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3:0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转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转型

城市泵站监管转型初探

实行管理转型的原因分析

(1)为更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防洪标准逐步提高,防洪工程随之增加。如果所有工程项目全部自己管理,统一按照机组台数和容量大小来定员定编,势必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极易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提供众多的专业化运行管理人员也是一件难事。因此,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化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引入专业管理机构,实行合同委托管理,是城市防洪工程管理的客观要求。(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城市防洪工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合同委托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将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中标单位必将进一步重视成本核算,在注重社会效益发挥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的体现;将有利于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择优选择管理单位,必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3)由于自身管理队伍、管理经验的局限,工作中难免出现不到位的地方,从而影响整个水管单位的形象。随着防洪工程逐步增多,新设备、新工艺得到充分运用,迫切要求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而实行所有权和管养权分开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委托管理单位的产生

泰州市备用水源泵站建成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管理。一座泵站需要配备一套业务熟练的专业管理队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运转资金,这些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使新建泵站运转起来,发挥工程效益,建设单位通过采用社会招投标的方式,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招标文件,标明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要求,然后从符合条件的单位中筛选出一家进行交付委托。最终,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以完善的管理方案、较高的管理目标、优惠的价格中标,成为备用水源泵站的代管单位。

城市水利管理转型的效益评价

(1)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双方责、权、利更加明确,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重建轻管、权责不清、绩效不佳、机制不活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适应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有利于新建工程管理良性发展。将服务主体和运行主体分开,比养护招标更为先进,着眼于服务合同的组合方案,可按照江苏省水管单位达标创建要求,在合同条款中明确管理要求,越细化越好,更有利于工程管理。业主只需配备或指定一名专职人员监督管理承包方工作,实施月度考核机制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对承包人完成工程管理项目的进度、质量、效率进行综合评定,检查结果与管理支付挂钩,并作为下一管理年度合约续签的依据。这样可有效敦促承包方改进工作方式,更好地开展工作,按照业主的要求做好工程管理,确保体现监管的职能,也确保了通过招投标选择水利工程项目具体管理单位这一新模式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3)经济效益明显。实施代管运行后,监管方仅需指定一名监管员即可,年度管理费可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录用符合条件的单位支付,从而可以大大节省资源、节约费用。以泰州备用水源泵站管理两年为例进行测算:传统模式:建设成本(办公楼、宿舍等)100万元,运行成本(人员工资、办公经费)96万元,培训经费12万元,合计208万元。其中,管理人员按部颁标准至少12人,人员工资参考泰州事业单位标准(含社保)。委托管理模式:委托管理费用每年16万元,两年合计32万元。可以看出,作为一项新建工程,两年管理费用可以节约资金176万元。如果除去建设成本,以运行成本计,每年也可节省大量资金。公共设施的服务由政府提供,但政府不直接运作而采用对外招标,要求投标方提供一个质量和价格的组合方案,有利于为今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提供帮助和借鉴。此外,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还需要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查看全文

经济转型城市设计探讨

1研究背景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被自觉运用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1],对城市设计的定义,目前学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总体上认为其具有学科交叉的丰富内涵,能够有效塑造城市形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活力[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达到51.27%。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突破50%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即经济增长动力由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4]与英、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完成同等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压缩了一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进入城市化后期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因此,我国未来的城市设计必然走向从追求速度、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2批判反思:快速发展时期的增量扩张

