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2 22:1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形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成因分析论文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关于城市形态,很多专家学者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环辐状、棋盘状、星楔状、条带状、组团状等规律,还提出了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理论等模式。但是,我们并不想把城市的真实形态往这些理论模型上去生搬硬套。我们采取了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地图来对中国的一些城市进行扫描式的形态描述,并探寻了城市形态的成因。

一、中国城市形态扫描

1、北京市城区

北京市的形状为锯齿状的四边形,城区被环形路和城门划分为里外五层。北京市曾为几朝古都,有着较早的规划历史,分区功能比较明显,但因为四合院与胡同的大量存在,以及近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北京城区交通堵塞现象比较严重。现在的北京城建立在明清时期京城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北京城有四重城墙,既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新中国建立后基本上还保持这种格局,在宫城里面建立中央机构——国务院;在以前的皇城,即安定门与永定门之间,设立中央的许多部委。最外面是三环、四环、以及五环,它们之间基本上为生产区与居住区。

2、秦皇岛市城区

该市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铁路线密密麻麻,将其分割成几个封闭的区域,为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玻璃、建材、机械等工业基地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东临渤海,港域深阔,终年不冻,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良港。

查看全文

城市形态扫描分析论文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关于城市形态,很多专家学者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环辐状、棋盘状、星楔状、条带状、组团状等规律,还提出了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理论等模式。但是,我们并不想把城市的真实形态往这些理论模型上去生搬硬套。我们采取了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地图来对中国的一些城市进行扫描式的形态描述,并探寻了城市形态的成因。

一、中国城市形态扫描

1、北京市城区

北京市的形状为锯齿状的四边形,城区被环形路和城门划分为里外五层。北京市曾为几朝古都,有着较早的规划历史,分区功能比较明显,但因为四合院与胡同的大量存在,以及近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北京城区交通堵塞现象比较严重。现在的北京城建立在明清时期京城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北京城有四重城墙,既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新中国建立后基本上还保持这种格局,在宫城里面建立中央机构——国务院;在以前的皇城,即安定门与永定门之间,设立中央的许多部委。最外面是三环、四环、以及五环,它们之间基本上为生产区与居住区。

2、秦皇岛市城区

该市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铁路线密密麻麻,将其分割成几个封闭的区域,为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玻璃、建材、机械等工业基地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东临渤海,港域深阔,终年不冻,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良港。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美学探究框架论文

摘要摘要:试图从范畴、结构和观念三个方面建构起城市设计美学的探究框架,并从真、善、美,自然、人工、社会,环境美、空间美、生活美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美学的主要探究内容。

摘要: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和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征,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探究学者的探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美学研究论文

摘要:试图从范畴、结构和观念三个方面建构起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并从真、善、美,自然、人工、社会,环境美、空间美、生活美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讨结构

摘要:试图从范畴、结构和观念三个方面建构起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并从真、善、美,自然、人工、社会,环境美、空间美、生活美等方面论述了城市设计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美学环境

一艺术范畴

1“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1]。

总结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城市空间)往往比实体形态(城市建筑)更重要。

查看全文

街区空间设计活力探析

1概要介绍

“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使命,便是利用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契机,让现存的城市结构重归于秩序中……我们能以长远的目光规整它们的造型、重建它们的秩序,好让它们变得更加人性、为居民提供更加生动的体验。”这段话引自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著作《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的中国城市规划转型时期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作者在人本主义和重视心理体验这一认识论视角下,联系了心理学研究和城市设计,发展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强调城市环境的个体性、生动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心理品质,通过对比特瑞普教授的理论实践与中国当前的城市街区空间,可以发掘更多提升城市街区空间活力的契机,将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有效实践于当前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激发街区空间活力。

