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援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2:46: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援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十二五时期资源型城市援助思考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十二五城市援助的调整路径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十二五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诠释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问题区域,援助政策,接替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亿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深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和标准,确定国家援助的对象和重点领域,提出未来国家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对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
从发展转型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储量仍较丰富,面临的问题较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限制;二是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其资源性产业出现了衰退迹象,但是其接替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或者已经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这些城市也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援助;三是那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或者资源面临枯竭,其发展遭受到瓶颈制约,而依靠自身力量又无法走出困境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应该成为国家援助的重点对象。
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学者仅仅从资源枯竭角度来探讨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问题,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援助视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而资源枯竭只是衡量是否给予援助的主要标准之一,不能作为是否给予援助的全部内容。从理论上讲,并非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国家都需要给予支持,也并非只要资源枯竭就必须对其进行援助,国家援助的只能是那些处于相对衰退或者面临资源枯竭和诸多困难、自身无力持续发展下去、确实需要国家帮助的问题型资源型城市。
真诚援助倾力支持圆满完成灾区安置重建任务
深入研究部署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安置重建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真诚援助,倾力支持,分解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对口援助四川灾区安置重建任务。
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安危牵动着宁波人民的心。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紧急启动了赈灾救灾机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对援助工作进行部署,并成立了宁波市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共渡难关,派出了精干力量前往灾区参与抗震救灾,迅速掀起了心系灾区、关爱灾区的群众性的爱心热潮。目前,全市累计捐款*亿多元,捐赠物资*多万元,并紧急组织落实援建市*万套过渡安置房措施,充分体现了爱心城市、文明城市的良好风尚。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行动迅速、主动,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帮灾区之所需,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抗震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要把援助灾区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手抓支援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要真诚援助、倾力支持,按时圆满完成援助四川灾区安置重建任务。做好灾区对口援助是重要的政治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援助灾区群众安置作为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来落实。
要充分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援助灾区群众安置作为自己的事来做。要在支援灾区、帮助灾区中,奉献爱心、展示文明,在学习抗震救灾精神中,提升宁波文明城市水平,把援助工作作为体现和提升文明美德的任务来抓。
明确任务,科学组织,切实打好援助灾区群众安置重建这场硬仗。要统筹考虑,做到“五个确保”,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伤病得到救治,学生有书读,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要突出重点、难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过渡安置房的援建任务。要统筹安排,善始善终,继续做好全市各方面募捐活动,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领导,注意方法,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合作圆满完成援助灾区安置重建任务。
认真贯彻《法律援助条例》 积极推进法援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保障制度,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为根本,以落实人员编制、办公场所为保证,以加强网络建设、实现联动为重点,以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发挥功效为中心,以全面开展“五进”活动为载体,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旨在全面推进我市的法律援助工作。
一、深入开展法律援助的理性思考
我国司法援助制度自1994年建立以来,在短短的10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03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法律援助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在振兴xx,服务弱势群体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深入开展法律援助,积极向社会广泛存在的贫者、弱者和残疾者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劳动争议、人事工资争议等法律难题,有利于调动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周围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快速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律援助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彻底改变“贫者、弱者有理无处辩,有冤无处申”的错误认识,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这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和法治文明的一种进步,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并将其作为一种政府责任,更是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和思想,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是全面贯彻宪法原则的法治需要。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享有这些权利的过程中,由于每位公民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和自身具备的法律知识的多寡不同,特别是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差异,造成了实际生活中获得法律保护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实际享有权利上的差异。实施法律援助,就可以使他们同那些富裕的公民一样,平等地进入诉讼程序,平等地行使诉权,在现实生活中确保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法律援助的实施,使法律条文上规定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在现实中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成了公民权利从形式上的平等到实质上的平等的质的飞跃。
(三)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是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调整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的实施,为全面振兴xx,实现xx地位的历史复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在调整和改造中,如果对因企业转制、职工下岗等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处理不当,就极易导致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快速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振兴环境带来种种压力和不利因素。因此,在振兴的大环境里,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服务手段,必须积极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中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有效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消除有碍社会稳定的隐患,扫清改造和发展中的障碍,切实把法律援助作为司法行政机关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
司法局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总结
2013年度,区司法局党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的职能作用,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改善民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构建“法治”、“平安”、“和谐”,出色地完成了区文明委赋予的工作任务。
一、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围绕贯彻落实全区“五五”普法规划,我们狠抓严格“五五”普法考核验收标准,抓住典型全区通报,有力推动了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一是认真落实法治创建工作。2013年,我们将法治创建工作作为全区普法依法治理重点工作,认真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开展法治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区局研究制定法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迅速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法治创建工作。二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机关、学校、企业等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坚持制度不放松,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对象全覆盖。在活动中,坚持公务员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考试制度等,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促进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学法用法,不断强化公职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力度。通过法制宣传活动有效开展,收到了较好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认真开展依法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区工作大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进程。我区罗圩乡联五村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罗圩乡司法科员出1名被司法部授予“全国调解能手”称号,我局被省厅表彰为“勤廉示范单位”。