2.1经济利益的技术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这种“中国奇迹”背后,是单一关注速度和效率的“增长主义”作为驱动,城市空间扩张正是“增长主义”实现资本增值、积累以及资源、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5]在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孕育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尖锐问题。由于中国的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在任期内寻求快速见效的利益成绩。中国的城市设计实践时常被用作促进城市空间总量和衡量空间效益的经济工具,其服务对象往往也直接瞄准地方政府[6]。通过土地要素指标测算,制定开发计划,城市设计实质上变成了经济利益测算的技术工具。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城市设计为城市赢得经济竞争具有一定的正当性[7],但是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应当是大众而非政府[1]。出于宏大叙事的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抽象的概念,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它反映的是决策者的意图。城市经济指标上去了,而城市的活力却并未相应提高。2.2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城市设计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在公共领域为市民谋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8],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城市社会活动发生的“容器”,是公共空间使得人们联合成社会整体。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究其本源,一方面如前所述,中国的城市设计大多是出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现代主义兴起以来,人们的设计意识中过于看重新技术,城市设计中出现了重物轻人的倾向。[9]其中特别是汽车和楼房,宽阔笔直的柏油公路,汽车川流不息;拥挤繁忙的城市中心,高楼摩肩接踵。城市的持续膨胀早已超过了人的身体尺度和感知范畴。街道活力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的重要表征。工业时代汽车出现以后,城市通过空间扩张来扩大规模,以满足更多城市人口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首当其冲的是对机动性的追求[10],街道的社会属性让位于基础设施属性,变成了冰冷的机器。宽阔的公路一方面在尺度上给行人穿越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过去由建筑限定的街道生活被公路一分为二;另一方面,高速行驶的汽车带来安全、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令街道的空间质量急剧下降。张永和曾经对中国的“退红线”制度提出批判①:“(建筑)设计的时候,首先是建筑都要退红线;退了红线还不行,还要进进出出。再进一步,建筑界面不能连续,要强调单体建筑的独立性。”退红线制度使得城市中的建筑成为一个一个的孤岛,街道被分解成不连续的片段,既不利于商业活动,更不利于社会交往。一方面是单体建筑形成碎片化的城市孤岛;另一方面,由门禁社区组成的超大组团形成另一种尺度的城市孤岛。封闭式的管理能够减少政从量到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设计府和开发商的维护成本,在城市扩张期间迅速蔓延。门禁社区使得街区之间的公共空间被放到街区内部,公共可达性降低,街区与剩余的外部空间界面模糊[11],城市公共空间被进一步瓦解。2.3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以来,建筑一直占据着城市的基本格局,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以建筑学作为背景。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城市发展一直严重忽视了城市的自然生态。[12]城市快速增量扩张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是学界共识。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等报道频繁见诸新闻媒体,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问题,生态系统的破坏正一步一步地侵蚀市民的生活质量。除了应对本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果,中国的城市还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影响。近年来,夏季洪涝灾害已成为一种常态。天灾之外,我国的城市设计也显得反应迟钝,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先能够纳水排水的城市肌理被城市开发破坏,具有自然渗水能力的地面被硬化,这些城市开发举动都一定程度破坏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城市设计还存在尺度失调、交通低效、风貌雷同、文脉断裂、缺乏地域特色、迪士尼化、场所感缺失等特征,[13,14]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增量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逐渐显现,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民间讨论和学界批判。在我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转型时期,城市设计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3发展愿景:经济转型时期的存量优化