2城市设计理论框架的三个层面

2.1城市形态。“我们可以将城市形态描绘为一个实存环境,它涵括了所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可能与我们发生关联的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包括了人们周围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现实。”在特瑞普教授的描述中,显而易见,城市形态所指的即为城市的物理实体和它相对应的功能和活动。当然了,城市形态所指也即城市的自然环境层面、城市的功能属性、城市的建筑单体,这些都在每天的生活中扮演了城市生活的真实形态,我们不加思索地就可以客观描述其存在。这样的城市形态与感知主体并无几多联系。2.2城市体验。“城市体验,是城市形态中观者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它因观者各不相同的感知能力而异。它是由三维空间中散发的潜在既定信息构成的有效事件场,就此而言,城市体验有着某种跨主体的客观性。比如,在中心广场上的一座教堂本身属于城市形态这一层面,而人在通向广场的狭窄巷子里,看到教堂的一个侧面,那么在特定位置和视角下,公众普遍感知到的视像与情感影响(幽深、暗示、兴奋),就属于城市体验。”在许多优秀的历史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中,空间序列的排布、城市天际线的走向、公共空间体系的联结、公共活跃区域的活跃度以及城市景观视线廊道等诸多要素也都完整详尽的表达了设计中对于城市体验的精巧构思。我们都羡慕欧洲城市的街道品质和历史味道,其实这些细节的打造全都来源于此,它们可表达、可交流,使得城市街区的空间活力具有相当灵活的感受品质。城市设计多重要素一起组成的真实感受,完整呈现了动态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整合流动的交互体验,整体性的卓越成效,是城市设计多要素与城市居民有效的交流。这样的动态城市设计不仅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也对如何提升城市街区的品质和活力有着更加全面的指导意义。2.3城市意象。“与体验环境中类似,每个个体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城区的精神意象、表象和概念,都由他的个人记忆、关系和经验拼合而成。因此,对城区以及不同城区之间相互关系的精神意象总是因人而异。这种对实存环境的心理表象,是人与环境之间持续交互过程的结果。”在城市感受者脱离物理环境,脱离讨论语境后,就如同我们闭上双眼去回想家乡的街道和巷子,城市的文化、社群、形态所赋予感受者的整体意象,就是城市设计无形的核心魅力。

3实践应用

3.1施特拉尔松历史城区城市风貌规划。(1)由历史及现状分析,大致确定了700多年城市发展变迁中的“不变性”要素:承载城市识别性的内容。(2)结合现有问题,制定4点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独特性的风貌发展延续、加强自然景观的多重联系、提升城市空间生活品质、城市历史与当下的有效联结。(3)城市保护要义是以谨慎地发展城市设计及和地方建筑学,形成新兴实用的功能结构,提供满足现代人居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指导。该项目充分体现了特瑞普教授的设计理念,通过现状分析,结合历史文脉,形成城市意象规划结构,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空间边界、人居路径和环境节点以及众多标志性建筑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标注和定义。从城市原有形态,到城市体验层面,给予多方面的建议和导则,以城市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意象划分设计的关键节点,甚至建筑单体要素也要延续和更新现有的建筑风格,提升街区活力的同时兼备时代品质。3.2重庆市十八梯。(1)十八梯的城市空间层次丰富,由入口梯段到街巷空间,及至院落空间,每个空间以不同尺度连接,最终形成丰富的过渡空间。(2)由十八梯历史街区的图底关系反转分析:十八梯在主街道有着独特的空间序列,整体之中构筑网状步行系统,主街道与网状道路共同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序列。

查看全文

商业区城市空间浅析

[摘要]城市设计作为整体上协调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控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成效果等,因而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到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本文以张家口红旗楼商业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设计中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张家口中心商业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适度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空间;张家口

1城市空间形态

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内因和外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是探索社会经济动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城市形态研究是城市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城市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空间物质形态,是有结构、形状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像特征。本文中提到的城市空间形态指的是狭义上的城市形态,对于张家口商业区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也是基于对结构形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色彩提出的一些分析。

2张家口商业区的发展与变化

早期的张家口堡是作为军事防御而开始形成的,因此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商业在堡子里开始形成最早的商业区,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张家口堡子里为中心,形成了张家口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功能齐全的商业中心区。依附于堡子里形成的武城街商业步行街直到现在也依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给张家口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商业也开始快速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展,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商业区伴随着居住的功能开始在城市蔓延开来,在整个张家口范围内形成了几大商业区,比如帝达世博广场商业区,红旗口商业区等等。这些大的商业区在张家口市区内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也根据自身服务对象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局限性管理论文