二、全面落实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服务民生力度,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法律保障。
2013年,区人大多次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充分肯定我区司法行政机关克服困难,为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出的积极贡献。截止到12月底,全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法律援助案件目标任务。一是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服务供给能力。2013年初,我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法律援助工作任务,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局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力量,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律师办案补贴,提高办案能力。2013年底,我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法律援助示范窗口”荣誉称号。二是最大限度地做到应援尽援。为让更多的经济困难群众享有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我们把法律援助项目进一步扩展。对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失业保险金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等困难群体,只要能够提供基层组织有效证明,法律援助中心即予受理。同时,全区积极把法律援助涉及司法鉴定案件作为开展援助项目内容,无偿提供服务。三是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效率。落实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保证受援人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坚持把农民工的涉法案件作为法律援助工作重点,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办理。
三、全面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人民调解法》贯彻落实,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见
为贯彻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市政府年出台的《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内四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提出如下调整补充意见。
一、调整保障标准,提高部分地区保障水平
从年5月起,各区、市、县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按下述标准执为月人均150元。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由月人均20元提高到50元。
二、统一保障形式,调整保障内容
从年5月1日起,在全市非农业人口(含城农人口)中全面推选由新的四位一体基本制度和四项辅助措施组成的多元化城市(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月底前,各区市、县、保障面要达到30%以上。
(一)四位一体基本保障制度包括:
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完善研究论文
一、湖北省城市下岗人员的生存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导致下岗人员急剧增加。据湖北省民政厅门户网站记载的数据,我省目前靠低保为生的下岗人员在低保人群中占很大比例,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20.56%。这类群体居住条件差,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抵御风险能力极低。
(一)社会保险现状
1.失业保险:提高保险金发放标准与经济发展现状脱节。经济不够发达,充分就业很难实现,失业保险体制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下岗人群的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发文决定,从07年3月1日起,提高全省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根据规定,省内各地失业人员月失业保险金标准分别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确定。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分5个区域,分别提高到406元/月、350元/月、322元/月、294元/月、266元/月,平均“涨幅”达25%以上。截至07年2月底,武汉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91万多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3.05万人。
2.养老保险:因为经济困难,下岗工人中有相当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劳动者老年生活的唯一保障,据调查统计,湖北省以下岗工人为典型的城市弱势群体养老保险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湖北省职工负担大。由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参保人员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仅以武汉市两个中心城区的不完全统计,07年硚口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是93540人,其中能正常缴费的只65011人,未缴费人数占30.4%,达28529人。另一方面,湖北省基本养老金支付安全系数逐年下降,现已大大低于全国水平。由于参保人数少范围窄,造成了养老保险系统分担社会责任的能力降低。据统计,2006年,湖北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7.4785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66.3205亿元,余额1.1580亿元,余额滚存结余78.1706亿元,滚存结余的可支付年限即支付安全系数仅为0.4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402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704亿元,余额698亿元,余额滚存结余3293亿元,滚存结余的可支付年限即支付安全系数为0.7。湖北省养老保险参保率有待提高,下岗人员的养老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住房保障现状
创新模式 拓展范围 全力推进就业援助
近年来,为加快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步伐,马鞍山市强化了人本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四级就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多角度为困难对象着想,创新三种就业援助模式,拓展五类就业援助群体,实现了对城乡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的全覆盖。
一、创新三种就业援助模式
一是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干部分别与就业困难对象结成帮扶对子,街道社区与零就业家庭签订就业帮扶双向承诺书,通过政策扶持、推荐就业、托底安置等措施实施就业援助。二是成立“就业援助队”。在城市,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组织200名在校大学生成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志愿队”,开展零就业家庭帮扶活动;在农村,与团市委、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合作成立“建设新农村就业服务志愿团”,深入农户,重点帮扶“零转移农户”家庭成员就业。三是开展“1+1”就业援助服务。职业指导员根据就业困难对象个人条件和就业意愿,“一对一”地提供从职业介绍到合同签订、接续保险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三种援助模式,全市共帮扶12302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二、拓展五类就业援助群体
一是开展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依托街道社区平台,详细掌握他们的就业和失业状态,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7-9月份,开展专项就业援助活动,举办招聘会,实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对有创业愿望的,及时提供创业指导、项目推介、小额贷款担保等服务。三年来,共帮扶136名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二是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援助工作。全市共有被征地农民5.1万人,普遍没有城市生活经验和就业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就业服务部门主动联系用工单位,搜集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实施就业帮扶。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开展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农户”就业援助工作。除了积极开发稳定的岗位帮助这类家庭成员就业外,马鞍山市还针对部分农村“零转移农户”劳动力希望在农闲时短期务工的要求,在小时工、季节工等灵活用工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就近转移就业。目前,全市已成功帮扶1149个零就业家庭中的1214人实现了就业,并正在开展创建消除“零转移农户”乡镇和行政村的试点工作。四是开展福利院失业孤儿就业援助工作。福利院成长的孤儿,在市场竞争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指定了专人定期与福利院联系,建立就业年龄内失业孤儿基本情况档案和跟踪服务卡,基本能够做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目前已成功帮扶33名失业孤儿实现了就业。
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涉农的共有两个街道,为清流街道和扬子街道,属城村兼有的模式。清流街道辖区内共有15个社区、3个村,扬子街道辖区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农业人口占了很大比例,农民的年人均收入约为4260元,较城镇居民收入偏低。而农业家庭中的贫困户约占3%,农民的家庭收入单一、来源少,支出多为农业生产投资、子女教育和疾病医疗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南移,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伴随而来出现了诸如安置费分配、农村宅基地划分、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新问题,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有很大一部分前来咨询的农民都不愿意诉讼解决,原因是:由于家里穷不愿意拿一笔钱去打官司。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诉讼成本的提高,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历史习惯、观念意识、经济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村或农民身上的案件有许多属于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比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给付案件、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费给付案件等,另外,当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街道上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有三名专业法律工作人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各村有一至二名联络员,由于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法援案件受理的条件、程序,农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很少,农民出现法律纠纷,多数愿意通过调解解决。
一、现在的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