3.1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过去依靠增量扩张的暴利模式必然发生改变,转向对存量的优化设计。[5]存量优化意味着对既存利益的调整,实施起来必定会面临新的困难,过去在增量扩张阶段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增量扩张是基于未来的利益分配,而存量优化则直接面向现实矛盾和利益冲突,面对的是作为个体的城市人。在存量优化阶段,设计师的任务不仅要设计空间本身,还需要设计一套直接面向个体利益的空间交易方式。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其思想转变或许能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提供借鉴意义。概括起来,其一,强调人本主义思想,把“人”放到城市设计的核心地位,将市民参与下的邻里自建定位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二,由经济导向、市场导向,向公众参与转变,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见被接纳;其三,政府、财团、民间的多方合作参与,从自上而下拓展为上、下结合的方式。[15,16]此外,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广泛开展以“由下而上、社区自主、居民参与、永续发展”为原则的社区营造,也取得不俗的成绩。社区营造通过构建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机制,将“自在”的社区转化为“自为”的社区。[17]通过社区文化、生活、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社区营造创造了一个“心之所在”的故乡。尽管“社区营造”更多地是针对乡村地区,但这种鼓励公众参与使社区保持持续生命力的方法或许也能给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转型提供些许思路。3.2城市微更新与场所重塑。存量优化阶段的城市设计,关注点将从空洞的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的场所塑造[5],从追求经济利益转向解决人的真实需求,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标尺进行设计。由于增量扩张阶段粗放式的开发,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支离破碎已是既定事实[9]。如何修复、织补起这些支离破碎的空间是存量优化阶段必然要面临的问题。2013年以来,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纷纷提出“瘦身提质”“零增长”“负增长”等目标,这意味着宏大叙事话语正走向终结,转而关注微观场所的品质提升与活力营造。城市微更新从尺度上而言,相对城市扩张阶段,变得更小更精简,但从系统上而言,它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提升,还需要对社会问题、文化传承、物质环境、邻里关系等[18]做出全面的改善,通过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社会融合、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等手段,使衰败的城市空间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为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力的发生容器。街道活力本质上来源于以步行为基础的人们所进行的丰富的街道活动。[19]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步行环境既是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这就需要转变过去以车行交通为导向的街道设计,转而关注人的步行环境。3.3生态修复与景观都市。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自然生态,是目前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等概念无不涉及对自然生态的尊重。[20]我国学者俞孔坚提出十大战略以支持城市生态,包括对山水格局、乡土生境、河道海岸、湿地系统等的保护维护。[21]这些战略从不同方面对如何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思路,但如何将这些战略在城市设计以及建设中落实,是一个留待讨论的问题。此外,近年来在哈佛设计学院流行开来的一种称之为“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方法或许也能为当前的中国城市空间优化带来启发。景观都市主义不仅关注自然生态,并且将“景观”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它探讨了一种调解建筑与景观、场地与对象、方法与艺术之间分歧的可能性。[22]在此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利用景观研究的思路,将绿色生态斑块和廊道作为构建城市形态和结构的基本骨架,进而创造出社会、文化、生态相互关联的复合城市系统。自然生态不仅仅可作为被观看的景色,也可以作为一种城市触媒,主动影响构建城市骨架网络,并形成良性连锁反应。

查看全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查看全文

浅议煤炭城市的转型

合理规划煤炭城市,促进城市转型

第一,就创新以及技术进步而言,创新拉动着产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劳动手段,还可以促进劳动对象的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加大产业结构的革新。因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不断提高采煤技术发展的机械性和自动性,才能不断降低对生态的污染。同时,还要注重产业的集团化,注重集团化后的规模效应,形成集团产业聚集,体现区域竞争优势,促进煤炭区域煤炭集团化的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得煤炭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这可以有效促进煤炭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微观来看,必须使煤炭企业纵向延其产业线,不仅仅要包括生产产品,还要包括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废旧资源的再次利用,回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煤炭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从宏观来看,必须加大整个社会技术体系的互联水平,加大煤炭以及相关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力度,要尽量降低资源的浪费,多层次利用煤炭资源[2]。第二,就生产要素的重点转移而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还必须使各类生产要素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从粗放式的发展改变为集约式的发展。集约式的发展注重与原有产业完全无关的新兴产业,提倡减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对自身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倡导建立全新的城市产业结构。当然,新兴产业也可以是资源型产业的相关产业,这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就是向产业基础技术相通或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在相关产业直接实现生产要素的横向转移。新兴产业不仅仅是前两种产业,也可以是替代产业,这时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优化建立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加大资源的附加价值,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第三,就高新技术与生产的同步进行而言,过去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时候了,这种结构的调整必须与发展高新技术同步进行。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已经不合时宜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要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相关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联动,而二者的联动效应,必定能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为此,在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以及高科技思想的运用,要在政策方面加大对高科技研发的扶持,加大投入,建立各种技术研发基金、科技创新研究公司、高新产业投资公司等风险投资体系,加强对发展高新技术的领导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实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色彩规划法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每座城市所独有的特征,每座城市的定位是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所以它们在色彩规划上也各不相同,没有多少互相参考的实际意义。总的来看,我们所要考虑的煤炭城市工业大都发达,城区工业遍布,尤其是采矿业,但是工业建筑大都色彩灰暗,构造简单,注重实用性。这一现实因素在城市规划时必须予以考虑,在尽量凸显主题的前提下,要使得整个城市色彩体现明快雅致的特点,使居民在工作的同时可以拥有适宜的周边环境。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文化基础背景,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我国的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也都充分的反映在每个城市的建筑上,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烙印。对于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由于存在煤炭这一关键资源,奠定了它在城市建设史中拥有古老的历史地位,在这一类型城市色彩规划定位中,尊崇历史文化也就成为了它特有的考虑因素。在分析城市的色彩以后,就应该在规划中考虑为其注入色彩因素。在这个阶段,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都是大型的工业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但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色彩规划定位应该在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和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生态色彩的注入,以抵消工业生产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色彩污染[3]。