城市设计只有通过从编制到实施的连续动态过程,才能达到控制城市形态的目的;从成果编制和有效控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可行性设想。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动态过程;控制机制;局限性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设计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内在经济、人文因素的深层次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其设计内容已明显偏离了城市设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城市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设计作为一门随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经济、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特点,与我国长期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运用上,需要大量现场性的调研工作。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却缺乏“质”的内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不得不偏重于形体设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针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料和宏观的经济信息外,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踏勘和长期跟踪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观、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旧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实地就近观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一般都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在设计前期阶段有限的现场踏堪时间里,外来设计单位很难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调查,从而导致其对设计地域的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时间较短的压力下,为了赢得投标,照搬国内外的现成模式再冠以一个动听的口号,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比较生硬,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偏差,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这种不求实效、一味追求奇特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将使城市设计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须对此保持警惕。同时,城市设计成果是一个动态的修正过程而非终极的形象界定,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许多具体的设计成果在经历时间的检验后将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参与城市设计的各相关单位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准确的现场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既是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设计成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查看全文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斯特恩设计的“最好的”产品陈列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立面上采用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构成形式,尤如古希腊神殿的立面图,以此暗示他要表达的主题立意:即把该建筑作为“消费主义的神殿”,反映商业化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活动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隐喻的手法是复杂的、多重的,不经认真思考,人们难以马上从其表象领会到真正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但比方盒子有思想深度,就是比单纯地追求像一艘帆船或者一只猛禽等具象的象征主义更耐人寻味,更富有哲理。把环境作为一种符号现象,为解决长期困扰设计人员的继承和创新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设计符号像文字语言一样,既根于往昔的经验,又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相联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所以一方面它如同文字语言一般缓慢地变化着,另一方面又随着社会飞速地发展。怎样使环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了。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菜馆等等商业建筑里,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在这里就如同一本旧相册,记录着不同人的经历。使得设计变得更亲切,更值得去回味。视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建筑也因而更具有意义。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死过,“新天地”给予它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我们可以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

[摘要]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焦点。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设计运用着手,探讨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符号设计环境艺术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詹和平.后现代主义设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查看全文

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

摘要:在城市快速的扩张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城市问题,而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要素之一,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城市建筑理论的分析,研究了国外的城市建筑设计策略,进而分析了URBANUS都市实践从城市入手的建筑设计策略的特点与优势.也就是说,要通过城市分析,找到建筑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方面,进而用建筑介入与填空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城市与生活环境.

关键词:城市分析;建筑设计;都市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快速的扩张发展,城市问题随之产生,空气水体污染、交通道路拥堵、道德意识缺失……随着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寻找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手段.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元素,对城市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功能、空间还是形态上都与城市息息相关.通过城市分析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进而通过适宜的建筑方案改善城市环境,这是从城市入手进行建筑设计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1城市问题与建筑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境况在不断的改变,而城市问题也在不断衍生:城市无序的增长,历史区域的破坏,公共空间的压缩,城市交通的混乱……都是当代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各方利益的分配、建设的违章性都有关系,这就要求城市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必须从规划到建筑、从政策到利益等各方面入手,单一片面的解决方案会收效甚微.城市建设给建筑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建筑带来了城市性问题.首先,在城市建筑高密度化,城市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于不适应城市区域的旧有建筑进行了疯狂的拆除,将其看作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痼疾,而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保留.其次,旧文化肆无忌惮的破除过程中,新类型新标志的建立问题随之产生.在找不到文化寄托的情况下,一栋栋“奇奇怪怪”的建筑(见图1)树立起来.同时,也有经济利益问题,开发商为了地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尽可能的减少设计和施工周期,建筑质量也就随之下降.在这当中,公共空间的面积做了近可能的压缩,商业地产占据了每一个区域,公共空间偏安一隅.建筑强硬的置入过程,也同样带来了区域和城市问题.大体量的建筑拉大了街区间距,阻断步行系统,人们为了绕过建筑不得不行走更远的距离.建筑介入城市过程中遮挡了活动场所所需的阳光日照,扰乱了局部的气流,遮挡了景观视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在建筑进入城市过程时关注城市问题,缓解和解决城市问题.

2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查看全文