学正在试点并逐步推广,让我们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如果想在职读个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机会也多的是;电脑、互联网、电子书、3D手机等现代科技成果为我们创造了极大的学习便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不学习,真对不起党号召我们学习时的苦口婆心,对不起想方设法安排我们学习的良苦用心。我们应当尽快实现五个转变。
首先,变“不愿学”为“酷爱学”。怎么变呢?多想想学习的好处:学习就是充电,电足了,眼界阔、思路多,工作顺手,政绩显著;学习比喝酒健康,比打牌高雅,比喝茶聊天虚度时光能更好地熏陶后代;比不学无术更能引领下属,比上歌厅下按摩房更能有效地躲避糖衣炮弹……想来想去,就会认定:在一定的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内,做什么都不如学习好。想着想着,不愿学的情绪就渐渐弱了,想学习的愿望就渐渐强了。学到了甜头,尝到了好处,学习就更带劲、更自觉。久而久之学习就成了一种生活,就成了一种追求,就成了一份责任。
其次,变“不勤学”为“经常学”。领导干部的确工作忙,应酬多。不应酬,不现实;不应酬,过不去。比如,领导来调研,你陪不陪同?检查组来检查,你迎不迎接?重要部门科长来了你出不出面?外地同行、党校同学来了,你接不接待?大客商来了,你接不接洽?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你出不出场?而且,一年到头,有多少领导、多少检查组、多少重要部门、多少客商、多少参观考察、多少同学轮番来啊!谁也不可怠慢。机关干部受这类困扰可能少一点,地方领导差不多都是如此。一个地方人来是好事,就怕没人来。没有人来的地方说明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力。我原先想提“少上酒桌,多上书桌”,但转眼就觉得不合适,酒桌是很难少上的。但要说工作忙得、应酬多得没时间学习,我根本不相信。很多领导同志比我们忙,但学习也比我们勤,这是活生生的事实。只要酷爱学,时间有的是。坐车、散步、出差、没有工作和应酬的节假日、睡觉前、起床后都是学习的好机会。甚至上厕所也能读两页书,洗脸刷牙也能听几段唐诗宋词。爱学习,就有挤时间的意识,就有利用时间、分秒必争的窍门,从而做到经常学,甚至可以做到天天学。
第三,变“不真学”为“真正学”。学习不是装点门面,不是做做样子。虚张声势假学,装模作样装学,这是很可怕的品德问题、作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学装学比不学更可恶。学习不是做给人看的,学习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的人,恰恰证明他最需要学习。摆出样子学习,走走形式学习,需要的是端正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从而使不真学变成真正学。真正学,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会就是不会,不懂就学,不会就学,缺什么补什么;真正学,就是扎扎实实、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真正学,就是组织检查不检查、别人知道不知道、上级表扬不表扬,都一样学。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学。
第四,变“不深学”为“深入学”。不深学,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心浮气躁,在学习程度上表现为浅尝辄止,在学习效果上满足于一知半解。曾尖锐批评过这种学习是“极坏的作风”,是“完全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深入学,就是要坐得下来,沉得下去,甘于寂寞;深入学,就是要深刻领会,学懂学透,掌握精神实质;深入学,就是要举一反三,认真思考,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认识来。
不要让教育成为近视眼
教育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角那样进入一所名校?还是像《我平庸我快乐》中的父亲所标榜的那样,宁要一个快乐的傻子,也不要一个忧郁的天才?在注重智商的精英教育观与天才培养类书籍盛行多年以后,《我平庸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一批反“天才”教育的书籍和反精英教育观的出现让我们对教育的目的的思考更加多元化。
教育应该给人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大学教育,而是教育可以贯之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教育的责任是培养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多少人,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取得了更高的学位以后,在人生的旅途上仍茫然不知自己应走向何方。这些终极问题不是时隐时现地叩响着我们的心灵吗?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启发每一个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人不断地去“认识你自己”。于是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间天宇,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天地间、浩淼人类长河里一个有限的、独立的、孤独的个体,了解到每一个生灵都经历着生命千回百转的幸福与悲哀。于是有陈子昂登幽州台的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多么像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忧郁的因理性而徘徊的王子哈姆雷特,在生命的纷坛歧路上一次一次做着艰难的选择:t0beornottobe?生存还是死亡?在时间织就的经线上,我们用存在的勇气,以自己的所思所为为纬,勾画着人生的坐标。一个一个坐标连接起来,便成为自己生命历程的起点,在这种过程中,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件已经完成的定型作品,只是在不断成为他(她)自己,而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基于选择的责任。
从这种意义而言,我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启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由此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担负起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我以为,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如果将学生们比作卫星,那么,成功的教育就如同运载火箭,让学生们在星箭分离后自主地在求知的轨道上运行。
在我读小学与初中的时代,家庭和学校对我的要求往往是“做一个好孩子”。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乖学生。那时,在我眼里,老师说的话、书本上印刷的字句,都是亘古不移的真理,我将之铭记在心,仿佛真理在握,从来没有对它们产生过任何怀疑。直到我高中时遇到一位启迪我用自己头脑去思考的老师。高中,正是对人生、对社会充满了疑问、寻索答案的时候。我和我的同龄人正处于开始自觉关注社会问题并希望由自己决定生活方式、试图拒绝家长和“大人”干预的时期。老师启迪我独立思考,鼓励我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我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辩护,只服从于让我认同的思考,从不因为她的老师身份而自甘“屈服”,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心灵充实而快乐的日子。当我在纷繁的世事中,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用自己的理想支持人格与尊严时、我欣喜而又欣慰地发现,思考使我感到有力了。就在这种独立思考中,我一步一步寻找着自己人生的道路。
如何成为职场沟通高手
在这个季节里,虽然仍有一些毕业生在苦恼地“待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意气风发地告别菁菁校园,成为职场新人。新人有干事业的冲劲,有对成功的渴望,但也忐忑不安,对职场带有几分懵懂。在这个新人与职场相互磨合的时期,希望我们的“新人上路”栏目能给您一点启发。