色彩规划法的四大原则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划中使用色彩规划法时,要注意四大原则,分别是纯天然原则、延续历史原则、城市功能原则以及和谐搭配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内涵见表2。自然色彩原则的运用,能更快更好地消减工业生产给城市色彩带来的色彩污染。所以,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加强自然色彩的运用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生态美的享受,而不只是让人们感受冷峻的工业形式。延续历史原则的运用,可以统一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在历史古迹周边,建筑物和环境色彩应保持与古建统一,在新城区城市色彩建设也应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功能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色彩设计注重城市整体功能与分区功能,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行政、商业、居住、旅游等不同的功能区域都应有不同的色彩规划,行政区适宜庄重,商业区适宜活跃,居住区注重素雅,而旅游区适宜和谐悦目。和谐搭配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的色彩规划在变化中实现协调。在城市色彩规划中遵循规划定位为城市色彩定义与自然色彩相协调的主要色彩基调,其它空间色彩规划都应配合主要基调进行调和、搭配。和谐的城市色彩搭配是体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设计原则。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稳步推进经济建设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查看全文

局长在城市转型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2012年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这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实现经济转型,充足的资金和项目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除了争取国家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外,合理利用外资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利用外资来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不但可以缓解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途径,把握好利用外资的目标和重点,正确引导外资投向。

一是要引导好外资投向。要用足用活转型城市所带来的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外资新兴产业,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在招商引资思路上要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要积极引进新兴和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产销在外的外资项目,使我市外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二是要与我市的优势产业对接。煤炭、铝业、建材、食品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在外资项目引进上,要围绕产业延伸配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联动效应。

二是要注重以资引资,以外引外。要充分发挥已引进外商投资企业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培育上游、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要强化特色招商,优先鼓励龙头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工业园,通过引进一家骨干外资企业,力争在我市培育、带动、发展一个产业。

三是要以促进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推动经济转型。增资项目与新签项目相比,具有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高、投产周期短、资源消耗少、带动效应好等优点,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自身优化升级的过程,要大力引导和发挥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的积极性,挖掘存量的增长潜力。继续以优质、高效服务做好对现有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好现有企业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扎根发展,推动经济转型。

四是在招商引资观念上,实现从靠政策优惠为主向营造综合环境优势转变。要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政务环境,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改革,大力营造规范、透明、法制化、国际化的政务环境,切实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努力降低外商投资的商务成本。要切实构筑亲商、安商、富商的综合服务环境。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全市上下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和“环境招商,服务引资”的理念。

查看全文

城市物流设施规划与政策转型

摘要: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下研究与实践高度关注的议题,也是策划“城市物流设施的规划与政策转型”专辑的主要背景。作为导读,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这一专辑的立意、概念范畴以及入选文章的基本内容。在阐述物流从生产领域走向日常生活的转型背景后,本文尝试回到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厘清物流的基本定义、内容范畴以及成本属性,并在不同概念的比较中强化对城市物流等概念的认知。其次,从目标、手段、对象等维度,指出城市物流设施规划与城市规划分离的原因,以及城市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最后,介绍了专辑的内容构成,遴选的六篇文章分别着眼于城市物流设施规划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等维度,探讨了城市物流活动及其设施规划的组织模式及外部影响,分析了城市物流政策的目标转向,提出了相关措施与理念,以强化城市规划与物流规划之间的联结,服务于新时期的城市物流设施规划及政策转型。