几乎在每一个招聘职位要求中,“善于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大多数老板宁愿招一个能力平平但沟通能力出色的员工,也不愿招聘一个整日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所谓英才。能否与同事、上司、客户顺畅地沟通,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时注重的核心技能。而对初入职场的“菜鸟”们来说,出色的沟通能力更是争取别人认可、尽快融入团队的关键。职场新人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职场沟通三原则
很多人一提起沟通就认为是要善于说话,其实,职场沟通既包括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包括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对面的交谈,一封EMAIL、一个电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沟通的手段。职场新人一般对所处的团队环境还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找准立场。职场新人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后来者,也是资历最浅的新手。一般来说,领导和同事都是你在职场上的前辈。在这种情况下,新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尽量采用低调、迂回的方式。特别是当你的观点与其他同事有冲突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权威性,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要过于强调自我,应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顺应风格。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业务部门,沟通风格都会有所不同。一家欧美的IT公司,跟生产重型机械的日本企业员工的沟通风格肯定大相径庭。再如,HR部门的沟通方式与工程现场的沟通方式也会不同。新人要注意观察团队中同事间的沟通风格,注意留心大家表达观点的方式。假如大家都是开诚布公,你也就有话直说;倘若大家都喜欢含蓄委婉,你也要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总之,要尽量采取大家习惯和认可的方式,避免特立独行,招来非议。
如何成为职场沟通高手
在这个季节里,虽然仍有一些毕业生在苦恼地“待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意气风发地告别菁菁校园,成为职场新人。新人有干事业的冲劲,有对成功的渴望,但也忐忑不安,对职场带有几分懵懂。在这个新人与职场相互磨合的时期,希望我们的“新人上路”栏目能给您一点启发。
几乎在每一个招聘职位要求中,“善于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大多数老板宁愿招一个能力平平但沟通能力出色的员工,也不愿招聘一个整日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所谓英才。能否与同事、上司、客户顺畅地沟通,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时注重的核心技能。而对初入职场的“菜鸟”们来说,出色的沟通能力更是争取别人认可、尽快融入团队的关键。职场新人如何成为沟通高手?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对此颇有一番研究。
职场沟通三原则
张建勤认为,很多人一提起沟通就认为是要善于说话,其实,职场沟通既包括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包括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对面的交谈,一封EMAIL、一个电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沟通的手段。职场新人一般对所处的团队环境还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找准立场。职场新人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后来者,也是资历最浅的新手。一般来说,领导和同事都是你在职场上的前辈。在这种情况下,新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尽量采用低调、迂回的方式。特别是当你的观点与其他同事有冲突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权威性,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要过于强调自我,应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顺应风格。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业务部门,沟通风格都会有所不同。一家欧美的IT公司,跟生产重型机械的日本企业员工的沟通风格肯定大相径庭。再如,HR部门的沟通方式与工程现场的沟通方式也会不同。新人要注意观察团队中同事间的沟通风格,注意留心大家表达观点的方式。假如大家都是开诚布公,你也就有话直说;倘若大家都喜欢含蓄委婉,你也要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总之,要尽量采取大家习惯和认可的方式,避免特立独行,招来非议。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变与农村改革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亿人的社会需求释放出来,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础条件。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建设消费大国的主要载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把7亿多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一、“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应当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在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历史性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从发展趋势看,都需要在“十二五”中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1.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客观现实。虽然农民工尚未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范畴、尚未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但这并没有妨碍事实上形成的农村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的趋势。首先,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2009年农民工总量达2.3亿人,其中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农民工占57.6%,在加工制造业从业的占68%,在建筑业从业的占80%。其次,农民工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2.3亿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约有1.5亿人。这些年城市新增人口主要靠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市人口将突破7亿,城市化率有望达到52%—55%。
2.农民工群体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十二五”时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进城,其利益诉求也开始多元化和现实化。
3.“十二五”全面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不久前,我院组织了“十二五”农村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专家认为,“十二五”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或初步具备。我的基本看法是,“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有很强的需求,又有现实条件。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