关键词:城市物流;消费物流;物流规划;设施开发;成本约束;政策转型

1物流:从生产走向生活

物流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进入城市日常生活,诸如包裹、快递、电商物流、供应链、网络货运、最后一公里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居民日常生活和政策文件话语之中[1]。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中国,也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并走向日常生活,首先应归因于网络购物和在线零售的篷勃兴起。从数据上看,以中国为例,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5%(接近1/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3.6%[2]。与之同步,2021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大关(达到1083亿件),日均处理量近3亿件[3]。其中,网络零售贡献的快递和物流配送比重达到80%左右[4]。其次,从内容上看,庞大的需求驱动物流模式创新。从落地配到即时配送与同城急送,从冷链物流到多温带恒温配送,从代收业务到众包物流,从机器人配送到无人机配送,各类细分需求都出现市场响应与竞争,持续驱动物流创新与繁荣,为网络零售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交付基础设施。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下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驱动物流以快递和配送的形式与日常生活迅速结合[5]。快递与配送服务已成为现今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物流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也进入日趋高频、多样和高品质的消费时代。

2物流管理:从企业走向城市

快递和配送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物流从幕后走向台前,从生产走向日常生活领域,与城市规划的距离越来越近,这要求城市研究与规划从业者深入了解物流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体系。从概念范畴上看,快递仅是物流体系中的一种,是指对小件物品在承诺时限内快速完成寄递服务,包括第一公里的交付、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等多个环节。配送只是物流服务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而使用零担或整车的公路、海运和航空等各类长距离干线运输等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且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当考虑大宗货物、干线运输等物流活动时,对物流的要求则不只是快递所要求的“快”,更要求回归其“正确”的本质: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内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客户手中。要努力实现“正确”,是因为任何不正确的移动都会产生额外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率损耗,最终表现为由于可能的拥堵、延误、破损和多次配送等带来的额外仓储、运输、人工和环境排放等各项成本的增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物流服务尽可能“正确”,其目的是在提高速度与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物流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6],也即为达到既定目标,从物流全过程出发,对相关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管理则是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突出对供应链中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6]。因此,物流概念的演进反复强调多目标、多部门、多系统下的成本意识等目标导向。物流管理致力于应用各类创新技术、合理组织物流活动的时空间安排,实现速度要求的同时节约成本,也因此被视为“第三利润”的来源[7]。因此,物流管理不仅要求物流活动在速度上的“快”,更需要多方面的“准”,实现多维度成本上的“省”。这不仅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对城市也是如此,甚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譬如,有很多研究讨论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计算等问题[8-9]。其背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需要城市物流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物流管理,物流活动的公共性愈发增强,城市也需要系统的物流管理,实现城市物流的合理化。在学术界享誉盛名的日本城市物流专家谷口荣一教授就将城市物流(citylogistics)定义为对城市内部各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协调的过程,是在交通环境、拥堵、安全和节能等目标下,考虑公众和私营部门的成本和收益,对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全面优化的过程[10-11]。不过,在城市领域要实现这一优化存在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稳步推进经济建设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社干部对乡村化和大项目有了新的更为客观的认识,四是发展意愿更加强烈。当前。能把乡村化和大项目作为发展的机遇和动力,都想借助大项目和城市化,推动村、社区的新一轮发展。早拆迁、早发展、早得益”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人心,各村、社区的主体意识、属地责任意识不时增强,涌现出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这些都为我镇加快推进乡村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层基础保证。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坚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乡村发展规划要求。依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乡村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时增强。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商贸广场、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胜利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准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继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注重量质并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编制工作方案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及参照执行政策县(市、区、旗)转型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为切实推进和落实我市资源城市转型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城市转型主线,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以解决资源城市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突破口,以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功能转型、人才结构转变、民生改善为重点,着力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和谐新。

(二)基本原则

1、政府组织、专家领衔。转型规划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编制,具体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发改局组织,全市各有关部门单位通力配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